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招生宣传中的定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在招生宣传中的定位关键词:医学高校

招生宣传;非医学专业

摘要:在现今高考考生日益减少而各大高校扩招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式下,很多考生不愿填报就业形势严峻的医学专业,如何让医学院校中的非医学专业在次种形式下吸引考生的目光,让这些目前在社会上很缺乏的近医学专业成为考生心中报考的目标,是我们在招生宣传中应该努力拓展的一个方向。

我是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基于自己是医学院而主修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殊身份,这次回母校——江西省南康中学——招生宣传的活动中,在整体宣传完我们的大学后,我还与正在为高考而奋斗的高三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备考经验和报考心得。

回到家,我开始回想整个宣传活动中的各个细节。在队长把大学的宣传资料准备完整后,我们在队长家里为这次活动做了个详细的策划。在与母校老师取得联系之后,确定了宣传时间为1月28号晚7点。到了那天,我们又一次回到母校按原来的策划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展开了这次宣传活动。

1.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再加上高校的扩招,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体系已难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也对医学院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医学院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扩大招生,招收非医学专业学生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高等教育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今天,如何保证医学院校非医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机会与质量提高呢?这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来说,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医学生的就业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困惑及就业难问题分析

2.1新专业学科建设不够成熟。

每一个学科的成熟与稳定发展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周期。显然,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因学校办学时间较长,规模成熟,教育目的明确,已形成较为规模的就业市场。但是,非医学生的就业就不容乐观,非医学专业都是这几年开设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学科建设基础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运用的平台不成熟,也没有毕业生作为就业的参考。所以,短期内难以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2.2学校自身认识不足。医学院校为了适应生存、扩招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一哄而起,急于“抢滩” ,而对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社会定位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探索。

另一方面,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尽管很多高校对以上问题认识的很清醒,但囿于条件所限而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其条件不足主要体现为医学院校开办的非医学专业主要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背景,而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多数都很薄弱,非医学专业多

数是从过去的“两课”或公卫系发展过来的,人文社科学科底蕴先天不足。

2.3社会认知度不深、就业市场拓展不宽。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医生,这在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向思维。所以大多都认为医学院校培养出的都是医生,对非医学生了解还不够。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非医学生需要接受社会一段时间的检验与认识。短期内,有些用人单位仍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有的非医学毕业生去面试时,就会出现尴尬的现象,医院类的用人单位会说“你们不懂医学,我们招你职称都不知从何走” ;而公司、企业等用人单位就说“医学院校不是培养医生的吗”?我们不要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另外,部分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与综合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也有一定的看法,他们认为,相对医学院校而言,综合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能与市场接轨,在同等条件下,评价与认同倾斜于综合性院校的学生。所以,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市场开拓力度受限。一方面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只是医学专业;另一方面综合院校的毕业可以取代医学院校非医学生。

2.4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未转变。

一是大学生虽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但是很多非医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大多限于医疗部门,在择业时潜意识的受传统思想影响,只把目标定位在医疗部1’]、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工作稳定。二是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毕业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名利,轻事业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三是创业意识的缺乏,缺乏先就业再择业的认识,都认为初次就业重要,都十分谨痪。

3.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对策客观地分析高等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现状,在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寻求非医学生就业的渠道。

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措施和对策着手。

3.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应该以服务卫生事业作为目标,因其自身有着优良的医学背景。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按专业不同的方向设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才条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课程设置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对过往的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地与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地分析现阶段社会需要怎样的知识,需要怎样的人才,务必使得课程的设置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医学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能一概而论,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分界要根据需要划分清楚,避免出现“什么都教,最后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

3.2努力提高非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医学人才。不同职业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但各类职业对择业者也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如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大学生要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人才。

作为医学院的非医学生,应明确知道,服务医疗及其相关行业是自我培养目标,也是衡量综合素质的标准。

所以应扎实学好医学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管理学、法律等专业内容,努力塑造成复合型的综合人才。但应避免“什么都懂一点,但没有一样精”的困境,这就需要学校充分抓好教学质量控制,并在课程设置上要严要求、高标准。另外,还要完善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走入社会前,高校毕业学生应着重锻炼、培养自己完善健全自己的心理品格。

3.3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当前,大多医学院校在临床生培养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接触还相对较少,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市场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不甚了解,高校一味求大,新学科设置过多、过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