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5~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答:(1)重振儒术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尊孔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②整理、统一儒经

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提高儒士的地位

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

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简述唐代整理、统一儒经的主要措施。

答: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隋代教育的特色及在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答:隋朝虽然国运短暂,但是在教育上还是颇具特色,在古代教育是上具有重要地位。

(1)隋代教育的特色

①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为了加强对教

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②创建科举考试制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据《通典》考证,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正式产生。

(2)隋代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①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能独立于其他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②科举考试制度的开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门阀世族把持选土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科举考试毕竟有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它轻门第,重才学,任人唯贤,这在中国古代选上制度上确实是一次变革、是一个进步。科举制度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维持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其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4.试析唐代学制的特点。

答:唐代在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指导下,在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科学水平发达的基础上,经过百余年的经营与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已相当完备,在我国和世界学校教育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学制的特点如下: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中央设国子监总辖务学,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既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是适应教育的发展在管理体制上的变化;地方学校包括州府、县两级,作为统一的学制在全国普遍推行;专业学校逐渐定型.除律学、算学、书学外,医学尤被重视,有了很大发展,这类学校比欧洲的实科学校约早一千年;学校形式多样化,除正规学校以外,还在行政部门附设训练机构或采用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专业训练,在军队里也派了博士去进行儒学教育;学校的各项制度、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各项措施日趋健全;官学系统的封建等级性加强了,“六学二馆”的入学资格,都严格规定了什么品级的子孙才能进去;经学的传授从文字到讲解更严格要求统一和标准化。

(2)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

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选拔,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教育反过来又受到科举的限制。学校培养人才供科举考试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而科举是学校生员必经的出路,成为支配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

(3)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

唐代的文化教育不仅对各民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亚洲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也更加扩大。唐的京城长安,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亚洲许多国家曾派大批学生到长安留学。唐代各种学校中招收众多的留学生及与外国进行频繁的文化教育交流,使唐代的文化教育具有一种开放的性质。

5.简评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答:(1)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科。学子比较热衷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2)考试的方法

常用的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间或还采用口试。

①帖经:即将经书上某列帖上三个字,要求将所帖的三个字填写出来,和现在流行的“填空”有些类似。

②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问答,只要熟读经文和注疏就能回答,被试者以笔答曰“墨义”,以口答曰“口义”(口试)。

③策问:这是沿袭西汉以来的“射策”、“对策”的考试方法,它是设题指事,由考生行文对策。对策要求考生通晓经史,熟悉时政,能提出合理和有效的见解。策问比帖经、墨义要求要高一些,是一种较好的考试方法。

④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考试方法。亦称帖诗,即命题创作诗赋,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写作水平。诗赋的格律体裁均有固定格式,在以后的科举考试里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禁锢思想的形式主义的八股文。

6.试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答: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代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