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班级:大类一班
学号: 2012141094001 姓名:张玉茹
摘要
土地资源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生产力的转移,影响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要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农村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就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农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有效的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旨在促进农民的自愿、合法和有偿转让。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包括公司化经营模式、种田大户经营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创新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有益探索。
本文是在三农问题背景十分突出的社会背景下,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捷有效的转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为研究动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三者之间的关联作为切入点,并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分析。
本文第一章概述部分表明选题的依据、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论述了与土地规模利用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三、四章进一步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利用的三维关系。第五章总结全文结论,并争取提出对村镇土地规模利用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1页共7 页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概述
1.1 选题的依据、意义 (3)
1.2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3)
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土地规模利用相关概念
2.1.1 土地利用规模﹍﹍﹍﹍﹍﹍﹍﹍﹍﹍﹍﹍﹍﹍﹍﹍﹍﹍﹍﹎﹍4
2.1.2 土地规模经济﹍﹍﹍﹍﹍﹍﹍﹍﹍﹍﹍﹍﹍﹍﹍﹍﹍﹍﹍﹍4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5 2.2.2 区位理论﹍﹍﹍﹍﹍﹍﹍﹍﹍﹍﹍﹍﹍﹍﹍﹍﹍﹍﹍﹍﹍﹍﹍5 2.2.3劳动力转移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规模经营﹍﹍﹍﹍﹍﹍﹍﹍﹍﹍﹍6 第四章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
4.1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动力﹍﹍﹍﹍﹍﹍﹍﹍﹍﹍﹍﹍﹍﹍﹍6
4.2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求农村土地流转﹍﹍﹍﹍﹍﹍﹍﹍6 第五章结论﹍﹍﹍﹍﹍﹍﹍﹍﹍﹍﹍﹍﹍﹍﹍﹍﹍﹍﹍﹍﹍﹍﹍7
参考文献 (7)
第2页共7 页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章概述
1.1 选题的依据、意义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立有效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带来了土地细碎化、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等问题,造成了我国“家家粮油棉,户户小而全"的农业生产局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产业迅速发展,由此带来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农地的弃耕和撂荒等问题,造成了土地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本文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定性分析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战略意图出发,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现状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农地经营模式进行了分区选择,并针对上文的分析,给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这些可以进一步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改变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过程中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农地资源严重浪费、农地产出效率低下的不良局面,规避或减小单一农户,配置利用农地的风险和缺陷,提高农地产出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原始地租学说。威廉·配第地租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地租进行分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租地价理论。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差额地租进行分析,创立了差额地租学说,奠定了级差地租的基本理论体系。地租理论是国外土地流转研究的起源但并非主要研究方向,国外更多是从土地产权的角度对与土地流转相关的土地市场及土地交易进行研究。此外,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研究对土地流转研究的深入也有一定的帮助。
国外关于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古典农业经济学家杨格的适度比例说,指出农场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各种生产经营手段之间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以获得
第3页共7 页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尽可能大的收益。在适度比例说的基础上,德国学者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集约度学说。美国学者则综合了英国的适度比例说和德国的集约度学说,并区分了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经营集约度。日本学者则应用生产函数模型和边际分析方法对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进行系统研究,强调对衡量经营规模大小的主要指标的选取。
1.2.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了广泛研究。冷崇台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首要条件是农地产权分离,根本条件是农地产权市场化,必要条件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要环节是削弱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初玉岗认为土地流转的需求不足是土地流转不畅的根本原因,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点应是对规模经营主体的培养[1]。方鹏从土地流转的形成机理方面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我国各种土地流转形式及其流转主体行为的分析,指出促进我国土地流转的关键在于建立与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体系[2]。陈锡文则指出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关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土地承包关系“稳”与土地使用权“动"的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人”与“地’’的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各地具体经营方式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
国内学术界关于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从其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组织形式和规模界定等方面展开。陈富春和郭锐指出,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生产单位中生产力要素的聚集程度和组合关系,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结合起来发挥效应的范围和数量界限[3]。马跃指出应把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作为衡量土地经营规模是否“适度”的主要标志,同时随着条件的变化,相应的调整合理的“度”[4]。
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土地规模利用相关概念
2.1.1土地利用规模
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有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利用规模在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经济规模的大小。这是因为:首先,农业生产规模总是表现为一种土地规模,即只有在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地空间上,农业生产才能进行。其次,土地利用规模是其他生产要素规模的基础,即只有在一定的土地利用规模上才能进行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
2.1.2土地规模经济
第4页共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