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
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2001-2010)序言(一)重庆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
重庆直辖市成立以后,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四大任务”之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
到2000年底,全市18个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基本实现整体越温达标,除了少数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对象以及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全市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重庆市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二)扶贫开发使我市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了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全市农村建卡贫困人口从1995年底的366万人下降到2000年底的82万人,加上卡外贫困人口,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4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由15%下降到5.8%。
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实施“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的5年间,贫困地区累计新修乡村公路12700余公里,新增68个乡、2745个村通公路,改造基本农田53万亩,解决了260万人的饮水困难,改善了4.8万户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农村照明用电基本解决。
三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5年间,贫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增长77%、236%和7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得到初步控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
(三)总结我市扶贫攻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四大任务”之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贫困地区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工作,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
二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扶贫工作责任。
农村扶贫介绍
21
22
23
二、小额信贷
1、含义
小额信贷是通过一定的 金融中介为具有一定负 债能力的穷人提供信贷 服务的一种特殊信贷方 式。
24
2、内容
• 与农户建立友善关系,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尊重用户,增加 用户与信贷机构的认同感和信心;
意识和能力。
25
3、作用
小额信贷与其它扶贫方式相比,覆盖面 大、到户率高、经济效益好、扶贫效果显 著、返贫率低、还贷率高、资金周转快, 非常适合残疾人就地就近参加生产劳动, 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而且,化整为零的 放贷,有利于化减大额贷款的风险。
26
4、局限性
• 只是一种为穷人服务的信贷方式,基 本上不能解决约束穷人发展的非信贷 方面的问题;
• 教育卫生项目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而对扶贫 发生长期作用;
• 工业项目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供 收入机会或通过购买贫困人口种养的产品而产生 扶贫效果;
• 劳务输出项目通过直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
和收入提高而产生扶贫效果。
17
4、区域开发扶贫战略
以综合性扶贫措施促进贫困人 口集中区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 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和 消除贫困目标的战略。
• 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 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 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 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为2 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 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19 99年为625元。
• 21世纪初,我国将调高贫困标准水平,以加 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fup/content/2007-11/25/content_76767_4.htm序言(一)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的难度很大。
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
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奋斗过程。
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黑龙江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省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贫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县、乡、村之间基本通车、通电、通邮,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到2000年末,绝对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281万人(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减少到70万人。
全省16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6元,比1993年增长1.6倍。
16个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29亿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2倍和125.3%。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以上,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如期实现了在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
虽然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全省农村仍有373万贫困人口(包括83万因灾返贫人口),其中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153万人;人均纯收入625元—865元的相对贫困人口220万人。
由于贫区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遭灾极易返贫,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离小康还有相当的距离。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贫困农民与富裕农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持续扩大,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当前,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创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央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贫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使贫困人口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迈进。
2005年国考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为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今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
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
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陕西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
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
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
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城乡差异逐渐显现。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条件、经济实力等方面的不足,贫困现象较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让每个农民都能够获得财富和尊严,逐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
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首先,农村扶贫开发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支持,乡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的支援。
农村扶贫开发不仅能够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还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其次,农村扶贫开发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也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居民是社会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村发展不好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而充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
农村扶贫开发的实施农村扶贫开发也需要考虑到具体实施细节。
首先,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创新,提高科技含量等各方面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在基础设施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公路、供水等环境设施的建设。
其次,应该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通过将农村土地流转到效益更高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提高规模化经营程度,进而提高农业效益。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提升收入。
此外,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也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越来越便利、发达,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扩大销售渠道,还可以拓宽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是社会伦理问题。
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贫困、疾病或其他原因自暴自弃,对于这些人政府需要加大关心、扶助并鼓励其振作起来。
更好的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创造社会价值。
其次,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等问题。
农村扶贫开发也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等方面,必须推动乡村绿化工程,控制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农村社会持续发展。
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
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2001—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搞好新时期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与《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扶贫开发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和任务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缓解和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关系社会稳定和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政治课题。
从1986年国家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特别是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省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陕西省“五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贫困地区产业开发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到2000年底,全省69个贫困县人均占有粮食由1993年的297公斤增加到36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77元提高到1166元,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在多年的扶贫攻坚中,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践,开拓进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扶贫攻坚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开发开放式扶贫,着力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省情,不断探索扶贫到村到户的有效途径,真扶贫、扶真贫;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大打扶贫攻坚总体战,这些经验是我们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的宝贵财富。
在充分肯定“五七”扶贫攻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实现了扶贫开发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贫困问题仍是制约我省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综合知识真题汇编【2012年-2022年打印版】(二)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综合知识真题汇编【2012 年-2022 年打印版】 (二)1、多选题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_____。
A : 脱贫任务任重道远B : 脱贫成本增加C : 脱贫速度加快D : 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态势E : 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片、线并存参考答案: BDE本题解释:【答案】BDE。
解析:2006 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年) 》中期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进人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脱贫成本增加;二是减贫速度放缓;三是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 (14.81 万个贫困村) 、片(特殊贫困片区) 、线 (沿边境贫困带) 并存的特征;四是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
故本题答案选BDE。
第 1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2、单选题一个人在铁道边(轨道是直的),听见远处传来火车笛声,57 秒后火车经过她,已知火车鸣笛时离她 1360 米,且声音每秒传 340 米,则火车速度是:_____A : 18 米/秒B : 21 米,秒C : 22 米/秒D : 24 米/秒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火车鸣笛后,这个人过了1360÷340=4 秒听到笛声,因此火车鸣笛开始后需要 57+4=61秒才能经过这个人,火车的速度是136÷61≈22 米/秒。
第 2 题所属考点-题库原题3、单选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_____。
A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 社会主义社会C : 封建社会D : 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结束。
《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
a 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后,1953 年到 1956 年我国实施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变为社会主义社会,B 项不合题意。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公务员事业编三支一扶时政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扶贫工作,与广大贫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自2001年颁布《纲要》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推动,进展顺利。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从10.2%减少到3.8%;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7.6%,略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增长水平,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减贫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5年减少3743万。
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3273元,年均增长10.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0.95个百分点,扭转了“十五”期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
其中,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新增教育卫生用房大幅增加,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比例显著提高。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实施的整村推进、扶持产业化经营、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连片开发、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等六项重要措施。
据了解,《纲要》实施之初,全国共确定15万个贫困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
到2010年,已经完成12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计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群众,实行易地搬迁扶贫,补贴建设住宅,提供各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
直面挑战,集中连片困难区成“主战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起点。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农村政策法规题库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农村政策法规题库1、问答(江南博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要求是什么?解析:农业部办公厅制定的《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是:围绕兴机富民,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机投诉监督体系,及时处理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民对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的投诉,维护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权益。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创建平安农机。
做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舆论环境。
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提出扶持发展的措施,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又快又好发展。
2、问答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群众的功能有哪些要求?解析:《关于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工作的意见》要求: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里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工作的综合阵地。
具体说来;一是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组织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其他各种会议,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活动,村干部进行办公议事,处理村务,接待群众等。
二是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开办农民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对农民群众进行政策理论、实用技术、科技文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教育培训。
三是村级组织要依托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各种便民服务活动,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县市涉农部门和乡镇站所,有条件的要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设立为民办事代理站(点),及时为群众办理户口迁移、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社会调解、劳务输出、宅基地审批等事项。
四是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设施和资源,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要突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服务群众功能。
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12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科技部、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农业科技发展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创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二00一年四月二十八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为明确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定农业科技工作“十五”重点和2010年目标,切实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制订本《纲要》。
一、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2005年国考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1.缓解和消除贫困仍然是中国今后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为尽快解决在一定程度和特定地区仍然存在的贫困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1世纪前10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这次会议后,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出今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2.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贫困人口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在过去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已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这些都有助于使今后的扶贫开发迈上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根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就降低零点八个百分点。
经济的稳步增长将扩大劳动力需求,有利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
同时,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促进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陕西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欠发达省份。
2001年全省贫困人口有817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1%;其中未解决温饱的382万人,低收入的435万人。
全省50个县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7个县被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070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村。
2002-2003年,陕西省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加他们的收入为目标,整村推进,全面抓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
扶贫对象对应词
扶贫对象对应词
扶贫对象对应词指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和政府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对象,即收入或消费水平低于扶贫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
扶贫对象的确定,既与国家扶贫标准相对应,也与扶贫开发阶段性工作任务密切相关。
由于国家扶贫标准和扶贫开发阶段性工作任务是动态的,所以扶贫对象及其规模也是动态的。
例如,《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将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8000万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工作对象。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将扶贫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与此同时,继续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
这两个层次的扶贫对象与国家颁布的两个扶贫标准(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是相对应的。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
这里对应的扶贫标准,是指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2011年颁布的新的扶贫标准,以及今后可能适时调整的扶贫标准。
从理论上来说,扶贫对象与贫困人口这两个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但之所以提出和采用“扶贫对象”这一术语,是为了突出强调扶贫开发工作和政府扶贫政策的目标群体的指向性和对象瞄准性。
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
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解决了11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是个农业大省,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基本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奋斗目标我省2001-2010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全省农村11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迈向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十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是:加快解决温饱,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尽快解决除20万救济对象外的11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困灾返贫人数;到2005年,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恩络尔系数降低到50%以下。
扶贫办工作职责
扶贫办工作职责一、负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及中央、省、市、县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做好全县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调研和扶贫成果的宣传工作。
二、负责做好全县贫困户及贫困劳动力的建档立卡及动态监测工作,着力实施“雨露计划”,有效地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必要的素质和技能保障。
三、负责组织全县“十五”、“十一五”期间省级扶贫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及年度规划项目的考察、评估、申报工作,规范实施项目,严格管理,力求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最大化,培植扶贫开发亮点,确保扶贫示范成果的辐射推广。
四、协同贫困乡(镇)党委、政府及村建部门,推进贫困村村组组织和制度建设,增强贫困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村民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负责做好省、市、县定点扶贫的协调服务工作,整合相关部门及社会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合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六、圆满完成省、市扶贫办及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
扶贫办服务承诺制一、履行首问责任制。
本办工作人员是第一位受外界询问的人,必须自觉承担回答和处理的责任。
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要认真回答和处理;范围外的,要负责引导或帮助联系,决不推诿。
二、实行办事预约制。
对于上、下级机关的工作约定,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无故推辞、缺席。
三、严格限时办结制。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办理的工作事项。
能立即办理的立即妥办,决不因办事人的主观因素而贻误工作。
四、遵守一次性告知制。
对于工作要求与规定应一次性告知服务对象,不人为设置障碍,刁难服务对象。
五、确立行政过错追究制。
由于本办人员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要承担应负的责任,自觉接受组织查处。
六、建立勤政廉政责任制。
本办工作人员要勤奋工作,清廉做人,坚决杜绝权钱交易,“索、拿、卡、要”、收受钱物,决不将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
国务院颁发实施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发 展 , 民生 活 水平 显 著 提 高 , 困 人 口 农 贫
大 幅度下 降 。但 是 , 由于 历史 、 自然 、 济 经
和 社会 等 方 面 的 原 因 ,一 些 地 区 发 展缓
慢 , 困现象仍 很突 。 9 6年 , 贫 18 中国在 全
国 范 围 内开展 了有 计 划 、 组 织 、 规模 有 大 的扶 贫开发 。到 19 9 2年底 , 国没有 解 决 全 温饱 的贫 困人 口 , 17 从 9 8年 的 25亿 减 少 .
人 力 、 力 、 力 , 员社 会 各 界 力量 , 物 财 动 开
展 大规模 扶 贫攻 坚 ,力争 用 7年 时间 , 到
20 0 0年 底基 本 解决 当时 全 国农 村 贫 困 人
口的温饱 问题 。 “ 八七 扶 贫攻 坚计 划”是
中国历史 上第 一 个 明确 目标 、明 确对 象 、
%左 右 。除 了少 数社会 保 障对 部 分指标 已经接 近或达 到全 围平均水 平 : 中 ,中 国政 府 针 对 农 村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实 重下 降到 3
际, 为缓 解 和 消 除 贫 困 , 终 实 现 共 同 富 象 和生 活 在 自然 条件 恶 劣 地 区 的特 人 最 裕 而采取 的重大 战略措 施 。 17 9 8年 以来 , 经济发 展速 度明显 加快 。国家贫 困县
到广播 电视 节 目, 群众 的 文化 生活 得到 改
善。
署 。 《 中 国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纲 要
同时对 中西部 上述 四类 贫困地 区的其 他县 的 贫困 乡村 也给予适 当支持 。考 虑到东 部 省 份经 济发 展 总体 水平 相对 比较 高 , 部 东
省 份 的 一 比较 贫 困 的 地 区 主要 由省 里 自己进行 扶贫开 发 。 新 阶段扶 贫 开发 的 主要政 策 措施 : 一
转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转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1(000)027
【摘要】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以下简称《纲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总页数】16页(P37-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8
【相关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J], ;
2.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J], ;
3.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J], ;
4.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J], 无
5.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01.10.15•【文号】•【施行日期】2001.10.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1年10月15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中国政府确定的到二十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这里就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一、扶贫开发的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
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大规模实施的。
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
导致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
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
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fup/content/2007-11/25/content_76767_4.htm序言(一)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国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到2000年底,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
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解决的难度很大。
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
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需要一个较长期的奋斗过程。
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落后状况,缩小地区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做出不懈努力。
(三)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这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奋斗目标(四)我国2001-2010年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二、基本方针(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这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六)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
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
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八)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九)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
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三、对象与重点(十)扶贫开发的对象。
要把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同时,继续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
(十一)扶贫开发的重点。
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把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并在上述四类地区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东部以及中西部其他地区的贫困乡、村,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扶持。
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十二)制定规划,落实任务。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分别制定本地区的扶贫开发规划。
规划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
制定规划要实事求是、综合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统一评估,统一论证,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入,分期分批地解决问题。
四、内容和途径(十三)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地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要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
贫困地区发展种养业,要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一定要按照市场需求,选准产品和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确保增产增收。
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
(十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
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十五)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010年前,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做到大多数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贫困地区的主要地方病。
确保在贫困地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
(十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
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
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十七)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
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
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革除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十八)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
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和引导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
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
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可以就劳务输出结成对子,开展劳务协作。
输入地和输出地双方政府都有责任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十九)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
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搬迁扶贫。
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十分细致地做好搬迁后的各项工作,确保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经济发达的省市要从全局出发,适当增加吸纳和安置来自贫困地区的迁移人口,并作为对口帮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鼓励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处理好迁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关系,尽快提高迁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县内的移民搬迁由县政府组织,跨县的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
要做好迁出地的计划生育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确保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二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
地方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
对于适应市场需要,能够提高产业层次、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并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开发型企业,能够安排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买难、卖难问题的市场流通企业,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五、政策保障(二十一)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都必须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
要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要针对目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二十二)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支持其他贫困地区。
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实行专户管理。
资金分配计划每年下达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地方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使用。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三)继续安排并增加扶贫贷款。
中国农业银行要逐年增加扶贫贷款总量,主要用于重点贫困地区,支持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对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的有助于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项目,应视项目效益给予积极支持。
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贫困地区扶贫贷款项目的条件,根据产业特点和项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
扶贫贷款执行统一优惠利率。
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财政据实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