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中民主体现的是反对专制、独裁,自由体现的是反对束缚、禁锢,平等体现的是反对等级,共和是指国家元首等有选举产生,体现的是反对世袭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本题的陷阱是对民主、自由、平等、共和等概念理解不准,导致选项无法确定答案。
②材料信息提取不准或以偏概全
例3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题干给出材料进行阐释,选项给出四个概念,这种题型在概念型选择题中是最常见的。比较容易在材料的阅读和提取信息上设置陷阱。本题的关键信息有‘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三个信息结合起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本题的陷阱是材料关键信息提取不准或不全,导致失误。
例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体现的是“利益均沾”原则,由此可知这是针对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租地居住权利,因此A项和C项排除;而“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要求其他列强向其开放势力范围,使它也得到侵略权益,可以说是“诸国所得,一国安享”,因此D项不符合信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关键信息把握不准,误选门户开放。
例5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20—30年代苏联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都不符合“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排除A、B、C项;人民公社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而且苏联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农业集体化,带来了农业的长期滞后,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小结:概念型选择题往往考查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各方面相关知识。做此类选择题如果基础知识不过关,难度会很大。解题时一是要注意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或适用范围关键信息,二是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性质的界定,三是用排除法等方法。要注重第一印象。
课堂突破1.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2.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由此不能得出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