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合集下载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必考]【学校的产生】一、余香派的终结标志着余香派的萌芽。

2、这所学校的雏形。

“象”:奴隶主和贵族掌握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学校”对军事体育的性质有非常严格的评估和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派特征】文化教育完全被奴隶主和贵族垄断,奴隶根本享受不到文化教育的权利。

具体特点如下:第一,学校教育直接由奴隶状态机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平等的教育权利3。

教育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生命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教育是口耳相传的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的下行运动”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

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2.它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国家对教育高度垄断的格局,而且使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有效地推动了学术下行运动。

3.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学者和教育工作者。

4.它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而且在中国学校教育中保持了私立学校的办学形式。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他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题1分)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成均,虞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4、《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弟子职》6、孔子进行六艺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诗、《书》《礼》《易》《乐》《春秋》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最著名的两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8、“反求诸己”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9、我国中央官学太学的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10、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及门弟子、著录弟子两种11、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的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12、汉代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3、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秀才14、东汉末年镌刻的熹平石经,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唐代为统一思想,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15、培养鸿儒是王充提出的教育目标。

16、国子学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唐代的文教政策。

18、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寺。

19、唐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

二馆中的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

20、宋代范仲淹领导了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蔡京领导了崇宁兴学,他们的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1、科举制创设于 606 年,废止于 1905 年。

袁世凯在废止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22、明朝晚期最著名的书院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

23、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案 2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5、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儒家教育26、教会在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马礼逊学堂,一所女子学校是宁波女塾,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经正女学 27、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教育史复习资料

教育史复习资料
18、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坚持举办短期培训班。P322
19、1989年9月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该条例于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此《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P328
20、1978年7月,开始设置了“幼儿教育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幼儿教育研究机构。P343
教育史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教育机构叫“庠”P4
2、《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P6
3、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为了加强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所谓乳保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渝教的制度。P7
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P8
4、所谓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P8
5、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方面。P14
9、朱熹,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P47
朱熹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他规定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P50
朱熹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加上古今圣贤名流的嘉言行汇成书。
《童蒙须知》则是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与要求。P51
11、张履祥,字考夫,号念芝。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P60
★张履祥的教育思想:①重视家教②注重幼教 ③主张严教④提倡耕读相兼⑤重视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P61-66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教育学原理简明中国教育史

年代
幼稚园数(所) 幼稚生数(人)
1926
21
800
1936
1283
8万
2、义务教育(初等教育)
▪ 《厉行国民义务教育与成人补习教育》(1930年) ▪ 《小学法》 (1932年) ▪ 《小学规程》(1933年) ▪ 分期普及义务教育的办法及细则(1935年)
义务教育的配套措施: ▪ 市县区划分小学区办法(1936年) ▪ 实施二部制办法( 1937年) ▪ 实施巡回教学办法 (1937年) ▪ 改良私塾办法(1937年)
六、创造教育思想
1、创造教育的内涵: ▪ 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 ▪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或认知能力; ▪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能行、掌握各种工具的技能
和处事的能力。
2、创造教育的方法: ▪ 实施“手脑并用”的教育 ▪ 创造的环境与环境的创造 ▪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3、创造教育思想的特点: ▪ 治学与治事能力并重 ▪ 发挥创造力与社会政治理想的结合
▪ 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 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
▪ 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
▪ 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
▪ 文教建设的总任务: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 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 的高级干部。
2、苏区教育体系
(1)干部教育 ▪ 红军学校 ▪ 苏维埃大学 ▪ 技术学校(如中央农业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 ▪ 文化艺术学校(如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2)扫盲教育
存Hale Waihona Puke 混合型)(混合型)36所大学附设教育学 院或教育学系
师范学院11所 师范大学4所 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学 系28个 师范专科学校13所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笔记一、官学制(yi _guan xue zhi)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xue2 xiao4 meng2 ya2)的传说(1)舜、虞期间: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学、(_shang chao _da xue _)小学、庠、序、瞽宗;2.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3.“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餗;(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练习;(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shi3 shang4 you3 zhong4 yao4 gong4 xian4),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_xing zhi _guan jia cao ban si jia zhu chi);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治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de0 she4 hui4 zuo1 yong4 _);(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挣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旧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欢迎阅读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

《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论述1、《学记》中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原文+解释)1)教学相长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教学相长”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原文:“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解释:《学记》强调尊师、严师,并不否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好坏与善学不善学关系极大。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藏息相辅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解释:“藏”意为校内正业,“息”则指在家的居学(业)。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但是课外练习应当适量,并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

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4)豫、时、孙、摩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逆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解释:这里包括了四项具体原则,指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第一,豫。

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时。

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否则,时过境迁,就会造成“勤苦而难成”。

第三,孙。

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YCW)《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1)夏朝的文教政策:以射造士(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其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国都设序,地方设校,夏统治者重视军事、宗教、人伦道德教育。

(2)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强烈的宗教意识,敬事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点,礼乐由此而生,成为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制度: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瞽宗为贵族弟子学习礼乐的地方。

(3)西周的文教政策:以礼造士(周人尊礼尚施,统治者重视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学在官府学校教育制度:国学(于王都),包括大学(辟雍、学宫……)和小学;乡学(于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1)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朝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2)乐:包括歌咏、舞蹈、演奏乐器……(3)射:拉弓射箭。

(4)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5)书:读书、写字。

(6)数:计数。

六艺教育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文武兼备。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历史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

(3)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了先秦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变化。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的作用、对象、目的)A.教育作用(1)社会作用:从庶(有较多劳动力)——富(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教(使人民受到伦理道德教育,懂得安分守己)三者先后顺序关系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意义方面:提出“性相近,习相远”,揭示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B.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扩大教育范围到一般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教史复习一,宋朝(一)北宋三次兴学,广设学校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庆历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接受学校教育;其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其三创建太学,推行“分斋教学”制度。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1)主要内容其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①扩增太学校舍,保证工作生活用房。

②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保证教学质量。

③创立三舍法。

(A)主要内容: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等级,太学生分为三个等级: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人数不限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公试),一二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内舍→ →内舍人数规定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优平等者结合平时行艺升入上舍→→上舍人数规定1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考试(方式同科举的“省试法”,太学官员不参加,朝廷另委考官),平时行艺和考试都为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一优一平中等者免去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一优一否下等者免去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B)评价:其1: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度力求做到与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其任职使用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其2: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相结合,融养士和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地位。

其3:“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对元明清的教育的影响也深远。

其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重视地方教育。

其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使北宋专科学校教育得到发展。

其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统一思想。

3,第三次兴学——蔡京——崇宁兴学主要内容:(1)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4)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法和画学等专科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4,评价:(1)三次兴学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2、教育思想与实践(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1、明堂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3、庠(乡学)4、序和校(军事教育)五、商代的四种学校: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2、序:习射、武舞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4、瞽宗:原是宗庙,高等学校(同“右学”、“辟雍”:学习礼乐。

)六、西周小学入学年龄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五岁。

(西周小学强调的是德行教育,重视以道德来教育贵族子弟)七、辟雍(太学)的概念:位置居中。

习射练武、举行盛典之所。

由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负责。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八、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1.学术官守,也称“学在官府”。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一一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一一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

《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一一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

《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

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2.关于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

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

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

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

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1)持志养气。

盂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尚志”、“持志”,要“养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反求诸已。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巳”。

(3)改过迁善。

孟子强调要培养改过迁善的精神,一方面鼓励人们改过自新,一方面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

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

(4)刻苦锻炼。

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下锻炼出来的。

孟子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

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技巧。

掌握熟练技巧,灵活运用知识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2)专心有恒。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3)启发引导。

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4)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4.荀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0)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2)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另一方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称为“积”、"积靡"。

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

在教育内容方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教学方面的主张:(1)积微见着,积善成德。

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

(2)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

虚是指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见解;专一研究某一问题,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兼陈”就是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

5.墨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59)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他以染丝为例,阐述了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这就是着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人性不过如染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第三章秦、汉教育1.秦代教育——焚书禁学、以法为教(P87)(什么是“挟书令”?)挟书令:即挟书律,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族诛的法令。

2.汉代文教政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P91)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且改弦更张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建元元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这是首次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建元五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

这一举措,确立了经学整体在官方学术代表博士中的主导地位。

董仲舒《对贤良策》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其宗旨在于“更化”。

董仲舒呼吁统治者改弦更张,实现指导思想和政策的根本转变,以儒家的“德教”作为治国之道。

他在对策中反复强调要“任德教”,教化必由贤才来实施。

董仲舒从理论的层面上阐发“独尊儒术”的意义,而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而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并且奠定了“独尊儒术”的基本国策及模式。

3.汉代学校教育制度——太学(P94)(1)太学的兴办和发展太学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名。

从汉武帝创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员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

太学的兴办,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产物。

学术界一般都将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作为汉代创立太学的开端。

(2)太学教育的特点太学的教师:汉代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

博士的地位十分优越,可用“秩卑而位尊”来概括。

太学的学生:汉代太学的学生为博士弟子,也称太学生或“诸生”。

太学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正式生”外,各郡国县邑选送的地方只是青年为“特别生”。

太学的教学特点:太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经明”就是要通晓一种经书或两种经书以上;“行修”就是要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

①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

孔子删订的儒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程。

②太学博士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师法”即师承关系,其核心在于辨明师承关系。

“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

③汉代太学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太学建立之初,汉武帝规定用“设科射策”的方法每年考试一次,成为“岁试”。

所谓“射策”,即抽签口试问答,所谓“设科”是按试题的难易分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

汉代太学教育与汉代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对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它使孔子的“学而仕则优”思想逐步得到制度上的落实,儒家经学从此成为士人做官的“敲门砖”。

4.(什么是鸿都门学?)(P97)鸿都门学:在汉灵帝光和元年,“党锢”之争达到最高峰时设立于皇宫鸿都门内的一所新型的中央官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