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上社会背诵资料1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迅速发展。

2、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列强进行了疯狂的瓜分。

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

3、欧洲列强军备竞赛:(1)原因:为了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2)表现:英德的军备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具有杀伤力的新式武器不断研发。

注:这些国家相互联合的原因:瓜分世界与争夺霸权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1)巴黎和会相关知识①会议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解决的问题。

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②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

③会议的操纵国:英、法、美。

④会议的性质:列强的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⑤会议的特点(历史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⑥与会国的意图:A美:借战争发横财,利用德国制约英国与法国,削弱竞争对手。

B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C法: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肢解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D日本:确认大战期间所占的全部土地包括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⑦会议焦点问题:对德问题;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2)《凡尔赛和约》2、凡尔赛体系(1)概念: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称为凡尔赛体系。

(2)影响:①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亚非统治的新秩序,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矛盾基本上等到协调。

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奥匈帝国解体,波兰等一批新兴国家独立。

③但是列强间的矛盾并未消除,加剧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20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局势政治上:控制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经济。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期中复习历史提纲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1. 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但德国渴望从新瓜分世界。

2.德国和英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

3.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4.同盟国:德国(核心)、意大利(后倒戈)、奥匈帝国(后分裂)。

5.协约国:英国(核心),法国、俄国(苏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1. 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2. 火药桶:巴尔干半岛。

3.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4. 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5. 根本原因:抢占殖民地。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著名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

7.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8.性质: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9.特点:战场主要在欧洲,耗时较长,损失惨重,伤亡严重,武器新。

10. 启示:人类应尽量不要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战争中。

战争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1. 时间:1919年1月。

2. 地点:法国凡尔赛宫。

3. 目的:建立世界新秩序,惩罚德国等战败国。

4. 各国观点:美国:利用德国制衡法国和英国,削弱这两个主要竞争对手。

法国: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尽可能肢解这一强大邻国。

英国:让法国和德国互相牵制,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5. "和平"的理解:在这个体系下,欧洲取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协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这只是表面的,列强之间的矛盾还是非常大的,这在列强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辛亥革命1. 思想基础: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宣传)。

2. 阶级基础: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 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口号是"振新中华"。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相关刊物是<民报>,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复习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复习备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备考知识点1.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局面的形成。

2.“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3.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

6.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7.1956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8.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9.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1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11.改革,1979年首先在农村开展;开放,1980年,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进。

12.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4.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原则:1.另起炉灶2.打扫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5.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及相关会议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17.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8.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19.解决南北问题的方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0.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问题,简称PRED问题,其中关键是人口问题。

21.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的特点。

22.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的是德国。

3.当时的德国外交大臣曾说:“……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4.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5.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最引人注目6.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7.巴尔干半岛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成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有:抢占殖民地、极端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军国主义10.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

1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迅速扩展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1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历时4年。

以德国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15.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规模空前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陆续在战场上使用,英国首先使用了坦克,一战中首次使用了战斗侦察机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造成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8.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代表聚集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巴黎和会上,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法国要求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想让法、德两国相互制约,所以放宽了对德国的一些苛刻条件。

美国借大战之机大发横财,主宰战后世界的野心随之膨胀20.《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21.由《凡尔赛和约》等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被称为凡尔赛体系22.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社会知识点精典版(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资料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1.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3.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抗美援朝(1950-1953)、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失误与挫折:1)“大跃进”运动;2)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文化大革命”。

6.两弹一星: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7.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外交成就:1)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9.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10.改革开放:1)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

A.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C.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3)对外开放的作用: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四、“一国两制”和台湾问题11.一国两制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维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第三部分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考试要点】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政治上的重大变化1、“两极”格局与“冷战”(1)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

从时间上来说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

(2)从历史原因来说,与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有关。

(3)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下美苏对立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冷战”。

含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是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

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②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

2、殖民体系的瓦解(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经济上: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

这一时期持续了近二十年,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2)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的突出事例。

(3)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建立,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
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覆亡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以肯定其积极意义为主)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
改组内容,委任亲信
削弱革命派力量
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 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
民国初期 共和与专 制的较量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4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该国号中华帝国
军备竞赛 (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过程
1914年
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形成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9月,马恩河战役(西线战场)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2月,凡尔登战役开始(一战转折点) 美国、中国、巴西等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增强 奥匈帝国瓦解 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一战 结束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繁荣背后潜在的危机 危机爆发后的种种表现与特点 数据的运用
析新政背景
胡佛的竞选主题是“促进自愿主义、个人自由主义、联邦不对 市场进行经济干预……”
——《美国通史》 罗斯福在竞选中承诺:“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让你们空欢喜 一场的。我会把新政贯彻到每个方面…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
第二课时 “五四”运动
注意与第一单元巴黎和会的联系 知道“五四”运动的意义,它与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关系
第三课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思想基础)
以李大钊为代表(新增)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阶级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 知识要点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 知识要点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主要内容:(1)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

(2)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影响:对尽快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特点:集体防御,主要集中在西欧、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目的: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6月,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依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目的:既用来同北约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特点: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冷战”:背景: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条件:(1)二战以后,德、意、日战败,英、法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军事上,美国除拥有庞大的陆海空军外,还垄断了生产原子弹的技术。

(3)经济上,美国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压倒的优势。

表现:(1)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

(2)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1948)。

(3)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

后果:形成两大阵营严重对峙局面。

美苏争霸:主要形式:“冷战”。

表现:(1)军备竞赛。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特别是核武器,双方均拥有大批核弹头。

(2)1961年8月柏林墙的出现。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上册全册中考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整理九年级(上)第2课157.汉谟拉比法典背景: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目的: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中央集权。

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影响(意义):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第3课 158.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希腊—雅典)内容:①(政治方面)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他们在行政和司法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文化方面)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b5E2RGbCAP 影响: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西方文明之源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评价:伯利克里改革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启示: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4课159.日本大化改新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时间、天皇:7 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p1EanqFDPw 影响(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评价: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场改革。

改革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下册全套中考复习提纲资料知识点要点整理汇总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社会九年级下册全套中考复习提纲资料知识点要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1、 2 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201.苏维埃政权的成立1917 年 11 月 6 日晚,列宁到达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获得成功。

b5E2RGbCAP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成功后,俄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入选为主席。

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获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出生。

十月革命的成功深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p1EanqFDPw202.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期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惹起人民民众特别是农民民众的不可以满,损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降落,社会不稳固。

DXDiTa9E3d特点:允很多种经济并存,鼎力发展商品经济。

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取代余粮采集制。

工业方面,除大工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同意个人与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公司。

商业方面,取销生活必要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RTCrpUDGiT 作用(意义):促使了公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固了重生政权。

203.苏联的成立目的:充足利用各共和国的资源和稳固国防。

时间: 1922 年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结盟成立,简称“苏联”。

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此后,苏联扩大到15 个加盟共和国。

5PCzVD7HxA204.斯大林模式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伍的状况下形成的。

形式(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系统。

形成标记: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经过。

主要表现:经济方面,限制商品钱币关系,否定市场的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权益高度集中,忽略民主与法制观点建设。

jLBHrnAILg评论:(踊跃作用)在必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踊跃作用。

人教版_九年级《_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1]

人教版_九年级《_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1]

《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

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人教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提要(九年级全一册)
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对外政策: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三原则P29;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政策的重大发展(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赋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2、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到2002年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改革开放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和含义(P26)
2、“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年6月30日;1999年12月20日。
(2)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3、当今的台湾问题现状(P26):两岸的交流;阻碍统一的因素。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中朝军队的英勇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结果: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美国将军认为美国在朝鲜进行的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
2、其他措施:①肃清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②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底)。
二、进入社会主义
1、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标志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版)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版)
• 3、内容:①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哪些中小企 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③流通领域:恢复商品 贸易。P31
• 4、影响/作用:(P31)工农业生产恢复,人们生活改善,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大权。
斯大林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 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21教育网 • 2、方针确定: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提出 要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 和设备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3、特点: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 4、成就:取得巨大成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 个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 第二。 • 5、问题:苏联的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缓慢。
英国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 维艰。 • 2、印度社会开始觉醒(领导组织):国民大会党成立,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组织。 • 3、领导人:“圣雄”甘地 • 4、1919年非暴力运动未料引发流血惨案,非暴力运动 不得不中止。 • 5、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20世纪20—40年 代; • 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长打击了一个殖民当局,为 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 装干涩,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 降临。②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 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由于政府付给农民的货 币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③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 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人教新课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1
成长的骄傲
• 时代楷模 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 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 两弹一星 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元勋),钱三强 概念: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 时间: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第一次核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 一号)成功发射 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 神\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丘吉尔(英国)的”铁幕演说”(1946 年)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1947年) 美苏军备竞赛(5万枚核弹头), 柏林墙的筑起(1961), 古巴导弹危机(1962), 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 4
殖民体系的瓦解
• 亚洲 20世纪40年代(最早). 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朝鲜,北越.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印度
• 非洲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广泛). 非洲独立年(17个,1960年).
• 斗争 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标志殖民时代终结) 万隆会议(1955年,要求掌握自己命运), ”七十七国集团”成立(1964年,要求改变不 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5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世界政局比较稳定,
• 标志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元勋),钱三强
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洗雪百年国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一、“两极”与“冷战”
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杜鲁门主义”( )的出台(1947年)
12
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年代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历史与社会笔记

九年级社会思品笔记整理社会部分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与“冷战”1、“两极”:美、苏。

2、“冷战”:①1945-1991(苏联解体),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②表现:⑴东西柏林墙:东德:民主德国(华约);西德:联邦德国(北约)。

⑵美苏军备竞赛(核威慑)。

⑶古巴导弹危机:美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上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

⑷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3、《雅尔塔协定》:确立五大常任理事国:苏、美、英、中、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5、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6、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

根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7、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8、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9、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阐述了“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

10、冷战后,世界向政治多极化发展。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2、亚洲四小龙崛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中考总复习电子课本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中考总复习电子课本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中考总复习电子课本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练习精编参考答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框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A奥匈帝国;C意大利。

D法国;F俄国。

2、欧洲。

二、1、(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重新瓜分殖民地;(3)军国主义;(4)萨拉热窝。

2、1914;1918。

3、同盟国;协约国。

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

6。

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

(1)1914;马恩河;英法。

(2)1916;凡尔登;绞肉机。

8。

同盟国集团。

第三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

2、1919;凡尔赛宫。

3、战胜国;美;英;法;意;日;美;法;英。

4、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5、德国;中国山东。

6。

凡尔赛条约。

7。

日本。

8。

(1)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

(2)欧洲;东亚;太平洋。

二、1、(1)东亚和太平洋。

(2)1921;华盛顿。

(3)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

(4)九国公约。

(5)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收回租界;门户开放。

(6)巴黎和会。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课辛亥革命第一框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掠夺。

2、民族资产。

3、知识分子。

二、1、清政府;民主共和;革命军。

2、(1)1894;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振兴中华。

(2)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民报;A 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保路;同盟会。

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直接打印印刷版本

人教版九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直接打印印刷版本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名的创建)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

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四课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党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第一个陈独秀1920年上海)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二、工农武装割据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①提出者:毛泽东②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够存在和发展。

(3)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充分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启示: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不同,由各国的国情决定的。

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二、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2.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至少达3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中考历史与社会材料题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材料二)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飞抵南京,开始了他的和平之旅。

5月8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到阔别50多年的家乡湖南。

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会见了连战、宋楚瑜,双方还发表了重要声明。

连战、宋楚瑜的大陆之行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与积极评价。

人们希望通过这两次访问和会谈,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材料三)2008年12月,大陆与台湾实现了直接“三通”。

12月26日,武汉首架直航飞机降落在台湾岛。

(1)请在右图中找到台湾的位置并标注
出来。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谁先提出来
的?中国政府运用“一国两制”成功地解
决了哪些地区的回归问题?
(3)材料二反映了两岸人民怎么样的心愿?(4)大陆与台湾实现直接“三通”,意义何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球跨国公司数量及投资额
公司数量(万)8000亿
50 投资额
40 跨国公司数量
30 子公司数量3150亿
20 1700亿
10
1970 1980 1990 1999 (年)
(1)请为材料一中这幅图拟一个合适的图名。

这幅图所反映的历史活动对世界各地的关系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哪一组织的成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
(3)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世纪,面对工业文明的浪潮,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上,各国呈现出多种选择。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国家不同的新方法,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追上别的国家。

(材料二)通过凯末尔领导的革命和改革,“西亚病夫”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材料三)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中国人民经过不断探索,终于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使我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读材料一,列宁说的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指得什么?
(2)在开辟土耳其发展新道路方面,凯末尔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3)读材料三,说说中国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A、选择走向现代文明之路,要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盲目模仿
B、领导人结合国情大胆创新,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条件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新年过后,金融危机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在4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峰会上,各国充分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曾经成功地应对了一次经济危机的挑战。

这一成功的“应对”是指什么事件?
(2);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名对不同程度的危机与挑战。


施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

英国展出最新式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发电机和电动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茶叶、丝绸、银器和小脚绣花鞋等手工产品。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如下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1)材料一中,英国和美国的展品分别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
的成果?
(2)材料一中,为什么中国展品的科技含量与西方国家有那么大差距?
(3)材料二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

从三幅图片中,任选一幅,说明该成就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写入了“天赋人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的《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进入了国家根本大法;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人权的具体内容。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成立87年以来,为推进民主、保障人权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两次人权大解放。

中国人权事业的长足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中国公民的人权是在维护国家的集体人权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二是中国人民的人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艰辛努力下逐步实现的;三是中国公民的人权是在经济社会的全民发展中逐步实现的。

(1)材料一中“天赋人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2)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