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论原始社会各时期各地域彩陶纹样PPT课件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 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 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 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 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 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 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 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 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 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总体看 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 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 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 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第4页/共9页
03.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彩陶
旋涡纹彩陶
舞蹈纹彩陶
彩陶双连杯
马家窑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距今约4600多年,由庙底沟型发展分化而来。半坡 型与庙底沟型彩陶多以敞口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其装饰多用同心圆 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的组合,产生对比的效果,装饰花纹多用玄纹、波浪纹、同心圈纹、 网格纹、点纹、旋涡纹等。马家窑型装饰大多都布满器体,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一大特点, 配以外部的旋涡纹,产生流畅、旋动的感觉,是马家窑彩陶中最有代表性的杰作。罐的肩部描绘的那 种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千回百转的旋涡纹使我们仿佛看见当时黄河水流波涛汹涌的壮观画面。彩 陶的作者从奔流不息的河水中获得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并给以物质的体现,变为艺术的形象,因此特别 富有感染力。
第5页/共9页
马家窑型彩陶又一杰作是青海大通县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盆中装饰有三组舞蹈人物,每组五人, 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部有辫子,每人后部都有一尾状装饰,围成一圈,翩翩起舞。每组人物的两端以 弧线分隔,两组弧线间 还有倾斜叶片纹装饰。我们透过这些抽象化的图案,可以想象出原始时期,虽然 生产力低下,但是氏族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生产生活都很愉悦的社会状况。
陶器(原始社会

陶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原始社会半坡类型器型:圆底、平底盆纹样:直线构成分类风格庙底沟类型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样:曲线构成流行地域: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仰韶文化地位(意义):我国远古彩陶的代表人面鱼纹盆(半坡)赏析:圆形的人面被黑白图形分隔开来,显得神秘安详,代替耳朵的是一对呈三角形的鱼。
整个画面神秘奇特,妙趣横生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庙底沟)赏析:造型因素在动感和神态的表现中负有勃勃生机。
彩陶石岭下型(与庙底沟相似)马家窑型波澜壮阔、循环往复、具有韵律、节奏分类半山型风格造型优美马厂型没有了精心制作的耐心马家窑文化流行地域: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位(意义):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代表作:舞道彩纹陶赏析:反映了当时生活情节,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形象的某些特征,而且能使用其表达一定审美及思想。
黑陶:流行地域:山东龙山龙山文化风格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有“蛋壳陶”之称。
奴隶社会(先秦)西周之前(包括西周):白陶器: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白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西周以后,至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坚固美观,制造简便。
商中期-战国:原始青釉(原始青瓷):陶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飞跃。
秦汉时期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规模宏大,气势宏大。
秦朝风格:1、伟美2、较高的写实技巧——大而不空,远视其势,近观其质。
陶塑陶俑特点:数量巨大,出土范围广。
下层人形象,“视死如视生”的厚葬观念汉朝西汉:济南无影山:表现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第一次发现杂技题材的陶俑代表东汉:四川成都天迥山:击鼓说唱佣:下层人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越窑南方地区:浙江瓯窑↓婺州窑青瓷施釉均匀、明德清窑朗、雅致代表:青瓷莲花尊北方地区:河北景县封氏赏析特点:莲花尊上下仰覆两对莲花相对构成其优美形象,花瓣尖微微翻卷,显得皎洁、丰润、充满生机。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史PPT课件

产生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定居
生活;火的应用和对
陶器的雏形: 材料特性: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令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 烧制方式: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 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
.
20
五、如何欣赏工艺美术的装饰美
1. 欣赏工艺美术装饰美,要注意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 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把握工艺美术装饰美的发展、 变化的历程。
.
22
.
23
2、要注意观察具体的装饰效果,从中体味装 饰花纹的图案美、装饰工艺的精湛美、装饰 题材的意境美。
考古发掘和人类学的资料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最初是 石器工具的制造。在我国原始社会,不仅存在着使用石器的时代, 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是从打制石器拉开序幕的。
根据人类制造石器工具方法的不同,我们划分两个时代:旧 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严格意义来说,人类的设计思想萌芽于旧 石器时代,但是真正通过人们的行为将这种设计思想付诸实践,却 是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才发生的。
这种节奏感是建立在对静态对象作动态的理解,或者说静态节奏是
动态节奏在空间中的移位和联想的结果。这种节奏感主要通过造型、
装饰、色彩等视觉符号因素有规则连续地使用来体现。
.
17
第一章 原始社会
马踏飞燕
.
18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司母戊鼎
.
19
2.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规律、特征
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工艺.

一、概述
彩陶是用手捏制的。我们劳动的祖先,凭着灵巧的双手、熟练的技巧,能够 制作出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当陶坯还未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如木片、卵石 等把陶坯的表里打磨光滑,然后画上装饰花纹,再入陶窑去烧,烧后形成黑色或 深红色的美丽图案。红色的是赤铁矿,黑色是锰化物颜料。
二、彩陶工艺
半坡型
庙底沟型
半坡型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往西达
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
半坡彩陶的装饰花纹以直线组成的几何纹样为主,很少运用直线,鱼形花纹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寓人于鱼”
马家窑型
半山型
彩陶鱼纹钵
马厂型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半坡型
半山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 形成小底。器体较矮。
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其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庙底沟型 1.用旋涡纹组成装饰。
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 。
“开光法”
马家窑型
半山型
马厂型 葫芦纹彩陶双耳壶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半山型
马厂型
涡纹彩陶翁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菱蛙纹彩陶双耳壶
蛙纹彩陶双耳壶
谢 谢!
河姆渡人制作彩陶 中外工艺美术史 zhong wai gong yi mei shu shi
一、概述
半坡型
朴质
庙底沟型 马家窑型
原始人的创造

马家窑文化彩陶
细泥红陶:敛口、方圆唇、溜肩圆
鼓、深腹上粗下细,小平底。腹部两 侧有对称环耳。器表磨光,从口沿、 肩部与上腹部,用黑彩弦纹分隔上、 中、下三组,其间绘黑彩漩涡纹与水 波纹带条图案。器型较大,造型雄伟 壮观,装饰繁缛瑰丽,绘画技术熟练, 具有高度艺术水平。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
彩陶圆底鱼纹盆: 直径51厘米,是我 国直径最大原始陶 器
仰韶文化彩陶
小结: 彩绘部位:内壁,外壁上半部 及口沿最显眼位置 图案纹样:动植物,几何纹样, 质朴明快,绚丽多彩
马家窑文化彩陶
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细泥红陶。口微敛,
卷沿、圆唇、鼓腹、小平底。内外磨光施黑彩绘画。
小结: 彩绘部位:器物的口、颈、肩与 上腹部位,装饰面积更大 图案纹样:纹样繁密,回旋多变, 呈四方或二方连续
二、玉器
• 种类:玉璧、玉琮、玉 管、玉佩等 • 寓意:宗教巫术,部落 图腾 • 雕饰: • 代表:良渚文化玉琮、 红山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玉琮: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高7.2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 寺墩遗址出土透闪石软玉,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 筒形,外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四面各由 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 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 上肢,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鸟
玉虎
玉 龙
三、雕塑
彩塑女神头像:高22.5厘米、宽 16.5厘米,相当于真人大小,距今 约5千年,出土时颜面呈鲜红色,眼 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造塑基 本准确,形象生动,表现了我国新 石器时代彩塑的高水平。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

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注:1. 红色标注为主要文化类型,另外在文化类型具体断代上,部分文化类型有些资料比表格时间提前约1000—2000年。
2. 此外还有属于晚期的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
彩陶类型按照地域分布划分:参考资料:姚江波.彩陶鉴赏与收藏)中国彩陶文化类型分类------按地区分类第一、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彩陶第二、陕西泾渭流域一带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1)白庙等遗址(2)北首岭下层类型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半坡类型(2)半坡中层等遗址(3)半坡上层类型三、客省庄二期文化第三、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邻境地区的彩陶一、老官台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东庄村等遗址(2)庙底沟类型(3)西王村类型三、庙底沟二期文化(文化三)第四、河南中部地区的彩陶一、裴李岗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仰韶文化(2)大河村类型(3)秦王寨类型第五、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地区的彩陶一、磁山文化(文化一)二、仰韶文化(文化二)(1)后冈类型(2)大司空类型第六、河套地区的彩陶一、白泥窑子等遗址(文化一)二、海生不浪类型(文化二)第七、东北地区的彩陶一、红山文化(文化一)(1)红山后等遗址(2)石棚山等遗址(3)白斯朗营子等遗址二、土珠子等遗址(文化二)第八、鲁南淮北地区的彩陶一、北辛类型文化(文化一)(1)青莲岗文化早期(2)大汶口文化早期(3)大汶口文化中期(4)大汶口文化晚期第九、南京、镇江地区及淮南一带的彩陶一、青莲岗文化(文化一)二、北阴阳营文化(文化二)第十、太湖和钱塘江地区的彩陶a太湖地区一带一、马家浜文化(文化一)二、崧泽文化(文化二)b宁波、绍兴地区一、河姆渡一期文化第十一、福建、台湾、广东沿海地区的彩陶a福建沿海地区一、昙石山文化(文化一)(1)昙石山下层类型(2)昙石山中层类型b台湾沿海地区一、大坌坑文化(文化一)二、凤鼻头文化(文化二)三、圆山文化(文化三)c广东东部和中部地区第十二、长江中游地区的彩陶a汉水中游地区一、下王冈等遗址(文化一)二、黄栋树等遗址(文化二)b鄂西一带地区一、大溪文化(文化一)二、屈家岭文化(文化二)c鄂东、鄂中一带地区一、屈家岭文化(文化一)第十三、西藏、澜沧江上游的彩陶一、卡若文化(文化一)第十四、新疆地区的彩陶一、新疆东部地区二、塔里木河流域三、伊犁河流域参考资料:张明川《中国彩陶图谱》。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

1列出原始社会彩陶的各种类型,分别试述时代年限造型和装饰特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
以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单纯,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
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最为生动精彩。
它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②几何纹。
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
③编织纹。
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还出现了瓮、罐等。
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定。
年代约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
纹饰有:①植物纹。
以旋花纹、叶状纹居多。
②动物纹。
有蛙、鸟等,较少见。
③编织纹。
有线、篮、绳等纹饰。
④几何纹。
多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分布于青海、宁夏、四川等地。
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消失。
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纹饰有:①人物纹。
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纹描绘5人一组携手起舞、腰带随之飘动。
②动物纹。
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以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
部分器物的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为中国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贝叶纹
半山时期出现的纹样,马厂时期 使用较多,而且有许多创新。半山 时期的贝形纹,一般用单一的黑色 绘制单个的贝形纹,比较写实,中 间用线条将贝分为两半,并用锯齿 纹表现贝腹部的花纹。马厂时期的 贝纹有的用黑、红复彩绘制,也有 的用黑色单彩。马厂早期的与半山 晚期接近,多为单个的贝形纹横向 排列,但表现手法出现变化,用红 色粗线绘贝的外形,内填由大到小 的橄榄形黑线纹;中、晚期多用单 一的黑色绘制,表现手法变得简单, 一般用线条勾勒轮廓,中间用竖线 将贝纵分,出现成串的贝形纹,多 为顺向串连,排列方式有横排、竖 排和斜排几种。
主要彩陶纹饰及演变
人面纹
人面纹在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就出现。人面多作圆形,眼 或睁或闭,眉以上和人中以下为黑底白纹,中间为白底黑 纹。这种黑白黑的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在头顶和太阳穴、 嘴等部位装饰有鱼纹或向上弯的钩纹,异常奇特。眼以上 涂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耳部或作向上的弯钩,或饰鱼 纹,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两边也各饰一条鱼纹。值 得重视的是,人面的头顶,画出半圆状的束发,并有横插 的发笄。还有特殊的一例,在鱼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 个人面,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它很可能是原始人在 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 衔于口或系于头上,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它也很可 能是缘于早期原始的动物崇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遭 到水的威胁,在洪水泛滥和水中作业时,溺水致死的事常 会发生。于是人们深感人比不上水中的鱼,希望自己有鱼 的本领甚至希望自己变成一条鱼,这些想象便自然产生对 鱼的崇拜。
早期的葫芦形束腰不明显,中间两 侧微内收,到中期葫芦形的下半部逐 渐变大,晚期的葫芦形束腰明显,下 部的圆形变得更大。 网纹也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常见的 纹饰,在马家窑类型彩陶中时常以主 体纹饰出现。到半山类型时多与其他 纹饰组成复合纹饰。马厂时期网纹使 用率也较高,但构图较松散。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1一6)。
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1)对称的组合。
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感。
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
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厘米。
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
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敛口圆底罐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
包罗万象的彩陶图案

仰韶彩陶艺术是绽放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最美丽的一朵奇葩。
它们上面那些绚丽的图案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其艺术成就,更难得、更重要的是现代人了解祖先思想、生活的窗口,拉近我们与祖先之间距离的一条“时空隧道”。
生活用具彩陶图案就陶瓷的实用性而言,实用器上的彩陶图案可分为动物、植物、天文、几何纹等。
一、动物图案动物图案主要为鸟、蛙、鱼、蝌蚪纹等。
据资料显示,图腾制在整个原始社会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它包罗万象的彩陶图案甄 奎 周巧燕马家窑类型鸟纹盆大约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已进入衰败阶段。
我国古代的图腾,在彩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图腾虽衰落,但仍处于这一时期。
图腾作为一个氏族的保护神,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它的出现密切了以血缘关系的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也是族的共同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
马家窑类型对鸟纹彩陶壶庙底沟类型彩陶侧面鸟纹演变图编辑|屈梦夏马家窑类型鸟纹盆兰州王保保城出土的这件彩陶盆里绘有一个符号化的鸟纹,鸟的头用一个圆点表现,三条柳叶分别代表鸟的身体和两只翅膀,这是太阳鸟的形式演化。
1.鸟纹鸟纹主要分布于晋、陕、豫等地区,是庙底沟类型中最主要的图案。
有的侧面伫立,有的展翅高飞,纹样中的不少几何图案如弧形三角形、斜线圆点纹、圆点纹,甚至一些宽短弧状纹都可能是鸟纹演绎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继庙底沟类型后,鸟纹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西发展,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鸟纹,这里的鸟纹已经过了高度提炼,除其首部还保留有鸟的特征外,身体已变成弧形三角纹,羽毛和翅膀多被数条弧线取代,腿脚不加任何表示,并且多与漩涡纹一起组成画面,因此可说甘青地区的鸟纹已完全几何化马家窑类型变体鸟纹罐半山类型鸟纹壶这件彩陶钵是庙底沟类型早期的作品,鸟纹呈影像效果,用比较写实的手法简洁鲜明地表现了振翅欲飞的鸟的形象,鸟头好像太阳,周围的圆圈好似月亮。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纹样1

良渚文化
马桥文化
上山文化
好川文化
兴隆洼文化 赵家沟文化 红山文化 甑皮岩遗址 石峡文化
小河沿文化
老虎山文化
•
•
西藏
台湾
卡若文化
曲贡文化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黄河上游
1.马家窑文化
A。马家窑类型:堆纹,泥质红黑彩 B。半山类型:内外皆彩,黑红两彩做锯齿型花纹 C。马厂类型:黑彩,有刻画符号 2.齐家文化 红色陶器,彩陶数量下降 黄河中游: 1.仰韶文化 A。半坡类型:红顶式,剔刺纹,红陶黑彩,多鱼,动物图案,是“有形式变化序列完整的 葫芦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 B。庙底沟类型: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出现白彩,未见内彩,是“特征容易识别,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纹样
作者:吴红梅
幻灯片制作目的
1、首先了解一下原始时期有哪些文化
2、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地域性,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了解
3、欣赏不同地区陶瓷的纹理
中国史前文化
•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汤家岗文化 岳石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 仰韶文化
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弧线形双
线型。陕西华阴西关堡一件[5],器形非常完 整,敞口斜壁矮圈足,腹壁绘花瓣纹、平行 斜线、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折 线形双线型(左图)。
黄河中游庙底 沟文化彩陶
河南郑州大河 村遗址彩陶
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文化绞索纹彩陶
河姆渡文化
• • 河姆渡文化西元前4000年到5000新石器时代 陶器刻画作品。刻划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 等,画面简洁舒展,风格朴实而又生机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热爱生活、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内心世界。代表作品有鱼 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等。这些带有刻画艺术的陶器,出土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我们的文化魅力、传承我们的文化精华,在欣赏古典岩画彩绘的中华古老文化的瑰宝道路上不断地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艺术情趣,快乐健康滴生活。
一、原始时期岩画最早的岩画则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头表面,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
现已发现著名的岩画点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福建华安县仙字潭摩崖石刻、广东省珠海市高栏岛石刻画、台湾高雄县万山岩雕群、云南省沧源县石刻、广西宁明县明江石刻、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石刻等等。
云南省沧源石刻《人类生存活动场面岩画》赏析《人类生存活动场景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境内。
现已发现一千多个岩画图形,其中以人物图像为最多,还有动物、树木、太阳及一些原始表意符号等。
这幅图是一件较完整反映人类生存活动场面的岩画。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图的中心位置,一条粗的实线表示着村道,人畜在一圆形弧线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处。
画面的上方则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们双臂曲举,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边跳边晃动着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呐喊,又似乎是在祷告着胜利。
画面的下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场面:搭弓引箭者,挥舞枪棒者,拳脚相向者,还有横卧地面的尸首,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
整幅画面用赤铁矿粉以手指、羽毛绘制而成,画面虽呈现出原始人类对绘画形体表现得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画面人物动态和场景的安排,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使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荡在山谷的呼喊声和震耳而又有节奏的祭祀歌舞声。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

论中国彩陶纹样的发展一、概述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经由初级阶段的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类型彩陶, 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再到原始文化彩陶衰落,前后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彩陶纹饰随社会原始形态和原始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由最初的在器物口沿涂抹一道简单的黑色或红色宽带纹, 到出现由直线和折线为主的三角形纹或环折纹,继而出现了较为写实的动物或人物图像。
总体看来,彩陶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纯到丰富, 由简练趋向繁琐的漫长过程。
而与此同时中国彩陶纹样有着一定程度的特殊性和艺术表现, 这是人类艺术渊源流传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彩陶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 种类也非常多。
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
线条讲究规整流畅, 图案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 疏密得体, 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彩陶的描绘用线条造型, 运动流转是主要的旋律, 从模拟到夸张, 从夸张到变形, 在形和线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培养和创造了线的艺术。
艺术创作则包含着两种形式: 一是装饰的作风, 二是描写的方法, 一路发展下去, 脱离了远古的蛮荒和愚昧, 人类也在生存的斗争中, 一步步走向文明。
三、中国彩陶纹样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彩陶文化,受到仰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且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彩陶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厂类型三种。
1.半坡彩陶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
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
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2.庙底沟彩陶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

一原始社会陶器艺术发展出现时间:新石器时代早期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分类陶质分:红陶灰陶白陶黑陶装饰分: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器陶造型:简单质朴半坡型纹饰:鱼鹿人面纹(直线斜弧三角折线)手法:分布在外观造型:外形优美陶庙底沟型纹饰:呈带状以带为美装饰面积增大手法:双关手法清晰地图底关系器造型:多样且大、饱满类马家窑纹饰:装饰带富有热情以水为主题型手法:有韵律感节奏感强、带强烈的视觉效果特造型:很有张力小而精致小口小底扩肩敛肩点半山型纹饰:很有张力手法:红黑相间造型:简单率意随行马厂型纹饰:圆点,菱形,网格组手法:有绘画效果典型纹样:1.几何图案。
2。
以水波为主,兼有圆点,菱形,网格组成典型造型:盘,碗,钵,盆,缸,瓮造料:挑黄土筛选陶造沉淀陶器制作造型:捏制里衬造型泥挑盘筑轮制阴干磨光与装饰烧制:堆烧窑烧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黄河上游)陶器文化仰韶文化(山西河南河北山西黄河中游)地域分布大汶口文化(鲁西南苏北一带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太湖平原杭州湾地区)1由不固定到固定; 2由不整齐到整齐3由不对称到对称造型4由在立体器表进行可触性的雕琢演变5在平面物体进行可饰性的绘画6由简单的样式到复杂发展条件:1基本条件: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稳定生活人们有闲暇时间去试验制陶器,而陶器又使生活更稳定舒适,这样陶器就产生了。
2客观条件:人们偶然编制物上涂了泥巴经过风干或烧纸变成陶器于是受到启发直接用黏土塑造成为容器在经过焙烧便成为陶器。
重要遗存作品:1、甘肃三坪村(马家窑类型的连环纹彩2、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人面鹿纹盆、鱼蛙纹盆、双人抬物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原始美学风貌:生动活泼自由舒畅淳朴天真一排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造型:里衬造型法;泥条盘筑法(自由、省料,厚薄均匀)陶器的绘画题材有:人物鸟类动物各式图案美术史意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彩陶艺术的几何纹饰美.doc

彩陶艺术的几何纹饰美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在原始彩陶纹饰中,除少数能看到物象的自然形态外,绝大多数都是几何纹。
单独的、组合的、二方连续的和四方连续的,几乎涉及现代图案学中几何图案画法的所有形式和手法。
本文拟就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对彩陶中的几何纹饰作一简单分析。
一、原始彩陶中常见的几何纹样式宽带纹仰韶文化早期典型的纹饰,通常是在钵体口沿外壁绘一周约2-3cm的黑色条带。
在某些长体形陶器,如葫芦瓶、细颈壶的口沿外也常用,好像给器皿戴了一条或宽或窄的黑色围巾。
三角纹几何纹中最常见的一种纹饰母题,一般可分为直边三角形和弧边三角形。
直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线既平且直,极富变化,常由两个以上三角组成图案再配以圆点或直线,构成一幅幅红黑相间、虚实相衬、构思巧妙的图案。
孤边三角形是由直边三角纹发展演变而来,其构图与直边三角纹大同小异,但其曲线美比直角三角形有更多的艺术展示空间。
圆点纹此纹样既可作为纹饰的基本元素,又可作为一种母题花纹,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大多在组合图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填充和定点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各种组合图案中。
在仰韶晚期还出现了圆点涡形纹,它以圆点为中心向四周引出弧线,形成富有动感的漩涡图案。
有的学者认为它是鸟的头部变体,故称之为变体鸟纹。
网格纹该纹样自仰韶中期开始出现,后来发展成马家窑文化的一种常见纹饰。
它常以较粗的线条勾画出圆形、椭圆形、四边形、叶片形或不规则形的边框,再由细密的斜行、横行、竖行直线交叉绘制而成,其笔法细腻,线条匀称,流传甚广,显露出史前先民高超的技艺,对彩陶文化影响巨大。
旋涡纹一种极具动感和旋律的纹饰,也是马家窑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样。
卷曲旋转起伏的弧线,首尾相交成涡心,连续展开成漩涡状,恰似奔腾不息的河水。
适时再配以圆点纹作装饰,两者的结合使图案动静有致,繁而不乱,旋而不眩。
人形纹或称“蛙纹”,彩陶后期的一种典型纹样。
这种纹样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中:早期有头有身,有双手双足,手足上还有五指,双手伸举,曲脚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爪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充分展示了原始图案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化过程。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半山型因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持续时间约公元前
2655~公元前2330年,色彩以黑、红两色为主,或有橙黄色陶地,装饰纹样以 黑红两色相间构成线条带锯齿形变化,或勾画葫芦网格纹,流水漩涡纹、水波 纹、格花菱田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半山彩陶的造型以短 颈、广肩、鼓腹罐最为典型,罐体近于球形,颈口有盲耳与器腹,两旁的双耳 相呼应,器高与腹颈比例恰当。
当人类开始打造第一块石器的时候,设计的历史就开始了。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人类赖以生 存的工具是极为粗糙的石器。从拣取到有意识加工,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的 萌芽。
距今约二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这一阶段石器的种类大大增加, 制作较为精细,功能专门化、多样化, 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更加显著。
装饰形式演变
彩陶的设计艺术
在实用的器物上进行装饰,
发生于漫长的人类早期发展史中。 中国彩陶几乎没有无装饰的器物, 装饰之美成为它的特色,当之无愧 名之为“彩陶”。
半坡型
装饰内容较具体
庙底沟型
图案逐渐抽象
马家窑型
请归纳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发展特点
曲线和直线,强调对比
1、装饰内容的演变
2、形式法则的演变
马厂型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向西发展到河西走廊,持续
时间为公元前2330~公元前2055年。马厂型彩陶还是以黑、红两色为主,也有 单用黑色的;器形变瘦加高,突出肩部,装饰常用波折纹、回纹、四大圆圈纹、 人形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人形纹在学术界称为蛙纹、谷神纹。有捏塑 浮雕等装饰手法。
心足,扩大的用火加温时的
受热面积。器颈部拔高,整 体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上游
1.马家窑文化
A。马家窑类型:堆纹,泥质红黑彩
B。半山类型:内外皆彩,黑红两彩做锯齿型花纹
C。马厂类型:黑彩,有刻画符号
2.齐家文化
红色陶器,彩陶数量下降
黄河中游:
1.仰韶文化
A。半坡类型:红顶式,剔刺纹,红陶黑彩,多鱼,动物图案,是“有形式变化序列完整的
葫芦口尖底瓶和鱼纹彩陶盆”
B。庙底沟类型:以黑彩为主,少数兼用红彩,出现白彩,未见内彩,是“特征容易识别,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类大 型溪
文 化 的 绞 索
所谓绞索纹,也有学者称为绳索纹、链条纹,或又称为绹纹与绹索纹,甚至有称为旋 纹的,它象是描绘两股或多股绳索拧合的样子,我们觉得称为绞索纹也许更恰当一点。 大溪文化彩陶上的绞索纹可以分作若干类,由大类看有弧线式,也有折线式,由细部 区别看又能分出双线型和多线型。此外绞索纹也还有长结和短结的不同,长结绞索纹 绘得流畅精致,短结绞索纹绘得细碎粗率。绞索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标志性纹饰,绞 索纹彩陶是大溪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的彩陶纹样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幻灯片制作目的
1、首先了解一下原始时期有哪些文化 2、针对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地域性,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了解 3、欣赏不同地区陶瓷的纹理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中国史前文化
• 黄河中游
南庄头遗址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贾湖文化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下王岗类型 西王村类型
大河村类型 大司空村类型
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 黄河上游
大地湾文化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
• 黄河下游
后李文化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 长江中上游
彭头山文化 城背溪文化 汤家岗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
河文化 宝墩文化
• 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太湖和两浙地区 河姆渡文化 罗家角文化
马家浜文化
嵩泽文化 凌家滩文化
良渚文化 马桥文化 上山文化 好川文化
肩头弄文化
• 东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 赵家沟文化 红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 老虎山文化
• 南方地区
甑皮岩遗址 石峡文化
• 西藏 卡若文化 曲贡文化
• 台湾 大坌坑文化 卑南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大溪文化彩陶绞索纹有不同的构图模式,将绞索纹刻划也一并分类,大体可 以划分为四式:
A式:绞索纹弧线形,又分单线、双线、三线和四线几种,以三线较为常见。 B式:绞索纹折线形,又分双线、三线和五线几种。 C式:绞索纹上缘弧线形下缘折线形,很少见。 D式:变体绞索纹折线形,图案环环相扣,但左右线条并不连续,与前三式 区别明显。
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
几
种
为
重
河姆渡文化
大溪文化
点
介
绍
类
仰韶文化
型
【半坡属于
:
仰韶】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磁山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大溪文化:
• 大溪文化的彩陶纹 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 明显 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
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 区,如三元宫、丁家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 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 数 量。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 少,彩陶筒形 瓶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 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 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至今 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 象。有人认为,这 类遗存虽确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 但可能 是受大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另一种原始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接下来是受大溪文化影 响的文化含绞索的图案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它明显受到黄河同期文化的影响,但它也向 外传播过自己的彩陶文化,也曾影响了黄河 及其他区域的文化。在检索资料过程中,一 组属于庙底沟文化的绞索纹彩陶进入我们的 视线。这组器物的器形和纹饰都比较特别, 它们原本并不归属于庙底沟文化。这组器物 共5件,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一件[1],绘绞 索纹与花瓣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双线型, 绞索结较大。陕县庙底沟遗址一件[2],绘平 行斜线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折线形 双线型。汝州中山寨遗址一件[3],绘花瓣纹 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弧线形双线型。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一件[4],绘平行斜线、 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弧线形双 线型。陕西华阴西关堡一件[5],器形非常完 整,敞口斜壁矮圈足,腹壁绘花瓣纹、平行 斜线、三角与绞索纹组合纹饰,绞索纹为折
等,画面简洁舒展,风格朴实而又生机盎然,既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热爱生活、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情感,也折射出先民期望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内心世界。代表作品有鱼 藻纹陶盆、稻穗纹陶盆、猪纹陶钵、五叶纹陶块等。这些带有刻画艺术的陶器,出土 时基本完整,即使是碎片,也是原地压碎,可以拼复完整,说明河姆渡先民对它们特 别珍重,应是祭祀用品,推测原始宗教意识已在先民中萌芽。 • 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
绞索纹及平行带中夹鸟型或横人字形 2.屈家岭文化 近乎蛋壳的彩陶碗,彩陶做晕染 3.石家河文化 红陶捏塑小动物,灰色,素面,磨光或蓝纹 长江下游: 1.河姆渡文化 黑陶,下班不排印绳纹,刻划花纹,多植物形象,少动物 2.马家冫兵文化 外红里黑,表红胎黑,素面红衣,或直线条纹 3.良渚文化 多素面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形制发展序列完整的器物,有植物花纹图案彩陶盆,鸟型花纹陶盆,唇小口尖底瓶,曲腹钵,
砂陶罐等”
C。西王村类型:红地红陶,红底粉白彩,镂空圈足豆,带流罐
2.中原龙山文化
庙底沟二期:少量蛋壳黑陶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黄河下游 1.北辛文化 堆纹,后期为复线窄堆纹 2.后冈一期 红顶,无动物彩绘图案或绳纹 3.大汶口文化 多素面磨光 4.龙山文化 轮制黑陶,蛋壳黑陶杯 长江中游 1.大溪文化 外红衣内黑胎,白色,戳印纹,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线形双线型(左图)。
黄河中游庙底 沟文化彩陶
河南郑州大河 村遗址彩陶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文化绞索纹彩陶
原始社会时期不同地域彩陶纹样
河姆渡文化
• 河姆渡文化西元前4000年到5000新石器时代 • 陶器刻画作品。刻划于陶器口沿和腹部,内容包括太阳、月亮、花草树木、鱼鸟虫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