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9、10章)【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答案】A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
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B.平等和博爱C.自由和平等D.民主和科学【答案】D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
A.教育个性化B.教育平民化C.教育实用化D.教育科学化【答案】B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答案】D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答案】C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10.杨贤江在对待教育的功能时,反对的学说中不包括()。
A.教育万能论B.教育救国论C.先教育后革命论D.教育“斗争武器”说【答案】D11.杨贤江在对待青年教育问题上,倡导()。
A.无条件关心B.全人生指导C.职业指导D.生活指导【答案】B二、名词解释“壬戌学制”(华中师大2003、2004研)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
邓小平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
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
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
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位制度。
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
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邓小平积极推动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
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
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
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
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立案要求更严格。
该《规程》除了继续坚持限制宗教原则外,还加强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管。
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后,对全国各类教育监督管理的决心很大,态度强硬,加上各界对于收回教育权呼声很大,全国各教会学校大都被迫接受国民政府关于注册立案的规定,并且按照注册的条例进行各项准备。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 处,可即与之相商;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切忌“摘 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⑧《书》 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 于“立身、敦品、养性”;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14.颜元所办的书院是( )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答案】C
15.清代的国子监生实行( ) A.积分法 B.六等黜陟法 C.历事制度 D.二等黜陟法 【答案】C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Fra bibliotek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6.清朝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是( ) A.社学 B.义学 C.井学 D.太学 【答案】A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 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 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岳麓书院学规 答:《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 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 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 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 则以待四方高明;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9.1 复习笔记一、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1.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封建传统教育发展到这个时期,自身走向衰败;加之太平天国运动中对传统教育进行的直接的冲击,西方列强,依着不平等条约作掩护,披着宗教的外衣,开始在中国办起了“新教育”,强迫中国人接受“西学东渐”。
这一切都酝酿着一场从未有过的教育变革。
2.清末教育的腐败、没落(1)科举制度的腐败、舞弊司空见惯;(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3.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教育太平天国运动在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斗争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对封建主义教育展开了斗争,实行了一系列的文教改革。
(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与批判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太平天国的文教改革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洪仁玕的教育主张洪仁玕(1822~1864)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其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批判封建文化习俗。
他认为在文化教育上,中国存在着各种“骄奢之习”,必须进行一番移风易俗的革新,并且要自上而下开展,才可取得成效。
②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③“德才兼备”的教育目的和“三宝”的教育内容。
洪仁玕认为要永保太平天国的江山,必须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通”的人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明代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7章明代的教育一、选择题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答案】C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3.“四毁书院”发生在()。
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答案】D4.明朝科举考试中,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的是()。
A.乡试B.礼部试C.会试D.殿试【答案】C5.明朝科举考试中,所采用的文体被称之为()。
A.时文B.八股文C.策论文D.诗赋【答案】B6.明朝东林书院在学术讨论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什么制度?()A.会讲B.研讨C.讲会D.评讲【答案】C7.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提出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B.知行合一C.贵于改过D.随人分限所及【答案】D8.王守仁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不同点在于()。
A.理是宇宙的本体B.存天理,灭人欲C.致良知D.明人伦【答案】C9.明朝官学体制中,属于小学性质的是()。
A.府学B.社学C.宗学D.州学【答案】B10.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A.去除人欲B.获取天理C.博通百家D.求得功名【答案】A11.王守仁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特点。
A.辩证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B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
A.岳麓书院B.学海堂C.漳南书院D.东林书院【答案】D13.下列蒙学教材中,不适合于儿童识字教学的是()。
A.《三字经》B.《训蒙篇》C.《百家姓》D.《千字文》【答案】B14.下列传统蒙学教材中,重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是()。
A.《蒙求》B.《名物蒙求》C.《童蒙须知》D.《三字经》【答案】C二、名词解释1.八股文(南京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答: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
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
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
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
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
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
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
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①积极作用和影响: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答案】A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出现的。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答案】B5.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A.墨翟B.孟轲C.王充D.韩愈【答案】C6.视学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国【答案】B7.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答案】A8.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A.秦代B.西汉C.东汉D.魏晋【答案】B9.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A.五经博士B.视学制度C.博士弟子制D.察举制【答案】C10.一经师的学说已“立于学官”,设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经说即称()。
A.家法B.师法C.视学D.射策【答案】B1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是()。
A.太学B.鸿都门学C.四姓小侯学D.蒙学【答案】B12.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A.进士B.秀才C.孝廉D.举人【答案】C13.汉代察举制中,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叫做()。
A.常科B.制科C.射科D.特科【答案】D14.下列教育家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说法的是()。
A.董仲舒B.李斯C.公孙弘D.王充【答案】D15.察举制登上汉朝仕进舞台的标志是()的设定。
A.秀才B.孝廉C.博士D.太学【答案】B16.汉代蒙学的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三字经C.急就篇D.百家姓【答案】C17.我国古代以声名选士的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普选制【答案】A18.将儒学系统化,纳入官学体系,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 )。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多方面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废除尊孔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1919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由范源濂、蔡元培等参加的教育调查会,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2)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要求的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同年4月,训令从1922年以后凡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至此,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从而有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
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得到了正式确立。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
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过哪些比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别是什么?答:(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之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
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革命根据地教育)【圣才出品】
第15章革命根据地教育一、选择题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涉及()。
A.工人教育B.干部教育C.农民教育D.正规教育【答案】D2.干部教育的形式不包括()。
A.干部学校B.教导队C.短训班D.党校【答案】D3.根据地群众教育的方式不包括()。
A.夜校B.扫盲班C.成人教育的夏学D.列宁小学【答案】C4.抗战时期中共文化教育实行的方针是()。
A.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B.国民教育第一,干部教育第二C.干部教育第一,普通教育第二D.国民教育第一,高等教育第二【答案】A5.下列有关抗战时期中共教育方针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B.“实行生产劳动”C.“民办公助”D.“民族、科学、大众”【答案】D6.以培养抗战军政干部著称的干部学校是()。
A.抗大B.苏维埃大学C.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D.陕北公学【答案】A二、名词解释1.陕北公学(北师大2005研)答:陕北公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
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
陕北公学的课程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
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2.民办公助答:民办公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及教育过程中沿用此政策。
《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于199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最核心的精神实质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也即确立了“民办公助”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所谓“民办公助”,就是利用公众和政府资金适度地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公助又可分为显性资助和隐性资助。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4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3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 奴化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Biblioteka 8.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的教育
9.2 课后习题详解
9.1 复习笔记
9.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复习笔记
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明代的教育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1.2 课后习题详解
1.1 复习笔记
1.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2.1 复习笔记
2.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秦、汉教育
3.2 课后习题详解
3.1 复习笔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我国律学设置始于()。
A.西晋B.曹魏C.东晋D.北魏【答案】B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A.宋B.齐C.梁D.陈【答案】A3.《颜氏家训》是由()写的。
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答案】A4.中国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始于()。
A.汉B.西晋C.南朝D.唐朝【答案】B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鸿都门学B.宫邸学C.四门学D.国子学【答案】D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A.科举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养士求贤【答案】C二、名词解释1.五经课试法(华中师大2004研)答: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
其规定: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考试通过一经者为“弟子”,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未通过者随下一级弟子补考;取得“文学掌故”后一年,经过考试通过三经者升为“太子舍人”;舍人学满两年再经考试,通过四经者升为“郎中”;郎中学习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五经者加以提升,量才任用。
五经课试法的推行表明我国的太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而初入太学称门人的规定,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太学已有预科制。
2.九品中正制(华中师大2003研)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
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简述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答:(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2.述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学校。
答: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0.1 复习笔记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2)对于六经的批判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嵇康反礼教的突出之点,就是对于六经的批判。嵇康把“明堂”、“讽诵”、“六经”、
“仁义”、“文籍”、“揖让”、“章服”、“礼典”之类的名教,一概斥之为腐臭的垃圾,
应该“兼而弃之”。他还公开菲薄汤、武、周、孔,敢于怀疑曾处于一尊地位的儒家先圣。
嵇康“任自然”的教育主张与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对儒家名教的批判,可 以说是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最为尖锐的,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也是正中要 害的。但是,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嵇康主 张彻底抛弃人为的教育,让人绝对地顺应其自然属性发展,也过于极端。不过,嵇康“越名 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全面认识教育 的属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魏晋时期教育新思潮的兴起与特点,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4.简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答:嵇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 一切都顺其自然。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他 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 自然。 嵇康指出: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 谓“名教”,从根本上讲,它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 整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伦理、国家控制的宗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 经济、教育、伦理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 育和世俗教育。
“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在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民国初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学校。
A.一类B.两类C.三类D.四类【答案】B2.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A.废止读经课B.废止修身课C.开设公民课D.开设法制课【答案】A3.下列不属于蔡元培改革北大所提出的措施的是()。
A.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B.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C.设立校董,确立校长负责制D.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答案】C4.把基督教精神加进教科书,控制教科书编纂权的机构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A5.帝国主义进行文化教育侵略的联合组织是()。
A.教科书编纂委员会B.中华教育会C.全国基督教教育会D.中华基督教教育会【答案】D6.美国炮制“庚款兴学”的目的是()。
A.促进中国教育发展B.培植高等华人,以华制华C.促进中美友好交流D.花掉这笔钱【答案】B7.蔡元培北大改革,成立的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立法委员会C.评议会D.学术会【答案】C8.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是()。
A.美感教育B.军国民教育C.实利教育D.道德教育【答案】D9.“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出现在蔡元培的()一文中。
A.《开会词》B.《教育独立论》C.《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D.《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答案】C10.民国初期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壬戌学制D.壬寅学制【答案】B11.下列说法不符合民国初年颁布的课程标准的是()。
A.中学校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特殊情况也可选择其他语种B.师范学校中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大C.各类课程标准突出了近代学科的地位D.课程设置还没有体现民国教育方针【答案】D12.“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A.教育独立B.教授治校C.思想自由D.文理沟通【答案】C二、名词解释1.《教育独立议》(华中师大2003研)答:《教育独立议》是我国著名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论述教育问题的一篇文章,写于1922年。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1.试评秦代的文教政策措施。
答:(1)“书同文”不但为秦朝政策法令的顺利推行扫除了障碍,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行同伦”对于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有积极的作用。
(2)焚书禁学、以法为教的政策,严重地摧残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采取了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
而以“焚书坑儒”为开端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私学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沉重打击,一些学派衰落了,大量的著作散失毁灭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至此遂告结束。
(3)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秦代博士除参议政事、备作政府顾问外,还掌握古今历史文化,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然而,秦自焚书禁学后,博士的教育活动由繁盛到消亡,这种文化保存和传授活动仅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其目的仅仅在于为统治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顾问。
2.简述秦代的吏师制度。
答: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吏师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的政治、教育主张为思想基础的,是以在职官吏充当教师、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教育制度。
秦实行吏师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刀笔小吏。
3.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答: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并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当时所要罢黜的学派中还不涉及道家或黄老学派。
(2)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答案】C2.科举制度创立于()。
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答案】C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他的()。
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答案】C4.“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A.汉朝B.魏晋C.唐代D.元朝【答案】C5.唐朝科举考试方法中的策问是从()射策发展而来的。
A.西汉B.魏晋C.隋朝D.东汉【答案】A6.诗赋考试始于()。
A.西汉B.魏晋C.隋朝D.唐朝【答案】D7.唐朝时,各级学校统一的教材称为()。
A.三经新义B.六经C.四书五经D.五经正义【答案】D8.隋唐时期设立的专门管理教育的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是()。
A.国子寺B.国子学C.国子监D.太学【答案】C9.下列学校中,不属于六学的是()。
A.律学B.算学C.书学D.医学【答案】D10.科举制度是由()设立的。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答案】B11.科举制考试中,生源来自中央和地方官学的考生被称作()。
A.生徒B.诸生C.乡贡D.弟子【答案】A12.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
A.明法B.明字C.明算D.明经【答案】D13.下列不属于唐朝科举考试方法的是()。
A.帖经B.墨义C.时务策D.诗赋【答案】C14.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A.帖经B.策论C.诗赋D.经义【答案】B15.韩愈所说的性三品中,()的人不适合于接受教育。
A.上品B.中品C.下品D.次品【答案】C16.与韩愈的“文以载道”相呼应,共同推动古文运动的开展的是()。
A.欧阳修B.白居易C.柳宗元D.陈子昂【答案】C17.唐朝时期,从哪个国家引进了佛学?()A.朝鲜B.印度C.日本D.波斯【答案】B二、名词解释1.六学二馆答: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1.唐代文教政策的特点是什么?答:(1)重振儒术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②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简述唐代整理、统一儒经的主要措施。
答: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
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
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
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
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②传统教育的空虚无用是其向近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教育日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
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都将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它必然也必须向近代教育转型。
2.简述太平天国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和文教改革。
答:(1)对封建主义教育的冲击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决反儒的政策。
奠都南京以后,由坚决反儒的政策,变为改造的政策,有组织地对儒家经典进行修改。
(2)文教改革
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
其主要措施如下:
①实行不分贫富、贵贱、男女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
②改革教育内容,编辑新教材,基本上废除了原来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③改革考试制度,主要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人才,也曾延用科举取士的办法,但废除了封建门第出身;
④实行文风与文字改革,主张文章要朴实明晓。
3.试述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及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答:(1)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的文化教育侵略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掠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特权的同时,还要夺取在华的教育特权。
①利用不平等条约,夺取在中国办教育的特权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为列强在中国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又取得了在内地传教办学的权利。
《中美续增条约》的签订,使得吸引中国留学生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
②开办教会学校
资本主义列强将办教会学校作为对华教育侵略的据点。
马礼逊学堂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
(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①不受中国人欢迎。
②规模小,级别低,早期的教会学校均属小学性质。
③重视女子教育。
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是以教会学校为发端的。
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的女塾,便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
④讲西学,用新法。
教会小学采用班级授课制,西学的科目就被正式列入课程。
其教材,是以西籍为依据,或翻译,或改编。
教会小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育,还常以实物演示,甚至配以游戏引发儿童学习兴趣。
这一切都与传统学塾中沉寂、压抑的学习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⑤传播福音,保存中学。
早期教会学校宗教性很强;保留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内容也是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
教会学校是侵略者的文化掠夺行为,但它的全新的办学形式,新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都包含着反映近代社会教育的某些特点,给中国封建传统旧教育输进了一点新的因素,是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新教育,它是刺激和影响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4.简述龚自珍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的主张及意义。
答:龚自珍是清末改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张很具有代表性。
(1)龚自珍对清末教育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
①在教育上,他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
他批评当时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些无识无学而又狂妄自大的人,对当时教育进行无情地讽刺与揭露。
②对于科举制度,他指出科举制度已到了穷途末路。
③他主张应该研究有价值的学问,甚至要学西洋奇器,以武力抵抗外敌。
他主张学习外国科学知识,以富国强兵。
他认为应该从空谈心性的“宋学”和烦琐的考据之学中解脱出来,研究实际问题,参加实际斗争。
他呼吁要改功令,以收真才,提倡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际问题考试学生,了解其通达古今时事与否。
(2)龚自珍教育改革主张的意义
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龚自珍虽然还提不出超越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改革意见,但他提出的对封建教育的批判和改革的主张,具有开晚清一代新风的意义,不但影响了与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而且一直影响到l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
5.简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答:魏源是清末地主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涵
“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以强国御侮。
“夷之长技”,他认为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但他又反对只着眼军火,指出:“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长不徒船炮也。
”其他如民用工业、自然科学也在其列。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一方面是在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而提出的;另一方面意味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西方之先河,也是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进而向西方学习的开端。
他这些主张,不仅打破了当时学术界、教育界的沉闷气氛,而且概括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思想特征,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
与西学之争”的起端。
②魏源对传统教育的批评和改革教育的主张,有开一代新风的意义,具有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敲响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钟声。
6.试述洋务学堂的设立及意义。
答:(1)洋务学堂的设立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
其教学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
在洋务运动中遍设的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外国语学堂
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新疆俄文馆等,其中,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②工业技术学堂
技术学堂主要培养能够制造、使用和维修机器的人员和一些通信人员等,如福州电报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这类学堂以福州船政学堂最为有名。
1868年8月,船政学堂设立了“艺圃”,或称“艺徒学堂”,招收十五至十八岁的青年工人,随洋匠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三年,半工半读性质,可视为我国近代工厂业余教育的先声。
③军事学堂
军事学堂,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官兵,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