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有效途径的探讨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增长最有效的方式。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种植、采集、养殖、加工、森林旅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从而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叠加,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具经济效益的途径。
本文拟以恩施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1、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1)一是林下种植。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在林地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种植活动,包括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抚育;二是林下养殖。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包括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资源驯养;三是森林景观利用。
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森林内多种资源,开展的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
包括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氧吧、森林人家和森林游憩。
①林菌模式。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鸡腿菇、平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
同时,保护好现有野生菌生长环境,不过度采摘。
如恩施林业文化博物园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种植的羊肚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②林禽模式。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前提下,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家禽养殖的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土鸡等,每亩可投放60-100只。
③林蜂模式。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利用森林中蜜源和粉源植物,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蜂业生产的林蜂复合经营模式。
例如:我国湖北省恩施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并且地理环境复杂,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地貌,有大面积的隆起成山,局部断陷,并形成了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林下经济发展阻力较大。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摘要】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森林中利用森林覆盖下的空间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林下经济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包括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种植、畜牧、旅游等产业。
接着探讨了林下经济模式的实施方式,如合作社、土地流转等形式。
然后分析了林下经济模式的优势,如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以及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
此外还探讨了林下经济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情况。
最后总结了林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为推动林下经济模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综合效益、概念、特点、实施方式、优势、挑战、生态环境、影响、应用、可持续发展、潜力、前景、社会经济、贡献。
1. 引言1.1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森林中进行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
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加,还可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林下经济模式的实施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林下经济模式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林下经济模式的概念和特点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利用森林资源中间和边缘空间,实现多种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蔬果栽培等多种经济活动的模式。
它是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林地空间,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的特点包括:多样性性。
林下经济模式通过种植各种植物、养殖多样性畜禽等方式,实现了经济活动的多样化,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和经营效益探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前景和经营效益探讨林下经济作为近年来农林产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建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生产格局,形成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仅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而且对促进生态和谐、林农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要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支持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立足当地优越的气候、土壤和群众条件,紧跟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市场为导向,走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采用集约经营的方式,快速高质量地建设林(竹)下产业示范基地,促进我国现代林业发展。
从发展林下经济的实践看,最根本的原则是适宜、适用、适度和科学发展。
目前主要的工作思路是:以种植为基础,搞好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的栽培基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
扩大种植规模和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人工驯化与栽培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栽培种类应注重营养丰富、产量高、需求量大等特点,具体地区的栽培种类宜少而精,建立商品基地,进行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同时进行林(竹)下经济产品家化栽培繁殖和栽培方面的研究,以扩大分布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并开发利用一些尚未利用的林(竹)下经济产品。
有些林(竹)下经济产品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应能力强,可作为某些蔬菜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用于蔬菜优良品种的选育。
规划发展要与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相结合,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农民致富相结合。
基地+农户+企业的模式采取基地+农户+企业的经营模式:严格栽培技术管理,基地从提供种苗、技术支持等方面对农户进行全方面指导,力争达到栽培、采收、加工的标准化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市场营销技术和渠道,充分开发国内外林(竹)下经济产品市场,增加林(竹)下经济产品附加值。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环境友好型社会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于各类产业模式的调整进入初步探索的阶段,为使林下经济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相关部门必须要对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我国林下经济模式取得更明显的进步。
本文就林下经济模式及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林业研究;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基础、集林下种植业、采集业、养殖业为一体的经济模式,具有投资低且收益快的明显特点,当下时代中林下经济是建设新农村基本生产结构的重要生产模式,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为进一步巩固目前生态建设的成果,有关部门应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建设,鼓励农业生产者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建设中来,促进该类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1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1.1.生产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选模式很多,关键是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生产模式[1],就现有技术条件、生产经验和市场前景看,适宜我市发展的有以下几种生产模式:1.1.1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鸭、土鸡,自然放养、圈养和棚养均可。
养鹅、养鸭、饲料粗放充足,1年可养3茬,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
成鹅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效益非常可观。
如在郁蔽的林下养鹅,每667 m2可养500只,每年可养3茬,出拦1500只,每只纯利润8元以上,667 m2林地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1.1.2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荫下种植平茹、双孢菇、鸡腿菇、毛木耳、金针菇、鲍鱼菇等食用菌,其主料为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轮种,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收益非常高,是荫蔽林地种植的首要模式[2]。
如在林下间作棚种草菇,每667 m2林地建棚6个,每个棚投资150元,插菌种7 d即可采收,可连续采收3茬,每茬可获收入200元,每667 m2年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摘要:林下经济是一种干净的经济发展模式,林下经济模式采用了科学的方法,形成适宜繁育或栽培的独特经济模式。
除了保护森林资源外,还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林下经济模式的正确发展。
是林下经济的发展更加科学实用。
在这些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的若干模式以及各模式的综合效益。
希望能够将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标杆。
关键词:产业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建设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间,我们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如今,生态环境建设终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森林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思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探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
一、林下经济模式的特点林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一机多用,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劳动密集,投资少,利润好;拥有资源丰富的可能性和广阔的视野。
林下经济模式也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生产方式。
树林上面的粗树枝和叶子的植物,使适合在森林中种植的高效和高经济的植物,可以使一群鸡、鸭、鹅或食用菌有一个干净的生长环境。
二,产业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产业链包括林业、农业和畜牧业。
这些产业链使复杂高效的,有着独特的产业结构。
三是管理服务的广泛度。
管理涉及了森林的次森林经济工业、农业、畜牧、医药等相关部,门;技术上涵盖了广泛的相关技术知识数十种、千家万户参与生产;二、当前林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模式1.林业+食用菌模式菌类种植对于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空气、温度、湿度、氧气、遮阴可说是缺一不可,并且一早一晚还要进行适当的保暖,从而防治温差对菌菇造成的不良影响,使菌种能够顺利的发芽。
这种严格的种植环境只有在大棚中才能够满足。
因此,在大棚中种植有大量的菌类。
但不可否认的是,菌类的养殖费事费力,成本过高,也推高了菌类的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才采用林下经济模式,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在林下空间进行菌菇的种植。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在森林下开展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模式,它能够兼顾自然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同时为社会带来多重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包括林下种植、林下畜牧、林下蘑菇种植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林下经济模式及其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带来了生态效益。
林下经济的开展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开垦,从而减缓了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林下种植和畜牧的发展也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了土地的裸露,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助于水土保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林下经济还有利于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模式也产生了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林下经济的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创造销售收入,为农民带来增值收益。
林下经济活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了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还带来了社会效益。
林下经济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了农民的贫困现象。
林下经济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提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林下经济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林下经济模式产生了多重综合效益。
它保护了森林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林下经济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比如技术水平不高、市场需求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加强技术研发、拓宽市场渠道、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推动林下经济模式向着更加可持续、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调查和研究森林经济林内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评估其生态效益。
生物多样性评估可以通过样方调查、群落结构分析和DNA测序等方法来进行。
2. 碳吸存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可以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通过测量和计算森林经济林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可以评估其碳吸存能力,并为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持。
3. 水源涵养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植被能够抵御暴雨的冲击,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风险,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通过监测森林经济林的降雨量和水源流量,可以评估其水源涵养能力。
4. 土壤保持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根系和落叶能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保持功能等指标,可以评估其土壤保持能力。
二、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管理有效的生态效益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经济林的潜力,以下是一些管理方法:1. 合理规划:在森林经济林的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因素,确保合理的布局和植被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态效益。
2. 种植多样化:通过种植多种树种和植物物种,可以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其生态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覆盖、防治盗伐和防火等,可以减少森林经济林的生态风险,保护土壤和水源。
4. 持续经营与复合经济: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和多样化的经济产业,使森林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可以发展林下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分析
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分析【摘要】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覆盖地区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经济活动,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
本文通过分析林下经济的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机遇与挑战、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及政策建议,探讨了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文章同时指出,在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未来,林下经济有望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维护生态平衡,推动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机遇、挑战、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探讨分析1. 引言1.1 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茂密的自然条件下,利用树林下部和周围空地资源开展的各种农、林、牧、渔、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林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林下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林下经济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让农民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提升其生活水平。
林下经济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积极作用。
通过有效开发和利用林下资源,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提升农民的就业机会。
通过开展林下经济活动,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林下经济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对林下经济的定义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覆盖区域的林木下或周围,通过种植、养殖、采集等方式,利用林地资源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
林下经济是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森林生态环境相协调、相依赖的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内部或周边地区,通过种植、养殖、采集等方式,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
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采集三种方式。
种植包括果树、药材、茶叶等,养殖包括蜜蜂、家禽、家畜等,采集包括野生菌、竹笋、林木等。
这些经济活动可以在森林内部或周边地区进行,既可以利用森林资源,又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的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产值、就业和收入等方面。
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
生态效益主要包括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
经济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通过种植、养殖和采集等方式,可以创造一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林下经济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
生态效益方面,林下经济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减少森林砍伐和野生动植物的捕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林下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在评价林下经济的效益时,需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评价其发展效果。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1. 引言1.1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的概念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多种经济活动,通过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和各种植被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林下经济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旨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通过多种经济活动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林下经济模式的推行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林下经济模式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的重要性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森林资源保护的通过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在于多方面。
林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传统上,人们只注重森林资源的伐木利用,而往往忽视了林下植被和动物的价值。
而林下经济模式可以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林下植被和动物资源,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林下经济模式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开展林下经济,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就业增加,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这对于缓解农村的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模式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这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模式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2. 正文2.1 林下经济模式的特点1. 多样性:林下经济模式通常涉及多种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林木采集等,形成了多样性的经济结构。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的农业发展领域,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且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林下经济,简单来说,就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多种产业的复合经济模式。
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的常见模式之一。
在树林下种植各类农作物或中药材,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减少阳光直射,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比如,在林间种植一些喜阴的中药材,如天麻、灵芝等。
天麻的生长需要较为阴凉潮湿的环境,树林恰好能提供这样的条件。
种植天麻不仅不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反而能借助树木的遮阴和保湿作用,提高天麻的产量和品质。
再比如,在林下种植蔬菜,如韭菜、生菜等,这些蔬菜对于光照的需求相对较低,在树林的庇护下,能够减少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能降低夏季高温对蔬菜生长的不利影响。
林下养殖也是备受青睐的一种模式。
林间广阔的空间为家禽家畜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养鸡是常见的林下养殖方式之一。
鸡在树林中可以自由觅食,啄食青草、昆虫等,这样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能减少鸡的疾病发生率。
同时,鸡的活动有助于疏松林地土壤,鸡粪又能为树木提供天然的肥料,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
养羊也是不错的选择。
羊在林下吃草,能够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火灾隐患。
而且,羊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其肉质更加鲜美,市场价值更高。
除了种植和养殖,林下采集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可以采集野生的菌类、竹笋、野菜等。
这些天然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不过,在采集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合理采摘,不能过度破坏生态平衡,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旅游业则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追求而兴起的一种新兴林下经济模式。
依托美丽的森林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建设森林公园、露营基地、生态农庄等旅游项目。
游客可以在这里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农事活动,享受休闲时光。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是指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进行经济活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辽宁省各地纷纷探索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森林资源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开发林下经济,既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可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目前,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需要在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共同推动下,创新发展模式,解决问题,推动林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通过在林地下种植各种农作物、养殖家禽家畜等方式获得经济收益的一种发展模式。
辽宁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下经济潜力巨大。
研究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林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通过深入探讨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可以为辽宁省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为推动全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研究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还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林下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资源利用中,通过植物群落的充分生长利用,提高森林土地的综合效益,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辽宁省作为一个重要的森林资源省份,林下经济也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
目前,辽宁省的林下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开展林下经济活动,辽宁省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其次是在生态效益方面,林下经济模式能够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
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
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公益林区是指由政府出资建设的、非盈利性质的林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公益林区的经济利用主要以林下经济为主。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保护和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林下空间和资源,开展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活动,实现林下接更多的经济收益。
本文探讨了如何发展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
首先,发展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需要明确产权关系。
由于公益林区是政府出资建设的,土地和林木的所有权归于国家或政府。
因此,在林下经济发展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明确各种经营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确保他们有稳定的经营空间和合理的收益。
其次,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
保护生态环境是公益林区的基本任务,因此在林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种经营活动的规模和标准,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第三,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每个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和项目。
可以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项目,推动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第四,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种经营主体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他们依法经营、合规经营。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提高经营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最后,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务支持。
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专业水平和创业意识,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合理利用林下资源,通过各种经营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才能实现公益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明确产权关系,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林下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或林地中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环境服务或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的兴起得益于对传统林业模式的反思,传统林业模式的重心在于伐木、采矿等资源开采,而对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却忽略。
林下经济模式提倡利用森林环境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多元化的经济活动。
除了传统的木材、竹子等资源开采外,还包括野生植物、蘑菇、蜂蜜、养殖等。
其次,是货币与非货币效益的协同。
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也能够获取非物质效益,包括森林资源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旅游等。
第三,是与生态系统保护息息相关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前提。
因此,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兼顾了现代经济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的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森林生态环境提供的某些生态服务进行经济活动,例如花草树木的观赏、生态旅游等。
二是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如林木伐运、竹子采摘、果实采摘等。
三是保护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通过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收益。
林下经济模式的综合效益与多种生态服务和资源密切相关,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了探讨:1、经济效益林下经济活动的经济收入包括原材料的采集、产品的出售以及生态旅游等,因此,林下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例如,黑龙江省三江农民种植黑木耳,一年收入就达到5000元以上,这对于当地贫困地区来说是巨大的财富;云南昆明市五华区采取林下经济模式,采摘野生菌的产值达到了上亿元。
因此,林下经济模式的发展可以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增加林业资源的利用和产值的增长。
2、社会效益林下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有以下几方面:一、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二、改善农民生活,使农民更有机会获得稳定收入。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在当今的农业和林业发展中,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模式,正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
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1、林下种植模式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其中,林药模式是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如人参、天麻、灵芝等。
这些中药材通常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而林下的阴凉、湿润等条件正好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
林菌模式则是利用林荫下的空间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
树林能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菌类的生长,同时,废弃的菌棒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林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林下养殖模式林下养殖是将养殖业与林业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林禽模式较为普遍,在林下饲养鸡、鸭、鹅等家禽。
家禽在林中自由觅食,既能减少饲料成本,又能增强家禽的体质,生产出的禽肉和禽蛋品质更佳。
林畜模式则是在林下养殖猪、牛、羊等家畜。
但这种模式需要合理规划,控制养殖规模,避免对林地造成破坏。
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对林下的野生资源进行采集和加工。
例如,采集野生的竹笋、野菜、浆果等,经过加工制成各种食品或保健品。
此外,还可以对松脂、橡胶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提高其附加值。
4、森林景观利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森林景观利用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
通过建设森林公园、农家乐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林下经济能够为农民和林业经营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的林下种植和养殖,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
例如,林下种植的中药材和食用菌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种植户带来丰厚的利润。
林下养殖的家禽家畜,由于其绿色、生态的特点,在市场上也能卖出较好的价格。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摘要】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通过在森林下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
本文从林下经济模式的定义、原理、应用案例、综合效益分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林下经济模式在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的也能带来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
未来,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林下经济模式,探索更多发展方向,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对林下经济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模式、综合效益、可持续性、生态环境、原理、应用案例、影响、推广与应用、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的意义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经济活动的模式,通过在林下种植药材、果树、蔬菜等作物,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林下经济模式的意义在于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方面提升。
林下经济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在林下种植经济作物,农民可以在原有林地上获取额外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林下经济模式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合理种植和管理林下作物,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林下经济模式还可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引入林下经济模式,在农村地区建立起多功能林下生态系统,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还可以促进农民的生态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的意义在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方面提升,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林下经济模式的定义林下经济模式是指在森林、果园、农田等种植地区,利用空地或地表的空间,通过种植其他作物或引种养殖业,来提高种植地区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这种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林下经济模式是一种将经济活动引入森林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在森林下种植农作物或从事养殖业,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能为森林提供保护和管理。
林下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首先,林下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传统的林木种植中,地面下往往有大量的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
通过在森林下进行农作物种植或养殖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种植农作物或养殖动物也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肥力。
其次,林下经济模式能够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农作物或养殖动物的种植和饲养可以增强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群落的形成和稳定。
同时,种植多年生植物和混交栽种可以改善森林的环境,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源。
此外,林下经济模式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林下经济活动可以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通过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发展相关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林下经济还能产生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林下经济模式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如何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其次,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林下经济活动需要避免对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和提高他们的收入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提供政策支持和培训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收益。
总的来说,林下经济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林下经济指的是在森林或林地内种植或开展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方式。
这种经济方式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且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探讨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效益评价方法,对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有多种,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模式:1、蜜蜂养殖模式蜜蜂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林下经济模式。
蜜蜂在森林内采取花粉和蜜进行生产,这种养殖方式可以加强森林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保护和管理。
2、草药种植模式森林里生长的一些野生草药,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采摘这些草药可以成为一种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草药的种植也可以促进环境保护,长期经营下来,也可以增加地区的生态质量。
3、灌木采摘模式李子、胡杨、山楂等野生灌木果实,可以作为林下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活动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利用,同时保护自然环境。
通过灌木采摘,可以将野生果实变为商品,为农民提供一种稳定的收入来源。
效益评价方法我们需要对林下经济的效益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林下经济效益进行评价:1、社会经济效益林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就业人数和农民收入来评价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效益。
2、生态环境效益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森林资源,因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林下经济活动的发展,应该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地质量、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情况等进行考察评价林下经济的生态环境效益。
3、资源利用效益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益,我们可以从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成本效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公益林区是指政府为了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而对一定范围的林地进行集中管理的一种模式。
林下经济则是指在保护林地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林下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方式。
公益林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其中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林下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公益林区带来额外的经济收入,提高林区的财政自给能力,进而增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一、利用林下资源公益林区内存在着丰富的林下资源,如山泉水、竹子、松树、木材等。
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满足社会对林下产品的需求,同时为林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渠道。
1.山泉水资源的开发公益林区内的山泉水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建设水厂,将山泉水进行提取、处理和销售,向外地供应纯净的饮用水和矿泉水。
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水质的要求,又能够为林区带来经济收益。
2.竹子和木材的利用竹子和木材是公益林区宝贵的资源,可以通过加工制造成家具、建筑材料等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还可以发展竹编、木雕等手工艺品制作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二、生态旅游开发公益林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对于这部分游客的开发和管理,可以为林区带来经济效益。
1.景区建设可以在公益林区内建设观景台、游步道、登山点等设施,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通过收取门票和提供导游服务,实现景区的自我运营,并为林区带来资金收入。
2.特色农业发展在公益林区周边可以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特色农业项目,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样不仅能丰富游客的观光项目,还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公益林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具备丰富的土壤肥力和水资源,非常适宜农业的发展。
1.有机农业的推广公益林区可以推广有机农业的种植模式,采用无农药无化肥的种植方式,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
这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也可以获取有机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2.特色农产品的培育根据公益林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发展特色农产品。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潘忠虎(舒城县林业局汤池林业站,安徽舒城231347)摘要:林下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
该文概述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主要模式,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并对林下经济的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原则;效益评价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2)13-138-02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林下经济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
林下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农复合经营方式,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1.1林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以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为基础,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还可以改善生态涵养区(特别是山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林下经济的特点1.2.1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复合型共赢经济传统的农林间作和农果间作是以农为主,而林下经济则是以林为主,通过林下种植或养殖,能够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形成多维立体型的产业经济结构,将有限的林地资源“扩宽拉长”。
1.2.2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林业循环经济模式林下小气候能够增加空气湿度、防治病虫害发生,有利于林下动植物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
潘忠虎
(舒城县林业局汤池林业站,安徽舒城231347)
摘要:林下经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
该文概述了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主要模式,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并对林下经济的效益评价方法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原则;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2)13-138-02
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新兴产物,林下经济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流形式之一。
林下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农复合经营方式,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林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林下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林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以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为基础,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借助林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1]。
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
发展林下经济还可以改善生态涵养区(特别是山区)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2林下经济的特点
1.2.1林下经济是以林为主,集农、林、牧于一体的复合型共赢经济传统的农林间作和农果间作是以农为主,而林下经济则是以林为主,通过林下种植或养殖,能够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形成多维立体型的产业经济结构,将有限的林地资源“扩宽拉长”。
1.2.2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林业循环经济模式
林下小气候能够增加空气湿度、防治病虫害发生,有利于林下动植物生长。
通过林下种养殖也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达到以耕代抚的目的,促进林木生长。
有研究表明,发展林下经济地区的树木生长量比一般林地平均高出15% 20%[2]。
1.2.3发展林下经济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农民富裕和环境优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下经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可以起到近期得农(牧)、远期得林、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
同时将畜禽养殖业迁到林间,能够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按照生产方式可划分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类型,通过适当的林下种植和养殖种类的合理搭配,主要可以分为林菌(菜)、林药、林粮、林茶、林草牧、林禽(畜)等经营模式[3]。
2.1林菌(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光照强度低、氧气充足、温差小等特点,在郁闭的林下搭棚种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或者种植鱼腥草、蕨菜等野菜,市场潜力巨大,收益高,是荫蔽林地开展林下种植的首选模式[4]。
2.2林药模式在林荫下种植耐荫性的白芍、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但收益显著。
杨树林下种植白芍的林药模式在我省亳州市被广泛推广。
2.3林粮模式在株行距较大、郁闭度小的林下,种植一定的粮食作物,可以选择矮秆小麦等主粮作物,也可以选择黄豆、豌豆等杂粮作物,经济效益可观,市场前景广阔。
还可养地培肥。
2.4林茶模式在低山丘陵地区,不适宜间作粮食作物的地块,林下种植茶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林下可以为茶树提供一定的遮荫,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
较为典型的有栗茶间作模式。
2.5林草牧模式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地,可以有选择性地种植优质牧草,可出售鲜饲草,也可放养畜禽,一举多得。
2.6林禽(畜)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和杂草多的特点,放养鸡、鸭、羊等禽(畜),禽(畜)类品质得到保证,粪便追肥又有利于树木生长。
另外,利用森林生态景观开发森林休闲旅游也可视为
831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2,18(13)
作者简介:潘忠虎(1974-),男,安徽舒城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6-04
一种林下经济模式。
3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空间有限的局面下,利用闲置林地发展林下多种经营,既可以统筹林地经营,开拓增收渠道,又可以开辟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但是,由于我国对林下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管理都不成熟,无章可循,导致各地林下经济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可持续性不强。
为此,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1政策扶持是先导政府部门在倡导发展林下经济时,应注重调研,掌握本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动向,了解林农意愿,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大力宣传,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保障。
3.2规范管理是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参与式林业发展模式,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统一组织和协调,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品牌效应。
3.3技术支持是基础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建立林地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评价体系,持续开展林地生态环境评价。
4效益评价方法解析
对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同搭配进行效益评价,不能单纯看经济产出,要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以综合效益的高低作为评价模式优劣的标准。
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风险分析与评价,林业上各种系统、模型的综合评价,也多引用此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有以下步骤[5]。
4.1建立层次模型模型通常包括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以及备选方案层(针对复杂问题)。
对于林下经济综合效益的评价,目标层即为建立最优质高效的林下经济模式。
准则层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
4.2评价指标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各层次的准则因素(指标层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这些因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模式、不同地点、不同目标等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4.3确定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采用赋分评价的方法分别算出准则层各因子,以及准则层下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再对各指标进行层次总排序,求组合权重。
层次总排序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以排除权重判断的随意性。
4.4原始值标准化指标层各因子对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同搭配形式均有一个原始值(指标值),采用公式:标准化值=(指标值-最差值)/(最优值-最差值),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样,各数值就可以在[0,1]水平上进行比较,直观地反应在不同模式或不同搭配形式中产生的效益差异。
4.5基于权重和标准化值的效益分析根据层次总排序的权重值和标准化值,就能加权得出最终的总体排序,即不同林下经济模式或同一模式的不同搭配形式综合效益得分,得分最高的则为最优质高效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今后的研究中,既要注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细化研究,又要加强林下经济与地域差异的研究,而在推广应用中,更应结合当地实际,综合效益评价,选择最优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家学.林业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管理学家,2011(11):19.[2]毕世明.北京市林下经济年收入10亿元[J].湖南科技,2008(2):40.
[3]战臣祥,袁俊云,申鹏,等.山东省临沂市林下经济现状与可持续生态发展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38(2):49-53.
[4]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
[5]刘玉雪,王章虎.层次分析法(AHP)在风险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J].工程与建设,2008,1(22):22-24.
(责编:陶学军)
(上接132页)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熊小旺,涂根祥.杉木幼林施肥试验报告[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1(2):175-178.
[3]叶仲节.浅谈杉木育苗造林中的施肥问题[J].浙江林学院学报,1985,2(1):13-19.
[4]巫流民,纪建书,陈道东.花岗岩立地杉木幼林施肥效应[J].林业科技通讯,1994,6:17-19.
[5]陈代喜.桂北杉木幼林施肥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1999,
3:11-13.
[6]唐明蒙,陈小忠,鄢振武,等.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8,18(2):38-43.
[7]郑德华.杉木幼林施肥效果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8,25(2):85-88.
[8]谢国阳,林思祖,张文富,等.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3):256-260.
(责编:施婷婷)
931
18卷13期潘忠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