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三节 狄更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狄更斯(1812——1870)
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
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人的全部就是感情。
把科学留给聪明人,把傲慢留给贵族,把奢侈留给富人。
怜悯那些卑贱的穷人。
一个最微不足道的、最受人蔑视的人的价值可能和几千个有权势的、傲慢的人的价值相等。
——丹纳:《狄更斯》
一、生平和创作
㈠生平
小职员家庭。
父亲进债务监狱。
进皮鞋油厂童工;强烈的屈辱记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无助的穷孩子、刻板的学校教育、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成了他小说中反复回旋的主题。
作过律师事务所的抄写员、新闻记者。
1833年开始投稿。
1837年《匹克威克外传》成名。
狄更斯/一、生平和创作
㈡创作分期:
14部长篇小说 3个时期:
1、早期(1833—1841)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匹克威克金格尔
特普曼
文克尔巴代尔太太
史拿格拉斯
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世态人情的嘲讽(蓝党和黄党竞选的荒唐;司法机构的冷酷和不公正),奠定了他小说的幽默风格。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奥列佛 退斯特》(1838)[电影《雾都孤儿》]
孤儿遭遇;善与恶两种势力,善终归战胜。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老古玩店》(1841)
善的方面:
耐儿外祖父吉特(古玩店仆人)
独身绅士(外祖父之弟)
教师马尔顿蜡像馆主人乍莱太太
恶的方面:奎尔普
弗雷特(耐儿兄)律师布拉斯兄妹
狄更斯的创作/1、早期(1833—1841)
○《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
讽刺学校教育
○《巴纳比∙拉奇》(1841) 历史小说
※狄更斯早期创作特点:
触及到当时一些社会问题,但归因于个别人的道德,讽刺较温和,常与幽默掺杂。
受难的“小人物”大都最终赢得幸福。
善战胜恶。
狄更斯的创作/2、中期(19世纪40年代)
○《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
○《董贝父子》(1846—1848)
董贝的生活原则:利润和金钱
“地球被专门制造出来,为的是董贝父子公司在上面进行交易;太阳与月亮的存在,为的是给公司的商业活动照明。
”
董贝爱狄丝
女儿:芙洛伦丝儿子:保罗
※冲突:利益和人情之间;董贝是因逐利而丧失人性的资产者形象。
※狄更斯中期创作特点:
早期那种乐观情调不见了,失望多于希望,阴影多于光明;塑造人物上,“仁爱”的资产者也不见了,他开始强调为富不仁者必须经过破产或其它折磨接受感情教育才能懂得“仁爱”与“谅解”。
狄更斯的创作/3、晚期(19世纪50年代)
○《大卫∙科波菲尔》(1845—1850),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的创作/3、晚期(19世纪50年代)
○《荒凉山庄》(1852—1853)
○《艰难时世》(1854)
○《小杜丽》(1855—1857)
○《双城记》(1859)
○《远大前程》(1860—1861)
(电影《孤星血泪》)
○《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
※狄更斯晚期创作特点:
比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以及英国社会现实——风尚日益腐化,经济生活不稳定和表面繁荣下面的阴影与危机。
作品的题材范围拓展和深化。
第三节狄更斯
二、《艰难时世》(1854)
㈠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三四十年代的宪章派运动,工人和资本家的冲突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针对的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曼彻斯特经济学派的功利主义哲
学和马尔萨斯人口论。
其要点:功利追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自由竞争的机会。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观点:
“功利是一切美德的验证和尺度;是忠诚的验证和尺度也是一切别的义务都包括在内的义务。
……整个美德的基础都归于功利。
”
——杰勒密·边沁:《论政府片断》,索利:《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版,P244。
《艰难时世》
狄更斯的创作意图:
他意识到了劳资矛盾问题的严重性,但他把原因归于功利主义对人性、对人的正常生活的破坏。
关于小说命意的说明:“我的讽刺对准那些只知道数字和平均数的人,这些人是时代的最邪恶的最重大的弊病的代表。
”
——致查尔斯·耐特的信
※当时被称为“维多莉亚盛世”(维多莉亚女王1837——1903),“艰难时世”即针对此。
《艰难时世》
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全书分三卷:播种;收割;入仓。
功利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两个:
国会议员、五金商人葛雷硬
工厂主、银行家庞德贝
地点:焦煤镇
两条线索:葛雷硬家;庞得贝工厂(斯梯芬)
《艰难时世》/㈡主要人物及情节
开头:“麦却孔掐孩学校”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1、揭示了劳资矛盾
《艰难时世》“是当时文艺上给予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打击,也是一般所给予它的最有力的打击之一。
”(卢那察尔斯基)
①生动地揭示了工人的悲惨处境——生活贫困,劳动条件恶劣。
用斯梯芬的话概括:“全是一团糟”。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1、揭示了劳资矛盾
②资产者唯利是图,无视工人的苦难——庞得贝把工人叫作“人手”;说工人“想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用金调羹喝甲鱼汤、吃鹿肉!”
③侧面描写了工人的罢工斗争,并揭示了工人反抗的必然性——斯梯芬:“老是那样搞得一团糟,结果他们站在一边而你们站在另一边;只要有这种不幸的情况存在,不管是短期或者是长期,就会有一个漆黑的、不可超越的世界把你
们和我们隔开来。
”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1、揭示了劳资矛盾
※狄更斯同情工人,但并不赞成工人的暴力斗争,他指出了资本家在压榨工人这一问题上的愚蠢,但对罢工的工人也予以了漫画式的丑化(对工人领袖斯拉克布瑞其形象的描写)。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2、对功利主义哲学的讽刺和批判
对于小说中揭示的所有弊端和问题,狄更斯认为原因在于资产者信奉功利哲学(只知数字和平均数)。
葛雷硬——用“事实”(即功利)充塞孩子(包括自己孩子、麦却孔掐孩学校的孩子)的头脑。
汤姆的堕落。
露意莎的人生悲剧。
毕周对他的报答。
“葛雷硬先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什么都得出钱来买。
……人,从生到死的生活每一步都是一种隔着柜台的买卖关系。
”——最后醒悟。
小说原来的标题是“葛雷硬先生的哲学”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2、批判和讽刺功利哲学
庞得贝——把焦煤镇上的煤烟看成“衣食父母”,说:“煤烟是世界上最有利于健康的东西,特别是有利于肺部。
”
把工人当“人手”。
编造吹嘘自己“白手起家”的身世。
(功利主义“自由竞争”的图解)
结局;众叛亲离,中风死在大街上。
★与《艰难时世》情节模式对比参照:
狄更斯小说结局模式:
罪行暴露;有罪者或被惩处(费金、蒙克斯、奎尔普)或憣然悔悟(金格尔、董贝);美德得到报偿(或得到道义上的承认)。
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对于正义和善良的希望
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爱的重要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
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狄更斯认为,一味地追求利益使人性扭曲,带来悲剧;克服这种弊端的希望是温情和爱——
西丝是爱的化身。
小说结尾,在西丝的感化下,葛雷硬“不再死守着那些他认为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注意到具体的情况,拿他的事实和数字服务于信心、希望和仁爱,而不是把这三种基督教的美德放在他的磨坊中磨得粉碎了。
”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斯梯芬是宽恕和爱的样板
斯梯芬之死一章题为《星光》:“当我们下判断或做事情的时候都得要容忍和
原谅别人。
我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抬头望着——那颗星正照着我——我就看得更清楚了,发出临死前的祷告,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彼此之间更接近一些,不要象我活在世上时那样。
”他握着瑞茄的手,“那颗星指引着他,那里可以找到穷人的上帝,通过谦虚、悲哀和饶恕,他已经到了他的救主的安息之所了。
”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结尾,西丝和露意莎都有了幸福的家庭。
露意莎教育孩子:
“想法子用种种想象的优美和快乐来美化他们现实的机械生活;因为露意莎知道,没有这些东西,孩子们的心灵会干枯,……如果不去陶治天真、培养性情,即使能用统计数字来证明一个国家是多么富足,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大祸将临的预兆。
”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小说最后,狄更斯写下语重心长的结语:
“亲爱的读者,你我的活动范围虽然不同,但是像这一类的事情能否实现就要看我们的努力如何了。
最好是让它们实现吧!那样,我们将来坐在炉边,看着我们的火花化为灰烬而又冷却了的时候,我们心也就可以轻松一些。
”
《艰难时世》/㈢思想内容/3、“仁爱”的理想和说教
人道主义的仁爱理想,是狄更斯小说主要的思想内容。
★其仁爱思想,同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思想有关——欧文主义者认为,必须根据平等和仁爱的原则来和平改造社会制度,上层阶级的善良意志对社会改良有巨大意义。
★关于狄更斯小说社会批判内容的辨析
社会学价值(庸俗社会学):更多从中印证英国历史。
有马克思对“英国一流小说家”的评论:“他们揭露的真相,比政治家、道德家还多”。
“道德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
”
——恩格斯:《选》三、189
美学价值:批判隐含着对现实改变和提升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梅林:“这些揭露出来的状况尽管多么可怕,却依然给英国人民带来了光荣。
”
——《狄更斯评论集》P95
三、《双城记》(1859)
由于对现实的忧虑,狄更斯把目光投向了70前的法国大革命。
狄更斯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主要来源于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
《双城记》的情节
第一部:复活(时间:1775年)
第二部:金线
第三部:暴风雨的踪迹
《双城记》/ ㈠人物和情节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1、创作主旨:借古喻今,以法国专制政权覆灭的历史对照揭露和暗示英国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警鉴。
《双城记》被称为“殷鉴小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1、警鉴
“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第一次革命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
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为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
”
——狄更斯:1854年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1、警鉴
第一章标题《时代》,以英国社会当前的现实与法国当年的历史对比,指出:“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
”
小说中穿插的关于英国社会现实的描写,指出了暗伏的危机:
“在英国,并没有值得国民那么夸耀的安宁秩序。
”“伐木者(命运之神)和那农人(死神)也在不被注意之中工作着。
”(第一章)
——预言:英国将导向法国革命那样的灾难。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2、历史批判内容:揭示了法国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即封建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肯定了人民起义的正义性,充分展示了人民起义的巨大力量。
①揭示出小说中革命前的法国,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天堂、普通民众的地狱;小说从专制暴政在经济、政治、法律三方面对民众生存权利的剥夺上,证明了它存在的极端不合理和必然灭亡。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2、历史批判
②揭示反抗的正义性,展示起义中人民的力量
作者对于处于贵族残酷压迫下的人民深切同情,小说中强调他们也是人
(P117:“悲惨的生物”),他们的反抗是正义的(P30:酒与血)。
攻占巴士底狱的场面,展示了革命摧毁旧制度的无比威力。
(P228)
《双城记》/㈡思想内容
3、核心思想倾向:否定暴力,崇尚人道主义的仁爱。
小说对贵族阶级压迫人民的残暴和起义者的过激复仇都持否定态度,而希望以人道主义的宽恕和爱化解矛盾。
灾难之源:愚蠢的压迫和同样愚蠢的复仇
人性畸形:贵族中的厄弗里蒙地兄弟;平民中的得伐石太太。
明智之举:宽容和温情。
在贵族一方是代尔那和他母亲;平民一方是梅尼特医生和露茜。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1、塑造人物上的漫画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造成幽默效果。
裘利·克朗邱——“尖钉似的头发,锋利得好像一定可以把那被盖划得稀烂似的。
”
其子:“头上装饰着较为软一点的尖钉。
”
普洛斯女士——“全身发红,红头发,穿着异常紧小的衣服。
”“一下子就解决了怎样解脱这可怜的小姐的问题,方法是把一只强健的手放在他(劳雷先生)的前胸上,一推就使他飞奔似地倒退,背脊撞在最近的墙壁上。
”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1、漫画夸张
律师史曲勒孚决定向露茜求婚(愚蠢、自以为是)——“决心把幸运与慷慨赠与医生的女儿。
”(P150)
劳雷先生的唠叨:“一桩业务。
”(22-25)
雅克三:“老鸦似地叫了。
”(383)
法庭上的哄嚷声:“大绿苍蝇嗡嗡嗡。
”(75)
※漫画夸张使人物性格集中突出:得伐石太太的恨和普洛斯女士的爱,都达到极端和单纯化的程度。
最后二人搏斗。
★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漫画夸张
《艰难时世》中葛雷硬——“四四方方”;庞得贝——摔帽子和口头禅。
《董贝父子》中的董贝:挺直的身段(转身时将整个身子转过来朝向对方)、严整的衣服式样、硬梆梆的领带——突出其严肃、古板、冷冰冰的性格。
★关于狄更斯小说漫画夸张手法的评论:
丹纳:“他笔下的伪君子不再像是人。
读者只能把他们叫作怪诞的人物,他们的鼻子比身子还要大。
”《评论集》41
詹·菲·斯蒂芬∶“由于人体上有许多器官,狄更斯先生很可能活上上百岁,因而可以在一个人物身上挑上一种器官,一个人突出的是眉毛,另一个是鼻孔,还有一个是脚趾甲。
尽管他甚孚众望,但也无法掩饰这是低级艺术风格中的最低级的风格。
”《评论集》28
福斯特:“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形的。
”
《评论集》102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2、对比和照应
⑴空间对照:
伦敦和巴黎,英国和法国。
时代不同,性质一致,突出存在的危机——第一章,两个国家的国王和王后;梅尼特医生出狱(在巴黎),代尔那被捕(伦敦),两国在迫害无辜上的共同;巴士底狱中梅尼特的控诉书与伦敦塔中化为
灰烬的控诉书对照,指出两国统治者都是积怨已久。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2、对照
⑵人物对照:
侯爵与农民(统治与被统治,奢侈与贫困)。
代尔那与侯爵(贵族中两种态度)。
代尔那与卡尔登(外貌、性格、命运)。
两组人物:梅尼特、露茜、代尔那(理想人格——宽恕、爱);侯爵、得伐石太太(畸形人格——残忍、恨)。
普洛斯女士同得伐石太太的厮打,意味着爱与恨的决战——爱战胜恨。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2、对照
⑶情节对照
梅尼特控告厄弗里蒙地和营救代尔那。
贵族弗龙让人民吃草,革命中被处死,喉管被塞上一把草。
卡尔登两次救代尔那(都是利用相貌相似)。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3、象征手法
以多种象征意象隐喻、暗示主题,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感染力。
⑴总体:以法国革命的历史教训象征英国现实。
第一章中的伐木人(命运)和农人(死神)的“工作”,暗示无情的历史规律;他们的“足音”贯穿在情节中,暗喻革命的潜在威胁。
⑵标题与情节:①书名“双城记”——表面指两个城市,暗喻人在上帝之城与魔鬼之城之间的选择。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3、象征/⑵标题与情节
②三大部分标题:“复活”(梅尼特出狱);金线(爱的力量使梅尼特恢复、梅尼特同意女儿嫁给代尔那);“暴风雨的踪迹”(法国大革命的激烈动荡)。
③局部情节:“编织”——得伐石太太的仇恨;“回响的足音”——命运之神(伐木者)和死神(农人)在行动、法国大革命的神秘信息;“酒铺的血”——仇恨与反抗的力量积蓄;“海在奔腾”——大革命的气势;“黑夜”——恨与杀戮主宰;“磨石”——血腥恐怖。
★参照:狄更斯其他小说中的象征
《艰难时世》:“播种”、“收割”、“入仓”;“星光”;“焦煤镇”;“麦却孔掐孩学校”。
《尼古拉斯尼古贝》:“屠杀孩子堂”。
《董贝父子》:小保尔的命名日宴会:室内非常冷,席面上的菜肴结了冰,客人冻得打战,谈话无法进行——象征董贝对人的冷酷。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
4、情节错综交织,构设很多悬念和巧合因素,富有传奇性。
⑴多条线索(梅尼特一家、得伐石夫妇、厄弗里蒙地家族、卡尔登、裘
利·克朗邱,5个叙事单元)紧密联系,交织发展。
★高教本《外国文学史》称为“多元整一结构”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4、情节艺术
⑵悬念与巧合:
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厄弗里蒙地、得伐石夫妇之间的关系;
梅尼特医生、露茜与代尔那、卡尔登的巧遇;
克朗邱盗墓——克里假死事件——在法国巴黎卡尔登借此控制巴尔塞。
密探巴尔塞(克里)又恰是普洛斯女士的表弟。
《双城记》/㈣艺术特点/4、情节
★詹·菲·斯蒂芬对狄更斯小说的传奇性贬斥:
“他享有盛誉的两大来源是:其一,用最粗糙的刺激办法挑逗人们感情的那种能力,其二,他那把平凡事件渲染得怪诞和出人意料的能力。
”
——《评论集》P27
第四节托马斯 哈代(1840—1928)
一、生平和创作
14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8部诗集;史诗剧《列王》(3部、九幕、130场)。
思想:“内在意志论”。
《列王》中的织网者。
哈代的创作
长篇小说分三类:
“罗曼史和幻想小说”——《一双蓝眼睛》等
“机敏和经验小说”——《计出无奈》等
“性格和环境小说”,又名为“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5);《林地居民》(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
二、《德伯家的苔丝》
㈠人物和情节
第一期:处女
第二期:不再是处女
第三期:重整旗鼓
第四期:后果
第五期:吃亏是女人
第六期:回头人
第七期:结局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1、社会悲剧:暴力和偏见压迫下的牺牲
对苔丝的压迫摧残具体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
亚雷·德伯:代表物质和人身压迫,代表社会暴力、恶势力的摧折。
最根本的悲剧原因是物质生存环境的压迫:贫困。
她不仅生在农家,而且要做一个受人雇佣的体力劳动者。
(比帕米拉、甚至比简还要悲惨些)
安玑·克莱:代表精神和习俗偏见的压迫。
最后,是资产阶级国家法律机器的绞杀。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2、性格悲剧:性格与环境的冲突
苔丝性格:温柔、纯洁、美丽、善良,有几分倔强,但缺乏足够的自主和独立意识,突出特点是坚忍。
反抗性比较弱。
环境:贫困;亚雷的无礼;克莱的自私和偏见;舆论的包围。
在这个压抑的环境中,善良温弱的苔丝没有抗争和独立生存的力量。
她最后的反抗(杀人)等于自我毁灭。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2、性格悲剧
小说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作者(叙述者)评说:“她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域。
不过在这种时候,苔丝全是在本来没有异同的地方强分异同。
她觉得和一切矛盾,而实在却和一切谐和。
她被动地所破坏了的只是人类所接受的社会法律,而不是她四围的环境所认识的法律;她在她四围的环境中间也不是她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不伦不类。
”P119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2、性格悲剧
苔丝的自我恐惧:(回家之后)“她老是觉得全世界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其实她早该明白,这种想法完全是建立在幻想之上的。
除了她自己以外,别人没有把她的生存、她的感情、她的遭遇、她的感觉放在心上的。
所有的人,对于苔丝,只是有时想起她来,转眼又把她忘了就是了。
即使她的朋友,也不过是想起她的时候多几次罢了。
假使她成天成夜,自怨自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觉得她自寻苦恼罢了。
”P125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3、性别悲剧:
亚雷: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欲望实现,其实质是“物质霸权”;
安玑:则代表了男人世界对女人蛮横的文化苛责,其实质是“话语霸权”。
苔丝性别悲剧之根源,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贞洁观念先验的冲突,要弥和这种冲突只能以女子的贞操为保证。
㈡苔丝悲剧分析/3、性别悲剧
问题之关键,是苔丝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要求内在化为自己的准则,然而事实上她又在偶然的情况下破坏了这个准则,所以,惩罚的恐惧时时威胁着她:
(回家的路上,见一个人在刷写宗教标语):
“你,犯,罪,的,惩,罚,正,眼,睁,睁,地,瞅着,你。
”
“但是这些字,在苔丝看来,却是很可怕,因为它们好像是责问她的罪过似的。
那好像是这个人已经知道了她最近的历史了;可是他完全是一个生人。
”《德伯家的苔丝》/㈡苔丝悲剧分析
4、命运悲剧:神秘宿命色彩——“内在意志”
⑴神秘的偶然性
⑵悲剧的轮回性
⑶神秘预兆
★神秘的“马车”意象,始终伴随着苔丝;“德伯”这个姓氏,也始终笼罩着苔丝的人生命运。
(安玑劝苔丝改姓德伯),苔丝:“我想我还是不改姓德伯的好,我恐怕那个姓不吉祥。
”(P261)
神秘和宿命,使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了一种人类命运的普遍象征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表现出作者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局限。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
1、与小说情调、人物命运和心境对应吻合的自然景物描写
哈代的景物描写是对小说思想的象征表述,赋予景物更为深刻的哲学喻意。
温馨,宁静,生机恢复(奶牛场,世外桃源):
“平旷的草原上面,一片的幽渺、凄迷,晓光和雾气混和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
……稀薄的夏雾,一层一层轻松地平铺着,显然还都没有被那么厚,东一小堆西一小簇地在草原上面展开。
……
……有的时候,夏雾更弥漫,那一片草原好像白茫茫的大海,里面露着的零落稀疏的树木,好像危险的礁石。
鸟儿都穿过了雾气,飞到发光的上层,停在半空晒太阳;再不就落到界断草场的那些现在亮得和玻璃棒一般的湿栏杆上。
苔丝的眼毛上都挂满了由雾气变成的细小的钻石,头发上也挂满了像小珍珠一般的水珠儿。
待一小会儿,日光变得强烈而普遍起来,这些露珠就都消灭了,苔丝那种奇异飘渺的美丽也就不见了;她的牙齿、嘴唇、眼睛,又在日光中闪烁,她又只不过是一个漂亮得使人眼花的女工了,得努力挣扎着和世界上别的女人对抗。
”(P180)
《德伯家的苔丝》/㈢小说的艺术特点/1、景物描写
悲惨凄苦(克莱走后苔丝在田里作工):
“苔丝和她的同伴刨瑞典萝卜的那块地,有一百亩那么大……全都是使人感到凄凉的黄褐色,好像一副没有眉目口鼻的脸,从下巴到天灵盖,只是一片平铺的皮肤。
地上是这种状态,天上也正相同,不过颜色不一样,好像一张没有鼻子没有嘴的白脸。
因此灰白的脸往下看着褐黄色的脸,褐黄的脸往上看着灰白的脸,……他们中间,除了她们两个女工像苍蝇似的在那儿爬动,再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