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
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
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

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

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

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

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

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

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

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

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

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
------真正建筑教育的出现
在大批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中国终于有了真正的建筑人才,至此中国学校终于有了兴办建筑教育的条件。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中国最早的大学的建筑学科。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习设立建筑科,由刘世英、刘敦桢、朱士圭和黄祖淼筹办。

这四位先生都毕业自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1927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成立,刘福泰为系主任。

1928年在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工程系。

教师有林徽因和陈植、童寯,都毕业于美国宾大。

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最早的三所建筑工程系。

通过研究对比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与学校教师所毕业学校课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的课程学习了日本的办学的一种理念,但同时建筑学真的成为建筑学,不再是大木。

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建筑学课程也都是学习美国的教学模式,。

其中中央大学比较偏向设计,施工的学习相应减少,美术课也相应的增加。

其中东北大学悉数模仿宾大的教学模式,东大延续了这一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训练,比较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

作为外来文化移植的一个结果,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收到内外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人才的制约。

第一批的老师均为留学生,外部因素,中国收到日本注重技术的影响和收到美国以及欧洲学院派的影响。

读书笔记之《中国建筑现代转型》李海清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经历了新世纪前20年的发展,进入短暂的高潮期。

一、建筑技术的全方位的引进和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中运用,使中国具有了建设高层建筑的能力,例如上海建成的峻岭庐公寓就有19层高,在没有引入这项技术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诸国皆处于战乱中,无暇顾及中国。

中国进口水泥减少,因此给了中国水泥厂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由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水泥生产技术一直非常落后。

薄弱的钢铁产业,一个对比,日资的汉阳汉冶萍公司的钢铁年产量就远远超出中国民族企业的年产量。

此外中国的砖瓦陶瓷等也有一定的发展。

三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建筑法规,它的明确意义在于:中国建筑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技术发展出现的高潮期是1920年到1930年,而建筑制度的高潮期是1930年后才开始。

两者在时间上有错位是正常的事情,但也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只能等到有问题了采取解决。

经典建筑理论的由来:1933年黄钟琳提出“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提出建筑的两个基本原理“美”和“真”。

“真”就是建筑需合乎自然美力的进展,不能有矫揉造作。

“真”就是材料运用的科学和形式处理的真实。

“美”就是给人的视觉的优美的感觉。

一个重要结论就这样诞生了:“以材料经济,建筑牢靠为准则;满足观者的美
的感受。


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是从建筑材料、结构、建筑制度、建筑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转型的,建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个层面的共同影响下进行的。

因此它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一旦有建筑技术的改良革新需要建筑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那就必须大胆的尝试否则就会阻滞技术的优化和革新。


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运作机制
我们知道古代我国没有建筑师,因此以前的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施工单位完成,进入近代我们国家有了建筑学,建筑设计已经成了一门新的主干课程。

自此施工图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方案分开设计。

我们能从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看出端倪,如1925年南京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征集,就是通过方案排名之后才进行的工程设计。

因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与施工图方案已经分离。

一些建筑设计机构的运作机制。

自从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回国,建筑设计单位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基泰工程司和华盖建筑事务所。

中国的建筑设计机构从创办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三期:一、20世纪初由学徒出身的建筑师开办。

二、20年代到30年代由归国留学生开办的事务所。

三、抗战后,由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开办。

设计机构的分工:一类是分工明确、责任目标清晰的大型设计机构。

一类是遇事酌情处理的中小设计单位。

下面来说一下华盖建筑事务所,各成员层次分明,线性关系清晰,具体是总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普通建筑师→监工员。

经济核算是按级别进行分红。

设计分工,由赵深做出平面,童寯和陈植讨论外形,童寯即兴渲染。

华盖与众不同在于三位负责人品格高尚,胸襟坦荡,和无私的传授。

直接就使得华盖内部人际关系融洽,雇员职业素质不
断提高。

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

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现代中国式的建筑首先从南京中山陵说起,孙中山逝世,欲设计一座陵墓,于是进行了一次国际竞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现了他的现代理想。

因此设计应该体现出中西合璧。

再此之前中国的一些重要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建造的。

但是这次竞赛获得头三名的全是中国人,头名是吕彦直,范文照获得第二名,杨锡宗获得第三名。

吕彦直的成功说明中国学生的崛起,吕彦直对中国式现代建筑的追求始于茂飞和其他外国建筑师,这种追求以及融合中西建筑的传统的手法,被越来越多的和他一样有抱负的中国建筑史所继承。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他并不盲目的崇拜外国的建筑,而是潜心的研究中国的古典建筑。

但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中国建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不能盲目的将中国古典建筑生硬的用现代材料去表现,我们必须有创新的去继承古典建筑。

位于南京的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是近代中国风格的建筑中唯一采用辽宋建筑式样的建筑,梁思成参与设计。

如果说吕彦直杨廷宝代表了一种借助西方构图法则建设中国建筑,则梁思成和他的营造学社则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自身去发现它固有的构图规律。

中央博物馆设计说明,梁思成并非是复古,而是在整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学理进行批判与改造,建造出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

现在我们
许多的建筑师还在探索建造我们自己的建筑,王澍、张锦秋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属于中国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