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一、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

二、多角度看问题的关键—选择参照系

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

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

对于社会问题,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产生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看法是对立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也经常发生矛盾;在生产能力被限定的情况下,数量增加与质量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矛盾,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有矛盾,往往都是由于立场不同,各自站在矛盾的一个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个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规定的一个或几个最适宜的参照系。只有参照系一致了,对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一致。对待社会问题,立场不可能统一,一般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也可能通过暴力、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先选好自己的立足点十分重要。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学习重点是议论文,要求学会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揣摩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说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与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开了讲,直到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里方可罢休,须不知学生已被那些框框“卡死”了,语文课堂上没了生气,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结合语文新课程中有关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准确把握字词

(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写作思路及其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和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为此,我的教学重点是: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努力的重点。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练习,以引导、激趣、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活,还课堂以活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为他们创设情境和良好的氛围,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我的教法是情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程序分以下七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为了激情引趣,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我通过几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课字词;

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思路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及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准确把握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即使曲线模式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