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两篇.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论文范文两篇
“三畏”的孔儒意识冻结了汉语汉文发展的自由开放的一切的可能性 ; 汉语概念没有定义 ; 汉文句子没有标点 ; 全部的汉语汉文没有语法和文法 ; 中 __ 全部的言、行、思丧失了自然的逻辑 ; 解决的惟一办法是逐渐地废除孔儒对汉语汉文的历史影响。
中__ 语言、文字主要是汉语、汉文,基本上是在孔丘及其儒家
的思想意识的支配之下逐渐地积累形成的。
非常明显,汉语中的词汇,全都缺乏精确的定义。这是因为,孔
丘所谓的“正名”,完全指的是人们的身份遵照礼乐的严格的规定性,例如诸侯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天子,大夫的礼仪绝对不能僭越诸侯等。总之,人们必须严格地遵守礼乐对于各色人等的安排。说白了,孔丘
的“正名”完全与定义语言之中的词汇的内涵无关。正是因此,孔丘
在《论语》之中所说到的任何一个名词,都没有精确规定的“定义”。孔丘的这种完全随意使用语言的习惯,事实上是把“定义”的责任赋
予了传统的惯性,诚如孔丘自己所言:“述而不作,敏而好古。”正
是这种“述而不作,敏而好古”的说法,__ 埋葬了中 __ 语言和语文中名词的精确性、动词的准确性和形容词的明确性。今天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吗 ?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有些中国人还在继续荒唐地崇
拜孔丘,把他当作中国人永远的楷模。
关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做法完全不同。老子非常重视“道”和“德”等重要概念名词的“定义”。除了老子之外,墨子也有
这种良好的习惯,然而自从孔丘以来的儒家文人们则全然没有给名词
以一个精确定义的习惯。孔儒们的这种完全按照传统运用语言、文字的
极坏的恶习深深地影响到了后来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汉语的
习惯,这种极坏的习惯一直沿袭到了今天。造成的后果,即是中__语言中的任何名词 ( 动词、形容词等 ) 概念的几乎绝对的模糊性。如此语言的模糊性再加上汉字本身的一字多义、一音多义,这使得整个汉语的精确性没有了。不仅名词模糊,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
同样模糊,说白了,是整个汉语的模糊。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不要说其他,《论语》之中最重要的“仁”、“义”二字就缺乏精确
的定义。说到头来,除非有实物的名词比较准确之外,其他所有稍稍
抽象一点的概念,就全都只能模糊、混沌了。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本身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调侃。说到最后,汉语事实
上严重地缺乏精确地描述抽象事物的能力。中国人不能兴起近现代人类的自然科学,汉语的缺乏抽象地描述事物的能力,就是第一道最难过的坎。
其次,中国人把许多语言中重要概念的逻辑结构、逻辑程序完全
地弄颠倒了。造成这种毛病的根源还是在于孔孟的儒家。一方面孔丘以“礼乐”为本,另一方面,孟轲以“善”为本 ( 即所谓“人性本善”) ,孔、孟二位相继把理应属于相对范畴的东西视为“本”,以致从一开
始,中国人就丧失了“真” ( 存在 ) 的真“本”。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一点。“本”错了,即是思维的“出发点”错了,所以后来的“过程”
和“末”,也跟着全都错了。一方面逻辑的结构错了,正确的逻辑结
构应该是“真—善—美”,而孔孟的逻辑结构只有“善—美”,丧失
了“真” ; 其次逻辑的顺序也错了,以“礼乐”和“善”为“本”的孔丘和孟轲,全都从相对的“善”出发而向作为绝对的、本的,存在的
事物进行推论。这等于说从相对范畴的事物出发向绝对范畴的事物进
行推论,如此推论的结果绝对只能是极端的错误。例如孔丘把“礼乐”当作人存在的根据 ( 本 ) ,孟轲则把人心的“善”当作事物存在的根据( 本) ,显然,以这两种根据所做出来的推论都将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结
论的错误的推论。
因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型的词汇的
使用,全都深深地积累和浸染了儒家文人思维的习惯。
论文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新词汇环境自然选择协同进化恒定性
论文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
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认为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
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
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学者们把一些生态学概念用来研究语言现象
和语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各种语言现象。本文试
从环境(environment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和恒定性(conservation )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
汇的产生。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
生态学是生物学家 Haeckel (1866)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而提出的一
个概念,该词希腊语 Oikos (房子),意思是整个地球就像个大房子一样,人类在这所房子里具有和其它有机物一样的地位,任何一种生命
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它物种的存在。所谓生态系统就是一种相互和
谐、相互依存的关系。
受达尔文的影响,19 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 )
认为:“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裴文, xx)。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E.Haugen(1971)最早提出并使用“语言生态”( language ecology )这一概念。之后, Haugen在《语
言生态学》一文中提出要“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此后,“语言生态”的隐喻开始被语言研究者接受并广泛使用。
20 世纪 80 年代,德国 Bielefeld 大学的一批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原理
和方法应用于语言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以“语言生态学”或
“生态语言学” 为题的着述,使学科理论框架得以确立。 1990 年,
M.Halliday 在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 AILA)上的报告促使语言研究者对
语言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做出新的思考,即把语言和语言研究作为生态问
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考察,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的另一研究范式。20
世纪 90 年代,全球生态危机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变得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语言学。学者们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把生态学
应用于语言研究领域。同时,一些生态学概念被用来研究语言现象和语
言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与自然生物生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同构性。本文从环境(environment )、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协同进化
(c o-evolution )和恒定性( conservation )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新词
汇的产生。
二、从生物产生和依存的环境(environment )看新词汇的产生
在某一生物群落中,由于自然的长期演化,当温度、湿度以及气
候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群落中就会产生新的物种。生态语言学认为,世界上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