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第三节狄更斯(1812——1870)

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人的全部就是感情。把科学留给聪明人,把傲慢留给贵族,把奢侈留给富人。怜悯那些卑贱的穷人。一个最微不足道的、最受人蔑视的人的价值可能和几千个有权势的、傲慢的人的价值相等。

——丹纳:《狄更斯》

一、生平和创作

㈠生平

小职员家庭。父亲进债务监狱。进皮鞋油厂童工;强烈的屈辱记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无助的穷孩子、刻板的学校教育、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成了他小说中反复回旋的主题。

作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

1833年开始投稿。1837年《匹克威克外传》成名。

狄更斯/一、生平和创作

㈡创作分期:

14部长篇小说3个时期:

1、早期(1833—1841)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匹克威克金格尔

特普曼

文克尔巴代尔太太

史拿格拉斯

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蓝党和黄党竞选的荒唐;司法机构的冷酷和不公正),奠定了他小说的幽默风格。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奥列佛 退斯特》(1838)[电影《雾都孤儿》]

孤儿遭遇;善与恶两种势力,善终归战胜。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老古玩店》(1841)

善的方面:

耐儿外祖父吉特(古玩店仆人)

独身绅士(外祖父之弟)

教师马尔顿蜡像馆主人乍莱太太

恶的方面:奎尔普

弗雷特(耐儿兄)律师布拉斯兄妹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

讽刺学校教育

○《巴纳比?拉奇》(1841) 历史小说

※狄更斯早期创作特点:

触及到当时一些社会问题,但归因于个别人的道德,讽刺较温和,常与幽默掺杂。受难的“小人物”大都最终赢得幸福。善战胜恶。

狄更斯的创作/2、中期(19世纪40年代)

○《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

○《董贝父子》(1846—1848)

董贝的生活原则:利润和金钱

“地球被专门制造出来,为的是董贝父子公司在上面进行交易;太阳与月亮的存在,为的是给公司的商业活动照明。”

董贝爱狄丝

女儿:芙洛伦丝儿子:保罗

※冲突:利益和人情之间;董贝是因逐利而丧失人性的资产者形象。

※狄更斯中期创作特点:

早期那种乐观情调不见了,失望多于希望,阴影多于光明;塑造人物上,“仁爱”的资产者也不见了,他开始强调为富不仁者必须经过破产或其它折磨接受感情教育才能懂得“仁爱”与“谅解”。

狄更斯的创作/3、晚期(19世纪50年代)

○《大卫?科波菲尔》(1845—1850),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的创作/3、晚期(19世纪50年代)

○《荒凉山庄》(1852—1853)

○《艰难时世》(1854)

○《小杜丽》(1855—1857)

○《双城记》(1859)

○《远大前程》(1860—1861)

(电影《孤星血泪》)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狄更斯晚期创作特点:

比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以及英国社会现实——风尚日益腐化,经济生活不稳定和表面繁荣下面的阴影与危机。作品的题材范围拓展和深化。

第三节狄更斯

二、《艰难时世》(1854)

㈠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三四十年代的宪章派运动,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曼彻斯特经济学派的功利主义哲学

和马尔萨斯人口论。

其要点:功利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由竞争的机会。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观点:

“功利是一切美德的验证和尺度;是忠诚的验证和尺度也是一切别的义务都包括在内的义务。……整个美德的基础都归于功利。”

——杰勒密〃边沁:《论政府片断》,索利:《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版,P244。

《艰难时世》

狄更斯的创作意图:

他意识到了劳资矛盾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把原因归于功利主义对人性、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破坏。

关于小说命意的说明:“我的讽刺对准那些只知道数字和平均数的人,这些人是时代的最邪恶的最重大的弊病的代表。”

——致查尔斯〃耐特的信

※当时被称为“维多莉亚盛世”(维多莉亚女王1837——1903),“艰难时世”即针对此。

《艰难时世》

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全书分三卷:播种;收割;入仓。

功利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两个:

国会议员、五金商人葛雷硬

工厂主、银行家庞德贝

地点:焦煤镇

两条线索:葛雷硬家;庞得贝工厂(斯梯芬)

《艰难时世》/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开头:“麦却孔掐孩学校”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1、揭示了劳资矛盾

《艰难时世》“是当时文艺上给予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打击,也是一般所给予它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卢那察尔斯基)

①生动地揭示了工人的悲惨处境——生活贫困,劳动条件恶劣。用斯梯芬的话概括:“全是一团糟”。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1、揭示了劳资矛盾

②资产者唯利是图,无视工人的苦难——庞得贝把工人叫作“人手”;说工人“想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用金调羹喝甲鱼汤、吃鹿肉!”

③侧面描写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揭示了工人反抗的必然性——斯梯芬:“老是那样搞得一团糟,结果他们站在一边而你们站在另一边;只要有这种不幸的情况存在,不管是短期或者是长期,就会有一个漆黑的、不可超越的世界把你们和我

们隔开来。”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1、揭示了劳资矛盾

※狄更斯同情工人,但并不赞成工人的暴力斗争,他指出了资本家在压榨工人这一问题上的愚蠢,但对罢工的工人也予以了漫画式的丑化(对工人领袖斯拉克布瑞其形象的描写)。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2、对功利主义哲学的讽刺和批判

对于小说中揭示的所有弊端和问题,狄更斯认为原因在于资产者信奉功利哲学(只知数字和平均数)。

葛雷硬——用“事实”(即功利)充塞孩子(包括自己孩子、麦却孔掐孩学校的孩子)的头脑。汤姆的堕落。露意莎的人生悲剧。毕周对他的报答。“葛雷硬先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什么都得出钱来买。……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是一种隔着柜台的买卖关系。”——最后醒悟。

小说原来的标题是“葛雷硬先生的哲学”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2、批判和讽刺功利哲学

庞得贝——把焦煤镇上的煤烟看成“衣食父母”,说:“煤烟是世界上最有利于健康的东西,特别是有利于肺部。”

把工人当“人手”。

编造吹嘘自己“白手起家”的身世。(功利主义“自由竞争”的图解)

结局;众叛亲离,中风死在大街上。

★与《艰难时世》情节模式对比参照:

狄更斯小说结局模式:

罪行暴露;有罪者或被惩处(费金、蒙克斯、奎尔普)或憣然悔悟(金格尔、董贝);美德得到报偿(或得到道义上的承认)。

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对于正义和善良的希望

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爱的重要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狄更斯认为,一味地追求利益使人性扭曲,带来悲剧;克服这种弊端的希望是温情和爱——

西丝是爱的化身。

小说结尾,在西丝的感化下,葛雷硬“不再死守着那些他认为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注意到具体的情况,拿他的事实和数字服务于信心、希望和仁爱,而不是把这三种基督教的美德放在他的磨坊中磨得粉碎了。”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斯梯芬是宽恕和爱的样板

斯梯芬之死一章题为《星光》:“当我们下判断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得要容忍和原

谅别人。我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抬头望着——那颗星正照着我——我就看得更清楚了,发出临死前的祷告,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彼此之间更接近一些,不要象我活在世上时那样。”他握着瑞茄的手,“那颗星指引着他,那里可以找到穷人的上帝,通过谦虚、悲哀和饶恕,他已经到了他的救主的安息之所了。”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结尾,西丝和露意莎都有了幸福的家庭。

露意莎教育孩子:

“想法子用种种想象的优美和快乐来美化他们现实的机械生活;因为露意莎知道,没有这些东西,孩子们的心灵会干枯,……如果不去陶治天真、培养性情,即使能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一个国家是多么富足,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大祸将临的预兆。”《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最后,狄更斯写下语重心长的结语:

“亲爱的读者,你我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同,但是像这一类的事情能否实现就要看我们的努力如何了。最好是让它们实现吧!那样,我们将来坐在炉边,看着我们的火花化为灰烬而又冷却了的时候,我们心也就可以轻松一些。”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人道主义的仁爱理想,是狄更斯小说主要的思想内容。

★其仁爱思想,同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思想有关——欧文主义者认为,必须根据平等和仁爱的原则来和平改造社会制度,上层阶级的善良意志对社会改良有巨大意义。

★关于狄更斯小说社会批判内容的辨析

社会学价值(庸俗社会学):更多从中印证英国历史。有马克思对“英国一流小说家”的评论:“他们揭露的真相,比政治家、道德家还多”。

“道德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

——恩格斯:《选》三、189

美学价值:批判隐含着对现实改变和提升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梅林:“这些揭露出来的状况尽管多么可怕,却依然给英国人民带来了光荣。”——《狄更斯评论集》P95

三、《双城记》(1859)

由于对现实的忧虑,狄更斯把目光投向了70前的法国大革命。

狄更斯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

《双城记》的情节

第一部:复活(时间:1775年)

第二部:金线

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

《双城记》/ ㈠人物和情节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1、创作主旨:借古喻今,以法国专制政权覆灭的历史对照揭露和暗示英国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警鉴。

《双城记》被称为“殷鉴小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1、警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第一次革命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为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狄更斯:1854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1、警鉴

第一章标题《时代》,以英国社会当前的现实与法国当年的历史对比,指出:“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

小说中穿插的关于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指出了暗伏的危机:

“在英国,并没有值得国民那么夸耀的安宁秩序。”“伐木者(命运之神)和那农人(死神)也在不被注意之中工作着。”(第一章)

——预言:英国将导向法国革命那样的灾难。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2、历史批判内容:揭示了法国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即封建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肯定了人民起义的正义性,充分展示了人民起义的巨大力量。

①揭示出小说中革命前的法国,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天堂、普通民众的地狱;小说从专制暴政在经济、政治、法律三方面对民众生存权利的剥夺上,证明了它存在的极端不合理和必然灭亡。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2、历史批判

②揭示反抗的正义性,展示起义中人民的力量

作者对于处于贵族残酷压迫下的人民深切同情,小说中强调他们也是人(P117:“悲惨的生物”),他们的反抗是正义的(P30:酒与血)。

攻占巴士底狱的场面,展示了革命摧毁旧制度的无比威力。(P228)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3、核心思想倾向:否定暴力,崇尚人道主义的仁爱。

小说对贵族阶级压迫人民的残暴和起义者的过激复仇都持否定态度,而希望以人道主义的宽恕和爱化解矛盾。

灾难之源:愚蠢的压迫和同样愚蠢的复仇

人性畸形:贵族中的厄弗里蒙地兄弟;平民中的得伐石太太。

明智之举:宽容和温情。在贵族一方是代尔那和他母亲;平民一方是梅尼特医生

和露茜。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1、塑造人物上的漫画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造成幽默效果。

裘利·克朗邱——“尖钉似的头发,锋利得好像一定可以把那被盖划得稀烂似的。”其子:“头上装饰着较为软一点的尖钉。”

普洛斯女士——“全身发红,红头发,穿着异常紧小的衣服。”“一下子就解决了怎样解脱这可怜的小姐的问题,方法是把一只强健的手放在他(劳雷先生)的前胸上,一推就使他飞奔似地倒退,背脊撞在最近的墙壁上。”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1、漫画夸张

律师史曲勒孚决定向露茜求婚(愚蠢、自以为是)——“决心把幸运与慷慨赠与医生的女儿。”(P150)

劳雷先生的唠叨:“一桩业务。”(22-25)

雅克三:“老鸦似地叫了。”(383)

法庭上的哄嚷声:“大绿苍蝇嗡嗡嗡。”(75)

※漫画夸张使人物性格集中突出:得伐石太太的恨和普洛斯女士的爱,都达到极端和单纯化的程度。最后二人搏斗。

★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漫画夸张

《艰难时世》中葛雷硬——“四四方方”;庞得贝——摔帽子和口头禅。

《董贝父子》中的董贝:挺直的身段(转身时将整个身子转过来朝向对方)、严整的衣服式样、硬梆梆的领带——突出其严肃、古板、冷冰冰的性格。

★关于狄更斯小说漫画夸张手法的评论:

丹纳:“他笔下的伪君子不再像是人。读者只能把他们叫作怪诞的人物,他们的鼻子比身子还要大。”《评论集》41

詹·菲·斯蒂芬∶“由于人体上有许多器官,狄更斯先生很可能活上上百岁,因而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挑上一种器官,一个人突出的是眉毛,另一个是鼻孔,还有一个是脚趾甲。尽管他甚孚众望,但也无法掩饰这是低级艺术风格中的最低级的风格。”《评论集》28

福斯特:“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形的。”

《评论集》102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2、对比和照应

⑴空间对照:

伦敦和巴黎,英国和法国。时代不同,性质一致,突出存在的危机——第一章,两个国家的国王和王后;梅尼特医生出狱(在巴黎),代尔那被捕(伦敦),两国在迫害无辜上的共同;巴士底狱中梅尼特的控诉书与伦敦塔中化为灰烬的控诉书对照,指出两国统治者都是积怨已久。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2、对照

⑵人物对照:

侯爵与农民(统治与被统治,奢侈与贫困)。

代尔那与侯爵(贵族中两种态度)。

代尔那与卡尔登(外貌、性格、命运)。

两组人物:梅尼特、露茜、代尔那(理想人格——宽恕、爱);侯爵、得伐石太太(畸形人格——残忍、恨)。

普洛斯女士同得伐石太太的厮打,意味着爱与恨的决战——爱战胜恨。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2、对照

⑶情节对照

梅尼特控告厄弗里蒙地和营救代尔那。

贵族弗龙让人民吃草,革命中被处死,喉管被塞上一把草。

卡尔登两次救代尔那(都是利用相貌相似)。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3、象征手法

以多种象征意象隐喻、暗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感染力。

⑴总体:以法国革命的历史教训象征英国现实。第一章中的伐木人(命运)和农人(死神)的“工作”,暗示无情的历史规律;他们的“足音”贯穿在情节中,暗喻革命的潜在威胁。

⑵标题与情节:①书名“双城记”——表面指两个城市,暗喻人在上帝之城与魔鬼之城之间的选择。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3、象征/⑵标题与情节

②三大部分标题:“复活”(梅尼特出狱);金线(爱的力量使梅尼特恢复、梅尼特同意女儿嫁给代尔那);“暴风雨的踪迹”(法国大革命的激烈动荡)。

③局部情节:“编织”——得伐石太太的仇恨;“回响的足音”——命运之神(伐木者)和死神(农人)在行动、法国大革命的神秘信息;“酒铺的血”——仇恨与反抗的力量积蓄;“海在奔腾”——大革命的气势;“黑夜”——恨与杀戮主宰;“磨石”——血腥恐怖。

★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象征

《艰难时世》:“播种”、“收割”、“入仓”;“星光”;“焦煤镇”;“麦却孔掐孩学校”。

《尼古拉斯尼古贝》:“屠杀孩子堂”。

《董贝父子》:小保尔的命名日宴会:室内非常冷,席面上的菜肴结了冰,客人冻得打战,谈话无法进行——象征董贝对人的冷酷。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4、情节错综交织,构设很多悬念和巧合因素,富有传奇性。

⑴多条线索(梅尼特一家、得伐石夫妇、厄弗里蒙地家族、卡尔登、裘利·克朗邱,5个叙事单元)紧密联系,交织发展。

★高教本《外国文学史》称为“多元整一结构”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4、情节艺术

⑵悬念与巧合:

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厄弗里蒙地、得伐石夫妇之间的关系;

梅尼特医生、露茜与代尔那、卡尔登的巧遇;

克朗邱盗墓——克里假死事件——在法国巴黎卡尔登借此控制巴尔塞。

密探巴尔塞(克里)又恰是普洛斯女士的表弟。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4、情节

★詹·菲·斯蒂芬对狄更斯小说的传奇性贬斥:

“他享有盛誉的两大来源是:其一,用最粗糙的刺激办法挑逗人们感情的那种能力,其二,他那把平凡事件渲染得怪诞和出人意料的能力。”

——《评论集》P27

第四节托马斯 哈代(1840—1928)

一、生平和创作

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8部诗集;史诗剧《列王》(3部、九幕、130场)。思想:“内在意志论”。《列王》中的织网者。

哈代的创作

长篇小说分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等

“机敏和经验小说”——《计出无奈》等

“性格和环境小说”,又名为“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5);《林地居民》(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

二、《德伯家的苔丝》

㈠人物和情节

第一期:处女

第二期:不再是处女

第三期:重整旗鼓

第四期:后果

第五期:吃亏是女人

第六期:回头人

第七期:结局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1、社会悲剧:暴力和偏见压迫下的牺牲

对苔丝的压迫摧残具体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

亚雷·德伯:代表物质和人身压迫,代表社会暴力、恶势力的摧折。

最根本的悲剧原因是物质生存环境的压迫:贫困。她不仅生在农家,而且要做一个受人雇佣的体力劳动者。(比帕米拉、甚至比简还要悲惨些)

安玑·克莱:代表精神和习俗偏见的压迫。

最后,是资产阶级国家法律机器的绞杀。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2、性格悲剧: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苔丝性格:温柔、纯洁、美丽、善良,有几分倔强,但缺乏足够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突出特点是坚忍。反抗性比较弱。

环境:贫困;亚雷的无礼;克莱的自私和偏见;舆论的包围。

在这个压抑的环境中,善良温弱的苔丝没有抗争和独立生存的力量。她最后的反抗(杀人)等于自我毁灭。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2、性格悲剧

小说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作者(叙述者)评说:“她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域。不过在这种时候,苔丝全是在本来没有异同的地方强分异同。她觉得和一切矛盾,而实在却和一切谐和。她被动地所破坏了的只是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而不是她四围的环境所认识的法律;她在她四围的环境中间也不是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不伦不类。”P119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2、性格悲剧

苔丝的自我恐惧:(回家之后)“她老是觉得全世界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其实她早该明白,这种想法完全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除了她自己以外,别人没有把她的生存、她的感情、她的遭遇、她的感觉放在心上的。所有的人,对于苔丝,只是有时想起她来,转眼又把她忘了就是了。即使她的朋友,也不过是想起她的时候多几次罢了。假使她成天成夜,自怨自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觉得她自寻苦恼罢了。”P125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3、性别悲剧:

亚雷: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欲望实现,其实质是“物质霸权”;

安玑:则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文化苛责,其实质是“话语霸权”。

苔丝性别悲剧之根源,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贞洁观念先验的冲突,要弥和这种冲突只能以女子的贞操为保证。

㈡苔丝悲剧分析/3、性别悲剧

问题之关键,是苔丝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内在化为自己的准则,然而事实上她又在偶然的情况下破坏了这个准则,所以,惩罚的恐惧时时威胁着她:(回家的路上,见一个人在刷写宗教标语):

“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

“但是这些字,在苔丝看来,却是很可怕,因为它们好像是责问她的罪过似的。那好像是这个人已经知道了她最近的历史了;可是他完全是一个生人。”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4、命运悲剧:神秘宿命色彩——“内在意志”

⑴神秘的偶然性

⑵悲剧的轮回性

⑶神秘预兆

★神秘的“马车”意象,始终伴随着苔丝;“德伯”这个姓氏,也始终笼罩着苔丝的人生命运。

(安玑劝苔丝改姓德伯),苔丝:“我想我还是不改姓德伯的好,我恐怕那个姓不吉祥。”(P261)

神秘和宿命,使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了一种人类命运的普遍象征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表现出作者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局限。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与小说情调、人物命运和心境对应吻合的自然景物描写

哈代的景物描写是对小说思想的象征表述,赋予景物更为深刻的哲学喻意。

温馨,宁静,生机恢复(奶牛场,世外桃源):

“平旷的草原上面,一片的幽渺、凄迷,晓光和雾气混和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稀薄的夏雾,一层一层轻松地平铺着,显然还都没有被那么厚,东一小堆西一小簇地在草原上面展开。……

……有的时候,夏雾更弥漫,那一片草原好像白茫茫的大海,里面露着的零落稀疏的树木,好像危险的礁石。鸟儿都穿过了雾气,飞到发光的上层,停在半空晒太阳;再不就落到界断草场的那些现在亮得和玻璃棒一般的湿栏杆上。苔丝的眼毛上都挂满了由雾气变成的细小的钻石,头发上也挂满了像小珍珠一般的水珠儿。待一小会儿,日光变得强烈而普遍起来,这些露珠就都消灭了,苔丝那种奇异飘渺的美丽也就不见了;她的牙齿、嘴唇、眼睛,又在日光中闪烁,她又只不过是一个漂亮得使人眼花的女工了,得努力挣扎着和世界上别的女人对抗。”(P180)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1、景物描写

悲惨凄苦(克莱走后苔丝在田里作工):

“苔丝和她的同伴刨瑞典萝卜的那块地,有一百亩那么大……全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黄褐色,好像一副没有眉目口鼻的脸,从下巴到天灵盖,只是一片平铺的皮肤。地上是这种状态,天上也正相同,不过颜色不一样,好像一张没有鼻子没有嘴的白脸。因此灰白的脸往下看着褐黄色的脸,褐黄的脸往上看着灰白的脸,……他们中间,除了她们两个女工像苍蝇似的在那儿爬动,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P389)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1、景物描写

人物心理微妙变化中折射出的主观色彩的景物:

(去奶牛场的路上)“也许是因为空气的质量由沉重变为轻渺,也许是因为她感觉到她到了一个生地方,没有人再拿含着恶意的眼光看她,所以她的兴致高到令人惊异的程度。她迎着温暖的南风,往前跳着走去,那时候她的希望和日光两相融合,仿佛幻出了一团光辉的氛围环绕着她。她在每一阵的轻风里都听到悦耳的

声音,在每一只鸟的歌唱里都找到快乐。”(P142)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2、细腻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

⑴叙述者角度交待:

(从纯瑞脊回到家,孩子病重)“她苦痛得无法可想,只在床上翻来覆去。钟刚敲庄严的一点,就在这种时候胡乱的想象才变成牢不可破的实事。她就想到,那个孩子既是私生,又没受洗,两罪俱罚,于是就打到了地狱最下层的犄角上;她看见那个大魔鬼拿着一把三刃叉,像他们烤面包的时候热烤炉用的那样,把这孩子叉来叉去;在这种想象里她又添加了许多别的奇奇怪怪的惨酷刑罚,……”(P128)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2、心理

⑵语言和表情:矛盾曲折

(与安玑去送牛奶的路上)“你一定得让我告诉告诉你我从前的事情——你要是知道了那些事情,你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喜欢我了。”……

“后来我家里——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出乎寻常的事件。我——我——”

苔丝的呼吸急促起来。

“是呵,最亲爱的。那不算什么啊。”

“我——我——本来不姓德北,我本来姓德伯,就和咱们刚才看见的那座古邸从前的主人是一家。现在我们家可一个有起色的都没有了。”

“姓德伯,真的吗?糟心的事就是这个吗,亲爱的苔丝?”

“是,”她有气无力的说。

“我知道了这件事,怎么就会不像从前一样地爱你呢?”

“我听见老板说过,你厌恶旧门户。”

他大笑起来。“……叫你昼夜不安的秘密就是这个吗?”

她还没有把真情说出来呢。到了最后一刻,她的勇气消失了;她害起怕来,怕他埋怨她不早说;同时她要自卫的本能,比她想坦白的决心,力量更大。(P259—260)《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2、心理

⑶人物直接倾诉:

(重见安玑)“我那亲爱的丈夫又回来找我……我还一点儿不知道!……都是你,你毫无心肝、花言巧语地捉弄我……你老不肯罢休,老要捉弄我……后来,你把我弄得没主意,信了你的话。顺着你了。可他又回来了!回来了,又走了。第二次又走了,这一回可真是一去不回了!……他永远不会再爱我,一丁点儿也不爱我,只恨我!……哦,我这辈子算是给你毁了,……我亲爱的丈夫永远也不……也不能……哎哟,老天爷……我受不了啦!——我受不了啦!”(P516)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记》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狄更斯:《双城 记》 内容梗概 路茜跟随保护人劳雷从英国出发到巴黎去救回她的父亲梅尼特医生。梅尼特被无辜监禁在巴士底狱十八年,出狱后被他过去的仆人、现在的酒店老板得伐石藏了起来。经过长期监禁,梅尼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迷茫迟钝的人。他连自己的名字也遗忘了。路茜的出现让梅尼特恢复了记忆。他们将他带回英国,使他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法国厄弗里蒙地家族的代尔那放弃贵族特权来到英国,不幸被暗探诬陷犯有间谍罪,要判处死刑。代尔那来英国时恰好与路茜同船,路茜出庭作证表明他是无辜的。代尔那的律师也利用他的助手卡尔登与代尔那相貌极其相似的特点说明告发者有认错人的可能,于是代尔那被无罪释放。女儿的爱使梅尼特重新获得幸福。路茜的美丽引起了卡尔登和代尔那的爱慕。卡尔登知道路茜爱着代尔那,他放弃了对路茜的追求,决心要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路茜嫁给了代尔那。正当梅尼特一家过着安宁幸福生活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代尔那为了解救领地总管回到法国,被革命政府逮捕,梅尼特带着女儿、孙女到法国营救代尔那。梅尼特过去的遭遇赢得革命者的同情,代尔那获得了释放。但得伐石太太与

代尔那家族有深仇大恨,她要复仇,她以梅尼特在狱中写成的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罪恶史为控诉书,重新激起了群众对这个家族的愤怒。这一次连梅尼特也无法为女婿辩护,代尔那被宣判死刑。卡尔登为了路茜一家的幸福,设法以自己换出代尔那。代尔那与梅尼特、路茜及女儿一起逃离巴黎。卡尔登实现了对路茜的诺言: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他代替代尔那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研究综述 中国读者接触狄更斯,始于20世纪初林纾的翻译。但当时,《双城记》并没有被译介。民国时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双城记》的评论,这大多散见于狄更斯的传记及一些介绍性的文章里,如莫洛亚著的《狄更斯的生平及其作品》、林海的《狄更斯的写作技巧》、梅林格著的《狄更斯论》、伊瓦雪娃著的《关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问题》这些文章大都出自3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关于《双城记》的评论尚不够集中和深入,主要仅限于翻译和介绍国外的资料,独立的研究还未展开。 《双城记》研究的真正深入、繁荣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受苏联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狄更斯十分重视,并在1962年狄更斯诞辰150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英文简介

Charles Dickens was a famous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novelist in the 19th century.He create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memorable fictional characters and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novelist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During his life, his works enjoyed unprecedented fame, and by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literary genius was broadly acknowledged by critics and scholars. With time going by, hi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continue to be widely popular. He had a well-off family in his early years and was once educated in a private school for a period of time,but his parents often banqueted guests and used money without restraint.At the age of 15, he graduated from Wellington College, and then worked into a lawyer line. Later he turned to newspaper, becoming a reporter at the age of 20.Like many others, he bega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 journalist. Dickens wrote many works in his life,such as the Pickwick Papers, Oliver Twist, A Tale of Two Cities, Great Expectations, David Copperfield,The Old Curiosity Shop and so on. Pickwick Papers was Dickens? first big pop ular success, written when he was only twenty-four years old.His literary style is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sm.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 引言 《荒凉山庄》作为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在文章的创作中,以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在当时英国社会中法制与司法的黑暗,这部小说也是狄更斯艺术创作成就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算作是狄更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社会背景和狄更斯的艺术创作手法却是十分明显的,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荒凉山庄》中,狄更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以及繁复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铺展情节,实现了将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有效糅合的目的,去看他时,恰好落入了图金霍恩设下的圈套,也证明了他的猜疑,图金霍恩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了相关的证据,并且还告知德洛克夫人不要试图毁坏德洛克爵士的名声,但是曾经被图金霍恩收买的家庭女仆由于和他发生了矛盾,将法律顾问暗杀了而且女仆还将整件事情都嫁祸给德洛克夫人,夫人最后选择离家出走,在心力交瘁的时候,她最终在霍顿的墓旁去世。警探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找到了杀死法律顾问的凶手,也找到了德洛克夫人的尸体,夫人的往事也浮出水面,但是爵士对夫人仍然深爱着,最终也得了疾病,从此,这个切尼斯山庄也开始凋零。 另外一个荒凉山庄的主要线索就是贾迪斯案。这个山庄的主人是贾迪斯,他和他的两个监护人是一件遗产案的当事人,由于当时社会中司法制度的不完善,贾迪斯案迟迟没有了结,贾迪斯对大法官的腐败深有了解,所以他对案件几乎是不抱希望的。理查德和婀达是贾

迪斯的监护人,两个人是彼此相爱的,贾迪斯也想撮合他们两个,但是由于理查德被案件牵绊,投身于案件的陷阱和泥沼中,最后由于财产被诉讼耗光,无奈之下,理查德去世,留下了婀达和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埃丝特,也就是德洛克夫人的私生女,也是贾迪斯的监护人,埃丝特的姨妈在临死之前将她托付给贾迪斯,埃丝特生活在荒凉山庄中,是山庄的管家,跟婀达十分要好,她是位热心的姑娘,时常帮助周围的人做好事,阿伦伍德科特出现的时候,埃丝特渐渐喜欢上这个人,但是在一次帮助人的时候,埃丝特染上了天花,而且加上对自己身份的了解,最后她决定忘记阿伦,所以当贾迪斯向埃丝特求婚的时候,她无奈地答应了。但是贾迪斯最后还是发现了埃丝特和阿伦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最终他决定成全两个人,找了一个地方安置他们,这也是一个荒凉山庄。后来埃丝特和阿伦、贾迪斯以及婀达在两个不同的荒凉山庄中过着宁静的生活。 二、《荒凉山庄》的文学叙事技巧分析 (一)不同叙事人称之间的结合促进故事主线的结合 本来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故事,要建立一定的联系,必然需要一个连接点,《荒凉山庄》中的两个故事的连接点,就是女主人公埃丝特。在小说中,每一个叙事者都对故事中主人公行动的一部分进行讲述,以此构筑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在对埃丝特的身份进行揭露的叙述中,一共有三十六章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利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来揭示她的身份,只有五分之一的部分是埃丝特的自述,在大法官庭案中,大部分都是由埃丝特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对《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的 分析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来的一批比较先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两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两部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反映出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现实,而且两部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在当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作用。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塑造的一个为了打击骑士文学的文学形象,作者通过对堂吉诃德的描写,生动的说明了骑士文学给世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给骑士文学以致命的打击。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主义者,他以失败告终,哈姆雷特的失败向人们揭示了人文主义时代的悲剧。 Abstract: Hamlet a nd Don Quixote were the advanced literar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After read the two novel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se novels reflected different social problems. And they all expressed the ideas of humanism. These two images also brought different social functions at that time .Don Quixote is one of which Cervantes’s molds in order to attack the knight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Don Quixote, vivid explain ed that knight literature brought a serious of bad influence to the human beings, thus gives the knight literature by the fatal attack. Hamlet is a lonely humanism, he is end in failure .His failure has indicated the tragedy which in the Humanism Era. 关键词:人文主义、哈姆雷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堂吉诃德、现实意义、悲剧 Key words:humanism; Hamlet; characters; art features; Don Quixot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ragedy 前言: 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作为戏剧艺术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都达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剧中莎士比亚塑造的著名人物哈姆雷特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学的艺术画廊。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的作家,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诃德》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是文艺

外国文学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0—2011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外国文学赏析改卷教师: 学号:096040149 姓名:马涛得分: 外国文学中的语言魅力 摘要:何以承载文学?是语言。文学中的思想,人物的造型,场景的述写,作者的感情,都需要文字语言作为载体。语言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意图彰显出来,它就像是血红蛋白运载氧气,在整篇文章的体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篇文章有好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好的语言文字,也不会过于传神。阅读一篇文章,理解它的中心,可以说是再创造,品味它的好的语言则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说它是你再创造的灵感所在,它是可以将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汇的坚实桥梁,它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这也是再创造的真实意义。而外国文学的语言更是独具一格,在文章中往往会引人入胜,在其中流连忘返,他们将幽默生动的个性,积极乐观的态度,华丽丰富的辞藻,大量频繁的修辞的贯穿在语言当中,赢得读者的注意。当然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所以,他们的语言艺术也是各具特色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学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根基,品味不同的语言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文学将无以存在,因此,语言往往被视为文学的生命。 关键词:语言承载再创造桥梁灵感共鸣语言文化背景生命艺术文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包含的种类很多,涵盖的内容可以说是浩瀚无边,有写景写物的,有歌颂人物精神的,有世间离奇事物的,有表现情感思想的,等等。而且文学的形式也是很多种的,它是人们经过很多的尝试后,固定的一种写作的形式。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形成的一种大家普遍的承认的规矩。所以在不同形式下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固定术陈。比如:例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急流》○1中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选修课试卷2份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选修课 期末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希腊神话中,爱神与战神私通,被爱神的丈夫用一X大网捉住,众神哄堂大笑。在古希腊人看来,这些都是()。 A.理性不能克制情欲的表现B.缺乏道德意识的表现 C.婚姻状态尚不稳定的表现D.神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表现 2.《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作者是() 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 3.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 A.一出阴沉的喜剧B.一出乐观的喜剧 C.一出乐观的悲剧D.一出阴沉的悲剧 4.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的主人公是()。 A.西班牙流浪汉典型B.具有才能却自甘堕落的时代畸形儿典型 C.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商业资产者的典型D.堂·吉诃德式的典型 5.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 A.席勒B.雨果 C.歌德D.都德 6.《呼啸山庄》是_____惟一的长篇小说。() A.爱米莉·勃朗特B.小仲马 C.大仲马D.夏洛蒂·勃朗特

7.法国第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是() A.福楼拜B.莫泊桑C.斯丹达尔D.巴尔扎克 8.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与我国的关汉卿几乎同一时代,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戏剧家,为世界戏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B.“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个性生动而复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C.《哈姆雷特》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仇恨,使整部戏剧背景充实、鲜活生动。 D.哈姆雷特为报仇而装疯,但狡猾的克劳狄斯很快就发现了真相。 9.下面对名著的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理将自己母亲的金梳妆匣赠给欧也妮表现了他对两人爱情的忠贞不贰。B.到秘室中拿一把金路已送给女儿的情节表现了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另一面:狡诈。 C.“想到她这头和自己一样洁白的羔羊,孤零零留在自私自利的世界上任人宰割,她就发抖”,运用了比喻、拟物的手法。 D.索漠城的每个人对葛朗台都钦佩、敬重、害怕,因为他有着非凡的敛财能力和凶狠的性格。 10.《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是() A.杰克·伦敦B.爱伦·坡C.欧·亨利 D.马克·吐温 二、填空题(每空1 分,共30 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狄更斯作品

狄更斯作品: 《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08 石幼珊译 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后来被改编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电影。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同时,小说也因法国大革命的一些描述备受争议。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6 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匹克威克外传》查尔斯·狄更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张万敏、高山译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1836年出版。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全书通过匹克威克及其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系列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该书是狄更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叶盛柏、吴雪霜译 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本书曾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及舞台剧。世界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5年也曾将此书拍成电影。 《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译林出版社1996年罗志野译,《远大前程》,又译《孤星血泪》,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故事背景为1812年耶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Pip)以自传式手法,叙述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此小说贯切了狄更斯文以载道的风格,透过剧中孤儿的跌宕起落,表达他对生命和人性的看法。该小说自1860年12月到1861年8月连载于作者制作的周刊《一年四季》,百年来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 《艰难时世》查尔斯·狄更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07

外国文学作品鉴赏资料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 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凯蒂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一恨一复仇一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莫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不知道作者为何用这个名字作为此书的题目,我的理解是“呼啸”在书中是指那山庄之外的狂风暴雨与那漫天大雪来得那么肆意与猖狂,是人们不能预料与阻止的,而山庄里发生的事情也正如那外面的天气一样,是没有人能够预料与阻止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的那么顺其自然,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平常却又那么的可怜与可悲让人对他们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专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是金钱和成功。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出于“大爱无私”的崇高境界,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并发誓为了露茜一家的幸福不惜牺牲。最后,他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辉。 3、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害死了农妇一家5口人。他压死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为了防止侄儿代尔那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儿投入监狱。只是因为这时他已失宠,计划才未能实现。最后死于革命党人之手。 4、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她就是被侯爵兄弟孽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他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经营小酒馆,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革命胜利后,她积极投入了巩固胜利果实的斗争,同时执著地向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狱的梅尼特也不愿被放过,最后被自己的手枪打死。这表明,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四、《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

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简介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著名的文学家。下面是为 你收集整理的狄更斯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JohnHufamDickens ,1812 年2 月7 日;1870 年6 月9 日),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

远的影响 狄更斯托尔斯泰关系狄更斯托尔斯泰都是世界一流的文学家。狄更斯比托尔斯泰大了十六岁,勉强可以称之为同时代的人物。两人的出身不同,导致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差别巨大。狄更斯贫困出身,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有着崇高灵魂的小人物。而托尔斯泰是贵族出身,他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是贵族。 狄更斯的小说主角是最高理想道德的化身,而托尔斯泰如实描写了人物的复杂性,不只突出人物善良的一面。狄更斯托尔斯泰都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狄更斯揭露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黑暗和人民所受到的欺压。 狄更斯的作品都反映出了主题的神话,人生道路的探讨。狄更斯用憧憬这更合理的社会。狄更斯多次到欧洲大陆游历,先后创办了两种期刊,培养了无数新人。英国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狄更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狄更斯同情底层人民,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但是他没有想过推翻这种制度。狄更斯希望能够教化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们,然后依靠他们消除掉社会的矛盾。 与狄更斯不同的是,托尔斯泰不断找出让人们受害的真实原因,忧虑祖国的未来。托尔斯泰的艺术视野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对于重要的社会现象,他提出了诸多问题。尽管托尔斯泰的解决方向错误,但是他依然是个伟大的人物。托尔斯泰用艺术家的视觉创作了俄国的蓝图。 狄更斯写作风格狄更斯写作风格多变。狄更斯的作品深刻揭露了资

美文欣赏:八月之美 双语 狄更斯

August (Excerpt)八月之美(节选) Charles Dickens/查尔斯狄更斯 There is no month in the whole year, in which nature wears a more beautiful appearance than in the month of August. 一年之中,没有任何一个月份的自然风光比得过八月的风采。 Spring has many beauties, and May is a fresh and blooming month, but the charms of this time of year are enhanced by their contrast with the winter season. 春天美不胜收,而五月也是一个明媚清新、繁花似锦的月份,但这些时节的魅力是由于与冬天的对比而增强的。 August has no such advantage. 八月没有这样的优势。 It comes when we remember nothing but clear skies, green fields, and sweet-smelling flowers—when the recollection of snow, and ice, and bleak winds, has faded from our minds as completely as they have disappeared from the earth — and yet what a pleasant time it is! 它来的时候,我们只记得明朗的天空、碧绿的田野,还有芳香四溢的花朵——记忆中的冰雪、刺骨的寒风都已完全从我们的脑海中消逝,就仿佛它们在地球上了无踪迹——然而八月是多么令人惬意的季节啊!

论19世纪英国法律对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体现着对现实批判的特点,他特别注意描写糊口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艰难遭遇,为弱势群体而代言,追求社会的公理,探访能使人类和谐相处的焦点价值,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庞大的社会现实,为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论文就是以19世纪英国法律作为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其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以英国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作为一个新的角度,结合英国法律制度的影响,用现实法律文本与作家作品文本对比再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法律文本的引入在小说《匹克维克外传》《艰难时世》《荒凉山庄》等所起到的作用,由此探究狄更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赋予的更强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并简要分析法制背景对社会现实影响的重要性和警示性的思考,以期对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研究做出补充。 关键词:批判现实主义;法律制度;狄更斯;现实性;批判性 Abstract Charles John huff am Dickens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British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His novel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izing reality.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describing the hardships of " little people" who live in the bottom of British society, speaking for vulnerable groups, pursuing social justice and visiting the focus value that can make human beings get along harmoniously, which profoundly reflects the huge social reality of Britain at that time and make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ritical realism literature.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works of critical realism from a new angle of English law in the 19th century. Taking English legal system and legal concept as a new angle, combin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legal system,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le play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text in novels " peak vic gaiden", " hard times" and " desolate hill" by comparing and re-analyzing the real legal text with the author's works text, thus exploring Dickens' stronger reality and criticism in his literary works, and briefl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legal background on social reality and warning thinking, with a view to supplement Dickens' research on critical realism literary works. Keywords: Critical realism; Legal system; Dickens; Reality; Critical 目录

试论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7年10月 Jour 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8,No.4,Oct.2007 试论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色X 黄庭月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把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取材的对象,竭力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美与魅力,将大众文学与高雅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狄更斯创作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狄更斯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的小说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狄更斯;创作;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9779(2007)04O0439O05 Artistic Features on Dickens.Creation HUANG Ting O yue (Departmen t o f Foreign lang uages,Henan Ad ministrative I nstitu te of Politics and Law,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 act:Dickens is the greatest British writer in the19th century;he has combined the popular lit2 erature and the elegant literature perfectly.Some common artistic features have been displayed in Dickens.works,namely the civilian characteristic,unique characterization view as well as exaggera2 tion and humorous language description.Dickens.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 causes his novels to be true popular artistic form and gets his repu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mong the world. Key Word:Dickens;creation;artistic feature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0之一[1]。狄更斯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伦敦的历史图画,使我们更了解历史的伦敦。狄更斯在其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在狄更斯众多作品中,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即作品的庶民性、独特的人物塑造观以及夸张和幽默的描写笔法。也正因为此,狄更斯的小说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一、作品的庶民性 狄更斯1812年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父亲因欠债而被关进监狱。10岁的狄更斯到一个皮鞋油作坊当徒工,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难的童年对狄更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痛苦有了切身的体验,使他的创作有了旺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狄 X收稿日期:2007O06O17 作者简介:黄庭月(1974O),女,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从事英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 E O mail:zjoy6616@https://www.360docs.net/doc/a111479736.html,

charlesdickens狄更斯的英文介绍

Charles Dickens Charles Dickens (7 February 1812 –9 June 1870) was a famous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novelist in the 19th century. “He create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memorable fictional characters and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novelist of the Victorian period. During his life, his works enjoyed unprecedented fame, and by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 literary genius was broadly acknowledged by critics and scholars.”With time going by, hi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continue to be widely popular. In his works, h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little guy"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in the UK, which deeply reflected the complex social reality at that time. LIFE AND CAREER Charles Dickens was born in Portsmouth on 7 February 1812, the second son of John and Elizabeth Dickens. He had a well-off family in his early years and was once educated in a private school for a period of time, but his parents often banqueted guests and used money without restraint. As a result, his father, inspiration for the character of Mr. Micawber in David Copperfield, was imprisoned for bad debt when Charles Dickens was 10 years old. “The entire family, apart from Charles, was sent to Marshalsea along with their patriarch. Charles was sent to work in Warren's blacking factory and endured appall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loneliness and despair.”He worked over 10 hours every day. After three years, luckily, his father inherited a legacy of the family, so their economic conditions were improved. He was returned to school, but the experience was never forgotten and became fictionalized in two of his better-known novels David Copperfield and Great Expect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