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
15汉语言本一李欣荣
摘要:随意现代文学的萌芽,到清朝晚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并在中西文化冲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促使现当代文坛上涌现了大批接地气的年轻作家,在他们中以鲁迅、沈从文、莫言为代表的乡土文人以平易畅达、平流质朴的笔锋对自己家乡及家乡人民精神世界传递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影响着乡土文学,同时乡土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变得弥足珍贵。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莫言、乡土文学
一、乡土文学起源与发展的诸多条件
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近代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看,乡土文学的兴起是与社会转型相切合的。
首先,在本国农耕经济下,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农民男耕女织进行生产劳作,久而久之,心中便多了几分乡土情思,他们怀着对家乡故土的爱而“不远游”于别地。
其次,随着清王朝的腐朽以及西方列强的侵略,封建社会过渡成两半社会,无数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方。
身在他乡,心却扎根于故乡,他们不免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的感怀。
在此方面,近代文人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到: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春愁”愁的是什么?愁的是故土难离而不得不离,词中足以流露出诗人忧思故土悲愤难抑的爱国之情。
再次,乡土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村庄不断萎缩,平川的人向城市流动,不少山村正在逐步消失。
过年过后,他们深感心中的缺失,多年未回故土,他们只好写点文章作品来追忆农土生活,缅怀过去。
现代都市文明和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在小说《故乡》中,“我回到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情节安排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农民生活现实及人性的变化。
在《中国新文学·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对乡土文学作出了简略阐述,虽未明确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但也隐露了以描写农村生活来抒发淡淡的乡愁的写作目的。
欧美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发展以来,一些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倡人生自由,面对现实,正式人生。
他们在文学作品上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状况,对人民大众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人道主义同情,由此衍生“为人生”的主张,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组织并提倡文学应该反应社会与服务人生。
而乡土文学正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现的。
二、沈从文《边城》和莫言
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下一大批文学家如彭家煌、许杰、鲁彦等开始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在近现代最为突出并影响深广的作家中就是沈从文和莫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1922年开始文学创作。
《萧萧》写于1922年,小说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赞美萧萧的纯真、善良的天然之美,揭示了平静中蕴有躁动的一面。
小说描写了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的民俗,如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具有浓郁的地域和风俗色彩【1】。
写于1934年的《边城》则是他最有影响的和艺术水准最高的小说,《边城》中反映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恰好体现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语言质朴,清丽自然,意蕴丰富,善于描写农民独特的感受和情绪。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与沈从文不同的是,他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的乡土故事,在题材上他选取了当时倍受争议的事情。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莫言的小说《蛙》一方面暗合了“生命政治”的议题,即在两种不同的“政治”形态下对“生命”压迫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表述这一命题的问题【2】。
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三、乡土文学前途命运
乡土题材,一向是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主脉。
但在现在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要想找到传统意义上的乡土题材作品,已经不很容易了。
这里的“传统意义”,是指那种以乡土社会为舞台,以乡土人物为主角的相对纯粹的乡土题材作品,如沈从文的《丈夫》。
与乡土生活有关的长篇小说写作,更多地体现于城乡交叉地带的城镇生活的描写,以及那些带有田野调查意味的纪实类作品。
这种明显可见的变化,也许带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即旧有的乡土文学写作,开始走向终结,而新型的乡土文学写作,由此正式开启【3】。
乡土文学的时代转型,由此拉开了它的新的帷幕,但这并不代表乡土文学将会消失。
虽然纯粹的乡土题材发生了新的变化,但乡土写作内在精神不会变,他将以另一种新的姿态继续延宕。
任何形式的文学,从来没有主宾、贵贱之分,只有质的优劣;文学也从来不歧视它生长的环境,所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所有生长苦难和希望的地方,都是产生文学的沃土【4】。
乡土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爱憎与哀乐使身处都市喧嚣的人们重新拾得那份纯真天然并带着浓浓乡土之气的人之本性,使他们摘下了时刻保持警惕的冷漠与隔阂的面具。
中国人口的多数依然是农民,这就是乡土文学和农民作家存在的理由,仅此已经足够。
参考文献:
【1】老吾.《中国现代文学名篇解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2】莫言.《娃》[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
【3】《旧的乡土文学开始终结未来之路向何处去?》,[J/OL].人民网,2013年7月26日。
【4】叶平. 《“乡土文学”的忧患与前景》[N]. 文学报, 201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