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官吏选拔制度等,以及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第二部分是北方民族的交融,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文物,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人教2016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解析

人教2016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2张PPT)解析
《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 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 文帝汉化改北革魏以供后养北人魏服的饰衣冠制度。
——改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穿汉族服装 的鲜卑贵族
——联汉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 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游牧民族 鲜卑 (胡人) 匈奴 羯 羌
氐 中原
农耕民族 (汉人)
在我们今天的56个民族大 家庭中,已没有匈奴、鲜卑、 等民族了,他们去哪儿去哪儿 了呢?
史料论证
生产方式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 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 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qu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 政策,使得鲜卑族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 的改革不值得肯定。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
文化生活 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 主专制制度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合作探究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 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 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 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 的活力与生命。
两名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食品
生 活 习 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课件)
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重点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历史意义(重点) 3、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4、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
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一、淝水之战
3、孝文帝改革意义: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背景

魏孝Leabharlann 文 帝措施改

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②北方各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意义: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民族心理
(3)影响:(重点记忆)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拓拔珪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 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 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 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拓拔珪
孝文帝小档案
姓名 拓跋宏又名元宏
生卒年 公元467~499年
民族 鲜卑 出生地 平 城 ( 今 山 西 大 同 北 ) 影 响 最 祖母冯太后(汉族) 大的人 特长 诗赋、史书传记、
诸子百家 喜 爱 的 孔子、比干、周文王 人物 等
1、迁都
平城
洛阳
2、推行汉化: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 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政治1、北魏的建立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前秦瓦解后,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2、拓跋珪的统治举措拓跋珪即位后,积极扩张领土,他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政治上,他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文化上,重视教育,尊崇儒学。

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孝文帝决心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①迁都洛阳:为了更好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禁止鲜卑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学说汉语:规定鲜卑族官员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

改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3)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的政治制度(1)中央制度北魏初期实行的是部落联盟时期的政治制度,后来逐渐向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

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地方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民族迁徙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杂居相处。

2、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畜牧养殖技术也被汉族所吸收。

3、文化融合(1)语言文字各民族在语言文字上相互学习,汉语成为通用语言,但少数民族语言也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使用。

(2)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逐渐与汉族融合,如饮食、服饰等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 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南方相对稳定。
淝水之战形势图
一、淝水之战:
➢在淝水之战中,拥兵80多万的前秦军队是如 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前秦
东晋
①军队民族成分复杂,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 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 失误。 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 攻。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指挥得当
重点:北 魏孝文帝 改革 难点:北 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
融合的前提条件。
讲授新 课
沙 漠达

龟至 前 东 大 兹西 秦 濒 海
南 抵
汉 水
淝水之 战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 2、时间:中38国3 。 3、交战双年方前:秦── 4、成语典故东投:晋鞭断流、草木
皆兵、风声鹤唳
5、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 6、影响:败淝前水秦之战以后,前秦很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2交、融表:现: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 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 交融?
①逐业汉与北族《生 渐 生族烙方墓采活将产妇饼少室桑生原;女砖数壁图产来汉蒸画民画》方从族馍面事人: 畜 民北 墓穿牧 向内南方 室地裤业 北迁朝少 壁图褶生 方各乐数 画》服产 各族队民 《的的 族开族 犁习 学始惯 习过转畜着胡汉变牧定床人图为经居、《》从验生方放事,活凳牧农学, 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
与汉族贵族联姻(通汉婚)⑥学习
3、影 促汉进族民的族礼交法融,,尊增崇强孔北子魏,以孝治国,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 化措施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前秦瓦解后,趁机复国,称代王,不久改国号为魏,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北魏初期,政权尚不稳固,面临着诸多内外挑战。

但在拓跋珪等统治者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手段,逐渐扩大了统治区域,增强了自身实力。

二、北魏政治制度1、均田制这是北魏时期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

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和调。

租调制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立邻长、里长、党长。

三长制的建立,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征发赋役。

4、官员选拔制度北魏前期,官员选拔主要依据门第和出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开始注重才能和功绩,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官员,为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北魏的汉化改革1、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也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移风易俗下令鲜卑族改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3)采用汉族官制礼仪仿照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改革北魏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的影响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1、经济方面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

鲜卑族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族也吸收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学课件
2.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
学习任务二
3.北魏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
北 魏 前 期 , 吏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治混乱,各级官吏
贪污现象相当严重, 汉族 北魏统治者与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人民之间的矛盾十
分尖锐,北魏的统治 北魏
举步维艰。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学习任务一
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第107—108页,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相关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和混战局面
学习任务一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约90万,而 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 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全国,这是为什么呢?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
而居
落后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任务二
(2)主要内容 ①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
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继承华夏文明
学习任务二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 都城迁出平城呢?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平城保守势力严重。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楼 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学习任务二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 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的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 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 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 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精品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精品课件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 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 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 象。
•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 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时空关联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自主学习
一、淝水之战
1、概况: (1)时间:公元383年; (2)地点: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 (3)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4)结果: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2、影响: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 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②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主 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 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
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③民族心理:民族心理趋同,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 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 成语典故吗?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 水 之 战
学贵有疑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历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

〖历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

民族交融的关键在于既尊重差异又强调认同,蕴含着民族共同发展的意义。 与交往和交流主要体现在外显的“动作和行为”有所不同,交融主要体现在内 在的“心理和意识”方面。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材料研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什么意义?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 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 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 展起来的。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 前秦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 混战局面
一、淝水之战
材料研读 前秦军队数量远远多于东晋军队,为什么却失败了?
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99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 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苻融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族、羌 族都把我们当做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 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功,而且后患无穷。况且我们频繁征战, 士兵疲乏,百姓早怀有畏敌之心。”
建立北魏。
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想一想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呢?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 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面—对—这魏一收困《难魏,书孝·文 列传》
帝是如何解决的?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 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 难重重。
➢ 平城: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易受到 北方柔然的侵扰;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 风易俗;
➢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推行改革。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频考点专题突破(部编版)专题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专题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讲解一、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晋书》中写道:“乳酪养性,人无妒心。

”魏晋时期,中原汉族改变了饮食习惯,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摄入。

这反映出()A.中原地区畜牧业繁荣B.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C.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D.佛教传播推动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逐渐的民族隔阂趋于缓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汉人胡食、胡人汉食司空见惯。

故题干现象反映了民族交融对饮食的影响。

故选:B。

2.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一规定()①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少数民族进步③有利于鲜卑族封建化④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解答】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这一规定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他是北方统治者其措施不会促进江南地区开发,据此可排除含④的BCD 三个选项。

故选:A。

3.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分析】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知识。

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随堂练习1.当你回到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列现象中,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B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族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2.下列朝代或历史阶段排列中,其关系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D )A.西周、东周B.西汉、东汉C.西晋、东晋 D.南朝、北朝3.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

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

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4.《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B )A.平城文化落后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本民族的特色,加速了北魏政权和鲜卑族的衰亡。

你是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的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知识梳理
1.淝水之战
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
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
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
少。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讲解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
时间
双方
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军、项羽
项羽
秦军主力被歼灭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曹操
曹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
联军
孙刘
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
前秦统治瓦解;东晋在南方的统治暂时稳定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苻坚不顾民劳累,淝水之战大败退。

鲜卑族人建北魏,迁都汉化做得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