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国际、国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教学目的:本章主要讲授国际、国内、全球传播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别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信息传播中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等问题。

通过讲授,让学生
树立全球化传播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文化条件下,学会用新的传播方法,
规避传播障碍,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在传播学中,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称为国内传播,不同国家社会系统间的传播称为国际传播,而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地球世界为范围的传播则称为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
1. 国际传播的定义。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日本学者鹤木真)
2.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3. 国际传播的特征。

国际传播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它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是因为它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4. 国际传播的作用。

国际传播可以沟通国际间的信息;执行本国对外宣传任务。

(二)全球传播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全球传播是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以及信息技术机构跨越国家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意见、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包括:文化、国家发展、对外政策与外交政策、控制与政策、人权与民权、战争与和平、宣传及其影响等人众多的争论领域。

(美国传播学者弗里德利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1.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2. 在全球传播中,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3. 从目前状态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传真、个人电脑等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4. 在全球传播中,许多世界、全人类范围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5. 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
(一)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 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3. 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二)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
吉登斯认为,当今世界的“现代性”具有四个突出的制度特性:信息管理与社会监控、资本与市场经济、产业化(自然界变化和人工创造环境的发达)、以战争的产业化为特点的“军事实力”(对危机状况的强制性管理)。

现代世界的基本结构,就是由这四个特性及相互关系所规定的。

吉登斯关于全球化的定义:所谓全球化,就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某种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失衡状况
世界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的这种不平衡、不平等结构,并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

在信息时代,信息不仅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它含有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信息和传播上的劣势,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意味着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

意识到这一点,从70年代开始,日益觉醒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要求改变现状,建立“公平、合理的新世界传播秩序”的强烈呼声,并同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这场论战在今天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背景: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弱小国家脱离殖民统治获得解放。

但由于长期的世界殖民体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发展中国家逐渐意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其中以英美发达国家为一方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一方的两大阵营展开了三个阶段的激烈论战: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第二阶段 1978《大众传媒宣言》--1980“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第三阶段从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

“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

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受到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

对此,发展中国家并不一概反对信息自由,但主张首先应该表现为各国各民族的传播权利和机会的尊重和保障;在信息的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信息技术和媒介保持着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业只能是少数传播大国的特权。

因此,这场争论并不是单纯的理念上的争议,它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

在流通与世界的众多信息中,通过新闻,我们了解环境和周围的变化,形成我们对事物的印象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行为决策。

在超出我们直接经济范围的国际问题领域,我们对媒介新闻报道活动的依赖程度更高。

但的新闻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信息,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既然是“报道”,那么它就是一种人的活动,不可避免的要包含这人的认识和判断。

这里的认识和判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的选择,即在众多新发生事实中挑选哪些实事来加以报道;而是新闻的加工,即从什么角度来报道事实是,或者赋予事实以什么样的意义。

因此,一件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不纯粹出于偶然性,而是基于一定标准或尺度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的结果。

国际新闻通常体现着传播媒介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美国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曾经指出:任何新闻,同事都是一种见解。

他认为,甚至报道什么或不报道什么,也反映了传播媒介的一定的世界观。

在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研究中,新闻价值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积累。

大量的研究的成果揭示,西方资本主义媒介并不是“公正“、”客观地“报道国际新闻的,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新闻价值体系;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少数发达国家维护现存的支配地位和利益的手段,而且是推行新的全球战略的工具。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传媒国际报道活动的本质。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一)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2. 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依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3. 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二)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三、文化帝国主义
(一)文化帝国主义研究
文化帝国主义(媒介帝国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

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大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

苏利文曾经指出:帝国主义,是某些经济上居支配地位的国家以系统的方式强化和扩大它们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总体过程。

这个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拥有财富和力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贫穷无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支配、服从或依附关系。

文化帝国主义既是这个总体过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它的结果……它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

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


(二)文化帝国主义特点
1. 它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

2. 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的全球性文化支配。

3. 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那么很明显,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而得到实现的。

在文化扩张过程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最有力的制度化手段,因此不少学者也把文化帝国主义称为“媒介帝国主义”。

(三)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是跨国传播媒介的高度集中和垄断;二是由这种垄断体制所形成的信息单向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后果。

(四)关于国际传播的几个重要文件
1.《阿尔及尔宣言》: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会上通过了下述宣言: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

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2.《塔罗瓦尔宣言》:1981年,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WPFC)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了“自由之声”集会,发表《塔罗瓦尔宣言》认为,教科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以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3.《麦克布莱德报告》(又名《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年,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争论,麦克布莱德委员会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题提出了报告,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通过。

这份报告是隶属于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多年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要求。

通过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胜利。

4.《大众传媒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第二十次大会以全票通过,这个宣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妥协的产物,它只规定了大众传媒活动的一般准则和规范,例如维护信息自由和人权、反对种族差别和殖民主义、推进和平和国际理解等等,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

因此,这个宣言并没有引起各国重视,甚至在新闻传播学界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5.《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1976年不结盟运动在印度举行首脑会议,发布的。

这个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