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合集下载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总结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

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

当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

消费社会的最终实质即以广告、品牌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的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当人们购买物品的时候,第一眼所注意的不是它的保质期、它的功效、性能,而更多的是它的品牌,即符号。

符号越来越多的引领者人们的消费导向,符号也更多的成为了个个阶层划分自己等级的标志。

符号越来越多的将被激发出来的需要和物的象征意义紧密关联,当然这种需要是通过人引导所诱惑出来的,绝对不是人们所情愿的,是一些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进行的游戏。

他认为人与物的关系求其实质,应该表述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的各个阶层,地位的划分由一种编码所构成。

社会多个阶层之间也存在转换的可能性,我们已经认识到每个阶层都拼尽全力的跳向上一层,为更高的符号拼尽全力,不过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在做一种无用之功。

当中产阶级经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在经济水平上有所提升,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上层阶级已经迈向了更高层次追求,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终结。

二、广告、品牌等成为符号消费的中介鲍德里亚指出,广告体现了人工对通常所谓快乐的追寻,其作用发生在外在的、浅层的以及符号的层面。

诱惑,是广告散播的主要方式,广告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魅力,当然最终要认识他是一种圈套。

消费者对于广告已经不以为奇,人们有时候只是享受其中的华丽场面,传媒资讯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

鲍德里亚说,消费社会的总体信息,是由大众传媒按照特殊而唯一的方式,对此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强行的排序所形成的的信息网。

广告并不真正生产信息,但它却是将已有的信息再包装传达到观众眼前。

在消费社会中,广告变成了充当人们观念改造者,同时也成为了消费符号的再编码者。

鲍德里亚-物体系-等级体系

鲍德里亚-物体系-等级体系

鲍德里亚物体系等级体系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当代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评论家,被誉为“后现代社会学的先知”。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包括“物体系”和“等级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探讨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和批判。

我们来谈谈鲍德里亚的“物体系”理论。

物体系是指现代社会中的物质世界,包括商品、广告、媒体等。

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是由符号和符号交换构成的,它们不再代表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成为了消费社会的象征和表面。

在物体系中,物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实用性和功能,而是取决于其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例如,名牌包包、奢侈品等不仅仅是物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然而,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种虚拟的现实。

他认为,物体系的商品和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吸引力和欲望,使人们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物体系已经超越了实际的需求,成为了一种虚幻的现实,人们通过消费来追求虚幻的快乐和满足。

在鲍德里亚看来,物体系的存在也导致了社会的“等级体系”的形成。

等级体系是指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分布。

鲍德里亚认为,等级体系不再是基于实际的能力和才华,而是基于符号和象征的权力。

物体系中的商品和广告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通过消费特定的商品和品牌,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从而在等级体系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然而,鲍德里亚指出,等级体系的存在并非真实的反映社会的实际情况,而是一种虚假的象征体系。

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等级体系是通过符号和象征来维持的,而不是通过实际的能力和才华。

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虚假权力和地位的现象,认为这种虚假的等级体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总结起来,鲍德里亚的“物体系”和“等级体系”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主义和符号权力的问题。

他认为,物体系不再代表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成为了消费社会的象征和表面;等级体系也不再基于实际的能力和才华,而是基于符号和象征的权力。

符号之境中的消费社会——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符号之境中的消费社会——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符号之境中的消费社会——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郑明珍;杜春【摘要】消费社会理论是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的产生是以社会从生产社会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的结构性转变为基础的。

鲍德里亚揭示了消费社会的双重变化:即物品的使用价值的没落和符号价值的凸显;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和异化。

同时,鲍德里亚探讨了当今以广告为代表的技术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支配作用及其与符号逻辑的共谋性。

消费社会理论的现实语境决定其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其理论对于正确认识、评价渗透于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媒介技术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Consumer Societ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Baudrillard's early theoretical thoughts, whose origination is based on the society'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roduction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 with signs as media. Baudrillard points out the double changes in consumer society, i.e. the decline of commodities" use value and the rise of their sign valu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loss and alienation of subjectivity for human beings as consumption subjects. Meanwhile, Baudrillard looks into the dom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media as represented by advertisement, and its conspiracy with the sign logic. The realistic context of consumer society theory gives it grea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enlightening our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media technology permeated all aspects of today's society.【期刊名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6【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价值;符号控制;社会区分【作者】郑明珍;杜春【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3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这一概念来指证当今社会的最新变化。

鲍德里亚悖论

鲍德里亚悖论

消费社会悖论与鲍德里亚困境一、自我悖论如里斯曼所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是个性”。

因此,处在消费社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披荆斩棘的在“个性化”丛林中绝望地寻找着那些能够反映自身深刻特异性并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些差异,都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当成自己最大的乐趣。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假如我是我自己,我还要‘真正地’成为我吗----或者说,假如我的身上还附着了一个假的‘我自己’,那么‘一小束明亮色调’是否就足以恢复存在之神奇统一?……而如果我是我自己,那么我怎么能‘比以往’更像自己:难道昨天的我不完全是我自己吗?”[1](P70)这便是消费生活中的自我悖论。

我究竟能否成为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境呢?难道是我们以前就处于这样的牢笼之中,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拟或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个性化”?鲍德里亚指出,“在这种‘个性化’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化’的效果。

”[1](P72)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到处可以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所进行“自然化”,其实质就是把自然扼杀后再把它重建。

整片森林被砍伐,建造一片名为“绿色之城”的建筑群,然后种上几棵小树用以“制造”自然。

其实,现实生活中,广告中到处宣扬的所谓“让你焕发出梦寐以求的自然光泽、天然光彩”的高档化妆品,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因此,鲍德里亚说:个性化“与自然化、功用化、文化化等是同时代的。

”[1](P72)那么,人们在这种对差异和个性化的追逐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凸显了自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要披荆斩棘寻找“个性化”,其根源在于消费社会取消了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作为矛盾性存在的真正个体已经不存在了。

“这种具有坚实特征和特殊质量的绝对价值的‘人’,这种被这个西方传统锻造成主体组织神话的,具有其热情、愿望、性格……或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席了,死亡了,被删除了。

关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认识及研究

关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认识及研究

2018.4.上MOTHERLAND论坛摘要: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基于马克思主义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为基础,高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批判走向,对西方理性主义问题进行批判,基于物质生产以及社会劳动为主要核心的历史观批判模式,对现阶段社会产品以及相关服务消费背后的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文章对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关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认识及研究文/张媛让·鲍德里亚是法国的哲学家,也是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被人称之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鲍德里亚的社会思想是基于消费社会批判为起点,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基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阈对社会进行分析。

在鲍德里亚的《物体系》中提出了:“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的观念。

对此文章主要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研究观点。

一、符号消费社会及其非人化的理论认识鲍德里亚的观念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性的社会,消费替代了传统的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逐渐的在现代社会的主流,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鲍德里亚通过对各种消费症候的分析,了解到现代产品以及服务对于人性有着一定的控制以及支配的倾向,对于在服务消费背后中蕴含的相对较为深层次的涵义:人消费的本质与真相并不是形式上享用的自身,而是享用物体自身的显示涵义,进而实现全方面的占有以及基于不同角度对构建的积极作用。

鲍德里亚通过对符号消费本质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基本风貌以及其发展走向,对于现阶段人们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概述分析。

鲍德里亚也表明了符号控制消费或者消费领域是一种“符号编码交换的领域”,其构成了现阶段消费社会中一种深层次的逻辑方式与行为,人们在消费社会中的异化以及消费物品背后中的符号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鲍德里亚对消费时代中非人化的生存模式总结归因为符号编码法则对社会中生活的渗透以及组织,其就是符号编码的本质特征、存在的方式以及其自身的作用相联系。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消费与投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北京师范大学 魏爽摘要:鲍德里亚在1970年出版《消费社会》一书,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使得“消费社会”一词更引人注目。

鲍德里亚认为物的丰盛与堆积使人们处于物的时代,被物围困着。

但是此时的物不再因为其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转变为符号,指涉着意义关系,因此“消费成为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与此同时,消费与大众传媒合谋不知不觉地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进而使消费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主导地位。

关键词:消费社会;符号;大众传媒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因其独特的社会批判视角成为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

虽然“消费社会”是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为人们广泛所知,但是在它之前,鲍德里亚《物体系》一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物品转变为符号,鲍德里亚指出“符号的三个音域”,即符号学意义下的符号、心理分析意义下的征兆(症状)、最后则是社会地位标位中的信息符码”[1]。

所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延续《物体系》中符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消费社会理论。

一、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并不是鲍德里亚最先提出的,列斐伏尔和德波都对意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现象。

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在消费领域中充满异化,消费品转变为消费符号,他称这样的社会为“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

德波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离”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被进一步“虚化”,人们通过图像建立社会关系,该关系呈现出来的是“被展示的图景性”,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表象之下,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的判断。

而景观却具有了思想指导的功能,德波把这样的社会描述为“以景观控制为显性社会结构的消费社会”。

而让·鲍德里亚虽然受到二者观点的影响,但是他却采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界定,即以“符号控制”为标志的消费社会。

毫不夸张地说,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码”操控下的消费社会是对列斐伏尔和德波笔下的消费社会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的“符号消费”理论

鲍德里亚认为 , 消费社会 ” “ 成 了“ 在“ 中, 物” 符号一 物” 这 , 时人们 消费 的已不只是 物 的“ 使用价 值 ” 而重在 于其 “ 号价 , 符 值” 即人们从对“ ” , 物 的消费转入对“ 符号 ” 的消费。关于鲍德里 亚理论 中的“ 消费社会 ” 符号社会 ” 和“ 这两个概念 , 总体说来 , 是 从不 同角度进行界定的概念 ,但实质上两个概念就其所论证的 内容来讲是指 同一对象。 鲍 德里亚 提 出“ 费社会 ”主要是 针对 马克思 的“ 产社 消 , 生 会” 而言的。 因为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着重论述 了生产 、 交换 、 分 配和消费的关系 , 并且把生产放在了决定性的地位。 而鲍德里亚 认为现代的发达社会 已经进入到 了“ 消费 ” 为主导 的社会。 鲍德里亚提出“ 符号社会” 主要是针对马克思讲的“ 品社 , 商 会” 而言 的。 商品社会 中, 在 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 当然这里的商品主要是实 物商 品。德波 为了凸显 商品社会 中文 化“ 景观 ” 意义 , 景观社会 ” 以“ 代替“ 品社会 ”景 观社会与商 品 商 , 社会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而鲍德里亚将德波所谓 的“ 景观社会 ” 理 论 , 申为 “ 引 以符 号 为 中介 ” “ 费 社 会 ” 论 , 此 进 行 了新 的 消 理 对 的 发 展 , 以 鲍 德 里亚 用 “ 号 社会 ” 论来 称谓 他 的新 理 论I 所 符 理
产 品 的需 要 。
鲍德里亚强调 ,在充分发达 的西方社会生活 中,财 富的数 “ 量和需要的满足 , 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 : 他们 只是一种事先 的必 要 条 件 ” 。 德里 亚 明确 提 出 , 鲍 消费 社 会 已经 把 消 费从 满 足 二 、符号消费" ‘ ‘ 情境下消费的具体 特征 需要 的程序中解放 出来 。消费不是与生产相对 的被动 吸收和 占 有, 而是一种建立人与物之间 、 人与集体和世界之 间关 系的主动 1消 费观 念 增 强 。 . 模式 ,这种模式是系统性活动 的全面性 回应 ,并且在此模式之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 , 生产力 的发展使物质极大丰 富, 上, 建立 了整个社会 文化体 系, 以至整个社会体系。 这样 , 在鲍德 琳 琅满 目的商 品、 丰富多彩 的娱乐 、 应有尽 有的服务 , 人们 面对 里亚看来 ,消费 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消费 中所谓的物质性的单个 着更多 的选择与诱惑。同时 , 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使 劳动力进一步 物品或产品 , 人们不 只是在 消费食 物 、 衣服等 。成为消费对象的 解放 出来 , 闲暇 E益增多。 t 选择的多样化 、 休闲时间的富裕化 , 使 物 品, 是“ 应 物体 系” 中的物 品 , 而物体 系就像语言结 构一样 , 规 消费得 以渗透到 日常生活的每一个 细节 ,任 何物品都 可以成 为 定着个别物体的意义与功能 ,因而物品的消费不再是因为它首 商 品 、 为消 费 的 对 象 成 。 先 具有 物 质 的特 征 , 而是 因为 它 更 显 示 出是 一 种 “ 号一 物 ”是 符 , 消费观念的变化 首先 体现 在个体身 上 ,人们发现现实生活 种“ 个性化” 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 中的意义对 象。 当一切物 、 一 中有着种种的不平等 , 在消费中是人人平等的。 但 在这样 的背景 切社会关系都成了消费品 , 社会就进入到“ 消费社会 ” 。 下, 人们不再把消费看作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手段 , 而是看作能带 2“ 费社 会 ” .消 的特 征 。 来幸福与平 等的行为 。就 国家 而言 ,对消费 的态度也发生着变 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 国家所 进入 到的这样 一个 被人 们称为 化 , 国家对消费的鼓 励 , 使人们 的消费意识开始发生 了根本性的 “ 费社会 ” 消 的阶段 , 其主要特 征表现如 下 : 是整个社 会被物 变化。人们不再用禁欲来约束 自己, 而正视 自己的欲望 , 一 反 通过 质 所 笼 罩 、 包 围 , 切 都 成 为 消 费 品 , 盛 成 为这 个 社 会 的最 消费来满足 自己的欲望 ,人们 的消费意识从传统 的消费节约观 所 一 丰 为夺 目的特征 ; 二是消费替代生产 , 成为社会经济体制 中的主导 走 向 消 费享 乐 观 。 地位 ; 三是符号 系统 的形成 , 们消费的不仅仅 是物品 , 人 而是符 2消 费 需 求 的 变 化 , 对 “ 用价 值 ” 需 求 转 变为 对 “ . 由 使 的 符 号、 意义 ; 四是大众传媒在这个 时代 有特殊重要 的地位 , 大众传 号 ” 需求 。 的 媒成为制造符号 、 传播符 号 , 诱导人们 消费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农业社会及前工业社会 , 消费就是对 物的占有 、 对物 3“ 费社 会 ” “ 号 ” “ 号 社 会 ” 关 系。 .消 与 符 和 符 的 的使 用 , 之 所 以被 消 费 , 在 于 它 具 有 能 满 足 人 们 需 要 的 使 用 物 就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研究鲍德里亚是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影响了许多研究人员和学者的思想。

消费社会理论是指现代社会主要的特征是物质文化,人类的关系和方式基于商品交换的规律。

这种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而不是生产。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使社会学者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未来方向和挑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鲍德里亚提出了‘模拟’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模拟是指虚拟的或表面上的现实,其模拟品是实际存在或原本存在的事物的复制或变异。

卡拉OK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对这个概念的体现。

卡拉OK就是通过演唱歌曲,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在登台演唱的快乐和成就感,而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将人们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让他们感受到似乎是真实的体验。

通过这些虚拟的交互方式,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感受。

其次,鲍德里亚强调了消费与意义之间的联系。

他的理论中,意义不是本质上与某种物体有关的,并不是通过情感和观察来决定的。

相反,意义是通过与不同物体的交易行为产生的,买卖关系决定了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意义,和每个对象所代表的独特的符号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第三,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实质不是获得实际产品,而是社会理念和形象。

这就是所谓的‘附加价值’。

例如,为了购买某种奢侈品,许多人不断地从事财富积累和消费的努力,而真正的产品价值却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奢侈品的物质价值在持续的时光中变得越来越不平凡,但消费愈发增长。

鲍德里亚进一步指出,当理念或形象被完全消费掉时,消费者的幸福感也会迅速降低。

例如,购买汽车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高傲的满足感只是短暂的。

他们需要不断地购买新的东西来保持这种感觉,直到幸福感消失。

所以,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者经常在附加价值中追求他们所渴望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最后,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指出,商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代表的价值类型。

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美学思想

论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美学思想
学” , 即他 不 只是从 抽 象 的文化 角 度 去理 解 符 号
己的禁忌价值 , 每个符号都是种姓 、 氏族与个人
之 间相互 义 务 的象征 , 因而它 们不 是任 意 的 。 所
的,而是把他 的符号理论与政治经济学联系在

以,传统社会的交换规律是一种价Fra bibliotek 的 自然规
律。
起 ,从 而 去分 析 与描 述 社会 的象 征或 符 号 的 交换 过程 ,并 以象 征或 符 号交 换 的不 同形 态 来
不 同的革命 ” 的结论 。
用价值指明了商品对满足人需求 的使用价值观
念 ,交换价值则表 明了人类为生产 出产品所花 号 的解 放 ” : “ 仿 真 的意 思 是 从 此 所 有 的符 号 相 1 2 3 费的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 交换价值居于 互交换 , 但决不和真实交换( 而且 只有 以不再和 使用价值之上 。在交换价值 中体现 出商品的具 真实交换为条件 , 它们之 间才能顺利地交换 , 完 有普通意义 的等价性 ,即金钱所表现 出来 的等 美地交换 ) 。这是符号 的解放 : 它摆脱 了过去那 学
从符号与现实的关系入手鲍德里亚深刻地分析后现代的价值的结构革命并通过对仿法国的哲学家与文化理论家鲍德里亚19292007与法国的利奥塔美国詹姆逊等起被认为是关于后现代的最重要的理论家鲍德里亚美学思想最显著特色在于他从符号与现实的关系人手深刻而无情地揭示后现代符号战胜现实的惊人事实他的理论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向拟像和超现实转变的特征虽然不无偏激但却极富理论的启发性
仿 造是 从 文 艺复 兴 到 工 业革命 的 “ 古
生产是 工业 时代 的 主要模 式 。
典” 时期 的主要 模 式 。

从消费的象征性权力审视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分析

从消费的象征性权力审视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分析
往 的社 会 关 系 , 被 消 费 社会 中透 过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符
判理 论 , 将研 究视 角从 传 统 的基 于 “ 商品” 和“ 物” 的
生产 范式 , 转 向基 于 “ 符号 ” 和“ 意义” 的消费范式 ,
通过 分析 消 费社 会 这一 新 的社 会 图式 , 揭 示 隐藏 在 “ 消费” 背 后 的象征 性权 力 的作 用 机 理 , 进 而探 究 消
第2 9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电 社 科 版)
V0 I . 2 9 NO . 1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y d r o e l e c t r i e P o w 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生产 的持 续进 行 ?解决 这 一问题 的惟 一有 效 途径 是
“ 扩大 内需 , 刺 激 消费 ” 。刺 激 消 费 的 根本 前 提 在 于
发 展相 适应 的特定 的社 会 化模 式 , 即一 种 以 “ 消费” 来 进行 “ 社会 驯化” 的社 会 。社 会 驯 化 的 对 象 正 是 消 费社 会 的主 体— —人 , 驯 化 的 结果 是 将 社 会 中 的 人 由生 产者 变 为消 费 者 ; 消 费 的驯 化 机制 具 有 极 强 在 的强 制性 ] ( H
制 造 新 的消费 需 求 。于 是 , 伴 随物 的增 长 和 需 求 体
系的 “ 被制 造 ” , 我们 进入 了一 个 以消 费为 中心 的社 会 。 消费社 会 具有 不 同于 以 往 社会 的显 著 特 征 : 第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第五章 鲍德里亚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第五章 鲍德里亚

《单向度、超真实、内爆》读书笔记原书石义彬著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符号批判理论1,消费社会与物/符号体系A,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在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弹性增加的庇护下,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

消费取代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而不是生产社会。

·生产过程和产品要求转化为文化意识形态范畴。

满足需要的消费被转化为满足欲望的消费,是“为欲望而欲望”。

·鲍德里亚认为,在这样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即消费物品的意义。

物/符号体系的中心,是物体即一种符号。

B,物品/符号体系·消费理论的前提假设:商品在消费之前,它们一定呈符号状态,物品的含义已通过把符号编码的机制被确立起来。

·整个物/符号体系分为四个亚体系:功能性体系统,非功能性系统、后设及功能体系、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以物品的功能和符号性为矢量轴,加上这四种“亚体系”象域构成“物/符号”体系。

阐述了物向符号的转化。

这四种模式也是物向符号转化的四种模式。

C,物品/符号逻辑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

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任意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

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2,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费的产品,建立了大量为消费而设的场所。

·社会消费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现象,人们通过社会差异的表现来取得某种社会认可,显示自身。

·消费文化所创造的影响以其直接、独特的方式给人以身体刺激和审美快感。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从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了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解读鲍德里亚.

解读鲍德里亚.

解读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前言中,鲍德里亚指出,象征交换是人类社会曾经真实存在的社会规范,它支配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然而,象征交换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场境构成中越来越被遗忘,象征交换对今天的现实社会存在构成而言就意味着死亡。

凯尔纳认为,这个前言是鲍德里亚对自己研究新方法的概括。

并且,他正确地判断此时鲍德里亚“将理论建立在巴塔耶关于过剩和消耗的原则、莫斯关于礼物的概念以及雅里(Jarry)消除意义的玄学愿望的基础上,推崇了‘象征交换’,并攻击了马克思、弗洛伊德和学院派的符号学和社会学。

”①一、建构象征交换理论鲍德里亚认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生产领域中的任何冲突都可以被解决,马克思主义关于冲突与革命的界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分析,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分析当今社会的革命逻辑,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断裂来重新思考新的理论生长点,一种对资本主义实现全面批判的基点。

这种基点就是象征交换。

(一)象征交换的内涵及其特征在鲍德里亚的传记研究者迈克·甘恩看来,象征性交换应被视为鲍德里亚理论的“阿基米德基点”,每一个鲍德里亚的研究者第一要做的就是准确理解象征交换理论。

与英美学者不同,鲍德里亚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学术规范,他并没有对其书中所提出的概念给出明确的规定或定义,而是通过其一系列的描述来逐渐显露其含义。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了解象征交换的理论来源及阅读《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来体会或把握“象征”与“象征交换”。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的最初来源是马塞尔。

莫斯的礼物观念与乔治·巴塔耶的过剩和花费原则:甘恩称巴塔耶对鲍德里亚的影响绝对是决定性的。

《受诅咒的部分》(TheAccruedShare)是巴塔耶一部经济学专论,在这部著作中关心的是花费(或浪费),这与其他经济学著作关心生产大不相同。

巴塔耶强调“花费掉鲍德里亚及其《象征交换与死亡》研究产生出的能量的巨大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生产的过剩必须通过亏损的运行而被浪费掉:是最终的浪费能够实现激励地球能量的运动。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消费主义产生的前提是消费社会的诞生。

消费社会首先是指物的丰盛,而且物不再是孤立的物,而是由“全套”的形式组成。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生产力。

消费符号化,可操控化,通过消费个体完成自己的社会身份定位。

物的符号化在于物的功能性失调,物被抽空成符号的存在。

意识形态成为消费社会乃至日常生活中有效的引导和规训机制。

解除社会的符号化或者消费的符号化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象征性交换。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消费意识形态象征交换[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2-0021-03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批判理论简析王朝元1王琳2(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015年12月December ,2015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6-17[作者简介]王朝元(1958-),男,广西荔浦人,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琳(1983-),女,文学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一书的结论部分曾为消费作出如下的界定:“消费的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品,它们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

我们过去只是在购买、拥有、享有、花费———然而那时我们并不是在‘消费’……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满足,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

”[1]消费主义产生的首要前提就是消费社会的诞生。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何谓消费社会。

一、关于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开篇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极大丰盛的时代,一个被物包围的社会,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

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

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

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

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

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

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

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

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

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

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

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

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

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巴特建议,同一个物品的意义可以分出不少层次,我们可以在这些意义上,观察到符码化,并且可以构造一套类型学。

鲍德里亚采纳了这种策略,物品的功能性的追求不再满足于人的物质需要,它更着重的是物品的文化功能或符号意义上的满足功能,即“风格化”。

③符号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源流⑴日常生活和亨利·列菲弗尓(Henvi Lefebvre)Ⅰ“日常批判”:通过创造一种关于日产生活中异化的现象学,通过对这些异化形式(如家庭、两性关系、劳动场所、文化活动、口头和其他的交往形式,社会的相互作用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形式)作精致、丰富的描述来进行批判。

----鲍德里亚的早期著作延续了列菲弗尓日常生活的批判思想;Ⅱ“符号消费”:列菲弗尓在想象投射层面上提出。

----为鲍德里亚定下了理论走向的大纲,且鲍德里亚更大胆的全面介入符号学分析。

Ⅲ“不在场无罪证明”:当代社会不是一个完整合一的体系,而是分裂为许多“次体系”,并且一个体系可以为另一个体系作掩护,证明其不在场无罪的状态。

如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互为无罪证明。

“模拟程序”:互相给予对方合法性这种逻辑的补偿方式。

在思考这种相关逻辑时,应持反向辩证法(即过度的正面性反而是负面性的征兆)。

这种反向辩证法谈的是对失去之物的代替。

当参考指涉消失时,前来占据这个空位的后设语言,就像媒体信息的大量传播取代了意义的零程度状态。

----鲍德里亚把符号消费的主要对象圈定为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电子媒体,它们创造的符号仿真社会取代了意义的缺席。

Ⅳ列菲弗尓作出语言:必须在理性批判(黑格尔和马克思)和神话及语言的价值建立(尼采)之间做出选择。

----鲍德里亚选择了标志着尼采式的虚无主义道路,这也是他作为后现代主义者所能走到的终点。

⑵阿尔都塞和德博特、二、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消费社会与物体/符号体系鲍德里亚在《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两本著作中对当今消费社会进行了狂翻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对商品的区域性分析是其符号批判理论的思考起点。

消费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在科技进步和自身制度弹性增加的庇护下,逐渐步入了一个物质富裕、文化繁荣的新时期。

消费而不是生产主导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个体系运转。

消费被定义为所有产品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开始,凯恩斯主义被四方各国广泛采用,同时科学管理和“福特主义”的运用于社会的“麦当劳化”在量和质上极大地扩充了商品的范围,人们控制和操纵消费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市场经济机制中的竞争压力,迫使厂商“建立新的市场”,通过广告及其他媒介的宣传把大众‘培养’成消费者就极为必要了。

②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③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④物品及消费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建立“物体/符号”的坐标系,意在说明物向符号的转化。

通过物向符号转化,鲍德里亚主张消费拥有自己的主动性。

鲍德里亚的物品/符号逻辑: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

对差异性的社会逻辑的叙述,构成了《消费社会》的主题:消费乃是在生产付爱红、差异、地位和名望。

符号消费中构建的消费文化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把消费文化划分为三个分析层次:①消费文化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增衍为前提条件;②在更严格的意义上的社会学层来审视消费文化----人们为了社会联系和社会区别,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费商品;③在心理情感层次上理解消费文化所带来的快乐与梦幻----更高层次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激发了消费。

20世纪初,西美尔(Georg Simmel)的货币文化论:西美尔认识到物对人和文化的控制,而货币是这种控制的工具。

商品的积累导致了交换价值的胜利,同时导致了交换的胜利。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也是商品价值的实现手段。

当社会一切交换以货币为标准时,不可计算的价值和特性被划为可计算的量,它平均化了所有性质不同的东西,质的差别不复存在。

文化领域也被平均化、量化和客观化,带来恩华终极追求和意义的失落。

人的价值也被物质化、客观化,身处在这种完全以金钱价值为价值的文化中,价值成了唯一起作用的价值,生活的核心和意义消失。

鲍德里亚把符号作为物与人之间的中介,把商品生产意义放在了符号意义、能指-所指结构内,是对西美尔观点的深化,能够从更广阔的范围内破译商品对文化的侵蚀。

在鲍德里亚眼里,货币也是一种符号,不具指示它自身以外的任何物品。

金钱与经济政治学原则越分离,它就越成为冷酷的事物。

金钱吧不再是商品的流通物,而仅仅是它本身。

符号价值与广告图腾鲍德里亚认为:除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商品还拥有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在包装、宣传阶段产生。

符号价值俨然成为社会的终极价值。

以广告形式融合在商品上的符号价值是被抽取所指的能指价值,只是符号能指的“漂浮”,符号的膨胀。

符号价值得以实现时,衡量它的是他们所带来的声誉以及它们展现的社会地位与权力。

广告最大的作用在于让消费者产生某种“自恋情节”,以个性化区别于他者。

导致这种公共和私人观念根本变化的原因:①工业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后果;②“内在的符码”的出现;③公共生活向另一领域的转型。

鲍德里亚把这种表现归结为一种心理层面的反映。

鲍德里亚引用“边缘性差异”来描述消费的差异性----对差异的满足时消费社会消费的直接来源。

边缘性差异来自美国心理学家里斯曼,他认为现代社会有能力设计、生产、销售大量的不同产品,但它们的差异只是边缘性的,在产品功能相同的情况下,边缘性差异更多的指人们在审美层次上的差异。

鲍德里亚放宽了看待差异的视野,指出在消费社会中工业垄断生产的条件下,这种差异是虚拟的,不是真实的。

鲍德里亚对广告的态度:没有仅仅停留在广告意识形态层面的批判上,而是进行了由意识形态到符号结构再到技术决定的逻辑蜕变。

把广告不再视为资本或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物,而是独立的符号结构并能对主体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他声称:广告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大众媒介,它的大众传播功能出自其自主化媒介的逻辑本身,就说它参照的并非是真实的物品,而是让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引申到电视分析----电视勾画着一个类像和超真实的仿真世界,“电视就是世界”。

鲍德里亚积极地看待消费社会的出路。

他认为符号本身还具有意义,蕴含着某种潜在的反抗消费社会的因素和力量。

要抵制消费社会的控制机制,应在生活风格、话语、身体、性、人际交往等微观方面进行革命。

但他视边缘群体为反抗的寄托着,所提出的反抗方式也无具体的革命策略和实践方针。

自身理论上的悖论注定鲍德里亚所认定的具有意义的符号也将失去意义,消解在所谓的全能符码的支配之中,而逃脱这种悖论的唯一途径就是死亡。

是什么让鲍德里亚从激烈的剖析和批判消费社会转向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他的媒介分析给出了答案。

三、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性媒介分析法国的麦克卢汉----鲍德里亚与麦克卢汉媒介分析的异同根本相似之处:不同的传播模式如口语、书籍、电视等媒介对主体间社会关系的构造,在技术媒介论中可以得到全新的诠释。

都是技术决定论者。

不同之处:麦克卢汉在现代技术中看到了“人类的外延现象”;鲍德里亚还看到了现代技术“驱逐人类”的现象。

为什么说鲍德里亚是技术决定论者:他对符号学的转用,最终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进而更加关注于符号结构是如何通过大众传媒把社会现实屏蔽掉,去营造一超真实的仿真世界。

仿真(simulation)、超真实(hyperreality)、内爆(implosion)仿真、超真实、内爆是鲍德里亚描述技术媒介运作规律的中心概念,也是电子媒体造成人的主体性沦丧的重要手段。

类像(仿拟、拟像)与仿真类像:是对某个“没有本源、没有客体指涉的虚拟存在的拷贝”,是亘古便有的。

仿真:对人们在现实中的与物质现象接触的第一手感知和幻想的模拟,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技术,让人们在缺席于某种场景时,能够获得临场的感官享受与神经快感。

是当前一定时期才有的。

仿真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律的演变相对应:超真实:是指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已经模糊不清了,非真实超过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

仿真产生了普遍“超真实”的幻境,超真实是仿真的特性,是许多类像共同组成的一种新的现实次序。

超真实成为仿真文化产生的一种结果,一种状态,同时,超真实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内爆过程。

内爆:内爆的概念来自“麦克卢汉”,主要是相对与信息的“外爆”提出来的。

内爆是消除区别的过程,各领域相互渗透,政治的、商业的、公共领域的,步入一种虚无空渺的交互方式,一种没有权威的境界(同一化----把一切囊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麦克卢汉甚至指出,内爆的全面发生意味着人性在自我中坍塌,又回到了口语社会的村落特征中,但他认为新兴的媒介技术将会产生更具参与性和交互性的全球性交往形式,增加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