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岩传统文化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龙岩传统文化习俗——闽西木偶戏(傀儡戏)的调查报告一、前言
闽西木偶戏是福建龙岩客家文化中的一朵“非遗”奇葩,在那片土地上,古时但凡年节喜庆迎神赛会都会请木偶戏团来表演,人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木偶戏的舞台,如今这个习俗仍然保存着,但是在台前看的人却越来越少。

二调查背景
闽西(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并称闽西三大剧种,亦是福建省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

闽西木偶戏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个分支,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护发展闽西木偶戏有利于更加深刻的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加强对客家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三、调查主题
关于龙岩市闽西木偶戏的来源、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调查
四调查目的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闽西的提线木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戏种。

历史上,闽西木偶戏曾经辉煌一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木偶戏的发展受到了冲击。

有关业内人士呼吁,“现在后继无人,如再不拯救,该剧种就有消亡的危险”。

通过对龙岩传统文化习俗——闽西木偶戏的调查,进一步加深对闽西文化的认识。

同时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五、调查时间、地点
调查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2月17日
调查地点:龙岩市上杭县南阳镇
六、调查人员:
七、七、调查内容
(一)闽西木偶戏的来源
客家木偶戏原名称为“上杭傀儡戏”,又叫“闽西木偶戏”,因它起源于纯客家的乡村——上杭县白砂镇大金水竹洋自然村,所以,现在人们爱把“上杭傀儡戏”和“闽西木偶戏”称为客家木偶戏。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初年,上杭白砂乡张坑农民赖法魁、白砂塘丰农民李法佐、李法佑、温发明等4人,到杭州学高腔木偶戏艺,艺满之后,回到上杭,带回一套傀儡18个(俗称十八罗汉)。

白砂乡水竹洋村梁姓先祖由浙江杭州钱塘县迁徙而来,把傀儡戏带入上杭。

“田公”是历代木偶戏艺人尊敬的祖师、戏神,“田公堂”是木偶艺人祭供祖师的场所,白砂乡水竹洋建有“田公堂”,历史上传承有“田公会”,有会田收入作活动经费。

(二)闽西木偶戏的发展历程
木偶戏传入白砂后,逐渐在本县各乡流传和发展。

至清光绪(1875—1908)年间,全县的木偶戏班已发展到120多个,木偶戏从业人员达数百人。

据1983年召开的“木偶戏老艺人座谈会”上所追记的(可知班名或班主)戏班有90个(详见《上杭县木偶戏班社一浏览表》)。

至建国初期,尚有56个戏班保持活动。

(三)闽西木偶戏的现状
就闽西各地的木偶戏团而言,总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市场萎缩,观众热情不高;精品不多、演员老化、后备力量青黄不接;经费短缺等方面,令业内人士和有关部门暗暗叫急。

不错,市场经济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冲击着地处关山万重的闽西山乡,生产的发展使农村家庭生活更加富足,新的思想荡涤着陈旧的观念,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得更加快捷,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历史的印记。

特别是传媒手段的先进,人们在家里打开电视就可以观赏到精彩的节目。

VCD的面世,优秀的影片甚至一台舞剧也可以足不出户地观赏。

因此,舞台剧包括木偶戏等都受到了人们的冷遇。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闽西木偶戏难求大的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链。

缺少舞台,就少有作品;少出作品,就难有精品;缺少精品,就难以赢得观众;少有观众,就难有市场;少有市场,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影响,就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这样一来,本可以大模大样潇洒走一回的木偶戏好像输了理似的,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从明初开始就传入闽西的木偶戏步入了进退二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是就这样把老祖宗传来的“宝贝”在我们的手中白白消失,还是筋骨大作,奋起直追,把木偶艺术继承弘扬并发扬光大呢?值得深思!
(四)闽西木偶戏的风格和特征:
(1)木偶戏的演出活动,正如艺人们所说的:“是从儒、释、道三教中借饭吃”。

与民间的祭祠墓、酬神灵、安龙打醮、驱邪除秽
等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等紧密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虽组建成专业化的木偶剧团,也经常被民间请去为节日、民俗活动演出。

在现代文化娱乐项目多元化情况下,木偶戏基本上回到民间,使其形成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木偶戏是集雕塑、音乐、表演操作、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最初的“十八罗汉”十八个木偶发展成“二十四诸天”24个木偶。

经艺人的代代相传,在提线技术上有一套“专四台角、打四台角、整冠、拍衣、撩袍、端带”等表演程式,其开台、结尾升堂、迎送客人等特定场面均有特定场面均有特定的音乐、锣鼓,具有表演程式化特征;
(3)经过艺人们的发展创新。

木偶形体原先高1尺8寸,渐渐增至2尺5寸,偶线也从五条增至十六条,一些特技木偶装线更多。

创造了“揉鞭、揉棍、背人、脱衣、钉刀枪、打五彩、抢人头、弄蛇、舞狮、钻火圈、口中喷火”等特技,动作灵活多变细腻传神,十分逼真,具有表演操作技艺精湛的特征;
(4)木偶戏班分高腔、乱弹两种。

高腔无伴奏,只用一人主唱、锣鼓和帮腔衬托气氛,有“九调十三腔”等板式,继承了发展了戈阳声腔。

而“乱弹”则采用闽西汉剧(外江戏)的皮黄声腔,加民族管弦乐器伴奏。

无论高腔、乱弹均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小调融入剧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艺术多元化特征;
(5)高腔、乱弹各自组班,两种流派独立发展又互相依存,具有共存性特征;
(6)木偶戏除演出正规的传统剧目外,还演“传本”“杂剧”,剧目可由东家点演。

演“传本”时多由艺人按“提纲”即兴编词说唱。

特别是高腔木偶戏的唱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演唱中“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人有较强的说唱性特征;
(7)上杭木偶戏历史悠久,积累了一千多个传统剧目。

常演的就有《征东》、《征西》、《平南》、《扫北》、《隋唐》、《反唐》、《华光》、《夫人传》等“传本”(连续剧)以及《双贵图》、《九世居》、《万里侯》、《大名府》、《水漫金山》等优秀传统剧。

往往一个“传本”演三五天,《隋唐传》可演五六十天,具有演出剧目丰富的特征;
(8)木偶戏相传起源于汉朝的军师陈平,制作偶人“美女”智退匈奴冒顿的故事。

加上民间祈福禳灾、请神过醮、节日喜庆必有木偶戏,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倾倒,还有作法安神等民俗表演,成为人们心中的吉祥使者,使木偶戏具有神圣的传奇特征;
(9)据“上杭木偶志”记载,最鼎盛时期,上杭境内就有近二百个班社,由于演出市场有限,各班社竞往闽、粤、赣、湘、浙各地演出,随着艺人的外迁,逐步将木偶戏流传到闽西各县及闽、赣、湘、浙、粤、台湾等省,使其具有了活动范围广、传播面大的特征;
(10)经几百年发展,各不同行当说唱发间也不同。

生、旦、净、丑四门十二个角色,分别用原嗓、假嗓、炸音等体现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人偶、动物偶的雕刻、制作也很精细,有的木偶眼睛、嘴马、舌头、手指都能活动,龟、蛇、鸟、兽等动物栩栩如生,赋予木偶戏表演细腻传神,制作工橄精巧的特征。

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上杭木偶戏约定俗成了若干班规,主要有:(1)正、副台;(2)报锣;(3)“一请二催三赶”;(4)“跳加冠”与“打金榜”;(5)“因公舌”;(6)手语;(7)槌背学锣鼓。

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假假;
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节节传神。

这副44字的长联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闽西(上杭)傀儡戏的特色。

八、调查体会(可以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可以是找出结果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等。


通过对闽西木偶戏的调查,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的明白了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会有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眼中消失,传统文化是时代的沉淀是经过祖祖辈辈的继承和发展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闽西木偶戏的衰落是时代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