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病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
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
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 、小种专化抗病性(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对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 兼性寄生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 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
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
(vertical resistance)。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
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
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 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 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
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
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 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 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 受侵染的机会。
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严重受害。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 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 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
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
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该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
基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且对
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 指导作用。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
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 (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 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一、呼吸作用
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 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呼吸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正常的植物呼吸作用是糖酵解途径; —植物发病后磷酸戊糖途径呼吸作用 增强。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 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 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发病部位淀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学说 (gene-for-gene theory):
20 世纪 50 年代由 Flor 提出 , 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 寄主方面—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病原方面—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 同特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
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关
系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 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 、抗接触, 2 、抗侵入, 3 、抗扩展, 4 、抗损
害,5、抗再侵染。
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
抗 再 浸 染 特 性 则 通 称 为 诱 导 抗 病 性 (iduced resistance)。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 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粉(及其他有机物)的积累
—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 — 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三、核酸和蛋白质
1、核酸代谢: 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 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 侵染的中后源自文库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 下降。 2、蛋白质代谢: —真菌侵染:通常先高后低 —病毒侵染:衣壳蛋白合成 病 程 相 关 蛋 白 ( 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 protein):植物病原物侵染诱导植物 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
蒸腾作用: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
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麦类作用感
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
细胞的渗透性破坏
六、脂类物质
生物膜的磷脂和糖脂成分变化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 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过 氧化轻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 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关系
水分吸收、运输受阻: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
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
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2 、 非 小 种 专 化 抗 病 性 (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 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 平抗性( horizontal resistance )。是针对病原物 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 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 种。
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
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按照小种专化性区分:
1 、小种专化抗病性(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对锈菌、 白粉菌、霜霉菌以及其它专性寄生物和稻瘟病菌等部分 兼性寄生物,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群体中 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
原物小种间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
(vertical resistance)。 这种抗病性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称为主效基因抗
性、单基因抗性或寡基因抗性,抗病效能较高,是当前
抗病育种中所广泛利用的抗病性类别;其主要缺点是易 因病原物小种组成的变化而“丧失”,在生产上这种抗 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
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
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 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 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 受侵染的机会。
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1、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2、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3、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4、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 严重受害。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 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 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
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的结果。病原物发
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植物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 抗病性。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 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
该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
基因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且对
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 指导作用。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
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2、主动抗病性 (active resistance):受病原物侵染 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一、呼吸作用
呼吸强度提高是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 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反应。 呼吸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正常的植物呼吸作用是糖酵解途径; —植物发病后磷酸戊糖途径呼吸作用 增强。
二、光合作用
病原物的侵染对植物最明显的影响是 破坏了绿色组织,减少了植物进行正常光 合作用的面积,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发病部位淀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基因抗性。这种抗 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学说 (gene-for-gene theory):
20 世纪 50 年代由 Flor 提出 , 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 寄主方面—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病原方面—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植物被各类病原物侵染后,发生一系列具有共 同特点的生理变化。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透性改变和电解质渗漏是侵
染初期重要的生理病变,继而出现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核酸和蛋白质、酚类物质、水分关
系以及其它方面的变化。
研究病植物的生理病变对了解寄主—病原物的 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
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一体,并非互相排斥。
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 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
根据表达的病程阶段不同区分:
1 、抗接触, 2 、抗侵入, 3 、抗扩展, 4 、抗损
害,5、抗再侵染。
其中,抗接触又称为避病(disease escaping),
抗损害又称为耐病(diseaea tolerance),而植物的
抗 再 浸 染 特 性 则 通 称 为 诱 导 抗 病 性 (iduced resistance)。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 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粉(及其他有机物)的积累
—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 — 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三、核酸和蛋白质
1、核酸代谢: 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 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 侵染的中后源自文库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 下降。 2、蛋白质代谢: —真菌侵染:通常先高后低 —病毒侵染:衣壳蛋白合成 病 程 相 关 蛋 白 ( 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 protein):植物病原物侵染诱导植物 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
蒸腾作用: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
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异。麦类作用感
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
细胞的渗透性破坏
六、脂类物质
生物膜的磷脂和糖脂成分变化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 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过 氧化轻酶和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 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关系
水分吸收、运输受阻: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
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
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2 、 非 小 种 专 化 抗 病 性 (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 :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 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也称为水 平抗性( horizontal resistance )。是针对病原物 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 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所特有的病原物小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