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之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此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根深蒂固,但是,以史为鉴、推陈出新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于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转型之路的继续。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漫长而复杂,甚至逐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值得一叹的文化底蕴。在古代的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交往范围极为低下,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逐渐成为他们的风俗习气,还有求实入世的生活态度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形成却也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与戎狄蛮夷各族不断交融,思想上百家争鸣,经济和政治制度不断调整。自汉至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并带给汉文化许多新鲜的思想成分,北方游牧民族进一步与汉族融合杂处,西域文化也大量传入,直到唐宋之时,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调整,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元、明、清三朝,汉文化不仅在更大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经历了与北方民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且开始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从清末到民国又进行了多次全方位的调整。因此,形成了中国基于宗法—专制体制的政治文化模式,比如“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模式、层叠有序、尊卑分明的等级结构以及“大一统”的理想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软实力构成和实施的灵魂。然而,历史在更换,时代在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得不面对时代发展的大考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经济、轻文化。随着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虽有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远远滞后于经济政治改革的步伐,这种“轻文化”的态度导致长时间内国民价值观的颓废、民族精神的萎靡、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不同步,导致国民道德水平低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而此时的传统优秀文化何在?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一国综合国力的考量除了在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上,还在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侵略和扩张,民族文化必将产生“排异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要么适应要么排斥,文化的扩散,对于中国来说,其开放性和不安全性同时并存,而西化似乎占据了当代大部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古今的对比、时代的更替、中西的碰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不得不做出现代化的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孔孟的“儒学思想”,“德治”“仁政”等,看似符合广大人心及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却始终是在为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有强烈的等级意识,缺乏一定的科技意识,对推动近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剧斥倾向,导致中国科学技术始终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其德治又与现今的法治有极大的冲突,因为以前的德治理想基本上是形同空想,很少有实践作用,而法治要求的却是一种更加公平、公正的秩序。当然,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转型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这里重在提两点:一是“和”的思想及其民族精神,不管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始终贯穿着一个“和”的理念,有了“和”,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才能进一步发展,如“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古代提倡这种精神,现今仍不放弃,现今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二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现今体现的不是像古代专为封建专制制度而服务,而是充分照顾广大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生活的一切,如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实现了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性和真实性,更加突出的还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倡,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古往今来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