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明代的教育)
第7章明代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1)崇儒纳士,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2)创行八股取士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从“四书”和“五经”中命题,以八股制义为定式,“代圣人立言”,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3)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①推崇程朱,删节《孟子》;②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③屡兴文字狱。
2.学校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明朝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此外还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和社学等。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都司、行都司、卫、都转运司、宣慰司、按抚司儒学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族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是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上,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地方教育行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书院明初,书院极不发达,经过100多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起来,至嘉靖年间达到极盛。
明初书院长期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明朝政府重视官学,提倡科举;第二,官学待遇优厚,科举前程荣耀,一般士子不再热心于书院。
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科举越发腐朽,教育空疏,官学逐渐变成科举的附庸,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以讲学,于是书院逐渐兴盛。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上确立了两种模式:
I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官长史负责;
II统一管理与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一些专科学校由对口部门去管理,比如医科由太医署管理,音乐由太卜署管理等。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3、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韩愈认为“师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不必拘泥于章句,而要学习其思想、方法,要活学。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一、文以明道
柳宗元认为文章是为阐明道理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形式漂亮、文采华丽、音节动听。这就是他的思想内容重于艺术形式的“文以明道”的思想,也是他的教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学习、教育、写作的目的在于明“道”。
唐科举对教育的影响:
六、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利:
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一,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第二,科举考试主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教育所流行的清淡学风和玄虚思想,这对于学校教育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这对于造成当时出现的所谓“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风气,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社会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也是具有积极意义。
弊: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 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名利贪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毒害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
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
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
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
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立案要求更严格。
该《规程》除了继续坚持限制宗教原则外,还加强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管。
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后,对全国各类教育监督管理的决心很大,态度强硬,加上各界对于收回教育权呼声很大,全国各教会学校大都被迫接受国民政府关于注册立案的规定,并且按照注册的条例进行各项准备。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第四章_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 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
1 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 郡置小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贯的中正 中央政府现职官员, 官。 2 品第人物。 品第人物。
3 按品授官。 按品授官。 4 清定品级。 清定品级。
第三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作业: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述评 作业: 要求: 要求: 1.2000字以上,打印稿。 2000字以上 打印稿。 字以上, 2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颜氏家 基本内容要有颜之推生平简介、 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训》基本内容简述、对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评价。 3。基本格式 。 4。完成时间:10月31号。 完成时间:10月31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设置
1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这是我国古 魏明帝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代法律分科设学之始。 2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 。 晋武帝立书博士设弟子员, 3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也是世界 宋文帝开设医学,这是我国医学专科教育之始,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上最早的医学专科学校。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Nhomakorabea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太学与国子学并列
(一)完善太学管理制度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魏文帝:推行“五经课试法”。 (二)增设国子学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西晋国子学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简述“六艺”教育。
答:“六艺”是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1)礼乐教育是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乐”类似综合艺术课。
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时期,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御”是指驾车。
(3)“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是指计算、算法。
总上所述,“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武备,也重视文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2.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和特点。
答:(1)西周教育制度的概况①西周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②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③西周贵族很重视家庭教育。
西周家庭教育既注重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④西周时代的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西周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建立起初步的规程,记录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确立考查与奖惩制度、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
(2)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多方面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废除尊孔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1919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由范源濂、蔡元培等参加的教育调查会,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2)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要求的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同年4月,训令从1922年以后凡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至此,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从而有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
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得到了正式确立。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
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过哪些比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别是什么?答:(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之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
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王炳照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4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13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4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 奴化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5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5.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1 复习笔记
7.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8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解
8.1 复习笔记Biblioteka 8.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9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 的教育
9.2 课后习题详解
9.1 复习笔记
9.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10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解
4.1 复习笔记
4.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解
5.1 复习笔记
5.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解
6.1 复习笔记
6.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7章 明代的教育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 的教育
1.2 课后习题详解
1.1 复习笔记
1.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2 课后习题详解
2.1 复习笔记
2.3 典型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第3章 秦、汉教育
3.2 课后习题详解
3.1 复习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二章民国初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十二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2、1922年的“新学制”
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实践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识记“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首先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其次是新的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由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活动
(一)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
(二)参与平民教育运动,举办工人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教育纲领的提出
其中有关教育方面的为:“保护童工和女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三)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各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
(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别。
第二节1922年的“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制定与颁布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北宋的“三次兴学”北宋仁宗以后,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对于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庆历兴学和胡瑗的“苏湖教法”①庆历兴学的主要措施北宋第一次兴学,即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a.令州县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先经过学校学习;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c.采用胡瑗之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改革太学。
②“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王安石主持了北宋的第二次兴学,史称“熙宁兴学”。
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根据考试成绩和日常“行”“艺”升舍和授予官职;②整顿地方学校,主要是设立学校,严格选置教官;③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④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⑤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对进士科考试也做了改革。
(3)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大太学规模;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③添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多种专门学校;④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⑤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我国律学设置始于()。
A.西晋B.曹魏C.东晋D.北魏【答案】B2.“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A.宋B.齐C.梁D.陈【答案】A3.《颜氏家训》是由()写的。
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答案】A4.中国教育史上于太学之外别立国子学始于()。
A.汉B.西晋C.南朝D.唐朝【答案】B5.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鸿都门学B.宫邸学C.四门学D.国子学【答案】D6.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
A.科举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养士求贤【答案】C二、名词解释1.五经课试法(华中师大2004研)答: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
其规定:初入学者为“门人”,经两年学习,考试通过一经者为“弟子”,未通过者遣送回原地;弟子再学习两年,考试通过二经者补“文学掌故”,未通过者随下一级弟子补考;取得“文学掌故”后一年,经过考试通过三经者升为“太子舍人”;舍人学满两年再经考试,通过四经者升为“郎中”;郎中学习两年再参加考试,通过五经者加以提升,量才任用。
五经课试法的推行表明我国的太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而初入太学称门人的规定,则标志着我国古代太学已有预科制。
2.九品中正制(华中师大2003研)答: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
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
曹丕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2)对于六经的批判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嵇康反礼教的突出之点,就是对于六经的批判。嵇康把“明堂”、“讽诵”、“六经”、
“仁义”、“文籍”、“揖让”、“章服”、“礼典”之类的名教,一概斥之为腐臭的垃圾,
应该“兼而弃之”。他还公开菲薄汤、武、周、孔,敢于怀疑曾处于一尊地位的儒家先圣。
嵇康“任自然”的教育主张与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对儒家名教的批判,可 以说是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最为尖锐的,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也是正中要 害的。但是,儒家“名教”教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嵇康主 张彻底抛弃人为的教育,让人绝对地顺应其自然属性发展,也过于极端。不过,嵇康“越名 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全面认识教育 的属性,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魏晋时期教育新思潮的兴起与特点,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4.简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答:嵇康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 一切都顺其自然。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它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他 主张全盘否定名教及其教育,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化古朴,人性才能复归 自然。 嵇康指出:要达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和知人通物的境界就当心静无为,纵欲忘情。所 谓“名教”,从根本上讲,它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所形成的,一 整套小至个人道德修养、大至社会伦理、国家控制的宗法道德和秩序实体,体现儒家政治、 经济、教育、伦理特点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反映在教育上,便是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教 育和世俗教育。
“越名教”即超越“名教”,嵇康彻底否定了以儒家“名教”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在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成为统治阶级,学在宎府癿垄断形式夭去了原有癿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 (2)学术癿扩敆不下秱。原在周王宣里癿一批有文化知识癿人,夭去了原来癿地位和
职守,把原来秘藏二宎府丨癿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秱”癿 趋动,形成了“天子夭宎,学在四夯”癿局面。
2 / 8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争鸣”癿敃育意丿佑现在以下几丧斱面: ①各宥主张虽然各丌一致,但往往是相灭又相生,相反又相成,在学术収展过程丨相于
补充,使学术思想水平丌断提高。 ②“百宥争鸣”促迕了敃育理论癿収展和敃育经验癿丩富。各学派都径重规敃育问题,
4 / 8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一、宎学癿衰落和私学癿兴起 春秋戓国旪期是丨国历叱上収生重大发革癿旪期,一般讣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发癿 过渡旪期。社会癿巨发使徇文化敃育斱面随乀収生发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宎学衰落,私学兴 起。 1.宎学癿衰落 造成宎学衰落癿直掍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丧斱面: (1)丐袭制度造成贵族丌重规敃育;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3)由二王客、诨侯都在忙二戓争,社会劢乱,无暇顼及学校。 返些都反映了“宎学”敃育巫经丌适应新癿要求,宠观上酝酿着敃育上要有新癿发革和 収展。
①稷下学宣促成了诨子百宥癿収展、融合和分化。
②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癿独立人格。
③创造了一丧出艱癿敃育典范。
5.私学产生癿意丿 (1)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乀敃,然后为学”癿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宣宎府丨解放出来。 敃育过程不政治活劢有所分离,敃育癿内宦不社会生活収生了较密切癿联系,改发了宎学癿 歨板、僵化癿风气,掏劢了古代学术癿収展,培养了丌少有贡献癿学者和治术人才。 (2)私学扩大了敃育对象。私学一致遵很“有敃无类”癿原则,敃育对象由少数贵族 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敃育和人才成长癿社会基础更为广阔了,也为学术癿广泛传播拓宧了道 路。 (3)私学使敃育内宦不敃育斱式徇到了新癿収展。在敃育内宦上,突破了西周癿“六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1.试评秦代的文教政策措施。
答:(1)“书同文”不但为秦朝政策法令的顺利推行扫除了障碍,也为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行同伦”对于形成全民族的民风习俗、道德规范有积极的作用。
(2)焚书禁学、以法为教的政策,严重地摧残了古代的文化教育,对于一般的学校教育采取了错误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以法为教”实际上是以法代教;“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
而以“焚书坑儒”为开端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私学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沉重打击,一些学派衰落了,大量的著作散失毁灭了,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至此遂告结束。
(3)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秦代博士除参议政事、备作政府顾问外,还掌握古今历史文化,他们在文化教育方面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然而,秦自焚书禁学后,博士的教育活动由繁盛到消亡,这种文化保存和传授活动仅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其目的仅仅在于为统治者提供多方面的咨询、顾问。
2.简述秦代的吏师制度。
答:为求得教育上的统一和对教育的控制,秦代实施了吏师制度,并以此作为秦朝基本的教育形式。
吏师制度的推行是以法家的政治、教育主张为思想基础的,是以在职官吏充当教师、以国家法令为中心教学内容的教育制度。
秦实行吏师制的目的,最重要的是造就一批刀笔小吏。
3.试述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形成的过程。
答: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罢法家、纵横家,开“独尊儒术”先声汉武帝即位后,开始重视儒家思想。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并在选拔贤才的标准中明确了学派方面的限制,即法家、纵横家人士不得参选,开始了罢黜百家的先声。
当时所要罢黜的学派中还不涉及道家或黄老学派。
(2)置五经博士,确立儒家的主导地位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尊儒方面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措施,即“置五经博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研究佛老的“玄学”、研究历史的“史学”、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4、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难点:理解并掌握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教学 Nhomakorabea方
法
讲授
使
用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4、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识记并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2、了解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3、了解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他主张全盘否定名教,这样,社会才会安定太平,风俗才会美好古朴,人性才能复归自然。
第四节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家庭教育见解《颜氏家训》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颜之推提出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教起,越早越好。他认为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同时,
他很注重环境习染对于子女的影响,告诫子弟要“慎交游”,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史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分卷》
金忠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他认为礼乐教化从各方面对人限制干涉,又对人开奔竞争利之途,这是违反自然的。他认为人类的文明和教育起源于"自然"破坏和"大道陵迟",这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人类走向虚伪和堕落,教育的作用是消极有害的,因为教育干扰了人类那原始完善的"大朴"之心,戕害了人的本性,产生了荣利之心,使一帮贪生求安之士,趋名若鹜,好逸恶劳,以明经代稼穑。
南朝开设医学。
四、 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时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虽因战乱而显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 国内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教育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交流,北方诸民族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过程。中国与西方、南方及东北各邻邦都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开始有更多的交流活动。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资料造成表册,定期交送司徒府以供吏部选官参考,通常是官位尊卑高低必须相符,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职。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一、嵇康的教育思想
嵇康:教育思想是“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儒家的纲常名教,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对“名教”钳制思想、压抑人性的批判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教育的问题。 嵇康认为人性是"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的,因此对人来说不应进行什么教育。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是值得羡慕的,人顺其自然就会发展得很好,是根本不需要什么教育的。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致使汉朝以来“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完全实行,于是实行“九品中正制”。
一、 设置中正
郡置小中正官,州置大中正官
二、 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评定等级。
三、 按品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