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_雨果_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差异论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6—03,8(1):144—146张晓洁,许爱华作者简介:张晓洁(19r79~)。
女。
济南大学讲师。
从事荚美文学研究。
(1.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济南250022;2.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4)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些改革。
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性。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
关键诃:狄更斯;法国大革命;人道主义;矛盾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06)01—0144一o3《双城记》发表于1859年,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也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
众所周知,狄更斯是19世纪小说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同莎士比亚一样是语言风格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
马克思称赞他是“时代的旗帜”。
萨克雷认为他是具备其他小说家不具备的“神奇、美妙、新鲜、迷人的品质”。
他的《双城记》结构缜密,语言严谨、精确,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双城记》的创作过程是与英国当时的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
由于英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英国工人阶级在19世纪3o年代掀起了伟大的“宪章运动”。
40年代末,这场运动被反动派镇压下去。
50年代,[找文章还是到☆,更多原创!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英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但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加深。
1859年的经济危机更增加了工农群众对现实的不满。
狄更斯痛恨骑在人民头上的极端反动的官僚们,深切地同情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人民,并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
论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比较
郑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比较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班级指导教师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论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比较作者单位:作者签名:目录1 绪论 (6)2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特点 (6)2.1积极的向上精神和空想性质 (6)2.2以仁爱为核心,主张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6)2.3革命与人道并存 (7)3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特点 (7)3.1人道主义思想核心不同 (8)3.2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8)3.3 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积极性 (9)4 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比较 (9)4.1 相同点比较 (9)4.2 不同点比较 (10)5 结论 (12)致谢 (14)论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比较摘要人道主义是一种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体系,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爱护人,目的在于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这种在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存在,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许多领域,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发挥着其特有的影响。
在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反抗的主要思想工具,旨在唤醒人们起来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社会。
狄更斯和雨果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道主义者,他们非常关注人民疾苦,期望构建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理想社会。
希望人们可以摆脱封建社会的枷锁,过上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在这一方面他们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雨果人道主义分析
人道主义的本意是:把人当人对待。
在好多大作家的作品中,人道主义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
凡是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些悲天悯人的慈善家。
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面将满腹的同情注入到那位受骗受害的吉普赛小姑娘身上.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人道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一种演变形式。
从语言学角度考虑,他们的拼写都是Humanism。
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于西方文学特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条主线。
作家在作品中对人道主义都有不同的见解,如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在内容上偏重于伦理道德范畴,而且在形式上也摒弃了上帝的名义,他所宣扬的“人类之爱”,纯粹是源于人心灵中善恶搏斗所产生的一种人类共通的属性;又如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以“善”与“爱”为核心的基督教信仰是一种与世俗有限的存在相关系的理性观照,称之为基督教人道主义。
而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是用形而上学伦理学构造出来的,而是源于上帝爱的启示的以“宽恕、仁慈、博爱”为宗旨的人道主义精神,评论界称之为神启人道主义。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由最初的信奉天主教到自然神论再到疑神论,最后又成为泛神论者,他认为基督是神圣的、人道的,是一种平等、自由、慈爱的宗教。
于是他借用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性善恶论作为精神理想和审美情愫来建构自己的理想世界。
雨果的神启人道主义思想既源于基督教又高于基督教,他加入了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以冉阿让为例,他因为生活窘迫不得已打破橱窗想偷面包,结果被抓住并判了五年苦役,他曾感到委屈与不满,认为社会强加给他的是残害。
他决心进行报复,结果因为一再的越狱,他在狱中呆了十九年。
他心中的善曾告诫他,偷窃总是不好的,他也发誓做一个清白的人。
对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主义的比较
对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主义的比较姚瑞荣(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位文学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体现着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体现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又是不相同的:法国经历的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以及雨果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近代社会问题上的;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宗教背景和作家自身的气质,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思想偏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发展自己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主义;基督教;世俗化;东正教中图分类号:I1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07)01-0104-03雨果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贯穿他一生的是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热情。
在他留下的重要著作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中,都体现了他用爱和道德感化来拯救社会和劳苦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特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巨头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以其惊人的妙笔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着一种深刻而特别的人道主义。
读过作品之后,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两位作家所表现的人道主义是不同的。
一、法国经历的基督教世俗化过程以及雨果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世俗化的,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近代社会问题上的。
雨果以浪漫主义领袖者的身份闻名法国文坛,他把法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并走向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主导思想的后期浪漫主义。
在他的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以及《惩戒集》等小说、诗集中,人道主义是贯穿他整个创作的一条主线。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文明发展的逻辑线索,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也离不开本国文化的发展与积淀。
因此,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离不开法国文化的发展与积淀的。
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较
狄更斯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较狄更斯作为一位极具人文情怀的作家, 他的民主思想极为强烈, 痛恨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 将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同时支持每个人劳动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也就导致他讽刺意味浓厚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背后有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
从贯穿狄更斯作品的核心思想来看, 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无疑是狄更斯作品中最为典型的特点, 也是狄更斯作品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这种圣诞精神的本质内容是用爱来消灭恨, 用仁爱和宽恕来化解阶级对抗, 不难看出,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人道主义思想, 而这种思想也在狄更斯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中得到了体现。
19 世纪30到40年代, 这一时期狄更斯的讽刺比较温和, 并和幽默结合在一起(如《匹克威克外传》), 并大多以喜剧结尾(《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克贝尔》)。
到了19世纪40年代, 现实情况的变化促进了狄更斯创作中的思想变化, 社会的愈发阴暗使得狄更斯对社会的失望多于希望, 先前对于资产阶级的幻想逐渐幻灭, 但是本着人道主义思想的狄更斯仍然寄希望于进行资产阶级的改良, 从马丁·朱述尔维特、董贝先生和史古鲁奇等人物形象的命运可见一斑19世纪50-60 年代这一时间段是狄更斯一生创作的高峰, 也是他人道主义思想达到顶峰的一个时代, 《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的成功说明作者将人道主义思想下的改良看做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坦途;而深刻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的《艰难时世》则在抨击反动的功利主义学说, 表达作者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行为的强烈抗议和对工人遭遇的深切同情的同时, 宣扬以“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抗资产阶级的麻木不仁和残酷剥削, 以求得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具体说来,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与18-19世纪的俄国作家一样。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寄予极大的同情,对于专制制度和农奴制非常敌视,于社会不公极为愤慨。
十大文化精神,东西文化差别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浅析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它的基础是一种抽象而普遍的人性。
人道主义本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Humanism ),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一词引伸而来,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禁锢,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意志自由,要求恢复人作为人的地位和尊严,追求个人才智的发展和世俗的幸福生活。
一、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在小说中的体现人道主义者们认为人性本善,并且人们的道德是可以教化和改变的,狄更斯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便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上的,他理解的人性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正如法国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丹纳所说:“狄更斯的小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他认为真正的欢乐蕴藏在内心的感情中。
”,他强调“人类之爱”,这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狄更斯作为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人道主义思想已成了贯穿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思想,几乎他的每部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看到了资产阶级世界里金钱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矛盾日益激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一员,他并没有将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出路,而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教育上。
他希望通过资产者的良心发现从而对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来调和阶级矛盾,以此建立一个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狄更斯在作品中关注和同情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例如《雾都孤儿》这个作品中的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就是从一个儿童的悲惨身世开始的,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与不幸的遭遇后,在善良之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狄更斯就是想借助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揭露和批判,并且通过对黑暗社会的描述更加凸显了主人公奥利弗的弱小,而奥利弗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最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形象。
而对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现,首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雨果与狄更斯人道主义比较
在成果斐然的19世纪西方文学中,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主要的思想武器。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广而言之,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人有权过正常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雨果,法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
纵观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他创作的始终,是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他的小说中解释历史事件和描写人物形象时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满怀激情地塑造了一个下层人民的艺术形象——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她美丽、纯洁、善良正直、乐于助人,作者赋予她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这是真、善、美的化身。
再看另一个人物——卡西莫多,他丑陋、耳聋独眼、佝偻口吃,却具有无比的人格魄力。
他身份卑微,只是一个敲钟人,却占据了世界文学史的显赫位置,这正是由于雨果赋予他灵魂——人道主义精神。
他敲响了“人道主义”这口大钟,钟声震撼了世界文学史,也震撼着世界人类史!他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
《悲惨世界》,是雨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精髓的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精髓的作品。
雨果在在作品中给我们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柔弱”。
他关注“悲惨世界”中的人和人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其中社会现实不人道的本质。
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为了姐姐家饥寒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19年,丑恶的社会现实使他要报复,但他最终却被人道主义者——米里哀主教感化后又变成广施济贫的好市长,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转变,冉阿让一生的历程是人道主义复醒的标志,他的死是圣洁的,是超脱飞升,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升华,他是雨果整个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寄托着雨果所有的人道主义关怀,爱人,胜过爱自己,冉阿让的仿如天使回归天堂。
再看沙威这个人物,他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矛盾,觉醒,旧观念,在他的心中激荡,冲撞,寻求出路。
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探讨
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对现代儿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 外出工作,在皮鞋游作坊打工时因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曾被
用,需要深入探讨狄更斯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
雇主拿来打广告,即要求狄更斯在橱窗里进行节目表演,供
一、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其原因
大家观看,这种童年遭遇在狄更斯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类文明时期的进步也带动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人 使他产生同情弱小、摆放贫困的理念与决心,这种切肤之感
120
文学评论·外 国 文 学
其次就晚期表现来说,晚期作品多以郁闷、深沉的愤懣 对现代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之前为主,《董贝父子》是晚期作品的代表作,对狄更斯创
பைடு நூலகம்
其次就局限性特征来说,狄更斯人才主义思想局限性特
作有着重要影响。资本主义牢不可破的地位与黑暗管治动摇 征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即应对革命暴力、处理阶级矛盾。
付贵族势力,有些抵抗的人就会像小说里面的马耐特医生 历有一定的相似性,对这些儿童的关心与同情,正是狄更斯
因为不愿帮助那些贵族阶段伤害劳动人民最终被抓进监狱 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即维护家庭稳定的决心。
一样。时间长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积压的怨恨越来越 多,也就开始组织在一起去反抗贵族势力,从而导致了社 会的动荡不安。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大大打击了传统的封 建制度,减少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和贵族势力的战争。由 于时代的发展,后来人道主义又被赋予了向往自由与人人 平等的定义,不管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贵族人民都 是人,应以人为中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不存在 谁可以压榨或者控制谁的现象。
主义思想进行分析与探讨。
但是无产阶级依旧没有使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好的生活,它带
关键词 :狄更斯 ;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_悲惨世界_与狄更斯_雾都孤儿_人道主义的不同_邸佳楠
青春岁月道主义的核心思想。
《雾都孤儿》中主角奥利弗误入贼窝,却遇一、两者的人道主义反映出不同的人生经历见了善良的女扒手南希。
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少年时因家境窘迫,和威胁,向布莱罗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
最后只能断断续续地求学,在11岁时他就开始到厂里做工。
15岁以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
奥利佛终于得以与后,面对窘迫的生活,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法庭记录员等各亲人团聚。
奥利弗命运的改变是因为南希的仁爱。
作者借此昭示色职务,接触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特别是他20岁之后开始在社会悲惨、人生悲惨的解决办法就是人的博爱。
用爱消灭阶级,《晨报》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更是游走于这个资本主义社用爱替代阶级对抗。
会的各个角落,体会到各种下层人的生活艰难。
正是这样的生活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核心是博爱,仁慈。
他试图以人道主义经历赋予了他真实反映生活的资本,他在《雾都孤儿》中描写了感化来化解社会的矛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邪恶。
他认为除了仁一个孤儿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及遭遇,从小便在孤儿院长大,经历爱还要实现共和,才能将人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歌颂人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民起义,赞成以暴力解决社会矛盾。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把仁尽无数辛酸。
其中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加之气势宏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仁爱使埃斯梅哈达以德报怨,得到乞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
可以说是狄更斯真丐王国和加西莫多的敬爱;仁爱使冉阿让由以社会抗争转变为以实生活日常生活的随笔。
不同于狄更斯本人,奥利弗在善良人的善向社会赎罪;仁爱使杀人不眨眼的朗德纳克从大火中救出三哥帮助下,最后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这里虽然没有狄更斯晚年孩子……这种仁爱精神感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打破了作品中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却暗暗透出作者人道主原本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打破了原本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义思想是其理想世界的诠释。
论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论
【标题】论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比较【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两部作品中流露出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地吸引了一代代读者。
它们的作者为法国浪漫主义代表——维克多?雨果、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那么,什么是人道主义?雨果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核心是什么?人道主义即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使命、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广义而言,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人有权过正常人的生活,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和歧视迫害,使人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的全面地发展。
目前,关于雨果的人道主义研究有《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轨迹》、《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雨果小说的灵魂》、《试论雨果小说中神父形象的人道主义内涵》等学术论文;关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如《〈双城记〉所体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狄更斯的“仁爱”思想初探》、《现实主义的人民性——试析狄更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等学术论文。
这就为我们比较他们人道主义的异同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他们人道主义异同的比较,有利于我们对两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人道主义精神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雨果、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基本出发点是仁爱精神,他们提倡平等、自由、仁慈、博爱、宽恕,鼓吹爱的神奇力量和伟大。
他们认为,唯有根据人道主义原则、应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才能医治社会的痼疾。
他们的人道主义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和他们改良社会的良苦用心。
但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及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他们的人道主义具有空想性。
因此,他们的美好愿望,注定是实行不通的。
一他们同处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受当时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人道主义思想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美好的愿望和仁爱的思想使他们人道主义思想有以下三方面的共同点。
1.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和空想性质雨果、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洋溢着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认为爱可以战胜一切,具有空想主义的性质。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可编辑)
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学号:20080101050146 密级: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雨果《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探析学院名称: 文学院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College : Liberal ArtsSubject :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 : yang xinDirected by : zhu zhongyuanJune 2012一、引言《悲惨世界》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历三十余年完成。
自完成之日起,在西方的读者和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这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 雨果著,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页.]我国对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及作品的研究,无论从时间和规模上看,还是从广度与深度上看,都可以说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雨果学》。
尤其“文革”之后,对雨果的研究空前活跃,基本上走出了翻译和评价的阶段,渐渐走入了探索和争鸣的阶段,对《悲惨世界》等代表作也开始做一些个案研究。
其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其政治观、浪漫主义的标准、派别归属问题、复杂的人物形象及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中人道主义问题成为雨果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
雨果的人道主义既有进步的一面,又有阻碍革命发展的一面。
雨果在小说中强调人道主义,使他的小说具有灿烂的光辉与巨大的感染力,而在他显示出了这种雄伟绚烂的浪漫风格的同时,他又最注意、也最善于把它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与人类现实的课题紧密结合起来,使他的小说永远具有现实的社会的意义。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
雨果和托尔斯泰的人文主义比较分析副标题是以《悲惨世界》和《复活》为例关键词:悲惨世界复活人文主义正文:一、人文主义的内涵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二、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文主义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悲惨世界》是雨果杰出的一部具有浪漫因素的现实小说,作者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的广阔的生活画面,反映了被压迫人民所受的痛苦和凌辱,写出了许多社会问题。
狄更斯_雨果_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差异论
《新 约·罗 马 人 书》 第 12 章 第 19 节 : “ 亲 爱 的 兄 弟, 不要自己申冤, 宁可让步, 听凭主恕, 因为经 上记 着 : 主 说 , 申 冤 在 我 , 我 必报 应 。”作 者 提 取 了 其 中 的关 键 词 句 : “申 冤 在 我 , 我 必报 应 。”对 渴望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安娜, 作者对她命运的 安排在这里已预示出来; 而对列文这位竭力为宗法 制庄园经济寻找振兴之路以抗拒资本主义侵入的改 革者, 在失败、绝望之时, 作者让他领悟到人只能 “为上帝、为灵魂活着”, 明确宣扬人一切须听从于 上帝, 人生之可为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 值此, 基督教不仅成了托尔斯泰诠释人道主义的主 要依本, 其蕴涵也较狄更斯、雨果有所区别, 即基 督教不仅为一种终极价值体系, 还是不可逾越的人 生法则; 上帝似乎重新被人格化, 成为世间一切的 主宰。1889 至 1899 年创 作 的 《复 活》 是 托 尔斯 泰 的代表作, 也是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 标志, 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 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 相融合。作品不仅于扉页 大段援引 《福音书》 教义, 在最后章节更以聂赫留 朵夫夜读 《福音书》 作题旨归结: 聂赫留朵夫先领 悟到 “这 本 书 能 解 答 一 切 问 题”, 继 而 “看 出 ”其 中的 条 条 训诫 “并 不 是 抽 象 而 美 丽 的思 想 ”, “却 是些简单明了而实际可为的戒律。一旦执行这些戒 律— ——人类社会的全新结构就会建立起来, — ——所 有那些 暴 力 会 自动 消 灭 ”; 他 “不 光 认 清 而 且相 信 人们执行这些戒律就可以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 幸福, 现在还认清而且相信每一个人除了执行这些 戒律以外无须再做别的事, 人类生活的唯一合理的 意义就在于此, 凡是违背这一点的一概是错误, 立 刻 就 会 招 来 惩罚 ”。就 这 样 , 在 《福 音 书》 的 教 诲 和“天父”的指引下, 托尔斯泰不仅让聂赫留朵夫 完 成 了 自 己 的 精 神 “ 复 活 ”, 开 始 了 “ 全 新 的 生 活”, 而且 对 狄更 斯 尤 其 是 雨 果 有 所 保留 的 暴 力 革 命, 作了彻底的否定。在 1883 至 1898 年陆续写就 的文 学 理 论 著 作 《什 么 是 艺术 ?》 中 , 托 尔 斯 泰 还 提出了“基督教艺术”的概念。他诠释是: “基督 教的艺术, 即现代的艺术, 应该是普遍的, 换言 之, 应该是世界性的, 因此它应该联合所有的人。 只有两种感情能把所有的人联合起来: 从人与上帝 之间的父子般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情谊 这样的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以及最普通的感 情— ——大家 ( 没有一个人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都体 会得到的 感 情 ”; 基 督 教 艺术 “以 要 求 全 人 类 团 结 的宗教意 识 为 基 础 ”; “基 督 教 的艺 术 在 人 们 心 中 唤起这样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通过人们对上帝和世 人的爱而把 他 们 越 来 越 紧 密 地团 结 起 来 ”。基 督 教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
读书心得——《巴黎圣母院》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比较雨果早期创作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狄更斯后期创作的《双城记》,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两部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人道主义思想的烙印,这就使得两部作品有了可以比较的价值。
一、两部作品人道主义思想的共同之处“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主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提倡对人关怀、爱护、尊重。
雨果和狄更斯在他们的作品中,通过描写表达了对受欺压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人道主义思想,猛烈抨击了残害人民的封建法制,积极倡导人人平等,热情颂扬了普世之爱。
1.深切同情受欺压的劳动人民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用比照的手法,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
如作者描写了巴黎城市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市区中心高高的楼房里,居住着衣饰华美的贵族,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母院里,居住着操控生杀大权的教士。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者通过穷诗人格兰古瓦误入底层人民居住的“奇迹大院”,看到“在这个城邦里与在地狱之都一样”,这里有臭水沟,有穿着破衣烂衫的流浪者,这儿人们的住所是“风雨剥蚀,蛀洞累累,破相变形的门脸”。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极近写实地揭露了贵族阶级生活的腐朽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
如:宫廷里一位有权势的大人,早晨喝一杯巧克力要四个侍从相帮,而且他认为,这四个侍从是一个都不能减少的,减少一个侍从就会伤害他的尊严,就会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在巴黎近郊圣安东尼区的下层人民忍受着饥饿的煎熬,连“那儿的垃圾堆里没有一丁点可以吃的东西”。
农村到处是贫穷的景象,“村子只有一条贫穷的街道……它的人也贫穷,全都十分贫穷。
”人们的所谓晚餐,只能吃几个洋葱,或者是菜、草之类。
农民们为什么这么贫穷,他们要向国家、教堂、老爷、地区等交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狄更斯讥讽道,这样的层层盘剥,“小小的村落竟然还没有被吃光,反倒令人惊讶”。
2.猛烈抨击残害人民的封建法制这两部作品所描绘的时代,法律都掌握在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手里,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教会残害人民的罪恶工具。
《雨果与狄更斯对社会贫困揭示的比较研究》
雨果与狄更斯对社会贫困揭示的比较研究引言雨果(Victor Hugo)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中都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贫困问题。
本文将对两位作家在描绘社会贫困方面的共同之处和差异进行比较研究。
雨果:《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以法国革命时期为背景,表现了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
其中,主人公让-巴尔济亚(Jean Valjean)和科波菲尔(Cosette)、弗托勒斯克(Fantine)等人的形象有力地说明了贫困者所面临的艰难境遇和无助感。
雨果通过精心塑造每个角色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呈现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他展示了富人虐待穷人、权威压迫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正义的渴望。
狄更斯:《雾都孤儿》《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贫民窟的生活。
主要人物奥利弗·特威斯特(Oliver Twist)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经历了虐待、饥饿和社会歧视等问题,他所经历的苦难呼唤着对社会不公义的关注。
狄更斯通过描写穷人陷入绝境、被剥削和迫害的情景,激发读者产生对社会弱势群体命运的同情心。
他揭示了富人和政府不公义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表达了对改革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呼吁。
比较与分析虽然雨果与狄更斯都关注揭示社会贫困问题,但他们在呈现方式、刻画角色及表达观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呈现方式上,雨果倾向于长篇叙事式作品,通过详细描写角色的背景、环境以及内心感受来展现社会贫困的全貌。
而狄更斯则更注重刻画明确而具体的人物形象,通过精彩的对话和曲折的情节来传递信息。
其次,角色刻画上,雨果更侧重于多样化的角色描写,通过不同性格、背景和命运的人物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中贫困者的经历。
而狄更斯则集中于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形象塑造,着重呈现个别贫困者所面临的苦难。
最后,在观点表达上,雨果追求正义和改革,并通过作品传递出强烈的激情和社会意识。
雨果_悲惨世界_与狄更斯_雾都孤儿_人道主义的不同_邸佳楠
青春岁月道主义的核心思想。
《雾都孤儿》中主角奥利弗误入贼窝,却遇一、两者的人道主义反映出不同的人生经历见了善良的女扒手南希。
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少年时因家境窘迫,和威胁,向布莱罗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
最后只能断断续续地求学,在11岁时他就开始到厂里做工。
15岁以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
奥利佛终于得以与后,面对窘迫的生活,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法庭记录员等各亲人团聚。
奥利弗命运的改变是因为南希的仁爱。
作者借此昭示色职务,接触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特别是他20岁之后开始在社会悲惨、人生悲惨的解决办法就是人的博爱。
用爱消灭阶级,《晨报》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更是游走于这个资本主义社用爱替代阶级对抗。
会的各个角落,体会到各种下层人的生活艰难。
正是这样的生活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核心是博爱,仁慈。
他试图以人道主义经历赋予了他真实反映生活的资本,他在《雾都孤儿》中描写了感化来化解社会的矛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邪恶。
他认为除了仁一个孤儿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及遭遇,从小便在孤儿院长大,经历爱还要实现共和,才能将人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他歌颂人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民起义,赞成以暴力解决社会矛盾。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把仁尽无数辛酸。
其中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加之气势宏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仁爱使埃斯梅哈达以德报怨,得到乞伟,通俗流畅,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
可以说是狄更斯真丐王国和加西莫多的敬爱;仁爱使冉阿让由以社会抗争转变为以实生活日常生活的随笔。
不同于狄更斯本人,奥利弗在善良人的善向社会赎罪;仁爱使杀人不眨眼的朗德纳克从大火中救出三哥帮助下,最后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这里虽然没有狄更斯晚年孩子……这种仁爱精神感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打破了作品中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却暗暗透出作者人道主原本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打破了原本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义思想是其理想世界的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约·罗 马 人 书》 第 12 章 第 19 节 : “ 亲 爱 的 兄 弟, 不要自己申冤, 宁可让步, 听凭主恕, 因为经 上记 着 : 主 说 , 申 冤 在 我 , 我 必报 应 。”作 者 提 取 了 其 中 的关 键 词 句 : “申 冤 在 我 , 我 必报 应 。”对 渴望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安娜, 作者对她命运的 安排在这里已预示出来; 而对列文这位竭力为宗法 制庄园经济寻找振兴之路以抗拒资本主义侵入的改 革者, 在失败、绝望之时, 作者让他领悟到人只能 “为上帝、为灵魂活着”, 明确宣扬人一切须听从于 上帝, 人生之可为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 值此, 基督教不仅成了托尔斯泰诠释人道主义的主 要依本, 其蕴涵也较狄更斯、雨果有所区别, 即基 督教不仅为一种终极价值体系, 还是不可逾越的人 生法则; 上帝似乎重新被人格化, 成为世间一切的 主宰。1889 至 1899 年创 作 的 《复 活》 是 托 尔斯 泰 的代表作, 也是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 标志, 其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 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 相融合。作品不仅于扉页 大段援引 《福音书》 教义, 在最后章节更以聂赫留 朵夫夜读 《福音书》 作题旨归结: 聂赫留朵夫先领 悟到 “这 本 书 能 解 答 一 切 问 题”, 继 而 “看 出 ”其 中的 条 条 训诫 “并 不 是 抽 象 而 美 丽 的思 想 ”, “却 是些简单明了而实际可为的戒律。一旦执行这些戒 律— ——人类社会的全新结构就会建立起来, — ——所 有那些 暴 力 会 自动 消 灭 ”; 他 “不 光 认 清 而 且相 信 人们执行这些戒律就可以得到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 幸福, 现在还认清而且相信每一个人除了执行这些 戒律以外无须再做别的事, 人类生活的唯一合理的 意义就在于此, 凡是违背这一点的一概是错误, 立 刻 就 会 招 来 惩罚 ”。就 这 样 , 在 《福 音 书》 的 教 诲 和“天父”的指引下, 托尔斯泰不仅让聂赫留朵夫 完 成 了 自 己 的 精 神 “ 复 活 ”, 开 始 了 “ 全 新 的 生 活”, 而且 对 狄更 斯 尤 其 是 雨 果 有 所 保留 的 暴 力 革 命, 作了彻底的否定。在 1883 至 1898 年陆续写就 的文 学 理 论 著 作 《什 么 是 艺术 ?》 中 , 托 尔 斯 泰 还 提出了“基督教艺术”的概念。他诠释是: “基督 教的艺术, 即现代的艺术, 应该是普遍的, 换言 之, 应该是世界性的, 因此它应该联合所有的人。 只有两种感情能把所有的人联合起来: 从人与上帝 之间的父子般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情谊 这样的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以及最普通的感 情— ——大家 ( 没有一个人例外) 在日常生活中都体 会得到的 感 情 ”; 基 督 教 艺术 “以 要 求 全 人 类 团 结 的宗教意 识 为 基 础 ”; “基 督 教 的艺 术 在 人 们 心 中 唤起这样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通过人们对上帝和世 人的爱而把 他 们 越 来 越 紧 密 地团 结 起 来 ”。基 督 教
蕴。如 1844 年的 《马丁·朱述尔维特》 写到异国生 活的磨难使马丁改变了自私品性, 懂得了人与人之 间 应 有 “ 仁 爱 ” 与 “ 谅 解 ”; 1848 年 的 《董 贝 父 子》 写到唯金钱、利润为重使董贝丧失亲情, 之后 在破产的 痛 苦 中 才 接 受 了 女 儿 的“感 情 教 育 ”, 重 享人伦温馨。到了创作高峰期的五六十年代, 狄更 斯对社会的腐朽黑暗、对有产者的丑恶堕落, 揭 露、批判得更为无情、深刻, 却也延伸、发展了他 主 张 的 “ 圣 诞 精 神 ” “ 感 情 教 育 ”。 他 的 代 表 作 《双城记》 ( 1859 年 4 月开始连载) 以法 国 大 革命 为背景, 一方面写下了法国贵族统治者对广大平 民、佃农犯下的滔天罪行, 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 深同情, 暗示“伦敦”如不改变现状, “巴黎”式 的革命同样会爆发, 另一方面又把以往的“圣诞精 神 ” “ 感 情 教 育 ” 明 确 演 示 为 “ 勿 以 暴 力 抗 恶 ”, 要人们以基督教的仁爱、宽容对待敌对者, 还不惜 笔墨描绘了“以暴抗暴”最后是自食恶果。可以认 为, 狄更斯较早宣扬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就 人 道 主 义 而 言 , 60 年 代 中 期 以 前 , 托 尔 斯 泰 的 理 解 是 比 较 抽 象 的 。1852 年 走 上 文 学 之 路 创 作的自传三部曲 《童年》 《少年》 《青年》 ( 后两 部分 别完 成 于 1854 年 和 1857 年) , 1856 年 的 《一 个 地 主 的 早 晨》, 1857 年 的 《琉 森》, 1863 年 的 《哥萨克》 等 , 表 现 的 都 是 一种 可 令 人 们 相 互 亲 近 的所谓“世界精神”, 所指较为宽泛。写于 1863 至 1869 年 的 《战 争 与 和 平》 是 一 个 过 渡 , 于 此 部 作 品, 托尔斯泰开始把目光移聚到基督教上面: 主要 人物安德烈为实现自身价值曾浴血奋斗, 临死前却 以 《福音书》 教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另一位主 要人物彼尔的孜孜探求最终也落在了人是“为上帝 而活着”上面; 农民卡拉达耶夫形象的塑造, 不仅 同样在于印证“人不是自己在生活, 而是上帝在安 排”, 而 且表 明 唯 其 如 此 , 才 能 获 得人 生 的 真 谛 和 幸 福 。到 了 1873 至 1877 年 完 成 的 《安 娜·卡 列 尼 娜》, 上 述 思 想 再 被 凸 现 。作 品有 扉 页 题 词 , 语 出
雨果的思想、创作更为复杂、丰富, 但对人道 主 义 始 终 关 注 有 加 。1827 年 的 《〈克 伦 威 尔〉 序 言》 已提出文学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 “近代的诗 艺也会如同基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 物”, 它 “把 阴 影 掺 入 光 明 , 把 粗俗 结 合 崇 高 而 又 不使它们相混, 换句话说, 就是把肉体赋予灵魂; 把兽性 赋 予灵 智 ”。两 年 后 写 的 短 篇 小说 《一 个 死 囚 的 末 日》, 又 站 在 弱 者 立 场 上 呼 吁 废 除 死 刑 。 1831 年, 雨果发表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 在 揭 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 也意在 彰显加西莫多源于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从 1845 年开始写作, 直到 1862 年 才 完 成 、出 版 的长 篇小说 《悲惨世界》 是雨果的代表作, 作者以这部 作品 , 不 仅 把 《〈克 伦 威 尔〉 序 言》 提 出 的 相 关 理 论对象化, 更赋予加西莫多式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切 实具体的道德内涵。作品的人物塑造及“二元三
112 MZXS 6 /2008
M534A ISSN 1006- 0189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
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 《尤利西斯》 及其创作艺术
□杨大亮 ( 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 上海 200090) □葛朝霞 ( 上海电机学院外语学院 上海 200240)
在 19 世 纪 30 年 代 狄 更 斯 创 作 的 初 期 , 他 的 《匹 克 威 克 外 传》 《奥 利 佛·特 维 斯 特》 《尼 古 拉 斯·尼克尔贝》 等作品讽刺、揭露了种种社会不平, 也创造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小者的“仁爱”有产 者形 象 。 《圣 诞 欢 歌》 只 是 狄 更 斯 1843 年 开 始 创 作的 《圣诞故事集》 中的一篇, 却标志着作者步入 了新的创作时期。其间, 生来仁爱的有产者不见 了, 取而代之的是被“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改 变了冷酷心 肠 的 有 产 者 。英 国文 学 史 家 艾 弗·埃 文 斯曾评议说, 这表明作者“对人类仁慈的信念几乎 达 到 神 秘 主 义 的 地 步 ”。 何 以 谓 之 “ 神 秘 主 义 ” 呢 ? 我以为相当程度上是指狄更斯还没能把这种“圣诞 精神”“感情教育”明晰化, 其涵义还较为模糊。 但是, 这却成为此后狄更斯作品经常表达的一种意
MZXS 6 /2008 111
22 - 167 CN14 - 1034 /I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人”的描写方式, 都富于隐喻性: 警官沙威是法律 的化身, 他一心要做的就是依法惩恶。工人冉阿让 是被惩处者, 正因为法律的不公和严酷使他一度成 为“以恶抗恶”的化身。米里哀主教是基督教的化 身, 秉持以仁慈、宽恕对待一切人。而在“二元三 人”的格局中, 沙威、冉阿让分别处于矛盾的两 极, 是根本对立的, 米里哀则扮演了化解矛盾、融 合对立的角色— ——因为他的感化, 不仅冉阿让告别 旧我, 变成一心为善的人, 沙威也在冉阿让的以德 报怨面前无地自容、自我毁灭。这样, 为完善道德 而牺牲自我具备了既对冉又对沙的双重意旨, 作品 也完成了一种思想的传达: 作为暴力形式之一的法 律惩治非但不能让人戒恶, 相反只会造就更严重的 恶; 只有基督教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 我完善”, 才能真正改变人, 改变社会。再 到 1874 年发表 长 篇 小 说 《九 三 年》, 雨 果 进 而 让 这 种道 德 涵义上的人道主义与政治革命直接对话, 借人物之 口指出: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 还有一个绝对 正 确 的 人 道 主 义 ”; “在 王 权之 上 , 革 命 之 上 , 人 世的一切问题之上, 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 还有强 者对弱者应尽的保护责任, 安全的人对遇难的人应 尽的救护责任, 一切老人对一切儿童应有的慈爱! 证明这些崇高的行为, 而且牺牲自己的头颅来证 明! ”革命军司令官郭文与反革命头子朗德纳克, 还有代表革命法律把郭文送上断头台的西穆尔登, 精神境界却是相同的: 为“崇高的行为”宁可舍弃 自己的政治理想乃至生命。显而易见, 人道主义在 雨果这里, 被极力地道德化, “道德自我完善”成 为最主要的内容。
可是 , 进 入 19 世 纪 后 , 随 着 资 本 主 义 在 欧 洲 各国的推进, 人道主义的内涵产生了诸多变异, 以 狄更斯、雨果和托尔斯泰为代表的“勿以暴力抗 恶”, 就 是 一 种 显 现 。然 而 , 这 种趋 同 仅 是 问 题 的 一面, 事实上, 三位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有着 历时性差别, 还有着各自的根本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