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的防治
初二生物入侵物种的危害及防治

初二生物入侵物种的危害及防治随着现代交通和全球化的发展,生物入侵物种(Invasive Species)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威胁。
初二生物学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生物入侵物种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探讨生物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
一、生物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生物入侵物种对原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它们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能够迅速占领新的生态位,并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
入侵物种可能直接或间接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它们可能改变当地物种的种群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破坏生物链食物网络,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例如,外来植物物种紫茉莉(Lantana camara)在很多地方成为了入侵物种,在印度洋群岛上已经对本地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生物入侵物种对经济的危害除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外,生物入侵物种还对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它们会破坏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资源,给农民和农业产业带来巨大损失。
例如,亚洲瓠(Asian Gypsy Moth)是一种来自亚洲的入侵物种,在北美的森林中成为了严重的害虫,对森林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
此外,生物入侵物种还可能对渔业、旅游和基础设施造成影响,损失几十亿美元。
三、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除了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危害外,生物入侵物种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一些入侵物种可能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
例如,蚊子是脆皮血吸虫的传播媒介,它们会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一些入侵的植物物种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对人类造成中毒风险。
因此,在预防和控制生物入侵方面,保护人类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四、生物入侵物种防治的方法为了应对生物入侵造成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边境检疫和监测控制,预防入侵物种扩散和传播。
其次,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参与,增强人们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并主动参与控制和清除入侵物种的行动。
环控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包括

环控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生物入侵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有害生物对农作物、园林、森林、水域和城市等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有害生物,环控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环控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对这些环控有害生物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会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且不会产生抗药性。
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包括引入外来天敌、寄生虫来控制有害生物数量,利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等。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园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的优点是防治效果快,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但其缺点是容易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包括利用高温、低温、光照、电击等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物理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抗药性,但其缺点是防治效果较慢,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四、生态防治。
生态防治是利用生态学原理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生态防治的核心是建立和维护生态平衡,通过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生态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能够长期稳定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但其缺点是防治效果较慢,且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取得效果。
综上所述,环控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扩散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控制因素,因此能够在新环境中迅速增加数量,导致原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生物入侵通常是由人类意外或故意引入的物种引起的,也可因气候变化、全球化交易等因素而发生。
生物入侵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给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农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生物入侵的定义虽然简单,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当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没有天敌时,它们可能会无限制地繁殖,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压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侵扰人类生活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认识生物入侵的定义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影响,才能有效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利益。
在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生物入侵的途径、影响、防治措施、案例分析和未来发展,以全面了解这一全球性问题。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或自然过程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过程。
目前,全球面临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物入侵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外来物种不断被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已超过4000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2. 生物入侵区域扩展迅速:生物入侵不仅发生在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在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
特别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生物入侵的区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3.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入侵物种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力,一旦引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就可能对当地物种造成竞争、捕食、疾病等不利影响,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4. 生物入侵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还会给人类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物种入侵是指物种从原来没有生存的地区进入,并开始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一部分。
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本地物种的替代、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地区经济的影响。
物种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进贸易:人类将外来物种带入本地,可能是由于商业、食物和观赏目的。
2、自然扩散:某些物种会自然扩散到未入侵过的地区。
3、人为开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会造成当地植物和动物的破坏,也会加快物种入侵的速度。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从而改变原有物种的生态系统,也会加重或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防止物种入侵的主要措施有:
1、引进检疫。
在超越本地的引进植物和动物时,必须对外来物种进行严格的检疫,以防它们带来伤害。
2、建立禁止区。
建立永久禁止区,可以防止当地物种替代,从而使当地物种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3、保护环境。
人们应当建立和恢复自然保护区,以维护和保护本地的生态平衡。
4、减少污染。
减少对当地水质、空气质量和土壤质量的污染,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或本地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扩散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加,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生物入侵的现状、危害以及防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几乎在所有生物圈中都有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知的入侵物种数量超过6000种,每年新的入侵物种出现数量约为10种。
入侵物种主要通过航空和海运等方式进入新的地域,如河流、湖泊、陆地和海洋等,迅速繁殖并形成种群。
一些具有强适应性和生殖能力的物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入侵物种会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压制当地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一些入侵物种还会直接捕食当地物种,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进而破坏生物多样性。
2. 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
入侵物种会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杂草类入侵物种会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照,对本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
3. 经济损失。
入侵物种会危害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经济产业。
一些入侵物种会侵害农作物、果树和花卉等农业植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还有些入侵物种会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影响当地渔业的发展。
4. 健康风险。
一些入侵物种会传播疾病和寄生虫,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
寄生蜱会传播莱姆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生物入侵的防治为了减少和控制生物入侵的危害,需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和管理。
1. 监测和风险评估。
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入侵物种的出现,并评估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加强立法和执法。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管和执法力度,防止入侵物种的非法引入和传播。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入侵与防治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入侵与防治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许多非本地物种开始入侵生态系统,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些入侵物种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有效防治生物入侵已成为当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生物入侵的影响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侵入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和损伤。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越来越快。
当这些入侵物种适应新环境后,它们的数量可以快速增长,甚至取代原有物种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入侵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破坏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威胁生态环境的平衡,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进而威胁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经济而言,生物入侵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例如入侵物种会破坏自然资源,破坏耕地、森林、草原、河流或湖泊等生态环境,导致基础设施受损,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等。
二、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生物入侵的途径通常分为两类:人为途径和自然途径。
人为途径是指人们通过贸易、旅游、居住、移民等因素,将物种带到新的环境中。
在这些环境中,一些物种得到更好的生存条件,并能迅速繁殖,从而形成了新的入侵物种。
例如:中国南方的美洲南螈、饶平的水芋、桂林的莫氏地鳖等都是因为人为途径而带来的入侵物种。
自然途径是指物种从一个地区传入到另一个地区的自然过程,通常是通过自然界的行为扩散的。
例如,某些爬行动物和其他动物可利用风力或水流在海洋和陆地间广泛传播。
三、生物入侵的防治生物入侵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解决。
因此,将防治生物入侵纳入全球性环境保护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1、风险预警和监测首先,对于已知的入侵物种,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它们的扩散和影响,及时调查和收集数据,了解其分布范围和生态习性。
2、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防治生物入侵的关键。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群侵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同时损害农林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一些外来生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生物入侵,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以及重视宣传与教育。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也是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控和预防措施,加强科研支持和技术开发,以及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入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影响、生态系统、农林业、疾病、防治措施、国际合作、法规制定、监测、预警、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教育。
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对原生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繁殖而形成的。
生物入侵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始终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可能是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是无意传播的外来物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入侵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生物入侵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领域,还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加以解决。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并扩散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的现象。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浅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_张可3篇

浅谈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_张可第一篇:生物入侵的危害随着环境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物入侵逐渐成为了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难点之一。
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一个生态系统,繁殖并扰乱本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威胁本土生物的存活和生态平衡。
生物入侵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环境危害:外来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扩散、繁衍并占领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物种灭绝,减少生态系统抗击自然灾害和改善环境的能力,破坏生态平衡和地质景观,甚至影响人类健康。
经济危害:生物入侵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损失。
社会危害:生物入侵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不安,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加剧社会矛盾和国际纠纷。
为了应对生物入侵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本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生物入侵防治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需要科学技术、政策法律、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加强生物入侵监测和预警。
通过对生态系统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外来物种的入侵趋势和影响,提高生物入侵预警和决策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2.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
通过排查、管制、监管和消灭措施,限制外来物种的入境和传播,防止外来物种危害本土生态系统,增强防控的能力和效果。
3.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功能的优化配置。
通过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林业、渔业等生产方式,保护和恢复本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
4.加强公众教育和科普宣传。
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宣传活动、网上资源共享等形式,增强公众对生物入侵危害的认识和意识,激励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生物入侵防治工作。
第三篇: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升级,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和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措施生物技术B1205班张玲0125120525生物入侵现状及防治措施摘要: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一般而言,一国主动引进加以培养、种植养殖,以便丰富国人餐桌或用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等,不归类为生物入侵。
“不是本国主动引进,对本土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畜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才能称为生物入侵”。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今天,全世界人们的交流更加频繁。
现代化的便利交通,使我们的交流更加容易。
但与此同时,外来生传入扩散的风险,也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旅游、观光的增加而快速增大。
的确,生物入侵已随人类活动的扩大而在全世界蔓延,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生物入侵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例。
外来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农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已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21 世纪的第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入侵的重视。
我国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入侵给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因此,本文将就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着手,分析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的重大损失,然后着重探讨如何有效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提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案,旨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献技献策,减少生物入侵的损失,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安全。
关键字生物入侵案例现状损失防治方案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外来物种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外来入侵物种往往会在林业、园林、园艺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美国加州 70%的树木、荷兰市场上40%的花卉、德国的1000多种植物都来自我国;我国华南与华东沿海地区构筑的“绿色长城”的澳大利亚木麻黄,是我国重点森林生态工程和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的有利影响的一面不是通常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入侵。
当外来物种在新区域爆发式繁殖,对当地物种的正常生存造成影响并难以控制时,就实现了其不利影响的一面,从而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入侵。
中国外来入侵种的特点:1.容易形成入侵:中国从北到南5,500公里,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多样的生态系统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2.涉及面积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无一没有外来种。
除极少数位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区外,几乎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外来杂草。
3.已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多: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
其中以水生生态系统的情况最为严重。
4.入侵物种类型多:(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都有),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微生物、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5.无意引入多:来越发达,流动人员和物资,以及压舱水无意带入的物种很多,例如蔗扁蛾、褐家鼠、豚草、北美一枝黄、紫茎泽兰、刺花莲子草、苋属、松材线虫和美国白蛾等6.有目的的引入多:中国引种历史悠久,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
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牵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几乎与养殖、饲养、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
这些单位有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各种饲养繁殖基地,其中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
7.入侵种的危害已经显现:有害入侵种涉及多个类群,例如:脊椎动物:獭狸、褐家鼠、爪哇禾雀、四大家鱼、小型鱼类鰕虎鱼和麦穗鱼、食蚊鱼和胎鳉无脊椎动物:克氏螯虾、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白蚁、美国白蛾、蔗扁蛾、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植物:豚草、紫茎泽兰、大米草、水葫芦微生物:甘薯长喙壳菌。
概括地说,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的方式改变食物链的组成和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危害。
如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于上世纪40年代从缅甸传入云南,如今已经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成灾。
导致当地草场、林地退化,其它物种无法正常生存,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二,对人健康形成威胁。
许多入侵生物往往会携带病菌进入入侵地,给当地人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如前两年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病毒,就可以通过候鸟传播。
第三,生物入侵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美国,因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380亿美元,印度每年约1200亿美元,南非约980亿美元......生物入侵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地球上的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实现了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
当另一种外来物种入侵时,往往由于缺乏天敌,从而可以在当地爆发式地繁殖,破坏当地长期形成的稳定的食物链,最后迫使乡土物种的灭绝,彻底改变当地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一个稳定生态系统的崩溃。
外来生物的入侵有两种途径:1.有意引入某些部门或个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观赏和生物防治等,从国外或外地引入了达利昂物种。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或事前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估,导致有些物种变为了入侵物种。
2.偶然引入人员流动和物资交流也可以充当外来物种的引入媒介,无意间将外来物种行原生地带到别的地区。
相当一部分入侵物种是由这种方式引入的。
不管是有意引入还是偶然带入,外来种向入侵种的转化都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引入地,外来种的命运有两种,一种是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或受到本地种的排斥,种群不能自我维持。
另一种情况则相反,外来种在当地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种群,称之为居留成功。
居留成功的外来种如果只是停留在引入地,不扩散到别的地区,当地的群落外貌通常不会有显著改观,这时的外来种称为非入侵种。
反之,如果居留成功的外来种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并不断向四周地区蔓延扩张,将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明显的危害,这时的外来种就变成了入侵种。
在我国,复杂多变的自然特征使得许多外来物种很容易找到适宜的栖息地,再加上建国以来,尤其是近10年,外来种的引入多为有意识的行为,因此引入失败的很少,居留成功的倒占大多数,从而客观上促进了它们向入侵种的转变。
以下列举的均为在我国“大获成功”的典型外来入侵种的实例。
①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一百年前被作为花卉引入我国,上世纪中叶始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后变为野生,它繁殖力极强,合适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株新植株,因此在我国广大水域所向披靡,很快由外来种变为了入侵种。
水葫芦现已广布于我国华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带,尤以南方诸省危害最为严重。
原产南美洲的这种观赏植物,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成灾。
②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 紫茎泽兰,菊科。
原产于南美,上世纪中叶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布于西南地区,并以每年约60km 的速度向东和北扩散。
它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可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由于该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很多当地植物和家畜的生长都受它的抑制。
另外,它还可破坏土壤可耕性或者阻碍交通等。
③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薇甘菊原产中、南美洲。
它可攀缘于其它乔灌木植物,重压于冠层顶部,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阻碍附主植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故被认为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
该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东南亚蔓延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并有向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蔓延的趋势。
④大米草(Spartinaanglica) 大米草原产于英国南海岸,依地下茎及种子繁殖。
由于大米草有强抗逆性和繁殖力,它很快被宣传为保滩护岸,促淤造陆的先锋植物,优良的牧草饲料。
于是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引进。
但也正由于其极强的抗逆性,使得原有滩涂生态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沿海航运及滩涂养殖。
该草于1963年引入我国。
此后,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岸被广泛栽培。
近年来,大米草在原引种地之外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他植物,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⑤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 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中的一个属,美洲斑潜蝇是该属中最重要的一种。
该种现分布于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葫芦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植物子叶的多食性害虫。
在我国,该虫最早于1993年12月在海南发生严重危害,现已蔓延至21个省、市、自治区,危害面积达1300000平方公里以上,使我国蔬菜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
⑥福寿螺(Amazoniansnail) 福寿螺原产亚马逊流域,1981年引入广州。
到1984年,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
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
福寿螺极易适应地方环境,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
它散布很快,破坏粮食作物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
从198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2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85年,它又从广东被引入福建的晋江市,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从1992年开始产生危害。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⑦德国小蠊德国小蠊,原产于德国,故称“德国小蠊”。
因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在商品流通运输的过程中输入我国,由于其体态与蟑螂极为相似,个体的大小如一般蟑螂四分之一,属蟑螂的一个品种。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数千倍,经半个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长成成虫,群体数量比一般蟑螂多几倍乃至几千倍。
小蠊的生活习性与一般蟑螂相似,喜在宾馆、酒店的中西厨房、酒吧、餐厅、包房等场所活动。
它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与蟑螂类似,主要是它们在活动其间将许多有害物质及病菌等传播到人们的食品及用具中,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国小蠊正式大规模入驻中国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已经从开始的少数大城市蔓延到几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镇和农村地区,据国家疾控中心相关资料显示,一只雌性德国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万只后代。
随着防治用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德国小蠊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药性,多数杀虫剂对其无效。
因德国小蠊的存在和难以防治,导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为四害之首!德国小蠊随着国家、地区间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密切,随着全球环境不稳定因素的不断增多,一切没有硝烟的生态战争——“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围悄悄打响,其造成的生态灾难正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全球的生态安全。
防治生物入侵必须以预防为主。
生物入侵往往是不经意的,通常在它爆发的时候才被发现,但为时已晚。
因此,有效的预防工作可以说是防治生物入侵的关键。
在预防工作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立法,建立综合防治生物入侵的法律体系;第二、普及生物入侵防治的知识,加强宣传工作,建立起防治生物入侵的“统战线”;第三、防止外来入侵种的引入,加强进出口卫生和生物检疫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引进外来生物的行为;第四、加强科研,对生物入侵的机理做一个全方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