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是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工科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本文针对这个难题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具体方案并进行了实践总结,从课堂教学,实验指导,校外实践三个方面结合改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如何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能要求就不怎么看重了。但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和技能,而且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知识的定义就是:在学习中以明白作为学习结果的东西都为知识。技能的定义是:在对知识明白的基础上还能按所明白的知识去进行操作,即:知识+操作=技能。能力,就是能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好的思维方式,对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解决。即:知识+好的思维方式=能力或可称能运用知识的知识。

我对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的看法

前面有人讨论知识与技能,他举的例子是游泳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这个问题,正确的表述其实是:编码知识和能力的对比关系。

知识分为可编码知识和未编码知识,对应显性隐性和隐性知识。

游泳的知识,写在书里的,其实是显性知识;而人们掌握的技能,或曰“能力”,却是以隐性知识(implicit或者Polanyi M. (1967)所说的默示知识tacit knowledge)为基础的。整个企业能力理论,包括著名的核心竞争力理论(Prahalad and Hamel,1990),持续竞争优势理论,组织能力理论,组织学习(彼德圣吉)等都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及其分享基础上的。推荐Kagut and Zander;Nonaka and Takeuchi; Davenport and Prusak

深蓝拥有的是巨大的知识存量和及时的反应,是对人工智能的模拟;而人,拥有的知识创造能力和无法言传的默示知识(无法编码进入计算机程序)。

总结如下,知识的关键之处是人的创造,这是无法模仿的;这种知识,可称为默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而可编码知识,或曰显性知识,易于传递和模仿。界定知识的关键是注意是隐性还是显性。隐性对应着能力。

有人认为,在知识快速更新和爆炸的当今世界,传授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整个教育要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很"先进",一定程度上却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辨证关系.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反映.从类型上说,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是什么"或说明"为什么",程序性知识则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后者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方法"。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知识,就没有人类的一切。知识也是形成人的能力的阶梯或载体,没有知识,人的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都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或者说,人的能力就是人的力量,人的能力的大小就是人的力量的大小。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界打交道,也要与各种复杂的社会事物打交道,人们必须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去改造对象世界为我所用,因而,人们就必须有能

力或有力量去把握对象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他说,"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它'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他又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适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怎样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取得共识:

(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积极态度的基础。如一个学生不具备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根本就谈不上解决机器人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力。专家的研究表明,一个领域内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必须有5~20万个知识组块,一个专家再有能力,如果设有具备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就不能解决这个领域的问题。能力是基础知识加以升华而产生的。因此,不能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更不能因知识更新太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不能提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更不能因知识更新太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掌握知识就应当了解事物的本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有时即使头脑中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