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与禅文化
座座高峰一样 的文化 景观等诸 多方 面 , 都是 中国文
化 中的亮点。十年 前 , 作者 在《 少林寺 与 中国文化》 一 书 中这样写到当时的感 觉 :江山留胜迹 , 步听余响。 “ 驻
历史的往事在浩渺 的 山雾 中时隐时 现 , 断续续 。有 断
共翻译经书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 十地经论》 是 印度世亲对《 十地经 》 的解释 , 属瑜 伽派 的早期代表 作
字 , 是倒 谷 却
经论》 说明少林寺一开始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 , 场所 。《 十地经论 》 是 佛教 华严 宗 的 主要 依据 。跋 又 陀的弟子慧光 , 曾在少林寺协助翻译《 十地经论》 所 , 以慧光的弟子 中 , 多 人是华严 宗 的巨子 , 有 如僧范 、 昙 衍、 法上 、 等 , 昙遵 都对 中国华 严宗作 出过 开创 性 的贡 献。慧光一开始从事佛教律学研究。跋陀刚收他为弟 子时曾说 :此沙弥非常人也 , 大戒宜先 听律 , “ 若受 律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中国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的时候作为第一部生动地反映中国武术文化的电影少林寺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和具有东方魅力的旋律把少林寺的神秘传奇一下子推到了世人面前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效应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1 期
黄 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HUANGHE &T UNI S VERS I r
生、 发展和传扬都有独特的贡献。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已经成为联结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条文化纽带。
关 键 词; 文化 ; 禅 少林 寺; 文化纽带
中田分类号 : 96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5 2 (0 7 0 -0 40 B4 . A 10 -4 4 2 0 ) 10 3 -4
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
一种佛教传统文化
01 分类
目录
02 简况
基本信息
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
分类
诗歌文化
禅茶文化
诗歌文化
《少林禅修歌》
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 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清规 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 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
《少林精神》: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 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农禅立寺为根本,医 禅济世救穷困;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 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 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 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 时以茶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 河挂绿水,秀山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禹锡“山 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 江月,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 米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两碗茶》“食休一觉睡, 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日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饮茶之乐跃然纸 上。另外一大诗人元稹,用生花之笔把茶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形式在唐诗中也别开生面,以单行排列犹如诗塔: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 霞,淘洗古人今不倦,将知醉生丰堪垮。”唐文学家柳宗元酬友诗曰:“犹同甘露饮,佛事熏毗邻,咄此蓬瀛侣, 无乃贵流处。”唐政治家,独创颜体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在月夜啜茶与其挚友陆羽,僧皎然等以诗唱和,高雅之致: “泛花邀坐客,酒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颜攀月桂......”至于在九华山吟茶之作则不胜枚举:“霜过收松 实,春深摘茗芽”;“犬吠披云客,花还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 玉花”描绘了九佛茶的采摘和品质,“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家春乱石涧生花, 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清白元亮诗描绘更为详尽。“华僧虚 云也身体力行”:“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樵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对少林禅武文化“出世与入世”的审视
联 系在 一起 , 以天下 为 己任 , 救 万 民于水 火 。僧人 也 不 例外 , 其也 有 着 “ 以 佛 法 救 世 救 人。
少 僧人 在历 史上 于“ 乱世 ” 人世 救 万 民于 水火 。 隋末 , 天 F 纷争 、 烽 火 四起 。公 元 6 1 9年 , 隋朝 将 军 王
发 生 。少林 僧人 普渡 众 生 、 兼 济 天 下 的政 治 主 张 主要
。
禅是 静 的 , 武 是动 的 , 少 林武术 把 一静一 动 这两个 极端
融为一炉 , 做到修禅——修身养性 , 习武——提高技击 技术 、 强身健体 , 达到禅即武 、 武是禅 、 禅武合一 , 你中 有我 , 我 中有 你 的至 高境 界 。正 是少 林 之 武 融 入 了 禅 宗博 大精 深要 义 才使得 少林 武学 由下 而乘 之术 转变 为
匕 而乘 之道 。
通 过 与福裕 是 同 门师 兄弟 的耶 律楚 材传 达 给蒙古 统 治
2 少 林禅 武 “ 入世” 政 教 相 合—— 普 渡 众 生 、 兼 济 天
下
仁 人志 士有 着 “ 以天下 为 己任 ” 的崇 高理 想 , 英 雄 有着“ 拯救人 民于水火 ” 舍 身 忘 我精 神 , 僧 人 有着 普 渡
在眼前 , 依然能稳如泰山, 坚若磐石 , 置名利 、 生死于度 外, 达到无我境界 , 武艺才会游刃有余。 在 中华武 术技 术 风 格 的形 成 和 发 展 过程 中 , 少林 武术 习练要求“ 内外合一、 形神兼备” , 注重精 、 气、 神、 力、 皮、 骨 同修 , 即 内外 合 一 。 内练 精 、 气、 神, 外 练力 、 皮、 骨, 达到 内外兼 修 的至 高境界 。少林 武 术 的 内虽 然 指 的是 “ 精、 气、 神” 三者 , 其 实 质 指 的是 禅 学 的 “ 不 动 心 和不 著相 ” 即“ 参禅” , 是人 体 内部 的“ 天人 合 一 ” ; 外 指的是“ 手、 眼、 身、 步” 的协调一致 , 是外部技 术动作 的“ 天 人合一 ” 即“ 武技 ” 。“ 形神兼备” 的技术 风 格 既 讲究手、 眼、 身、 步形体 动作规范 , ( 武技 ) 又注 重精 、 气、 神传意 , 强调习练者的意象思维主观“ 参禅” 。 少林 武 术 是 “ 禅修 行 证 ” 的特殊 法 门之 一 , 《 少林 拳谱》 所写 : “ 寓 于无形 之 中 , 接 于有 行 之 表 , 而诸 法 合 2 J 释永 信 方 仗 说 : 少 林 功 夫 的极 致 是 炼 就 不 动 心, 内心不 乱 , “ 内心 不 乱 为 定 ” , 表现在外就是“ 外 不 著相为禅 ” 。外不 著相 , 才能变幻莫测 , 博 大精深… 。
少林寺民族文化浅析
少林寺民族文化浅析摘要: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的成长,使文化产生了质的转变。
时间上的大体一致,大量的复制品,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广受欢迎的特点,不同于过去,新时代的文化。
大众传播也深刻影响了少林文化的命运。
有着一千五百多年发展和传播历史的少林文化在当代大众传播手段尤其电影的作用下,不仅迅速在国内获得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度,更走出国门在全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但是,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林文化、塑造少林文化的同时,也对少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其他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少林文化;民族文化伴随着全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以及我国人民群众消费中对于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如日中天,党和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都极为重视。
少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着全球知名度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也有着诱人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利润。
因此少林寺以及当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进行少林文化产业化的运作,以期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少林寺目前的产业包括文化传播公司、食品公司和商标等,而地方政府则是少林寺作为经济品牌的使用。
一、少林及少林文化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少林寺,最开始是建立在北魏太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495,因位于嵩山少室山中而得名少林。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另外一名印度僧侣菩提达摩因与当时的统治者梁武帝在宗教理念上意见不投而北渡长江(传说是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少林,九年面壁之后广收僧徒,传授其佛教旨意,创立了中国禅宗。
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为根据少林寺的文化现象,少林文化与中兴和衰落的时代,尤其是在共和国时期,在1928时,军阀从中国而共和国时期,火烧少林寺的电影《少林寺》播出之前,少林寺已经花了。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帮助,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已经在升级,很有影响力。
少林文化可以说是禅与武的结合。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最外表的“武技”所能涵盖的,少林禅文化才是其文化内核,是真正的文化精髓所在。
从最初的少林题材影视作品,到后来炙手可热的《少林寺》,再到后来各种传播形式各种传播内容的针对中西方观众传播的影视作品,少林文化的影视传播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少林武术的古老拳种少林禅门
少林武术的古老拳种少林禅门少林禅门是少林寺僧众创编和整理的少林系中一种古老的拳种。
现在少林寺中,少林禅门的资料和武术套路几乎是空白的。
作为先师王子仁的门徒,我们有义务把这方面的资料和套路向各位武林同仁公布,希望不久的将来,少林禅门有幸皈依少林寺。
少林禅门以结构严谨、套路充实,招法精绝,动作优美,尤以龙行步为少林禅拳术之上品,非有五载、七载甚至十数载的苦功夫,不能得知其中奥秘。
它既具有健身益寿之术,更具有技击护身之功。
相传少林禅门有三十六路长打,后又发展七十二路短打,共有一百零八路套路(这是古人形容“多”的意思)。
先师王子仁,一八九。
年,生于河南登封。
幼年拜师于少林寺一高僧(名不详),学成少林禅门六大形。
十八岁浪迹江湖,先后任过教官和大学体育教师。
一九四六年前后定居苏州。
在苏城武林好友的帮助下,在玄妙观内成立“子仁武术研究社”,门徒云集。
解放后,先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获得了新生。
众多的师兄弟作为苏州市代表参加省、全国武术比赛,以精湛、独特的风格少林禅门拳术而获奖。
门徒中尤以彭梅林、吴本钦、王保全、洪书炳、俞社根及再传弟子彭贵洲、彭明洲、彭其芳为高足。
一九五七年,先师受聘任江苏省武术队首任教练,后病卒于宁。
少林禅门共有六趟套路,即六大形,每趟套路除了集禅门的精粹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少林禅门六套路:少林一路一龙形拳,重点是龙行步。
少林二路一鹤形拳,重点是功法。
少林三路一鹰形拳,重点是身法。
少林四路—一猿形拳,重点是速度。
少林五路一虎形拳,重点是手法。
少林六路一豹形拳,重点是功架。
少林禅门的总字诀是十六个字:刚绵动静,必须吞吐,扭腰吊膀,塌腰凹肚。
少林禅门与其它拳种有不同之处,也是它的独特风格,现归纳如下:1、动作的起势和套路中行进步法均采用其它拳种罕见的龙形步(我们俗称蹋步),动作是:腰轴正直,臀部下沉,膝盖弯曲,脚前掌擦地引声,掌法是随步翻滚,犹如蛟龙在波涛中扑月穿云。
龙形步又是一种绝妙的技击之法,先师祖与一武林高手交手,战酣,返身后退,运用龙形步擦地形声的同时,脚前掌随之把地上的泥沙向后上飞扬,迷糊对方眼晴,赢得了声誉。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独特的少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中国面向全球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名片,它所蕴含的禅学、武学、爱国精神已影响了历代国人。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少林寺也必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让独一无二的少林文化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时代新生机,让世界各国从中领略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少林文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一、少林禅宗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派,古印度有禅而无禅宗。
禅宗诞生于中国,发祥地就是嵩山少林寺。
千百年来,禅宗祖庭的禅,其丰厚的文化蕴与武术和医学一起被称为少林“三宝”。
据《景德传灯录》载,达摩名菩提多罗,后遇摩诃迦叶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剃度为弟子,他劝达摩前往中国传法。
于是,达摩飘洋过海,历时三年,于梁大通元年(527年)到达广州。
后被梁武帝迎到金陵,因武帝不能“悟”达摩大乘禅法,遂北渡长江寓居少林寺,面壁九年,终日默然,人称“壁观婆罗门”。
达摩所传的禅法由于不主张崇尚经典,且仅以壁观为其修行方法,不符合传统的佛教修行方法,因此禅宗确立后称之为“教外别传”,并将其主张归结为:“不立文字,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大师对中国禅学最重要的贡献是:1、提倡教理的学习,用《楞伽经》做印证,主张宗通与说通。
这种说法影响了后世整个的禅宗。
2、提供了参禅的方法。
3、传法给慧可达摩为后来的整个禅宗指明了基本的道路。
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流传后,禅宗僧徒遍布大江南北,各地禅宗名师纷纷自立门户,于是开始分宗,并出现了许多宗派。
少林寺后来传承了曹洞一宗。
曹洞本属青原一派,青原行思传法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洞山良价,价传曹山本寂。
曹洞就是由唐后期的良价和其弟子本寂在江西高安洞山和江西抚州曹山创立的,故称“曹洞宗”。
五宗在流传的过程中沩仰、云门法眼相继走向衰败,惟曹洞、临济两宗久传不衰,并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少林禅宗文化集中国禅宗文化之大成,形成具有少林文化特色的禅宗文化体系。
少林文化概述
少林文化概述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文化包括少林禅、少林功夫、少林禅医、少林寺建筑、碑刻、艺术、传承管理体制等,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
交流、和谐、圆融、创造,赋予少林文化以世界性的胸怀和全人类所认同的精神价值。
由此,“少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和文化个性的象征,并在当代人类生活中表现出圆融无碍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一禅一武、一动一静、出世入世、保守创新,它们从来不是二元论,不同的只是次第,只是机缘。
少林文化蕴含着创造性应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自然问题的丰富的智慧资源。
在少林禅方面,少林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实例,糅合儒、释、道以及其它传统文化于一体。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是具有本土性格的中国化了的佛教。
禅宗的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
在武学方面,少林功夫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
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
“禅武合一”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达到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理想境界。
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僧人习禅的途径之一。
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深受不同文化人民的喜爱,是人类文明生动的传奇。
在医学方面,少林“禅医”是对中国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在少林寺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少林历代高僧不断推演,吸收了少林禅宗如静坐、修身等形式,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形成了具有少林特色的禅医药文化传承体系和千年的少林药局建制。
在艺术方面,少林寺的建筑、雕塑、音乐、书画等,都是少林文化艺术宝库之中的明珠,艺术价值重大。
少林禅功
少林禅功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6年第05期一、禅功论禅分三乘,内功亦分三乘。
其上乘者,运化刚柔,调和神气,任意所之,无往不可。
刚非纯刚,刚中有柔;柔非纯柔,柔中有刚。
其静止也,则浑然一气,潜如无极;其动作也,则灵活敏捷,变化莫测。
能运其一口大气,击人于百步之外,且无微不至,无坚不入。
猝然临敌,随机而作,敌虽顽强,亦不能御,且受伤者不知其致伤之由,跌仆者不知其被跌之故,诚如夭矫神龙,游行难测,有见首不见尾之妙,固不必运用手脚,而始能制人也。
此种功夫,为内功中之最高者。
古之剑仙,能运气铸剑,在百步内取人有如探囊取物者,即此功也。
唯此等功夫,高深已及,不得真传,决难练得。
且运气如此,亦非一二年所可成,势非费尽苦功历尽磨折,始能如愿。
其法在今日虽不能谓为完全失传,但绝无仅有,能者实不易见。
至于中乘,则功夫略逊于此,然亦能刚柔互济,动静相因。
神气凝结,虽不能运气以击人,亦可以神役气,以气运力,使其气能周行全身,充满内膜。
气质本柔,运之成刚以御外侮,非但拳打脚踢所不能伤,即用利斧巨锤以劈击之,亦不足以损其毫发。
此等功夫,少林门中,能者极多,即今日亦甚易见。
此步功夫,虽不足制人,但则御侮有余。
武术本为强身防患而练习,得此外侮不能侵,寿康亦可期,亦已足矣,更何必定求制人之法哉?此中乘功夫,虽可自习,顾其精奥之处,如不得名师指点,亦不易领悟。
练习之时,最少亦须六七年,如天性鲁钝之人,或体弱多病之人,则困难尤多,更不止费此六七年也。
至于下乘,则不仅不足以运气击人,即运柔成刚,用以御侮,亦感不足。
但能将神气会合,运行于内府,而不能达于筋肉之内膜,其功效则在求内府调和,百病不生,强身引年,以享寿康之乐也。
此步功夫,可于治脏法中求之,练习时亦极简便,但能持之以恒,即有成功之望,固不必如练习中乘、上乘之繁复也,大约两年之间,即可见效。
且此一步功夫,实为内功入手之初步,即欲练习中乘或上乘功夫者,亦须同时注意于治脏。
少林寺的佛教历史
少林寺的佛教历史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齐年间,经历了多次兴衰,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武术圣地之一。
本文将从少林寺的建造历史、佛教文化、文物保护等方面展开探讨,一同来了解少林寺的佛教历史。
一、建造历史少林寺坐落于嵩山脚下,其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尤以山门和大雄宝殿最具代表性。
据传,少林寺的创始人为一位名叫达摩的印度僧人,他在公元527年来到中国传教,先后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游历于中原各地。
擅长禅宗和行法二门,达摩尤善于使用拳法来修行,这在之后的少林功夫发展历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达摩接引下,寺院的建造开始于北齐年间,由于所选址在少林岛一带,因此该寺原名“少林岛寺”。
历经多次兴废,始终保持着对佛教、武术和文化传承的大力支持。
直到今天,少林寺已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殿堂和世界武术之冠。
二、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少林寺的灵魂所在。
寺庙中,香客上香礼拜,念经诵佛,佛堂里敬奉的则是释迦牟尼佛像和各位高僧的塑像。
门前竖立着佛祖菩提树,树下的地面上绕有一圈圈的蘑菇石,这是万佛塔的象征。
在少林寺的佛教信仰中,禅宗处于重要地位。
达摩所创禅宗,对寺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以及武术的产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下,少林寺禅修班和禅宗音乐会,都是寺庙传承佛教文化的重要形式。
三、文物保护少林寺的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文物,因此,文物保护依然是寺庙管理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寺庙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金融的拨款力度,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
同时,寺庙也加强了文物管理和文物保护知识的普及,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活动中来。
结语不管是佛教文化还是文物保护,都是少林寺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在持续的历史演进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少林寺植根于中国佛教文化、武术和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少林寺的历史与文化
少林寺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而少林寺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也是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历史和文化深厚而广泛,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与民俗。
一、少林寺的历史少林寺创建于东晋时期的南北朝时期,其创建者为印度高僧达摩祖师,在庐山的少林寺传授禅宗。
“一线传法,谁与千秋”,达摩祖师所创的禅宗及其宣扬的佛教禅宗思想深受民众的喜爱和拥戴。
为了维护禅宗及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少林寺也不断壮大自己,收养义士,招贤纳智,著名的“洛神谷罗汉伏虎功”便是由历代的神僧所创造的。
宋代时期正式“少林四像山”,属少林宝云寺,寺内增设武僧(俗称“少林俗家弟子”)学习武术,并逐渐壮大。
明代时期,少林寺成为了明朝的正式寺庙,原本的宗教性质逐渐转化为威武性质,在威风凛凛的少林寺中,武术更是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及注重。
在清代,少林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鼎力相助,成为了武术发源地之一,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和传承至今。
二、少林寺的文化少林寺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佛教寺院、武术发源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其文化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禅宗文化禅宗是少林寺的宗教文化,少林禅被誉为“国粹之禅”,这个禅宗源自印度,通过达摩祖师、慧可大师等先贤的认真传承,在少林寺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少林寺强调“一觉皆妙”的禅理,即我们在修行中要大胆接受生活中的苦痛和失意,要尽力审视我们的内心,使其清明无垢。
2. 武术文化少林寺是武术发源地之一,其传统功夫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少林寺具有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风格,比如洛神谷羅漢倒魃棍、千字诀、易筋经、虎头落地拳等等。
少林武术所饰演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精神和集体智慧的传承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少林寺整体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从历代神僧达摩祖师到现代的诸多住持,佛教精神在少林寺深入人心。
河南少林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河南少林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河南少林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河南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少林寺的历史渊源、佛教文化以及其对武术的影响。
少林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
据传,当时的少林寺由印度僧人达摩(Bodhidharma)创建,他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之一。
达摩来到中国后,选择在嵩山建立寺庙,以传播佛法和修行禅宗。
少林寺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
少林寺以其独特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寺内有众多的佛殿、塔庙和禅房,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少林寺的主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
寺内还有众多的佛像和佛教经典,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此外,少林寺还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法会、僧人的诵经和禅修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佛教信仰,也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体验佛教文化的机会。
除了佛教文化,少林寺还以其独特的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少林寺武术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少林寺武术以其独特的拳法、腿法和器械技术而闻名,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特点。
少林寺武术的练习不仅强身健体,还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
少林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寺内的僧人和武术大师的努力。
他们将佛教的智慧和武术的技艺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少林寺武术。
少林寺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少林寺吸引了无数的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学习。
寺内的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少林寺的僧人和武术大师也经常出访,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和武术的魅力。
少林寺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还体现在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上。
每年,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河南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少林禅武医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一)
36禅武少林精论少林禅武医的起源、传承与当代价值(一)文/郭玉江 图/高翔少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元素。
禅、武、医被称为“少林三宝”,是少林文化的精髓。
少林禅武医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少林禅武医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实践价值,对少林文化品牌的构建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我国的文化实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将有利于促进人们身心和谐和社会和谐,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
一、少林禅武医的起源嵩山少林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所建,因其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西来后,在嵩山五乳峰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因而少林寺又被誉为“禅宗祖庭”。
后又在隋唐时期,在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事件后,少林寺名声大振,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寺”。
由此少林文化便被历代高僧从日常农耕及参禅、打坐中逐步总结推演出来,同时加以融合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精髓,慢慢地形成了特有的少林文化体系,并在多年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延续佛法、代代相传。
而其中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医学文化与少林养生文化体系成为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少林寺在建寺之初,为了宣扬顿悟等佛教精粹,参禅打坐则成为了少林寺僧人最主要的事务,少林僧人通过打坐调息排除外界干扰,外息诸缘,内心不乱,心静无念,从而达到忘我的境地。
高僧在打坐中放掉一切杂念,通过运气、走气打通全身筋络,由内到外地贴近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自己达到“顿悟”,这即是“少林禅”。
佛教认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可达身心轻松、观照明净的状态,即是禅定。
参禅注重以内在的体悟来发现自己的本性,追求37禅武少林精论心灵的解放和人性的回归,从而不断完善和升华人的生命本质,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和自我超越。
少林文化的自信、他信与信他
卷首语4少林文化的自信、他信与信他由南美洲少林禅协会发起组织的第二届南美洲少林禅武术大会上个月刚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落下帷幕,该协会的十个会员国家选手参加了本届武术大会。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文化参赞到会祝贺。
南美洲少林禅协会是由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等十个南美国家的中国武术爱好者共同发起组建的武术组织,以传授少林禅文化和少林功夫为主,目前,该协会参与者已达数千人,在南美洲具有较大影响,中国武术的其它流派如太极拳等也深受广大参与者喜爱。
该协会玻利维亚分会会长由玻利维亚外交部长、少林弟子瓦纳库尼亲自担任。
中华传统武术的世界认知让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似乎有了“直指人心”的效果,尤其“少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海外认同,更为这种传播针对人群的无差别化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本刊了解到,在南美洲的一次少林武术演练拍摄过程中,一名当地铲车驾驶员一看到中国功夫的演练,便用汉语脱口大声喊出:“少林!少林!”尽管发音还有些拗口,也足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当地人群中的影响。
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大派别——少林,发源于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原河南,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少林武术的世界传播,携带着中华智慧,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地代表中原文化泼写多彩华章。
中岳嵩山,人杰地灵,少林文化并非无来由在一千多年前肇始于此。
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才俊走出少林,走向中华各地、世界各地,用一身文武艺创基立业,在各自领域为少林出彩。
本期我们推出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少林弟子——陈保堂。
当年少林学艺,如今事业有成,创业艰难家家相似,过程结果人人不同,若说总结成功经验,个中似乎有规律可循。
本不是河南人的陈保堂,入少林、出少林,他原来什么样,现在又怎么样,欢迎各位朋友开卷了解这位少林弟子的华彩人生历程。
文/本刊编辑部。
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
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
少林功夫普及功法少林功夫三、马步站桩功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筑基功。
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支。
它们遍布全身,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联系表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功能体系,使肌体内外上下统一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因此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说。
马步站桩功的机理,类似于“体外反搏”的原理,它通过调整和保持特定的“上虚下实”姿势,以增加心脏气血的回流量和上身各部的气血通量,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和改善微循环,使周身的经路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人老先从腿上老”,祛除疾病,健身益寿的目的。
预备姿势: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起势: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
站桩要领:1.两脚与肩同宽;2.两脚尖内扣10°左右;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5.收腹、提肛;6.圆档、松腰、松胯;7.含胸拔背;8.虚领顶劲;9.舌舐上腭;10.目视前方;11.鼻尖与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12.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13.虚腋;14.沉肩坠肘;15.前臂与地面平行;16.两前臂互相平行;17.中指根部与前臂成一直线;18.手掌成瓦状;19.手指成阶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21.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和“一个强调”: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将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
少林拳的禅武思想
少林拳的禅武思想作者:姚亚行来源:《少林与太极》2021年第09期一、何为禅“禅”是佛教梵语“禅那”的音译。
译为“静虑” “思维修”,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言“静虑”者是依体而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
言“思维修”者是依因而立名,其禅那之因,一心思维研修而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另外,“禅那”也可以用“止观”来表示,“止”是指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
总而言之,“禅”意指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考佛教的义理。
“禅”原本是印度古代佛教各派修行的普遍方法,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禅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与本土“道”“儒”等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哲学。
在中国,由于“禅”是“定”的一种,所以,“禅”和“定”合称为“禅定”。
中国佛教主张修习禅定,名为“禅宗”。
禅宗初祖达摩是南印度人,于公元520至527年间,东渡中国,与南朝梁武帝会面,话不投机,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少林寺北五乳峰上的山洞面壁九年,收慧可、道育等人为徒,向其传授大乘佛法。
菩提达摩传法,以“安心”为主旨,不立文字,强调壁观修身,被尊为禅宗初祖,而少林寺被奉为“禅宗祖庭”。
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得衣钵,后传法给僧璨。
三祖僧璨使佛教中国化,畅行于世,后传衣钵于弟子道信。
四祖道信不再是“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而是开设道场,广开禅门,定居聚众传法,提出“守一禅法”,“守一”就是专心致志地观身和观心。
五祖弘忍远避嚣尘,养性山中,在“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心”和“守心”的方法,这与老庄的“守静笃”亦有同工之妙,另外,他还创有“五祖拳法”。
六祖慧能改变一脉单传之状,使中国禅宗百花盛开。
二、何为武少林功夫是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技击之大成、摄养生之奥妙、寓表演之意境、载文化之精神的特点。
逐步建构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完备、功能多元的技法体系。
少林文化世界遗产
疾未赴京领命。
顺治十四年(1657年),海宽在京师得到朝廷礼部颁发的札子,正式出任少林寺钦命住持。
在顺治九年(1652年)至十年时,官府还大修了一次少林寺。
由此,请初之时,少林寺武僧和明朝一样可以公开习武。
这些,清初诸多史册的记载可证。
清顺治时焦复亨《少林寺》诗云:‚艺高白(棒)手,夏解碧莲宫‛。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其北有少林寺,原魏所建,历代尝修治之,近代所称少林寺之僧兵也。
‛清康熙十六年(1679年)顾炎武游少林寺后,在其所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嵩高》中写道:‚至今寺僧以技击闻,其由来久矣。
‛而其所写的《少林寺》诗中也写道:‚颇闻经律余,多亦谐武艺。
‛清康熙时进士景日畑在其所著《说嵩》一书中亦云:‚今寺僧矜尚白珮。
‛从上述记载看,清初寺僧公开习武是毫无疑问的,但从史册的记述看,寺僧清初时以习棍为主,而不是明代‛金戈铁棒持层层‚那种场面,这是清代禁止民间拥有兵器的结果。
寺僧习武规模和人数较少的原因在于明末战乱对少林寺的重创。
清傅景星《重修少林寺记》记载了战乱对少林寺的影响:‚以末业式微,揭竿四起,野猿悲而出谷,飞鸟为之惊栖。
于是风沙迷目,梵宇穿云,即缁流传侣祗,虞山不高,林不密矣。
洞天福地,铁甲金戈,而少林千百年祖庭,遭赤眉夜占南山,祸及之险危哉!‛由于战争重创,少林寺走向衰弱。
清康熙初登封知县叶封《少林寺》诗描述了战后少林寺情景:‚乱余僧亦少,晚坐静无哗;古殿聊支水,丰碑漫似麻。
‛清康熙初进士王无忝《少林寺》诗亦有:‚寺破山僧少,人来夏涧幽。
‛由于寺僧大量减少,习武者也大为减少,但当时的习武仍是公开的。
二进入清朝康熙中后期,随着民间反清教会力量的壮大,在‚反清复明‛的旗帜下,为了达到反清目的,民间教会便开始寻觅反清力量。
于是久负盛名的少林武术及少林僧兵成了民间教门及秘密社组织利用的对象。
利用少林武术作为反清武器的民间教会,最有代表性的是天地会和白莲教。
天地会乃是起源于清康熙时的一个秘密反清教门,该教门对外称:‚洪门‛。
少林禅武医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少林禅武医文化的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少林禅武医文化的剖析和CIS战略思想的研究,认为要想让少林禅武医文化资源成为文化资本就应当充分结合文化自身优势,用理念、行为和系统识别对其实施转化,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强化文化品牌提供动力。
关键词:CIS战略禅武医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广泛的蕴藏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状之中,它既以作为一种实存化、可感化的物质和精神资料形式而存在,又可以以一种思想化、智能化、符号化和想象化的虚拟形式存在。
作为河南省地域性文化标志的少林禅武医文化具备多重内在性特征,拥有深刻的哲学、医学和心理学价值和独特的意义,尤其是依托其母文化——少林文化,作为非物质性文化资源极具消费和开发价值。
因此本研究将基于CIS战略模式,就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少林禅武医文化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作用和影响力进行探讨。
1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的基础“文化资本”(le capital culturel)最早由法国社会学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指的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衍生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等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社会形态[1]。
少林禅武医文化拥有深刻的内涵和广延,但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呈现出声势大而实力不强、传播广而影响力有限、内容丰富但杂而不精的状态,尤其是在实践层面上,少林禅武医为僧人养生的生活方式,大众践行者、受益者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这使得禅武医文化资源难以完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所以我们需要根据文化资源本身具备的特征,首先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质出发,固其根本、浚其源泉。
首先,文化资源本身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等辩证特征。
就整体性和系统性而言,禅、武、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三学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少林禅武医文化绝非一个封闭的文化资源体系,我们在思考文化发展时一定要摈弃狭义的文化所属界限,跳出文化来审视文化本身因势利导,善于发掘和利用禅、武、医内部和外部的辩证联系和交融互通,在其文化系统内实现与体育、医疗、心理疏导、健身等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文化系统外寻找与新闻出版、影视资料、旅游、商业的最佳切合点积极促进禅武医向文化资本的转化。
少林内劲一指禅宋文台湾推广
少林内劲一指禅宋文台湾推广摘要:一、少林内劲一指禅简介二、宋文台湾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的背景与动机三、宋文台湾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的过程与成果四、少林内劲一指禅在台湾的发展前景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少林内劲一指禅简介】少林内劲一指禅,源自我国千年古刹少林寺,是一种独特的内家拳法。
它以气功修炼为基础,强调调息、调身、调心,通过一指禅功法的练习,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这一禅武合一的功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养生效果,在中华武林中享有盛誉。
【二、宋文台湾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的背景与动机】宋文,一位热衷于弘扬中华武术的武者,早年曾拜师少林,深入学习内劲一指禅。
他深感这一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立志要让更多人了解和受益于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台湾,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正是宋文传播少林内劲一指禅的重要一站。
他希望通过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让台湾民众体验到中华武术的魅力,同时也为两岸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桥梁。
【三、宋文台湾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的过程与成果】为了在台湾推广少林内劲一指禅,宋文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他不仅开设了专门的武馆,还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等地,传授少林内劲一指禅的技艺。
他耐心讲解,亲身示范,使许多台湾民众得以领略到这一禅武合一的功夫的韵味。
在宋文的努力下,少林内劲一指禅在台湾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许多学员在练习少林内劲一指禅后,纷纷表示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心灵也得到了升华。
【四、少林内劲一指禅在台湾的发展前景与挑战】面对少林内劲一指禅在台湾的发展,宋文充满信心。
他认为,这一传统武术在台湾有着广泛的市场,只要不断努力推广,必定能够发扬光大。
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少林内劲一指禅在台湾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台湾民众对于少林内劲一指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此外,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盛行,许多人对于传统武术的兴趣和耐心也相对较低。
这些都给宋文的推广工作带来了困难。
少林功夫:动静合一的中国国粹
后,单手开砖碎石完全不在话下。
所以人们常说:“不下苦力,难学功夫。
”少林文化禅武合一少林功夫依托的是深厚的少林文化,各种武术奇招只是少林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史料记载,少林功夫最原始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和护卫寺院。
隋唐时期,少林武僧开始下山参战。
明朝嘉靖年间,小山禅师带领僧兵与倭寇作战,少林功夫威名远扬。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少林功夫备受冷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其文化价值才得到深度挖掘。
少林文化包括禅学、武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少林寺,有“禅武同源,禅拳归一”之说。
禅是指禅修,修炼智慧。
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
禅修时静若处子,习武时动若脱兔。
禅修的静与武学的动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每个练习者的终极梦想。
禅与武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脉络,其发生发展各有各的路径和过程,但由于少林寺这个特殊的禅武文化并存的载体,使禅与武出现了合流,出现了以禅武合一为特点的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达到了“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中国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七十二绝技令人痴迷多少年来,少林功夫自带神秘,让人如痴如醉。
说它神秘是因为荧幕、舞台、小说中展现的少林功夫超乎想象。
铁头功、铁砂掌等绝技威力惊人,吸引了很多人习学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起源于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万山之祖嵩山,历经一千多年风霜,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每年有大量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游览。
在少林寺景区,游客可以看到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少林拳、少林棍等绝技常常技惊四座。
据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七百零八套,既有拳术和器械套路,又有七十二绝技、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套路,尤以七十二绝技闻名遐迩。
七十二绝技是少林寺千年来积累总结出来的武术绝技。
固在乎强健体魄、坚筋肉、却内邪、御凌侮,然而非空言所能致效者,必须认真从事练习,不荒不怠,而后能成。
练软硬内外功夫有三要:一要深沉镇重,二要确实精当,三要节欲爱名。
练功有五忌:一忌荒惰,二忌夸矜,三忌躁急,四忌躐等,五忌酒色。
从少林寺到禅宗美学
从少林寺到禅宗美学摘要:一座古刹,一种影响极深的思想。
是什么让少林寺的魅力经年不衰,是什么促使禅宗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本文将从少林寺的起源发展、禅宗文化的广为流传、禅宗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相互交融来简要论述几点对禅宗美学的体会。
关键词:少林寺禅宗文化美学一、少林寺的源起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第二年,在嵩山少室阙选址为印度高僧跋陀修建少林寺。
由于北魏朝廷对佛教的重视和跋陀与孝文帝的关系,少林寺开始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碰撞,为禅宗的产生孕育了温床。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佛祖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徒孙菩提达摩历时三年来到此地,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影响极大。
至此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享誉天下。
起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原用于少林僧人防身和解除打坐的疲乏,在唐初与历史相遇,开启了少林寺的禅武文化。
唐初,群雄争霸,王世充占洛阳城,建国号郑。
秦王李世民在一次任务中负伤被少林十三棍僧所救,后在少林的相助之下成就大业。
登基之后,敕封当时参战的昙宗等僧人。
少林武术因将禅与武内在的融汇一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在唐朝以后习武之风大起,直至现代仍有很大的影响。
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思想更加的深入。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流。
少林寺也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人才辈出,禅学隆盛。
这时期,禅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禅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少林寺禅学历史最辉煌时代,为该时期中国禅宗教派之轴心。
此时,禅宗文化在民间及社会的影响也逐渐的深入。
少林寺的昌盛到了近代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曾一度中断,1928年是少林寺历史上的一个大灾难。
作为佛教寺院中心建筑的大雄宝殿连同藏经阁都在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行正方丈的带领下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恢复繁盛。
岁月的沉淀将少林寺的禅宗文化陈酿的更加香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题目:少林禅文化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
专业:工程力学
姓名:刘浪
学号:2012301890037
日期:2014.4.26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久享“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
中国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当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几乎绝迹的今天,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却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生生不息。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
从一花一世界,一笑一菩提中古印度的旧禅在禅宗一祖摩诃迦叶手中产生,到北魏时禅宗第二十八祖亦即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传下禅之薪火,(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率弟子南下开南宗与北宗并列,又“一花开五叶”。
禅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
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
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
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
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
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
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
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
“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
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渐渐地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
”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我们有时也会渴望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勾勒的平常生活。
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
我们口中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说不可说;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说前生500次的回眸
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常说功德圆满,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这些其实都是禅语。
从武学层面看,少林是禅武一如的,“未练武,先练性;未修武,先修德”。
修习少林武术的人,都深得禅学精神的熏陶,绝大多数不仅不会以武欺人,反而会用他们的所学报效社会,造福广大人民。
唐朝初年,少林僧众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而洛阳的王世充横征暴敛、奴役人民。
少林派出精兵协助李世民夺取了洛阳城,避免了百姓更大的伤亡。
明朝时期,倭寇频繁在我沿海一带作乱,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这些都来自他们取大义而为的禅学理念,是真正禅学思想的杰出表现。
正如前文所说禅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禅也有了其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当今少林寺僧众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
禅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历史的。
当今禅自达摩以来就没有停下她发展的脚步,而是不断地结合社会现状调整着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禅,我们不要一味地以旧眼光去看待她,而是要拉紧她的手,一起步入更美好的明天。
禅是不讲究形式、甚至是不讲究固定内容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修持。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少林僧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说法;正因为这样,他们练武时可以把拂尘、念珠、木鱼甚至扫帚当作兵器;才有了行商济世;才有
了释永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大政方针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