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题目:少林禅文化
学院:土木建筑工程
专业:工程力学
姓名:刘浪
学号:2012301890037
日期:2014.4.26
少林禅文化
少林寺久享“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中国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当佛教在其起源地印度几乎绝迹的今天,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却从北魏一直传承到现在,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生生不息。
佛教的文化渊源在印度,而禅宗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渊源在嵩山,在被誉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从一花一世界,一笑一菩提中古印度的旧禅在禅宗一祖摩诃迦叶手中产生,到北魏时禅宗第二十八祖亦即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少林寺传下禅之薪火,(少林寺因此成为了中国禅宗无可争议的祖庭)再到禅宗六祖慧能率弟子南下开南宗与北宗并列,又“一花开五叶”。禅已经完全脱离了印度佛学的痕迹,成为完全中国化的宗教文化。
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教内传法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教条化、形式化的弊端,只重考据文字而不重把握精神,会丧失教义的灵魂。针对这种偏颇的倾向,禅宗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
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那一套修行的阶梯层次和累世修行,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
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菩提”,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没有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提水砍柴无非妙道”,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
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印度佛学与中国哲理中老庄思想结合发展而成的禅渐渐地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
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中,我们有时也会渴望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勾勒的平常生活。
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我们口中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常说不可说;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说前生500次的回眸
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常说功德圆满,醍醐灌顶,大彻大悟······这些其实都是禅语。
从武学层面看,少林是禅武一如的,“未练武,先练性;未修武,先修德”。修习少林武术的人,都深得禅学精神的熏陶,绝大多数不仅不会以武欺人,反而会用他们的所学报效社会,造福广大人民。唐朝初年,少林僧众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而洛阳的王世充横征暴敛、奴役人民。少林派出精兵协助李世民夺取了洛阳城,避免了百姓更大的伤亡。明朝时期,倭寇频繁在我沿海一带作乱,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这些都来自他们取大义而为的禅学理念,是真正禅学思想的杰出表现。
正如前文所说禅在不断演变、发展、传播和完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禅也有了其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当今少林寺僧众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
禅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历史的。当今禅自达摩以来就没有停下她发展的脚步,而是不断地结合社会现状调整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对于禅,我们不要一味地以旧眼光去看待她,而是要拉紧她的手,一起步入更美好的明天。
禅是不讲究形式、甚至是不讲究固定内容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修持。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少林僧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说法;正因为这样,他们练武时可以把拂尘、念珠、木鱼甚至扫帚当作兵器;才有了行商济世;才有
了释永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为国家大政方针献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