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电影流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各国电影流派
所谓流派,指的是一批艺术家所拍摄的作品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特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创作表现出大致相近的美学风貌和艺术气质。

这种现象在电影诞生的第五年(1900年)便开始形成,第一次出现在英国,后来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第一节勃列顿学派
这是外国电影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流派,以反映社会面貌著称。

因为成员住在英国勃列顿这个地方而被命名为勃列顿学派。

一些年轻导演宣称要拍摄“真正生活的片断”,提出的电影口号是“我把世界摆在你的面前”,并创作了一批风格相近的短片。

片中的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十分相似。

人物形象,除一般电影中常见的人物外,主要是水手、矿工、囚犯、士兵等;形式技巧方面,对先进电影语言热情追求与探索,电影叙述手法不仅灵活大胆,敢于打破旧有的陈规老套,而且十分重视摄影机的创造作用,追求改变拍摄视点带来的新颖视觉效果。

代表人物:
1、G.A.斯密士
《祖母的放大镜》(1900年):远景与特写交错出现在同一个场面
《望远镜中看见的景象》(1901年):一位男子对一对夫妇的窥视
《玛丽.珍妮的灾祸》(1903年):内景与外景结合的典范
2、詹姆斯.威廉逊
《中国教会被袭记》(1901年):第一次采用若干个场景来表现一个完整的事件(营救场面),追逐与救援的主题以及两组不同的形象交替出现,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体现电影自由运动的特性,因而具有典型性意义,至今仍是很多电影类型的基本叙事方法。

这一学派的电影以反映现实生活和描写社会现实问题而闻名,主张电影应当反映社会问题并在艺术上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处于先锋地位而著称。

让摄影机处于不断运动中的观念成为电影艺术最重要的叙事内容与叙事手段,这些观念的艺术价值在于揭示了电影成为艺术的奥秘:电影是一门运动的艺术。

第二节先锋派
先锋派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自觉探索电影本性和可能的发展前途及其表现美学,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运动。

参加这场电影运动的人多半是些其他门类的艺术家,比如小说家、剧作家和画家,怀着关心电影这门新艺术的热情态度投身电影。

这在无声电影时代并不奇怪,因各门艺术之间似乎都存在着相近的艺术概念和相似的艺术方法,可以互相借鉴,早期的“默片”性质使得电影很容易把电影和绘画艺术联系起来。

先锋派导演们大多把电影视为一种从属于绘画的艺术,一种可以脱离大众从而追求纯粹美学的艺术,从而否认电影的商业属性。

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这是先锋派导演最主要的电影观念,创作艺术影片也是当时欧洲电影的基本风貌特征。

先锋派电影:
思想内容上,明显地接受了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人的潜意识表现,例如表达种种幻觉、梦境、晦涩、扭曲的体验感受,从主观角度出发,在电影中阐述精
神世界里的物质幻象或是物质世界的精神感受,从而使得这场电影探索带有抽象虚幻的特征。

电影语言上,关注营造画面的梦幻性质和使画面产生某种神奇效果方面。

他们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诗电影、纯电影等著名电影概念。

由于这些概念在当时非常前卫,因此,被称为“先锋派”。

先锋派导演普遍认为,故事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主张抛弃叙事,重视造型,追求非叙事性所产生的美感。

由于已意识到电影的实质是表现运动,故进一步提出通过具有视觉美感的运动来感染观众的思想,认为表现和谐的运动才是电影的本质,才是纯粹的电影,“纯电影”一词由此流派而来。

对纯粹运动的热衷是先锋派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

例如
法国画家费尔南.莱谢尔《机器舞蹈》
瑞典画家金.艾格林《对角线交响乐》(1921)
德国画家汉斯.里希特《第二十一号节奏》
德国画家华尔特.罗特曼《第一、二、三、四号作品》(1922-1925)
除纯电影外,还确定了几种风格样式,如完整电影、诗电影、抽象电影、抽象动画电影、绘画电影、芭蕾舞式的现实主义等,这些追求诗意的艺术概念抓住了电影作为艺术的许多基本特质。

在前苏联导演的创作中,物质世界的内容表现是表达诗意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而先锋派采取的做法却与此相反,主要通过物质世界形式造型和运动形式来体现某种诗意,从而追求纯粹运动的美、类似音乐节奏的美、光的韵律变化美,企图通过光线、阴影、节奏、脸部表情之间的动用变化,使电影具有“诗”的感染力。

在内容表现方面则把“诗的感染力因素”放在一连串心理联想上,不是通过可见的真实世界创造诗意的艺术效果,而是通过内心表达的某种自由想象。

这种企图摆脱故事情节,单纯以运动触发观众情绪的创作意图,显然是由绘画艺术派生出来的观念。

因此,先锋派的电影思想带有强烈的绘画艺术倾向,故被称为绘画风格的电影。

一、法国印象主义
法国电影已经有很好的探索基础。

如电影的先驱人物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就是法国人。

百代公司1902-1908年间制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提出:“电影是明天的报纸、学校和戏剧。


1908年拉菲特兄弟创办的艺术影片公司,追求艺术影片创作
推进法国电影的复兴,重振法国电影的士气,这成为法国先锋派出现的背景。

代表人物:
导演路易.得吕克:在《上镜头性》(1920)一书中,提出“上镜头性”这个词来表达电影艺术的特性。

这个词在发文中包含“照相”与“神采”两个意义,前者是逼真性,客观性,后者体现由光带来的神奇性、美的一面。

若联系当时整个法国艺术氛围来看,这种重视画面的思想十分符合印象主义的特点,对于电影本性(客观的记录)和电影技术(神奇的光)的崇拜,其中孕育着写实与诗意的概念。

故法国导演在先锋派旗帜下形成的艺术概念,被称为印象主义电影。

法国先锋派作品特点:
1、注重细节之间的联系。

莱皮埃的《黄金国》(1921)中的“醉酒”
2、注重象征手法的写意性。

路易.得吕克《流浪女》(1922)对女人流浪生活的象征
3、青睐自然景象的描写,青睐电影中物的形象。

他们往往将物质领域内的大自然的生动
性表达得丰富细腻,如用自然景象来暗示人物情感或命运、并借此抒情写意。

但对于非物质领域内的精神现象(潜意识现象)的表现则相对较弱。

总之,热衷物象世界的幻景奇观成为法国先锋派导演区别于其他导演的显著特征。

此外,重视电影自身的审美特性,这一审美特性不是由理想浪漫等内容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光以及光的无穷变化决定的,导致偏重形式因素的探索,从电影可观性和运动性角度出发来发觉电影表现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如视觉的连贯性、视觉的戏剧、跳跃的美、视觉的和谐、运动性、诗电影等。

二、德国表现主义
由于德国电影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多是对外表具有“戏剧化脸谱”特征的超人力量的形象和丧失力量的形象描绘很感兴趣,艺术形式方面崇尚表现主义风格,建立从主观出发来观察世界的艺术原则,如德国导演偏爱通过歪曲形象的镜子(镜头)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混乱的心态,这代表了一种主张电影不是客观而是主观表现的思想潮流,所以被称为表现主义电影。

其特点是用变形、荒诞、失真、扭曲等手法来反映现实。

侧重奇幻的内容,追求荒诞的主题。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题材:内容多倾向于黑暗题材的表现,偏重运用幻想的方式表现恐怖、犯罪和离奇的事件。

2、人物类型:描写暴君、独裁、鬼怪、巫式人物,这类人物往往具有象征含义,代表一种超人力量,和与之相对应的囚犯式人物,构成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形象性叙述。

主要人物关系模式有医生和病人,教授和学生,科学家和机器人,美女与野兽,将军和士兵等。

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20):精神病院长与病人
弗里茨.郎《大都会》(1926):女机器人。

智慧者与创造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提出人类发明的智慧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

3、风格:沉重冷酷。

德国电影与其他国家相比,总体风格上有着明显独特的“沉郁”气氛和“灰暗”倾向,德国电影的沉重冷酷体现在“所有的东西看起来不像真的”,为的是展现一个疯子(具有隐语意义)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独裁、专制、畸形的隐语。

这样的视点完全是从主观出发来观察的,折射一种非正常的病态心理。

《三生记》(1921)、《泥人哥连》(1920)、《演皮影戏的人》(1922)、《蜡人馆》(1924),这些影片中的人物服装、人物造型、表演动作都显现出夸张怪诞的特点,瘦长的黑影、白色的房子、活动的道具、恐怖的废墟、奇怪的笑声、夸张的动作,物的空间不是常态的世界而是变态的世界,远近距离、光线照明、影像形态、建筑物等呈现奇异的样式,与片中人物保持着某种视觉上的和谐一致,并表现出现代文明带来的深刻矛盾和工业文明对人性的迫害。

早期的德国导演十分喜欢在狭小的内部空间做文章,醉心于室内光的运用,加强空间深度印象,以此揭示人物心理,创造戏剧性效果。

梅育《最卑贱的人》(1924)。

室内剧电影是表现主义电影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三、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是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像而形成的创作思潮,主张超乎一般理性以及外界各种有形的束缚来表现人类内心思索的真实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现实领域,而且要深入到非现实领域,故被称为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坚持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表达和探索心灵的秘密,引起人们对心灵
科学的关注,因此,从潜意识出发来解答关于梦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超过我们的扼界限的东西”出发来表达称为理解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关键。

描写人的非理性的各种内心欲望,通过看得见的画面来表现看不见的深藏的难言的心理意识。

表现梦幻世界成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区别其他电影创作的一个艺术特征。

法国《贝壳与僧侣》(1926,谢尔曼.杜拉克):僧侣由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心理和古怪行为
西班牙《一条安达鲁狗》(1928,布努艾尔):一个青年男子的潜意识活动
超现实主义电影在形式上追求一种自由表达的艺术境界,如对梦境的描绘中模糊或打破梦外与梦里的界限,也就是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逻辑关系,或者人间与地狱、天堂的界限,自由地出入,畅快地表达。

这些界限通常用镜子来象征和暗示。

法国《诗人之血》(1930,谷克多):诗人(雕塑家)与他的创造物(雕塑)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生的种种幻想
总之,超现实主义电影主题一般都是关于时空生命、永恒命运等一些宏大抽象概念的思考,对电影形式的美感持有如同梦幻的美学认识,专注于影像的描绘而不作出揭示,与叙事电影具有相当大的不同。

欧洲先锋派动从1917-1928年,持续了10年的时间,但是影响深远。

与美国电影注重叙事、注重商业性一起,成为世界电影重要的一种方向。

第三节瑞典电影学派
瑞典地处北欧,形成其早期电影特有的风貌。

带有某种原始古朴的粗狂特点,散发出一种人迹罕至尚未开发的美感。

喜欢在画面中表现大自然景象,人和自然的远景画面十分突出,摄影非常漂亮柔和。

除一般抒情外,自然景象还担负着叙事的任务,成为影响人物行动的环境,紧密配合剧情的发展。

让自然元素成为一个叙事元素,而不是抒情元素,并占据重要的位置这是早期瑞典电影的突出特色,也是构成这一学派的核心要素。

尊重和体现出小说的某些叙事特点,重视情节的曲折、紧张、离奇等因素。

维克托.史约斯特洛姆《生死恋》(1907):一对恋人逃亡的经历。

大自然场面暗示人物命运
莫里茨.斯蒂勒《阿尔纳的宝藏》(1919):独特的画面造型
追求神秘境界的表达,使电影的基调由现实转向神秘境界的风格表述,便成为早期的瑞典电影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