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题1分)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成均,虞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4、《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弟子职》6、孔子进行六艺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诗、《书》《礼》《易》《乐》《春秋》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最著名的两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8、“反求诸己”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9、我国中央官学太学的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10、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及门弟子、著录弟子两种11、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的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12、汉代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3、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秀才14、东汉末年镌刻的熹平石经,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唐代为统一思想,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15、培养鸿儒是王充提出的教育目标。

16、国子学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唐代的文教政策。

18、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寺。

19、唐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

二馆中的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

20、宋代范仲淹领导了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蔡京领导了崇宁兴学,他们的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1、科举制创设于 606 年,废止于 1905 年。

袁世凯在废止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22、明朝晚期最著名的书院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

23、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案 2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5、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儒家教育26、教会在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马礼逊学堂,一所女子学校是宁波女塾,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经正女学 27、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年代
幼稚园数(所) 幼稚生数(人)
1926
21
800
1936
1283
8万
2、义务教育(初等教育)
▪ 《厉行国民义务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1930年) ▪ 《小学法》 (1932年) ▪ 《小学规程》(1933年) ▪ 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的办法及细则(1935年)
义务教育的配套措施: ▪ 市县区划分小学区办法(1936年) ▪ 实施二部制办法( 1937年) ▪ 实施巡回教学办法 (1937年) ▪ 改良私塾办法(1937年)
六、创造教育思想
1、创造教育的内涵: ▪ 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或认知能力; ▪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能行、掌握各种工具的技能
和处事的能力。
2、创造教育的方法: ▪ 实施“手脑并用”的教育 ▪ 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 ▪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3、创造教育思想的特点: ▪ 治学与治事能力并重 ▪ 发挥创造力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结合
▪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 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
▪ 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 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 文教建设的总任务: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 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 的高级干部。
2、苏区教育体系
(1)干部教育 ▪ 红军学校 ▪ 苏维埃大学 ▪ 技术学校(如中央农业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 ▪ 文化艺术学校(如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2)扫盲教育
存Hale Waihona Puke 混合型)(混合型)36所大学附设教育学 院或教育学系
师范学院11所 师范大学4所 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学 系28个 师范专科学校13所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2秦和汉时期文教政策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新举措4洋务教育及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第二小组:1秦汉的察举制唐代科举制明代科举制2清代文字狱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3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4宋代三次兴学第三小组(唐利):学校--1稷下学宫鸿都门学2宋元时期的书院(兴盛的原因)3清代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4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教会学校第四小组():教育家--1孔丘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是什么?)2墨子(教育内容)3孟轲PK荀况(教育作用及教育内容)4王充教育思想(唯物主义)韩愈教育思想(师道观)第五小组:1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思想(人才观)2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读书方法王守仁论儿童教育3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4严复的教育思想(严复的培养目标观)第六小组: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第七小组1清末学制的建立及1922年“新学制”2百家争鸣局面是怎样形成的?3秦汉两朝中儒家的地位如何奠定的?4古文翻译(《大学》,《中庸》,《学记》)部分第一小组文教政策1西周的教育和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官学及私学)西周教育特点“学在官府”1、含义: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管。

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为“学术官府”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2、形成原因:(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辟雍建制,四合式的大院,东边称东序,又叫东学,西边称瞽宗,又叫西学。

南边称成均,又叫南学。

北边称上庠,又叫北学。

因四周环水辟雍又称泽宫。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和判断:1. 教学相长:有人认为是教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不足,更加努力进修。

也有的热吻你为师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说的,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提高。

2. 藏息相辅:学记 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 豫时孙摩:豫就是预防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

豫就是预防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

孙就是顺序,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4.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是专修外语的学校,外语居于首位,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同文馆和他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再有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了重要的一步。

6. 抗日军政大学:成立于1936年,总校在延安,原名抗日红军大学。

学习目的在于是红军干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等政治军事的新问题在理论上有深刻的认识,在实际上有充分的准备。

的认识,在实际上有充分的准备。

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

教学原则: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

学习方法上有集体研究,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

自动学习,互相帮助等。

校训校训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7. 延安大学:是我们解放区第一所工、农、文、理、医、艺综合性的高等学校。

8. 三舍法:宋代创立太学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

外舍生月考年考后可进内舍,内舍生达到等级可入上舍,上舍生分中下等三名。

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推行的教育主张,百家思想文化只推崇儒家思想。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二、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1、公元前124年,博士弟子制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建立。

2、汉代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3、汉代的文翁兴学是历史上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4、汉代仅存的蒙学教材是《急就篇》。

5、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朝起——科举制。

6、西晋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体现“贵族士庶皆需教”的原则。

7、三国置律博士——古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宋文帝设医学——医学专科教育之始;宋文帝设四学(玄学、史学、文学、儒学)——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

8、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9、606年,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0、隋文帝在中央设国子寺,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之始。

11、北宋三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

12、明清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国子监。

13、明清蒙学教材是:三、百、千、千。

14、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

15、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16、1872年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

17、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

18、1898年建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主办的第一所新式普通学校,以高等教育为主,副设中小学。

19、癸卯学制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20、1905年,清政府设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21、1912年,民国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

22、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

23、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实行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

24、1933年,苏区最高学府苏维埃大学创办。

三、其它一些重要内容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2、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乡学、大学、小学、泮宫)和教育内容(六艺)3、私学兴起的原因:经济;政治;士阶层;学术下移。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论述1、《学记》中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原文+解释)1)教学相长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教学相长”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原文:“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解释:《学记》强调尊师、严师,并不否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好坏与善学不善学关系极大。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藏息相辅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解释:“藏”意为校内正业,“息”则指在家的居学(业)。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但是课外练习应当适量,并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4)豫、时、孙、摩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逆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解释:这里包括了四项具体原则,指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第一,豫。

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时。

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否则,时过境迁,就会造成“勤苦而难成”。

第三,孙。

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一一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一一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

《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一一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

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

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

盂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尚志”、“持志”,要“养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反求诸已。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

(3)改过迁善。

孟子强调要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过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

(4)刻苦锻炼。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

孟子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

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

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2)专心有恒。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3)启发引导。

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4)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4.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

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

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著,积善成德。

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

虚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见解;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兼陈”就是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

5.墨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9)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第三章秦、汉教育1.秦代教育——焚书禁学、以法为教(P87)(什么是“挟书令”?)挟书令:即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2.汉代文教政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P91)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且改弦更张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建元元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这是首次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建元五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

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其宗旨在于“更化”。

董仲舒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

他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必由贤才来实施。

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并且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

3.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太学(P94)(1)太学的兴办和发展太学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

从汉武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员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

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

学术界一般都将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作为汉代创立太学的开端。

(2)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

博士的地位十分优越,可用“秩卑而位尊”来概括。

太学的学生: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诸生”。

太学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只是青年为“特别生”。

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①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

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

②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师法”即师承关系,其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

“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

③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成为“岁试”。

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所谓“设科”是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

汉代太学教育与汉代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对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它使孔子的“学而仕则优”思想逐步得到制度上的落实,儒家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

4.(什么是鸿都门学?)(P97)鸿都门学: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时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一所新型的中央官学。

鸿都门学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专门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5.董仲舒关于文教政策的思想(P108)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1)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建立太学,改革人才选拔机制”。

(2)兴教化,正万民:王者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德治和教化。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制思想。

6.董仲舒的教育原则方法(P113)(1)教师的“圣化”:要求以身作则,进而论及教学。

(2)节博合宜:他认为教学要注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