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浅谈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要达到此目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
一般中学生多少都有一点语文意识,问题是有没有达到“自觉关注”的程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有力保证。
一个没有语文意识的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决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而一个具有较强语文意识的学生,课上会主动求知,课后会主动阅读。
碰到生字词,会翻字词典;碰到优秀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地多读几遍;碰到精彩的语段,会停下来咀嚼一番,乃至熟读成诵;碰到有意义的事情,会随时留心观察;有了这样那样的灵感,会动笔记录;听广播、看电视、读标语口号、看广告招牌、看说明书,都会思考一番:用字是否妥贴,用词是否得体,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由此可见,学生是否具有语文意识,对于能否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尤其重要。
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系统的语文知识,不是把课文讲深讲透,而是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一环。
敏锐的语文意识从哪里来?就我多年对少数语文尖子生的观察来看,他们都喜欢读书,注重思考,爱好写作,他们敏锐的语文意识多半是自我养成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方面就无所作为。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在教材内容特点上、在教学方法上、在教学媒体运用上,在课堂教学结构上都必须有通盘考虑,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养成了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意识自然就得到了培养。
我曾听过一个老师教《天上的街市》一诗,他的范读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朗读的魅力。
他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非常恰当,使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重音的把握这些朗的技巧与对诗的品味结合在一起。
在教第一节诗时,他抓住“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字,并将其换成“亮”,引导学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然后,他又把这节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串换位置,通过比较、品析,使学生体悟了诗歌行文思路的一致性特点。
在讲第三节诗时,他抓住“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逗号,通过对逗号去留的比较、
品味,使学生对这节诗意有了立体、形象的感受。
像这样有语文味的课,能不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么?
2.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有了兴趣还必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语文意识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语文习惯问题。
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
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
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
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
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
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
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
术表现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章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每堂课学生都能记住一点东西,思考一点东西,借鉴一点东西,创造一点东西,并逐渐内化为阅读的习惯和内在的需求,语文意识就能逐渐养成。
3.教师要注意抓住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还要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只是学习语文的一块很狭小的空间,仅仅靠课堂45分钟是提高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
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他们在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释疑、会心的心理状态,不断提出问题,自主地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找出问题的答案,学好身边的语文,
学生的语文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得到了培养。
这必然会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语文意识初步形成的表现。
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
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语文意识的表现。
显然,学生的疑问,牵涉到作者的思想、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问题,也关系到欣赏品味的差异、时代隔阂等问题,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
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推翻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5.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语文意识。
对任何一篇文章,教师要有总揽全篇的气度,要有咀嚼再三的功夫,要读出几十个、上百个疑问,对字词句篇、立意构思、选材剪裁、表现手
法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自觉关注”,着意揣摩。
如读一篇小说,读第一遍,主要是看它的故事;第二遍,就要下点工夫,数数小说写了几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样的细节表现出来的,还要注意人物的出场顺序,其中有什么道道;第三遍,重点放在故事情节的发展,看看开场之后怎样铺垫,怎样过渡,怎样推进,怎样达到高潮,最后怎样解决矛盾,一块一块把全文分解开,做到烂熟于胸;第四遍,研究小说的开头,看看为什么这样开头,好处在哪里,根据小说的场景或可能发生的情况,另外设计一个开头,比一比,哪个效果更好;第五遍,推敲小时的结尾,根据故事,另外做一两个结尾,和作者比试比试。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并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愈是动脑最多、揣摩最透的地方,人们的印象愈是深刻。
若一个语文教师能有这样敏锐的语文意识,学生又能差到哪儿呢?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语文教师自己要做好示范,要把语文意识灌注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意识日渐强化,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文能力逐渐增强,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