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社会简介
世界十大奇观探秘

世界十大奇观探秘世界上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观,它们以其独特的美丽和壮观的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世界上的十大奇观,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1. 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奇观之一。
它们建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最著名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它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世界奇观之一。
2. 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物,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为了保护中国免受外来入侵。
它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
3. 印度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之一。
它建于17世纪,是为了纪念莫卧儿帝国的皇后。
泰姬陵以其华丽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和精美的花纹而闻名于世。
4. 巴西基督像巴西的基督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像,也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里约热内卢的科尔科瓦多山上,高达38米。
基督像以其壮观的景色和宏伟的规模吸引着无数游客。
5. 秘鲁马丘比丘马丘比丘是印加帝国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它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上,建于15世纪。
马丘比丘以其精美的石头建筑和壮观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6.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竞技场。
它建于公元70年至公元80年,用于举办角斗士比赛和其他娱乐活动。
斗兽场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7. 美国大峡谷美国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
它位于科罗拉多河上,长约446公里,深约1.6公里。
大峡谷以其壮丽的景色和多样的地质特征而闻名于世。
8. 澳大利亚大堡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它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长约2,300公里。
大堡礁以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的珊瑚礁而闻名于世。
9. 索尔伯里石柱索尔伯里石柱是位于北爱尔兰的一组巨大的石柱,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一、奇观概念的溯源“奇观”一词很早就已成为戏剧乃至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术语。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戏剧六个要素将其按重要性递减排位,依次为“情节”、“人物”、“主题”、“对话”、“音乐”以及“奇观”。
这里的“奇观”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妆容以及服装,可以理解为戏剧表演中视觉元素的总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奇观,尽管具有吸引力,却是所有部分里最没有艺术性的,也是与诗艺最少发生关联的。
”作为一个独立成义的文化批评方面的专有名词,“奇观”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又译为《奇观社会》)是他对消费社会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修正。
德波所述的“奇观”是将马克思有关生产积累的理论扩展至消费社会中的奇观积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只是“奇观社会”众多表象之一,具体电影产品背后隐藏的,仍旧是以观看为中介的权利分配。
在社会演进的层面上,“奇观”是具有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内部“奇观”则是十分生动具体的,是每个观众都能敏感体察到的现象。
对电影中“奇观”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版本,本文将采用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二、奇观电影对奇观电影讨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她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明确地指出了当代电影中揣进“奇观”的现象。
她认为,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奇观性。
四川大学的曹俊兵把这种视觉上的“奇观”定义为:“影片视觉上雄伟、惊奇、罕见的景象。
它可是火爆的打斗场面、惊栗的飞车追击,可是轰然的山崩地裂、霎时的桥毁楼塌,可是盛大的喜庆大典、少见的风俗仪式,可是神秘的外星飞船、无垠的星际空间,也可是反常的自然现象、诡异猛兽狂奔等。
答题“万金油”

一、媒介拟态消费环境1、李普曼《舆论学》“拟态环境”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3、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4、福柯“社会区隔”5、索绪尔能指/所指6、罗兰巴特神话7、媒介经济整合营销、互文性二、电视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1、德波“景观社会”、凯尔纳“奇观社会”2、戴扬、卡茨“媒介事件”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4、选择性记忆三、全球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社会联系的强化。
这种社会联系把相距遥远的地方连成网状,致使地方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常因为千里之外的事情所左右,反之亦然。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四、媒介化的社会/社会的媒介化五、谈大众传播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限性和有效性(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六、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搬演”“纪录片”一次源于格里尔逊七、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1、消息来源比例失衡。
政府官员多,权威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发言少2、深度报道薄弱,题材分布与公众信息需求错位。
3、科学素养缺乏,损害报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波及无辜企业甚至整个行业。
4、部分媒体及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妨害报道客观性和独立性。
八、传媒大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1、成熟的盈利模式与超强的盈利能力;2、丰富的内容产品和领先的生产技术;3、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管理、规模、偿付能力4、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九、话语的建构与意义的争夺1、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意义选择的过程,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与建构主体的关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语言使用目的的差异导致了意义争夺的不可避免,而对意义的争夺就变成对现实的解释权的争夺,从而也就成为对世界现实利益的争夺,语言中的权力问题因此就无法回避。
”(胡春阳)2、在梵·迪克的新闻图式中,故事包含“情景”和“评价”两个范畴,这实际上涵盖了“事实——价值”两个向度的内容,即事实向度的情景描述和价值向度的意见表达。
在新闻报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在情景描述中自然而然地带出价值向度的意向表达,以期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要求。
神秘的长颈族部落非洲的文化奇观

神秘的长颈族部落非洲的文化奇观神秘的长颈族部落:非洲的文化奇观非洲大陆上,存在着一个令人神往的部落——长颈族。
他们以其独特的颈部拉长技艺而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的奇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颈族部落的背景、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带领读者了解这一神秘部落。
长颈族部落位于非洲东南部的泰国、缅甸和老挝一带,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
这个部落最醒目的特征就是其女性成员都佩戴着大量金属和蓝色涂料塑造的饰品,这些饰品将她们的脖子看起来拉得非常长。
其实,这并不是她们的颈骨真的拉长了,而是通过衍生的视觉效果和重力作用所形成的。
长颈族部落的特有文化也是吸引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他们传统上使用手工编织的服装,通常以大胆而鲜艳的颜色和几何图案为特征。
这些服装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更是对部落文化和人物身份的重要象征。
此外,长颈族部落还有着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他们经常以这种方式表达情感和团体认同。
在长颈族的生活方式方面,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
他们种植水稻和各种蔬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此外,他们还会从事一些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等副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长颈族社区通常由几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住宅,但同时也有共有的社区设施,如聚会场所和教育机构。
尽管长颈族部落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个部落中,女性的地位非常重要。
长颈族的女性会在年幼时开始佩戴颈环,逐渐增加环数,以追求视觉拉长效果。
这种拉长颈部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女性美的追求,并且也是一种向族群中的男性展示自己地位的方式。
因此,在长颈族的社会中,女性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颈族的生活方式遇到了一些考验。
全球化的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长颈族逐渐面临文化冲击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他们需要在传承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与现代社会保持联系并适应变化。
为了保护长颈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些组织和研究机构已经采取了措施,提供支持和保护。
自然奇观介绍

自然奇观介绍
自然奇观,就是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观。
它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也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大自然是一部奇妙的杰作,在这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
这些自然奇观,有的是自然现象;有的是自然景观;有的则是大自然本身创造出来的奇观。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自然奇观吧!
1.日全食
日全食,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完全被遮挡住了,这在天文学上叫“食日”或“冲日”,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在这一天文奇
观中,日本的东京都、美国的旧金山和澳大利亚悉尼都曾经出现过。
但只有在日本北海道、美国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悉尼以及新西兰奥克兰这四个地方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观。
发生时间为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期间。
2.水晶头骨
水晶头骨是一种罕见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它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有人在巴西发现了一块大约2米长、2米宽、2米高的水晶头骨,由于这块水晶头骨看起来就像一个
人头,所以人们将它命名为“水晶头骨”。
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在世界上仅有几十例。
—— 1 —1 —。
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

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作者:黄震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占据着愈加重要的位置。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也渐渐凸显,关于视觉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视觉文化的奇观化也影响了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文化的图像化、影像化对图文地位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部分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就视觉文化奇观的形成背景、原因及其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奇观社会;读图时代;奇观文化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7-02一、读图时代图文地位发生变化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信息更新的节奏,人们需要从更直观的图像中获取信息。
电视、电影、网络、动画、报纸杂志等媒体方式在向人们传递着大量的图象信息,除非是深入研究和专业掌握的需要,大众越来越不适应通过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图像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图像信息为主的传递过程中,文本的风光已经大不如从前,沦为对图像的解说和定性,潜藏着边缘化的危机。
人们对图像信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依赖还与日俱增。
这种依赖大多数时候还表现得超乎寻常,上升到唯美甚至苛求的高度乃至影响了对事物功效的表达。
利用这一大众心理,视觉形象设计者并不急于表现事物的功效,而是利用各种设计原理,巧妙的将他们所要传递的信息潜藏在唯美的视觉效果之中。
电视剧中偶像演员使用某一种商业产品,写字楼夜晚的装饰灯,包装上与产品无关的而又放在一起的视觉形象,这些设计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内在主旨并不突出,需要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才能领悟,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积极、良好的印象得以延续并扩散至画面的其他元素中。
无论是视觉形象设计者还是大众,对于通过图像认知事物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性都达成了潜在的共识,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修饰。
电视奇观现象及其反思

电视奇观现象及其反思作者:陶盼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
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关键词】媒体奇观娱乐化奇观文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学者德波(Guy Debord)就已经指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以“景观”为核心的社会。
电影、电视、广告、商品橱窗、建筑装潢将我们的目光牢牢抓住,除了那些正常的视觉享受外,仿佛连我们的感情、思想和欲望也越来越视觉化甚至被视觉替代了。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景观”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社会了。
正如《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这本书的作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所说:“奇观文化涵盖了从影视到网络文化,从总统大选、恐怖主义到当下的媒体活剧的种种现象。
”一、奇观社会理论20世纪60年代,法国理论家盖·德堡和他的“国际境遇主义运动”中的同事们共同提出了景观社会这一概念。
德堡认为,在消费社会里,视觉形象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在商品被包装得更能吸引眼球时,才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以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
在德堡景观社会这一理论基础上,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①奇观现象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众传媒作为各种奇观现象的展示平台更是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此,笔者试从微观角度入手,以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为具体案例来分析电视文化奇观的具体表现特征。
二、电视奇观现象及其表现特征1、电视奇观盛宴之新闻节目颇“软”纵观国内新闻栏目,近几年,除了少数几档新闻栏目保持严肃风格外,其他电视台几乎都将新闻栏目的报道重点放在了软新闻上,对市井趣闻、犯罪新闻、网络奇谈等软性内容给予了极大关注;另外,即使是报道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等严肃的硬新闻,不少媒体也极力淡化其严肃性,尽量挖掘其中的娱乐价值。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共38页PPT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洛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民族景观戏剧的特色追求——以中国首部景观舞剧《长恨歌》为例

l r) a a 概念 , c 即一种 借助现 代视觉媒 介技术所 制造或营造 的
视觉奇观 , 一种消解 了真实 与虚构 、 本原与摹本 之间界限和
丽、 壮观的景观化美学遂成为 时代视觉 审美的主流 。这股潮
流, 不仅 表现为电影 、 电视 、 摄影 、 电脑 图绘 等 以图像 为主体
的文化 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人们 生活的重要影 响, 而且 表
演 。这标志着世界景 观戏剧的诞生 。后来 ,阿依达》 《 又在吉 萨金字塔前演出 , 歌剧《 而 托斯卡 》 “ 则 回到了罗马” 《 , 图兰 朵》 回到了中国” “ 。剧情 “ 乡 ” 故 的实地 氛 围和独 特的地域
所谓景观戏剧 , 是指适应图像时代和景观社会景 观化视 觉审美趣味 ,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景 观营造 手段来完成 的具 有奇美 、 壮观 、 震撼效 果的新 型戏剧。景观 戏剧大多在剧场外露天演 出, 剧种基本都 是音乐歌舞类的歌
表象为主导 的各种景 观 , 已成 为现 代人 社会 关 系的核心 中
营造 , 又平 添了视觉 审美 的强大震撼 与冲击 , 拓宽了歌剧大 众化 的魅力。再后来 , 这些 歌剧又离 开“ 故乡” 带着与故 乡 ,
极为相似的超逼真大 型景观“ 拟像 ” 到世界许多大城市巡 回 , 演 出, 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赏心悦 目的戏剧奇观。
摘
要: 相对于西方侧重于异地巡演式的“ 再造景观” 歌剧而言 , 中国景 观戏剧更侧重 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相
融合的“ 实地景观” 出。景观舞剧 《 演 长恨歌 》 的创意特色主要 表现在 : 区别于一般实景演 出, 长恨歌》 《 具有坚实 的
戏 剧 性 内核 ; 区别 于 国 外 景 观戏 剧 ,长 恨 歌 》 足 当 代 中 国民 族 化 的景 观 审 美 情趣 。 《 立 关键 词 : 观 戏 剧 ; 观 舞 剧 ;长 恨 歌 》 景 景 《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温秋猛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摘要:纪录片发展到如今,无论是形式、结构、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手段的介入更是让纪录片“如虎添翼”,而“情景再现”就是众多纪录片创作手段中被运用的较为广泛,也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最为成功的一个。
本文主要对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国纪录片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促进“情景再现”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作用一、填补叙事断点及影像资料的不足要厘清纪录片中情景再现的作用,有必要先梳理回望纪录片的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
纪录片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由英国电影大师格里尔逊提出,在当时是“记录电影”、“记录影像”的省略称呼。
他指出纪录片的根本任务在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根本在“现实”二字,既在现实生活中原原本本发生的事情,创作者对其进行拍摄纪录,随后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组合拼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此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提出,记录影像必须是真实的,它应该保持客观空间与时间的同一性,进而提出了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即完整地再现客观时空关系,传达本真时空叙事结构,反对蒙太奇对叙事时空的切割组合。
受此经典理论的影响,早期的纪录片大都原原本本地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记录,严格地遵守“影像与被摄物同一”这一原则。
但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做到时时在场,所以就会出现已发生的事件未能及时的记录下来的情况,也就导致了叙事出现了断点。
为了弥补这一情况,早期的创作者大都会采用亲历者讲述以及文献资料补充等方式进行还原。
画面加解说词是这一时期纪录片的统一标准,情景再现相对而言也就较少的出现在纪录片中,偶有出现也是为了弥补叙事断点,补充影像资料的不足等问题。
二、增强纪录片的可看性以便于更好地讲故事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提出,“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世间一切可见的事物,是一段不可再现的真实历史。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世间事物的客观反映,而且凝固了创作者的思考、选择和价值取向”。
奇观电影与景观社会

1.视觉文化兴起与图像拜物教 2.奇观逻辑取代叙事逻辑 3.时间深度模式向空间平面模式的转变 4.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
《黄金甲》中,“景观电影生产”的观念 浸润到电影每个细枝末节。“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宫廷生活通过各种各仪式化 场景的的展现来完成: 然有序…… 电影以华丽的姿态走进那个“电闪雷鸣, 暴风骤雨”的黑夜。
高潮是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的一场恶战,将“景观 电影生产”的观念演绎到了极点。紧张的气氛中浮 华威武的黄金甲整齐迸发,封闭压抑的皇城中密密 麻麻的黄金战士和白银战士,腥风血雨中没有一个 普通战士的特写镜头,传统战争的人性关照被解除, 变成了仪式化的皇室权利战争,沦陷在皇权秩序下 的战士,就像闯关游戏下的千军万马。
这和张艺谋以及国人在改革开放30年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的心态不无关系。可 以说《黄金甲》就是当代社会和民众心态 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绝好写照,吻合了当 代法国思想家居伊.恩斯特.德波尔的“景 观社会”学说。 景观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生产。它麻醉 社会主体,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生活的 压迫中转移开来。
奇观社会的到来 奇观社会的特征 商品即形象 从占有向展示转变 商品的交换价值、象征价值越来越重要 奇观成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 60年代以来,电影从叙事转向奇观 反思电影,就是要说明那种控制着形象、色情 的看的方式 电影的视觉快感是由观看癖(窥淫癖)和自恋 构成的,前者通过观看他人获得快感,后者是 通过观看来达到自我建构
奇观蒙太奇取代叙事蒙太奇
A理性原则已经转向视觉快感原则,完整的叙事 线性结构被视觉奇观所颠覆 B蒙太奇太追求影像或场景的视觉奇观极其快感 的最大化。画面的组接更加倾向于表层的、直 接的视觉快感,而非内在的、深度的叙事逻辑 关系 C这就造成了奇观的对叙事的解构
景观社会

德波与景观社会:法国哲学家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景观社会意义阐释: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德波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
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
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社会基础及其概念辨析【内容提要】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批评的主要话语之一,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背景。
因此,本文考察了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理论背景,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基础,阐释了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与文化帝国主义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使我们能够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的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
它的锋芒指向指责西方的文化侵略,尤指美国的廉价电视倾销第三世界,以及西方通讯社对外电新闻的支配和垄断,从而抨击此种文化冲击使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得以一路畅通,导致西方的“文化霸权”,以及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或者说,使资本主义成为令全球同质化的力量。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分支。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代西方社会理论中,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三大术语相互置换,简称为后殖民理论或后殖民批评。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和社会思潮,后殖民所针对和所反思的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它立足于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广泛涉及文化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以及种族、阶级、性别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由于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的一个分支,我们研究文化帝国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就要清楚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一大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相继获得政治上的独立。
独立后这些国家的领导者认识到,在进行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从事文化建设。
因为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统治者把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进行扭曲性解释,使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失去代表自己发言的权利并被迫接受这种扭曲性解释,以至于在独立后这种扭曲性解释的流毒还依然存在。
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一书收录了9位文化学者的文章和著作节选,包括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和《论凝视作为小对形》、居伊•德波《奇观社会》、鲍德里亚《拟象的进程》、米克•巴尔的《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查尔斯•伽罗安和伊冯•高德留所作《视觉文化的奇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幽灵写作:视觉文化构想》等。
本书在序言中就开明宗义地指出“视觉文化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建构、文化表征运作以及视觉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释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巴尔否认视觉文化是一门学科,他认为视觉文化“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还有其他本身就比较年轻的学科,如电影研究和传媒研究,简言之,视觉文化应当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整合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以下是我对几个视觉文化理论的简单梳理和自己一些浅薄的理解。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的变革和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商品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梦靥式的存在。
拉康是质疑视觉中心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幼儿可以通过镜子确认自己与自己镜像的统一,幼儿对“自我”的界定和理解全部来自镜中的对立物的镜像,婴儿对自我产生虚假感和圆满感。
以时下流行的娱乐节目来说,观众爱看是因为此类节目拉近了传媒与生活的距离填补了娱乐和现实的鸿沟,使节目成为一种游戏着的真实。
对这些娱乐节目来说,不但是把真实生活作为娱乐的内容和手段呈现在电视上,同时也是对真实的戏仿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参照的镜像,这些镜像极大满足并且调动了观众的“窥视癖”。
拉康把大众普遍存在窥视别人隐私的快感称作“窥视癖”。
社会石林奇观教案中班

社会石林奇观教案中班教案标题:探索社会石林奇观(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社会石林奇观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活动,促进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社会石林奇观的照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 引导幼儿观察照片,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象。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片,向幼儿解释社会石林奇观的定义和特点。
-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社会石林奇观被称为奇观?它有什么特别之处?”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
3. 亲身体验(15分钟)- 在教室或户外设置一个小型的石林模型,让幼儿亲自触摸和感受石林的形状和质地。
-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石林的特点,例如高低不平的地形、尖锐的石柱等。
4. 创意绘画(15分钟)- 提供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观察,绘制社会石林奇观的图画。
- 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色彩和形状表达他们对石林的理解和感受。
5. 小组合作(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幼儿扮演导游,其他幼儿扮演游客。
- 导游幼儿向其他游客幼儿介绍社会石林奇观,分享他们的绘画作品,并回答其他幼儿提出的问题。
6. 结束(5分钟)- 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验。
-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社会石林奇观的喜爱和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
教学资源:1. 社会石林奇观的照片或图片资料。
2. 小型石林模型。
3. 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4. 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道具。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亲身体验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力表现。
2. 评估幼儿在创意绘画环节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幼儿在小组合作中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导游角色扮演表现,评估他们对社会石林奇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奇观文化名词解释

奇观文化名词解释
奇观(wonder scene):是一种美丽或美妙到超出寻常,且具有永恒性质的自然或人造景象。
它包括自然界中壮观的事物和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成就的杰作。
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名园、奇山异石,花鸟鱼虫等造景手法所构成的园林景观则被称之为“艺术奇观”。
人们往往把自然界许多宏伟壮观的美景称为奇观。
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活动进程是这样的:产生期-繁荣期-危机期---转
折期。
每个阶段,无论其外部形式如何变化,而它的内在运动总趋势是不变的。
由于这种运动的必然性与同步性,所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奇观现象和各种美景都被纳入到人类的视野里,当然也就记录下来。
1、奇观的基本概念奇观是指具有新奇独特引人入胜令人震惊难忘突然发生而罕见稀少的事物。
2、奇观的基本特征①新奇②独特③罕见④震惊难忘⑤罕见稀少⑥永恒性
2。
2。
文化奇观与自然奇观的区别自然奇观是指具有唯一性的重大自然地理现象和现象,而文化奇观是指普遍性的知识精华。
人们总是把奇观看作是极端重要的事情。
这使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在北戴河的那次游泳活动。
开始之前,我曾经对自己说:“我已经学过蛙泳和蝶泳,我还要学习仰泳呢!”但到了深水区后,我却把这句话抛到了脑后。
我拼命地挣扎着,可是我还没有真正掌握好仰泳的技术,只能尽量游一些。
“你应该放松点儿呀!”这句话似乎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当然明白什么叫做放松点儿,可我只有努力地游呀游。
2。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释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伊 徳波提出了“奇观社会”这一概念,用以概括商品和媒体技术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他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奇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他把这种社会称为奇观社会。
在这种奇观社会中,奇观经常是通过媒体这一介质传播的,媒体成为奇观发生的主要场所,所以,这种媒体现象被称为媒体奇观。
就手段而言,主要有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
在现代社会,奇观化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性社会经济不断上升的动力。
正如德波认为的那样,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
产品的符号意义胜过实物,现象胜过本质。
由此,人类社会进入到“奇观社会”阶段。
而媒介更是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
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的那样,“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介之中,不能免受媒介的影响。
2、奇观社会的意义
审美上:奇观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古时的金字塔、大教堂等都是奇观,它们能给观者带来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感。
目前的媒介奇观现象带来了审美的日常化,让审美现象遍布于人们身边,穿插于各个生活细节中。
可以说,媒介的普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上:自古以来,奇观被制造出来并非只是为了观赏,它总是特定的组织用以展示权力的合法性、神秘性和威慑力的工具。
正如雄伟的教堂一样,此类奇观不是单纯的艺术活动,而是与权力、金钱、宗教信仰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媒介的出现和发现,使得权力的触角以更隐蔽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伸展到个人领域,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实现统治。
另一方面,媒介也可以为大众所用,反过来抵抗权力和资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像一张“谈判桌”。
经济:奇观现象的原动力是消费性社会。
通过审美等手段,刺激人的欲望,让人陷入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循环中,乐此不疲,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商品的炫耀性价值日益重要,所以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人的认知影响:首先,人与真实的世界本隔离了。
世界越来越变成了媒介所建构的世界,而非本来的面目。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媒介想给我们看的世界。
其次,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感性的物质欲望取代了理性的自我反思,人在精神有迷失的危险,陷于浅表,人的本质被湮没在欲望中。
“认识你自己”成为日渐遥远和困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