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学简介

合集下载

社会学 第5章 文化

社会学 第5章 文化

第五章文化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社会学是从广义上研究文化。

关于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文化,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它们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文化的一般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阶级性和民族性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第一,文化现象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

可以说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第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代表进步,不代表落后与反动,而文化则不是这样。

文化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之分。

四、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我族中心主义: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它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它文化优越。

我族中心主义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误解之上的。

它是比较极端地认同本民族文化而否定其它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它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因素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

2、语言和符号。

3、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1)价值观念、(2)规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要素。

二、文化的层次构成1、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社会学的理论

文化社会学的理论

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概述文化社会学是研究文化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变化的学科,它探究文化在个体、群体和机构层面对社会运转和变迁的影响。

文化社会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文化、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文化社会学理论首先,文化社会学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文化的定义。

文化被定义为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符号、实践和价值的体系,它是人类用来意识形态化和理解社会世界的一种综合性的传统、信仰、艺术、语言、技术和文本等等。

在文化社会学中,文化被认为是社会行动的基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意义解释的重要工具。

其次,文化的转化和变迁也是文化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自发的过程,它涉及到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文化本身内部的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符号,不同的人群或社会集团也从中获得了不同的参考和启示。

第三,文化社会学理论还研究了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家庭、学校、朋友圈、社区和其他组织中接受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文化的社会化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影响的,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系会让个体产生不同的文化认知和世界观。

文化社会学也关注人们如何通过各种媒介途径(例如流行文化、音乐、电影、电视节目、社交媒体等)获取文化信息和社会意义。

最后,文化社会学理论还探讨了文化的身份建构和认同。

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意义表达,即为各种历史、族裔、地域、性别、宗教、阶级等群体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转化和演变的,它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

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解是建立在以多元化的身份表达和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之上的,它也是维护社会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文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

实证研究是指使用定量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去探究文化现象的规律和规模,因此需要先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数学建模和解释。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

文化的社会学含义及其特征(一)文化的社会学含义文化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

从原始人的石器到现代社会的机器人,从兰州街头的拉面馆到美国的麦当劳快餐连锁店,都可以用一个名字来称呼,即文化。

文化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社会一词。

汉字“文”与“纹”义相通,即交错画成的线条,这是最原始的花纹,亦即是最早的艺术。

文的反面是野,文化是一个过程,是由野变文的过程,亦即由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

“文治教化”,文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是指感化、教化。

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就是文化。

“文化”一词,中国古来已有。

古籍《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含有“文化的意思。

汉朝刘向的《说苑》也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话,这里,“文化”实际上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在文化的发展史上,与食物有关的文化,居于首要地位。

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S,有耕作的意思,也有为拜神而劳作的意思。

它主要的意思是指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一般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不外乎拜神与耕作这两件事,后来才发展出现代意义的文化和知识。

可见,文化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手段,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

文化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人是文化的生产者,又是文化的消费者。

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创造人。

人是文化的产物。

人创造文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劳动,一通过交往。

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称为文化。

在一定的人口和环境的前提下,劳动以文化的创造具有决定性意义。

文化历来是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所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泰勒认为,文化是人后天获得的广义生活方式的总和,而非天赋本能的东西,同时也含有精神、理念性的价值。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一、文化的定义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

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构成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教材P52)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

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

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文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探究的是人类在社会中所创造和传承的规范、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并探讨这些文化现象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个体行为。

本文将探究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文化、社会、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文化相对主义。

首先,文化是指一组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模式、艺术和习俗等非物质的符号系统。

文化不仅仅是方言、服饰或者某一民族的传统,它还包括人类共同的认知结构、符号体系和意义构建方式。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了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等指导,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来源。

社会是指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各种社会组织、制度、规范和关系。

社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人们与地理环境、经济系统和政治结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社会的传播和演变而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化价值观是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和有意义的行为和价值的认同和评判。

文化价值观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还塑造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于人际关系、道德标准、权力分配和性别角色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上。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制度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工。

社会结构包括了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家庭、职业等各种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对于个体的行为和身份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文化价值观对社会结构的构建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会结构又对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产生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认为文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文化相对主义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的重要性,反对了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的做法。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1.文化生态系统: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

2.部落:是更高一层的组织,它往往是由几个亲属胞族构成的。

3.文化丛: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丛体,它也是研究文化特质的一个单位。

4.文化圈:是一个与文化丛相关的文化概念。

如果有许多地带的类似的文化丛相连接,其主要的文化特质内容相似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文化现象叫做文化圈。

5.民族文化:乃是在民族成员共同参与共同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6.文化积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7.文化层: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上存在着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由各种文化要素所联结起来的平面分布特征,这种文化历史层面就叫做文化层。

8.文化悖论:人类创造了新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愈来愈可能成为束缚人类自身的东西,成为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

我们把文化的这种自我相关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称为文化悖论。

9.文化储存的主要功能。

(1)它可以保证文化的积累和延续(2)它并不仅仅是收藏,也是整理文化的过程(3)它并不仅仅是收集、整理、它本身带有文化评价的性质,因此它可以提供文化的价值取向10.试分析文化生产的特点。

(1)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2)文化生产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3)文化生产是非商品生产,而其产品也非商品11.简要分析文化的类型。

(1)存在形式和可观察性a可观察文化:物质或技术文化、社群或伦理文化、精神或表达文化b不可观察文化:制度文化、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物质文化(2)文化形态类别:a第一类文化→自然史(自然科学)包括物质文化、技术文化b第二类文化→人类史(社会科学)包括规范文化、精神文化12.文化丛的理论研究意义。

(1)文化丛表示着人类依据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创造的能力(2)正因为文化丛最早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契合,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文化丛研究人类文化史上不同区域环境中的文化特质,并通过比较、分析、从中看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文化丛并不是一些文化特质或文化要素机械地堆积或毫无联系的任意分布,而常常是围绕一种中心文化内聚起来的(4)文化丛的理论不仅可被用来研究古代文化复合体,更可以被用于研究现代文化的集合,这样,我们可以把文化丛的理论推到一个更高层次,用以观察、研究、分析现代的各种形态和特征13.文化区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一、简答(只是章节重点)1、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文化类型(个别性、差异、本质属性的特征)概念:简单的讲,文化类型乃是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化共同体的最本质特征。

具体地将,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文化类型是各种文化系统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类不同群体在历史上共同参与的结果。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些文化特质不断实现功能上的整合,于是构成一种文化形态体系,即文化共同体。

一般说来,文化共同体作为一种历史的遗产,有很大的独立性。

由于历史上各种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文化形态体系的结构与功能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是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

二文化类型是指各种文化形态体系的最有特色、最能显示一种文化的本质属性的特征,而不是指它的全部特征的综合。

这一点又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精神及价值体系方面。

划分不同类型的必要性: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道路。

其次文化类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是前一个历史时代的继续,又是新的历史时代的开端。

文化模式:(稳定性)概念:简单地讲,所谓文化模式乃是不同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

我们知道由于生态环境不同,不同人类群体的文化特质是千差万别的。

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是依据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建立起来的,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各有不同层次的行为规范。

而西方国家的伦理观念是建立在自由竞争的法则上的,所以主张自由、平等。

这些不同文化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我们就谓之“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的历史个性,乃是指人们长期适应一种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性格和行为特征。

任何文化模式都含有一种价值体系。

文化模式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取向也各不同。

一种外来文化进来了,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与原来的文化模式相适应。

中国禅宗实际上是印度佛教与中国玄学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是两种文化模式相互适应的结果。

一般地说,一种文化的历史愈久远,时间延续愈长,它的模式就越稳定,其个性就愈突出,价值取向也就愈明显。

文化社会学ppt课件

文化社会学ppt课件
第一章 绪论:文化何为?
一、文化:一个聚讼难决的争议性概念 二、文化的社会学解释 三、文化的面相与类型 四、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五、文化、人化与文明
一、文化:一个聚讼难决的争议性概念
文化是什么东西?文化在哪里?在个人 的头脑里,还是表现在具体的事物上? 文 化何去何从?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几乎每 个人心中都有他(她)的文化概念。不同 的研究者更是从各自的立场和研究角度出 发去界定“文化”,因此,全球范围内的 “文化”概念至今已达二三百种之多。
—文化起源“圣人说” 2.西方文化起源论 (1)中世纪以前的“神创论” (2)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起源学说 ①启蒙思潮影响下的文化地理决定论、古典文
化进化论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起源论争(进化论、
传播论、功能论、心理论等等)
思考:中西方文化起源有何共性和差异?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起源学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劳动创造 了人自身,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文 化。一般认为,人类文化起源于劳动工具的创 造。人类从他能够使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那 一刻开始,就拥有了自己所创造的文化。
一、西方古典文化社会学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 1. 欧洲17世纪的工业革命变动了西方的
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18世纪的 启蒙思潮的影响,以及19世纪实证哲学和进 化论的影响,促进了古典文化社会学的产生。
2.15~19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为 包括文化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 新的路径。
“文化”的概念如此纷繁复杂,但是,这 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观念、文化 现象不仅烙在人们的头脑里,而且也弥漫在人 们的现实生活中。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完全 是“居住在文化空间里”。
文化之于你我,它无时不在,也无处不存。 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 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总体映射。历史与现实的相 互影响或此消彼长,使得文化的历史性和时代 性总是纠缠不清、缠绵悱恻,文化张力的民族 性最终也就显露无遗。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文明•文明一般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是一种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形成的含义。

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文明往往与野蛮相对应,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比较多地使用文明这个概念。

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人的本质就是劳作,劳作的目的就是创造符号,创造符号就是为了表达人生的意义。

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意系统。

¡±¡ª¡ª【德】卡西尔•文化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符号系统组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符号表意系统。

在这个符号系统下面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亚系统。

这样就组成了一种文化形态。

•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个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龙应台:文化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

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社会学概论之文化篇

注意点:
一般来说,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 的文化。 承认非评比性文化的存在,意味着承认各民族的 平等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非评比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 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 力。 正确对待非评比性文化是我国改革与对外开放中 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 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 文化。 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 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因此,我 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 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而 不是一盘散沙。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 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文化的结构。 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集丛与文化模式三 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注意点: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使用上是 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 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 用而不损耗。 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 两者常结为一体。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注: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 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一)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 的思想的东西。

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全文

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化社会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社会学概述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如何创造、传播和使用符号和意义,以及这些符号和意义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

文化社会学致力于理解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文化的形成、演化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符号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包括物品、建筑和技术等有形的事物,而非物质文化则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和宗教等无形的东西。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多样性、符号性、学习性和一代传一代的特征。

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文化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行为规范;符号性指的是文化中的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关系;学习性意味着文化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教育传递给后代的;一代传一代是指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续下来的。

三、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 社会整合功能文化具有整合个体的作用,它通过共享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2. 传递社会知识和经验文化是一种传承多代的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它包含了社会的智慧、技能和技术,帮助人类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3. 提供身份认同和认同感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和认同感,它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使个体具备了独特的文化身份。

4. 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基础文化作为社会变革和创新的基础,通过提供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文化的符号和意义1. 符号的定义和特征符号是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是一种具备特定意义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代表了特定的概念或观念。

符号具有指示性、代表性和约定俗成性的特征。

2. 意义的构建和解读意义是人们对于符号所赋予的特定意义,它是与符号相关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产物。

意义的构建和解读依赖于文化和语境,同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文化与社会_雷蒙_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_简介

文化与社会_雷蒙_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_简介

文化与社会———《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简介刘智利 编写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之一。

伊格尔顿说,正是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标志着“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

W1约翰・摩根在丹麦《社会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著作《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一种批判性的重建》(Ray m ond W illia m sπs Sociology of Cultur e:A Critical Reconstruction,London:Palgrave/Mac2 m illan,2004)。

其主要内容如下。

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上来看,“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研究的核心。

埃德温・泰勒爵士(Ed win Tyl or)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的经典定义。

他在1871年首次出版的《原始文化》中写道:“从其广泛的人种学意义上来看,文化或文明是复杂的整体,包括某个社会成员能够得到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与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然而,在泰勒之后的130多年里,“文化”概念的解释和发展已经到了难以在它的意义上达成共识的地步。

20世纪中期,艾尔弗雷德・克罗伯(A lfred Kr 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认为,文化应该被当作分析和解释的工具,而不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仿效泰勒。

这导致了另一种困难,原因在于当我们把文化当作人类共同活动和行为模式中可以辨别出的抽象物时,我们是否考虑到规范的价值观或可度量的方法。

不过,文化作为人类行为的连接网络,能够跨越时空地持续存在下去,并且由语言和符号交往的能力所维持下去。

这种文化概念已经普遍地成为社会科学家们的共识。

这可以看作已被接受的信仰的文化符码,各种群体既历史地维护它,又历史地适应它。

正是在这种永久和通常细微的共同过程中,个人才形成并分享他们的知识和信仰。

《文化社会学》教学大纲

《文化社会学》教学大纲

《文化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社会学英文名称:Culture and Sociology Study课程代码:01150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制订人:徐赣丽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韦世柏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本课属于大学本科多学科公共选修课。

开设本课旨在在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也为有相关研究兴趣,毕业后准备继续在此方向深造或者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同学铺垫道路,培养他们的研究热情,引导他们对社会文化现象做有效的探索研究。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本概念、方法,达到如下目标:1.通过学习,掌握文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问题。

2.理解文化社会学的研究类别、当前主要流行文化现象。

3.学会用社会文化学的主要理论分析解释身边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讲授3学时)简述文化社会学产生的背景、课程的主要内容、关键性概念,以及开课目的和学习要求。

重点:介绍本课的研究对象和关注内容。

难点:如何厘清文化社会学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各自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

第2章文化的生态系统(讲授4学时)对相关概念作学科界定,主要对陆地、河流、村落等各类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全面介绍,对城市文化的多变量关系进行解说。

重点:界定相关概念。

难点:学生理解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与区别。

第3章文化的时空系统(讲授4学时)介绍文化层、文化丛、文化圈、文化区、文化模式等概念和存在形态。

结合大家熟悉的文化现象做理论分析。

重点:介绍文化模式等常用概念。

难点:应用这些概念去分析社会文化现象。

第4章文化的社会系统(讲授4学时)综合讲解血族、民族、阶级、阶层与文化的关系和研究角度,以及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特别是校园文化现象。

文化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

文化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

文化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

广义的文化又称作大文化观,即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或者是说文化涵盖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即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 世纪以后,逐渐引由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的要素包括(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2)表意的语言和符号;(3)规范体系;(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物质产品。

文化社会学:研究文化形成和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形成于19 世纪末。

内容包括: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文化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传播与文化冲突;文化失调与社会问题等。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集体表象集体表象集体表象集体表象:由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杜尔干最早提出。

指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集体表象具有强制性,且不同于个人意识,它是社会主体成员反复感知和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的东西,是可以经验的、实证的“社会事实”。

同时集体表象还强调个人意识不能解释社会现象,要解释社会现象,职能根据社会本身的性质。

(1)集体表象在社会集团中世代相传;(2)它们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3)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因而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进行解释;(4)原始人的集体表象同现代人的集体表象在内容和规律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巴斯蒂安的思想与理论1)生平简介。

巴斯蒂安是德国医生,旅行家,曾9次环球旅行,在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做过考察,1876年在柏林成为民族学教授,1868年任柏林博物馆民族学部主持人,曾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创立者,代表作《历史上的人》。

2)思想理论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

巴斯蒂安发现世界各地文化有共同性,因而提出“本原概念”,指人类共同心理,认为人类有相同的心智过程,对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

人类心理的统一,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

第二是“民族概念”:认为每个民族自身发展一定的思想,因而各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征’。

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并受地理环境影响,反映了地方特色。

他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上有时经过传播,使“本原概念”形成各个具体的“民族概念古典进化论的先驱人物是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他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虽然他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人类学家,但古典进化论学者都承继并改构了他的社会文化进化思想。

古典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不考虑环境与地埋所造成的文化的区域性与民族性,其立论基础是人类心智能力的一致性。

文化社会学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文化社会学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学科特征

文化社会学第二章文化社会学的学科特征第二章文化社会学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文化,似乎对什么是文化社会学也就不难回答了。

也许有人会:"文化社会学不是研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的吗?”这话只是说出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说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内容。

人、社会、文化构成一个万象纷纭的世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

我们要想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界定出什么是社会参数,什么是文化现象,什么是人的行为,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因此确定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也就成了一件颇伤脑筋的事情。

文化社会学是从西方早期综合社会学中脱颖出来的一门学科。

在斯宾塞的包罗万象的社会学体系中,文化现象的研究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不能不归功于德国的社会学家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

最早提出“文化社会学”名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巴德(Pual Barth)。

他在1897年所写的《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要进行"文化时代的社会学"研究。

?到20世纪初期遂形成一个德国文化社会学派。

我们知道,德国人的“文化”观念是限定在精神文化范畴以内的。

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无论是威廉?狄尔泰(W.Dilthey)的"精神科学"、李凯尔特(H.Rickerd)的"文化科学"、斯宾格勒(0.Spengler)的"文化类型学",还是马克斯?韦伯(M.Weber)的"宗教社会学"、舍勒(M.Scheler)的"知识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精神文化状态的发展的。

他们的文化社会学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或称“文化哲学”。

中国解放前的文化研究者的著作,如朱谦之的《文化哲学》、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也都属于这种性质。

这种文化哲学研究,"盖欲确立一个普遍妥当的规范,以建立将来之文化理想",其任务不在于探讨文化的社会功能,而在于"充分理解文化之超经验的意义'。

文化社会学简介

文化社会学简介

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的生产、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文化的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应用科学。

本课程除了介绍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和基本范畴之外,还从城市、消费、信息及全球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对现代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具体内容包括导论;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文化社会学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城市文化;文化信息;文化消费;全球化与地方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

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

1. 演变历史:①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

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耳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

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

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

社会学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

社会学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

社会学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这些因素对我们理解和探究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社会学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会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某个社会所共有的一系列信仰、行为和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体与社会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

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而是构成社会基础的集合体。

在过去,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和成长,因而他们的行为或想法可被整个文化圈接受。

这也是社会学家们经常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历史是社会学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历史可以被看作是时间轴上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人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历史往往被描述为许多重要事件的串联,这些事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社会学家试图理解这些事件对整个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某个特定社会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也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的是某个特定文化圈内的行为和规范。

传统习俗往往是由最初的祖辈遗传至今的,成为一个社会所共同遵守的规则。

社会学家致力于研究传统习俗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以及这些习俗如何得以传承和被遵循。

虽然许多社会学家都对上述三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它们都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对社会学家们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铺垫基础,而社会学家的探究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都曾经受到了广泛关注。

弗洛姆认为文化中的传承和旧有的规范对人类的生存很重要。

布尔迪厄则认为历史事件中的社群关系和权力关系传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梅德夫则着眼于传统的活物化,以及传播传统的行为。

这些社会学家的理论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对于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们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的生产、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文化的社会学性质与社会作用的应用科学。

本课程除了介绍文化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学术流派、研究方法和基本范畴之外,还从城市、消费、信息及全球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对现代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

具体内容包括导论;文化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文化社会学思想;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城市文化;文化信息;文化消费;全球化与地方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研究。

文化社会学(cultural sociology)是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特殊规律与社会作用的一门学科。

这一学科的名称,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1897)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H.斯宾塞只说到了“自然时代的社会学”,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时代的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有两个来源:德国和法国的社会学;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由于来源不同,涵义也不一样。

主要有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和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两种涵义。

1. 演变历史:①作为新的综合社会学的文化社会学。

主要形成于德国和法国,特别是德国。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动荡和危机,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的,他们转向了文化研究,并重新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神圣的日耳曼文化中心论破产了,德国社会学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国文化并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

德国G.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法国□.迪尔凯姆的“集团表象”社会学随之出现。

齐美尔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和哲学社会学三类,认为形式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点,它研究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由于“纯粹”的形式比较抽象,不易把握,L.von维泽和A.菲尔坎特以“关系”取代形式,称社会学为关系学。

M.韦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会学、关系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学,这就是新的综合社会学。

德国文化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不同精神状态的发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中,将人类历史上的高等文化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它们不同的情欲、观念及其生长、发展、死亡的原因;M.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犹太教)的不同伦理精神及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等。

因此,德国的文化社会学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学或历史哲学。

它虽然主要以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但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在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1924)一书中,文化社会学就包括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

迪尔凯姆以“集团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学。

他的“集团表象”与广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团意识、行为方式、制度等等。

这些都是超越个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集团表象”作为研究对象。

②作为社会学分支学科的文化社会学。

主要是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转向研究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

特别是在美国,随着都市化、移民等现象的出现,要求社会学“美国化”,也要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现代社会生活,从而促使美国的文化社会学的产生。

F.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一书中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并把不同的文化价值列入客观的研究,才能建立严格的科学。

A.L.克罗伯、R.H.洛维等也主张,社会学应该研究超有机体的文化现象,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W.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1922)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

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另一个来源是民族社会学。

G.列朋在《文化社会学与民族社会学的领域和问题》(1934)一文中认为,文化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会学是研究民族社会中特殊的文化,后者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对后者进行综合研究。

英国的文化社会学起源于功能学派的社会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科学的人类学应当知道它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审慎严谨的文化论。

这个文化论应当包括比较社会学,统一所有的社会科学”。

他还认为,科学的人类学是对各种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据经验的定律”或遵守“功能关系的定律”进行。

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现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1935)一文中认为,任何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主张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文化现象。

他把自己的功能人类学称作“比较社会学”,认为比较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功能的理论化。

他着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较社会学也是“功能的文化社会学”。

2. 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归纳起来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积累、突变过程;②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③文化在时间、空间发展上的不同层面;④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的不同属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等;⑤文化的生产、分配、储存、传递及其应用;⑥文化传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冲突、分化、调适、整合过程;⑧文化变迁的动因、规律、周期;⑨文化与社会化、文化与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等的关系;⑩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还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文化的趋向等问题,其应用研究涉及经济发展、都市化、社会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学技术发展诸多问题。

3.理论派别:19世纪以来,文化社会学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就其对文化的本质及社会作用的看法,可以归纳如下理论观点。

①进化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从19世纪斯宾塞、E.B.泰勒等人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到20世纪40~50年代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都属于这种观点。

斯宾塞认为,文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质到异质逐渐进化的。

泰勒认为,文化的分布就象动植物的清单一样,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英国的A.C.哈登认为,人类的文化是平行发展的;德国的J.利佩特认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类由低级野蛮状态向高级文明状态发展的历史。

19世纪的文化社会学思想存在着简单的生物类比的倾向,到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新实证主义的文化社会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L.A.怀特的“工艺决定论”。

他认为,工艺的发展是文化进化的基础,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传播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英国传播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民族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从社会因素研究文化的传播。

他们把文化的产生归诸单一的、一次性现象,从历史人物、航海、战争等方面研究文化传播过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现象归诸于传播的结果。

主要代表人物有符号互动论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把文化传播看作是个体互动或交互作用的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观主义基础上,但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愈来愈走向社会文化结构过程的研究。

它较之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传播理论,在对于研究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③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主要有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年鉴派、英国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以及40~50年代的结构主义者。

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

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体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发挥受各种社会结构层次的制约,文化体系不仅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也构成人的行为准则。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J.杜威在《文化与自由》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样式,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独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构成因素是些什么,一个时代、一个集团的文化在它们的安排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决定着任何团体、家庭、氏族、民族、教派、党派、阶级活动的样式”。

由于结构功能主义者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系的作用,忽视文化动态、变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现了法国L.哥尔德曼等人的发生学结构主义文化社会学理论,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深层结构。

④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

用人类心理说明文化现象的产生及其作用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的A.巴斯蒂安、英国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家,以及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会学家的著作;20世纪初期,法国的迪尔凯姆、L.列维—布留尔及美国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这种倾向。

巴斯蒂安用“原始观念”解释人类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说明人类原始社会低级阶段文化的形成。

19世纪与20世纪初,用心理的观点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有民族心理学派、弗洛伊德主义者。

弗洛伊德主义者罗海姆·盖佐认为,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欲”基础上的,甚至连农夫耕种土地也象征着母性受精的行动。

民族心理学派M.米德从个人心理出发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从不同民族个体经验推导出民族文化模式。

4.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文化社会学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会文化,更侧重于现代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研究;文化人类学也研究现代社会文化,但着重研究文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像文化社会学着重研究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人类学侧重于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为,文化社会学侧重从不同社会文化结构中对人的行为给予说明。

两者在涉及文化发展及功能的社会系统时是一致的。

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来源、发展过程、地理分布、文化发展及生活习俗等,还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族关系或联系;当民族学家把民族看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群体时,才可以算是文化社会学家或民族社会学家。

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的风俗、禁忌,不像文化社会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社会功能,可以说是文化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初步思考:文化按照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形式划分包括科技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目前似乎对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相对较成熟,而在科技文化的社会学方面则相对较少,且较为零散,主要在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技术人类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文化层面,是否存在或可能进行科技文化社会学的系统研究?其意义如何?该怎样认识科技文化的社会现象?从何视角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是文化视野的科技社会学?还是社会学视野的科技文化?亦或是文化社会学视野的科技观?这些都应该是有探寻价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