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
摄影测量

1绪论◆摄影测量学的定义与任务1、摄影测量学[Photogrammetry]摄影测量学是利用摄影机或其它传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图像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分析,获取有价值的可靠信息的理论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摄影测量是利用摄影机或其他的遥感器采集被测对象的图像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和分析,获取有价值的可靠信息的理论和技术。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历史–1851~1859年,劳赛达特提出和进行交会摄影测量,这被称为摄影测量学的真正起点。
–二十世纪初,发明立体观察方法。
1901年,立体坐标量测仪问世。
主要用于地面摄影测量。
–1900~1960年,为模拟法摄影测量阶段。
–1950~1980年,为解析法摄影测量阶段。
–1980~至今,为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摄影测量学的分类●按技术方法分:模拟摄影测量(1900~1960年)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年)数字摄影测量(1980年~~~)◆摄影测量的主要阶段及特点1、模拟摄影测量(1900~1960年),这一时期的特点:(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
(2)利用光学机械模拟装置,实现了复杂的摄影测量解算。
(3)得到的是(或说主要是)模拟产品。
(4)摄影测量科技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围绕着十分昂贵的立体测图仪进行的。
(5)利用几何反转原理,建立缩小模型。
(6)最直观,好理解。
2、解析摄影测量(1950~198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
(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用精确的数字解算代替了精度较低的模拟解算。
(3)得到的是模拟产品和数字产品。
(4)引入了半自动化的机助作业, 因此,免除了定向的繁琐过程及测图过程中的许多手工作业方式。
但需要人用手去操纵(或指挥)仪器,同时用眼进行观测。
3、数字摄影测量(198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用精确的数字解算代替了精度较低的模拟解算。
浅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技术的进步,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工程测量中,摄影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精度也越来越高。
按照摄影测量规范全面实施工程测绘,可以有效确保工程测量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保障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本文首先介绍了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阐述了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摄影测量;发展现状;趋势引言:摄影测量是指用高清晰度摄像机对被测地区进行拍摄,然后用数字方法对影像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获得其内部的地理空间大小。
当前摄影测量已广泛地应用于大型工程建设、救灾、地区规划等方面。
摄影测量因其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和精确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和其它工业领域。
本文就摄影测量在我国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测绘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1.1模拟摄影测量19世纪中期,劳塞达使用摄影像片以及“明箱”装置,测制万森城堡的地图,标志着摄影测量产生。
当时主要是利用图减法去进行,逐步逐点的绘制,维也纳军事地理学研究所在奥雷尔的构想下,一直发展到本世纪初,才出现了第1台自动立体的测图仪,后续在德国相关企业的发展研制下制作出了更加实用的自动测图仪器,这些仪器主要是利用光投影仪与机械室的投影仪来进行模拟摄影,这种方法会使得被摄影的空间位置发生交会,故称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
这个发展阶段又被称作“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在此期间,所有可用来解决摄影测量中的主要问题的摄影测量测图仪,实际上都是基于相同的原理,即所谓的“模拟原理”。
虽然仪器上写着“自动”两个字,但那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省去繁琐的运算,也就是用光学力学的方法来模拟复杂的摄影测量解算。
但是,这是一种无需人工观察的方法。
可以说,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成本高昂的三维测图仪展开的。
到了六、七十年代,这类设备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浅谈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数字摄影测量时代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摄影测量时代逐 渐成为主流。
数字摄影测量时代主要使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和无人机进行拍摄,通过计 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
代表成果:2010年代,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系统“高分专项”成功发射 了高分辨率卫星,可以用于高精度的地形测量和资源调查。同时,无人 机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低空数字摄影测量的快速发展。
摄影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技术不断创新
数据源更加丰富
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
注重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摄影测量技 术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例如,利用人 工智能进行图像识别和处理、利用5G技 术实现数据快速传输等。
随着卫星、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未来的 摄影测量数据源将更加多样化。这将为各 行业提供更加精细、全面的数据支持。
03
02
应用领域的拓宽
04
技术成果展示
摄影测量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光学相机发展到 使用无人机、卫星等多元化的数据源。同时 ,数据处理和分析也从手动走向自动化,大 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摄影测量技术不仅在传统的测绘领域发挥着 重要作用,现在还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 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
挑战与机遇并存
虽然摄影测量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 然面临着数据安全、技术更新快等挑战。同 时,随着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摄影测量技 术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机遇。
03
摄影测量技术的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01 自动化处理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数据的处理更 加自动化,包括图像识别、特征提取、三维重建 等流程。
02 高精度测量
摄影测量的定义、任务与发展简史

四、摄影测量的分类
按距离远近
航天摄影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 地面摄影测量 近景摄影测量 显微摄影测量
按用 途
按处理手段
地 形摄影测量 非地形摄影测量
模拟摄影测量 解析摄影测量 数字摄影测量
五、摄影测量发展简史
摄影测量学的起源 1839年,阿拉戈发明摄影术为摄影测量提供了基本手段 1851年,法国陆军上校劳赛达提出交会摄影测量并测绘
新课导入
摄影
测量
一、摄影测量的定义
问题:什么是摄影测量?
传统定义: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获取的像片,经过处 理以获取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特性及其 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1988年ISPRS第16届大会上定义: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对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 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得自然物 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一门工艺、科学和技术。
量成为可能 1906年,美国人劳伦仕用17只风筝吊着巨型相机拍摄了
旧金山大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台航摄仪的问世、立体坐标量测
仪和1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立体测图仪的使用,真正开始了摄影测量学
五、摄影测量发展简史
摄影测量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拟摄影测量(1851-1960’S) ➢解析摄影测量(1950’S-1980’S) ➢数字摄影测量(1970’S-现在)
一、摄影测量的定义
定义内涵
各种类型 传感器
被摄物体 影像
通过量测和解译 过程
自然物体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
DEM
DLG
DRG
DOM
P31 摄影经纬仪
RC30 框幅式航摄仪
DMC 数字航摄仪
ADS40 数字航摄仪
摄影测量现状及发展-张祖勋院士

经过:纠正、拼接而成一个大面阵影像
8 000
12 000
由测绘研究院研制的 SWDC-4
四个 相机 拼接 而成
特点
(1) 镜头可换(35/50/80); (2)内置GPS
(3) 高程精度高--4个控制点(可达1/7000(初步试验))
比较好。
本书中,影象间特征点的对应由人工给定; 主要对随后的三维计算,三角网的生成, 纹理影象的生成等等给予详细的介绍。这 个过程基本上自动的完成,影象间特征点的
对应,没有确定的方法,还在摸索中。
计算机界:对应性问题是个“还有很多问题没有 解决 ”、“没有确定的方法,还在探索中”的难题
对应性问题--影像匹配--两方面发展
多基线立体优点
(1)改善“匹配”可靠性 (2)提高高程精度
多目视觉摄影测量将在当代航空数字相机、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已 经在工业零件测量、城市建模(序列图像)获得 应用。
测量要求 多个方向前方交会
摄影测量应该 多个基线摄影
多余观测-- 检查;提高精度
多余观测-- 检查;提高精度
应用实例 ⎯⎯ 航空数码相机
1.多基线---多片匹配 2.单基线---双片匹配
随着数码相机、完全计算机化的数字摄 影测量的广泛应用,多基线摄影测量,
正在打开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的大门
多基线影像匹配--增加了可靠性
(a)Define a target point a0
(b) Define a searching
前视
下视 后视
同样是多(双)基线立体
(2) 基于广义点理论的摄影测量
发展至今,从模拟、解析、到数字摄影测量
10 第五章数字摄影测量(2)

g2(xi)
Xi
搜索窗
Xi -X0
目标窗
可有: 可有:
∆g ( xi ) = g 2 ( xi ) − g 1 ( xi ) = g1 ( xi − x0 ) − g1 ( xi ) + n 2 ( x i ) − n1 ( x i ) g1 ( xi − x0 ) = g1 ( xi ) − (
2
σ gg' = σ gg =
1 n
2
∑∑(g
i =1 j =1 n n
n
n
ij
′ − g)(gij − g′)
1 n
2
∑ ∑
i=1
n
n
∑∑
i=1 j =1 n n
(g − g)2
ij
g
n
ij
j =1
1 n
2
∑ ∑
i =1
n
g i′ ,
σ g'g' =
j
1 n
2
∑∑
i=1 j =1
′ (gij − g′)2
.
.
5.4 同名核线与核线匹配
一、 二、 三、 四、 核线及性质 相对水平像对同名核线获取 核线重采样 核线匹配
cj
一、 核线及性质
1、核线定义 、 2、核线性质 、
cj
倾斜影像
水平影像
左核 线
cj
S1
a
1
S2 核 面
A′ A
x(p) a2′ a
2
右核 线
a2〞
左右视 差
y(q) 地表
二、相对水平像对同名核线获取
x = − f d1xt + d 2 d 3xt + 1 e1 x t + e 2 y = − f e3 xt + 1
摄影测量学发展综述。附参考文献至少5篇

摄影测量学发展综述(1)摄影测量学,从名字上来看,是摄影与测量的结合。
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摄影技术进行地形测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测量学已经从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逐渐演变为数字化、自动化的测量技术。
起初,摄影测量学主要依赖于大型的户外摄影设备和复杂的化学处理过程。
摄影师需要拍摄大量的照片,然后通过复杂的工艺将底片进行处理、分析和比对,最后得出测量结果。
这个过程不仅耗时,而且对环境和设备的要求极高。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测量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摄影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测量不再局限于户外的大尺度空间,而是可以深入到微观世界,对细微的物体进行精确的测量。
此外,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摄影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计算机可以根据拍摄的图像自动识别、定位、匹配,甚至可以自动完成三维模型的构建。
这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计算量,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
然而,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方法被完全替代。
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某些复杂的环境下,如茂密的森林、峡谷或者建筑物内部,数字摄影和卫星遥感技术可能无法获取有效的数据,而传统的摄影测量方法可能更加适用。
总的来说,摄影测量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摄影测量学将更加高效、精确和智能化。
摄影测量学发展综述(2)摄影测量学,源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技术,是一门利用摄影或数字化影像,通过对影像的解析和处理,获取目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学也经历了从模拟摄影测量到解析摄影测量,再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巨大变革。
在模拟摄影测量时代,摄影底片需要通过人工测量和解析,以获取所需的数据。
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精度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解析摄影测量应运而生。
摄影测量的定义、任务与发展简史

摄影测量工作站
自动化操作+作业员干预
数字产品模拟产品
1978年,当他的老师、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王之卓院士提出“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的构想时,国内外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由于当时技术发展的限制,多数人认为“底片是影像最好的信息载体”。王之卓先生的观点相当超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还有人持怀疑态度。199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上,一厂商举起一张航摄底片说:“这上面的信息量是100兆。”把底片转了一下又道:“数字影像能如此实时旋转吗?”。然而,当时作为王之卓得力助手的张祖勋却对老师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1.模拟摄影测量
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或机械投影的方法模拟摄影成像过程,用两个或多个投影器恢复投影时航摄仪位置和姿态,以建立与实际地物成比例的可量测几何模型,通过对几何模型的量测而直接在绘图仪上绘制出硬拷贝的地形图或专题图。
探测目标的记录与成像始于摄影技术的发明,并与望远镜相结合发展为远距离摄影。
1839年,Daguarre发表了与Niepce拍摄的照片,首次成功地把拍摄到的事物形象地记录在胶片上;
1901年德国Zeiss厂制造立体坐标量测仪。
1909年德国Zeiss厂制造1318立体自动测图仪。
1919年罗马开始制造双向摄影仪(相片测图仪)
1920年海德制造了第一台测图仪
1923年德国Zeiss厂制造第一台立体测图仪。
20世纪30年代,多倍投影立体测图仪普及,立体坐标仪、立体量测仪和单投影器广泛应用。
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与非地形摄影测量。
按技术处理手段,可分为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
1.2摄影测量发展简史
摄影测量学的作业流程:各种类型的传感器—>被摄物体影像—>通过量测和解译—>自然物体及其环境的可靠信息(DEM、DOM、DLG、DRG)
浅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浅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摄影测量是一门通过摄影手段进行测量和记录地形、物体和现象的科学。
自19世纪初摄影技术诞生以来,摄影测量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未来挑战。
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基于光学原理,使用胶片相机或数字相机获取图像,通过精确控制摄影参数,实现地形、物体和现象的测量。
传统测量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随着数码相机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测量技术逐渐成为摄影测量的主流。
数码测量技术通过将光学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实现自动化、快速和大范围的测量。
数码测量技术还可以进行实时动态测量和数据处理,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视觉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的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和算法实现对图像中目标的自动识别和测量。
视觉测量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非接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医学影像和地理信息等领域。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摄影测量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摄影测量的重要工具,实现更加高效、精确和自动化的测量。
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处理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未来的摄影测量将更加注重与深度学习技术的融合。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测量。
未来摄影测量将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综合应用,包括光学图像、雷达图像、热红外图像等多种类型的数据。
通过对多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处理,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实现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测量。
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将成为未来摄影测量的重要手段,实现更加高效、灵活和实时的测量。
无人机和卫星可以获取大量高精度的图像数据,通过先进的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地形、物体和现象的测量数据。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测量中,摄影测量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图测绘、建筑物变形监测和三维建模等方面。
我国卫星摄影测量发展及其进步

我国卫星摄影测量发展及其进步摘要:当今世界上不发达地区约有90%属于无图区,中国有30%的困难地区属于无图区。
解决这些地区测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摄影测量方法。
美国SRTM、GeoEye以及日本ALOS均拥有此项技术,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也已具备了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卫星摄影测量的能力。
关键词:卫星摄影测量;发展;进步前言我国的卫星摄影测量发展,从返回式测绘卫星到传输型测绘卫星,从最初的理论和技术跟学到最后的自主创新,使我国天绘一号卫星影像单航线平差无控定位精度能够达到框幅相机静态摄影影像理论水平,实现了动态摄影影像与静态摄影影像有相同摄影测量效果的期待,实现了王之卓先生的期待(动态摄影的成果改化为相应的静态摄影,就可以直接使用常规摄影测量中的一系列解析公式),也再一次验证了靠物理硬件“过不去的坎”是可以用数学手段予以解决。
1国际传输型卫星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的摄影测量发展历程要实现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平面误差为15m,高程为6m,在GPS作为精密轨道测量后,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测制1∶5万地形图最大难点是高程精度为6m要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传感器外,需要完善的系统技术条件有以下3个:(1)卫星姿态高稳定途径:要求卫星姿态稳定度达到10–6(°/s);(2)高精度测姿途径:要求星敏感器测定姿态精度为1″(三轴)(1σ);(3)光束法平差途径:加GPS及相当精度的星敏感器辅助光束法平差。
围绕这3个条件,国际上研究和发展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的卫星摄影测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1980年—2000年)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提出的MAPSAT和OIS卫星系统,这两种卫星均采用常规卫星摄影测量方法。
因此,对姿态稳定度和姿态测量精度要求极高,当时的卫星技术无法满足其要求,因而工程未立项,未能实现无地面控制条件下的卫星摄影测量;在增加辅助设备后,研究仍持续较长时间,直到2006年以后才有成功的结果,如ALOS加入移动传感器,也有卫星加入高精度陀螺等;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MOMS工程,德国摄影测量学者(Ebner等,1991)对三线阵CCD影像光束法平差做了开创性研究,发明了“定向片”法光束法平差。
中国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

中国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摄影测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当年的北洋大学曾用进口的摄影经纬仪做过建筑摄影测量试验。
中国的航空摄影测量始于1931年,是年6月2日,浙江省水利局航测队与德国测量公司合作进行首次航空摄影,摄取了钱塘江支流浦阳江36公里一段河道的航片,航摄比例尺为1:2万,而后制作了像片平面图。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正式成立航测队。
这个队在此后的几年里,主要测制了中国局部地区1:1万和1:2.5万军事要塞图,以及湘黔、成渝一带l:5万地形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航空摄影得到飞速发展。
国家测绘局、林业、农业、地质、铁道、石油、水利等部门都积极开展了航空摄影。
1980年前,中国利用航空摄影测量主要制作1:25000-1:10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的是分工法和全能法测图。
1980年后,利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全国范围主要制作1:50000地形图,各省市主要制作1:10000和1:5000地形图,城市则是制作1:1000和1:2000地形图,构成各类GIS的地形数据库。
21世纪初,数码摄影仪面世之后,城市大比例尺航测制作正射影像图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制作三维城市电子地图。
目前,中国已经构建了1:1000000、1:250000和1:50000全国空间数据库,包括的数据产品有DOM、DEM、DLG和DRG四类,还有地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各省市已经或正在建立1:10000全省空间数据库。
许多大中城市已建立了1:500-1:2000空间数据库。
这些都成为构建“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6年国家测绘局启动了西部测图计划,使用了一批新设备、新技术、新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将改写中国西部200多万平方公里无1:50000地形图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教授(1909-2002)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
浅谈摄影测量及其发展历史

置8 棵支柱 、 为单体支柱 区。
4 薄 煤层 开 采的前 进方 向 薄煤层 的开采难度 大 、 成本 高 、 安 全 系数 低 , 而改
在 薄煤层 采煤工 作面上 , 安装采 煤机械 、 运输设备
之前 , 需要有安 全保 障的工作 面支护措施 , 比如太平矿
l 什 么 是 摄 影 测 量
备各种地理信 息 系统 的建立 与更 新 时需 要 的基 础 数 据 。另外摄影测量 还广 泛应用 在非地形 测绘 领域 , 比 如对爆破 、 高温 、 真空等危险现场 进行监测 。摄影 测量 的优点主要体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1 ) 影像 记 录 的物 体 目标客观 、 信息 丰富 、 图像清 晰 , 人们 可 以比较方 便 的获得所需要 的几何或物理信息 。将影像信息作 为制 图的依据具有 非 常突 出的优 势 ; ( 2 ) 摄 影 测量 不需 要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 t h r e e s t a g e s f o d e v e l o p me n t . Ke y wo r d s a na l o g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 a n a l y t i c a l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 di g i t a l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
中图 分 类 号 P 2 3
Ab s t r a c t P h o t o g r a mme t r y i s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s u r v e y i n g a n d ma p p i n g b r a n c h e s ,i t i s t h mu s h i ma g i n g s t u d i e s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a c q u i s i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g,e x t r a c -
摄影测量及发展趋势

摄影测量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展望一下摄影测量的发展趋势关键字模拟解析数字地球空间信息实时化1、引言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特别是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是我国传统测绘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航测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航测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摄影测量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2、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摄影测量就是利用摄影技术(主要是航空摄影也可是地面摄影)摄取物体的影像,从而识别此物体并测求其形状及位置。
摄影测量发展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2.1模拟摄影测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针对当时的摄影测量仪器,德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专家V.Gruber 给摄影测量下了这样的定义:“摄影测量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避免计算”。
这是因为,这些摄影测量仪器解决了传统野外测量中前方交会、后方交会的计算问题。
实质上,当时的摄影测量仪器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机械的、模拟计算器。
由于这些仪器均采用光学投影器或机械投影器或是光学一机械投影器“模拟”摄影过程,用它们交会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所以我们称之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
因此,这一发展时期也被称为“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在这时期,能够用来解决摄影测量主要问题的现有的全部的摄影测量测图仪,实际上都以同样的原理为基础,这个原理可以称为“模拟原理”。
该“计算器”用两根精密的空间导杆模拟前方交会,从像点坐标直接解算,给出其模型坐标。
因此,当时的模拟测量仪器,多称为自动测图仪(Autograph)。
所谓自动,就是可以避免人工的计算。
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测量当时就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真正的不需要计算。
但是所谓自动,它并不是可以离开作业员的观测进行自动测图,而只是避免了人工的计算,不需要人工用“对数表”或机械的手摇计算机,进行前方和后方交会计算。
摄影测量及发展趋势

摄影测量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展望一下摄影测量的发展趋势关键字模拟解析数字地球空间信息实时化1、引言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摄影测量学,特别是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是我国传统测绘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航测和制图三大组成部分中,航测是测制地形图的最基本手段。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摄影测量正受到史无前例的影响,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2、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摄影测量就是利用摄影技术(主要是航空摄影也可是地面摄影)摄取物体的影像,从而识别此物体并测求其形状及位置。
摄影测量发展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2.1模拟摄影测量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针对当时的摄影测量仪器,德国著名的摄影测量专家V.Gruber 给摄影测量下了这样的定义:“摄影测量是一种技术,它可以避免计算”。
这是因为,这些摄影测量仪器解决了传统野外测量中前方交会、后方交会的计算问题。
实质上,当时的摄影测量仪器本身就是一台精密的、机械的、模拟计算器。
由于这些仪器均采用光学投影器或机械投影器或是光学一机械投影器“模拟”摄影过程,用它们交会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所以我们称之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
因此,这一发展时期也被称为“模拟摄影测量时代”。
在这时期,能够用来解决摄影测量主要问题的现有的全部的摄影测量测图仪,实际上都以同样的原理为基础,这个原理可以称为“模拟原理”。
该“计算器”用两根精密的空间导杆模拟前方交会,从像点坐标直接解算,给出其模型坐标。
因此,当时的模拟测量仪器,多称为自动测图仪(Autograph)。
所谓自动,就是可以避免人工的计算。
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测量当时就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真正的不需要计算。
但是所谓自动,它并不是可以离开作业员的观测进行自动测图,而只是避免了人工的计算,不需要人工用“对数表”或机械的手摇计算机,进行前方和后方交会计算。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应用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数据获取快等优势,被广泛用于地质勘查、地图制作、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将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源于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应用于摄影测量领域。
最初应用于军事侦察、边境巡逻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
目前,无人机摄影测量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
随着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拓展,从最初的地质勘查、农业监测,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遥感技术,其应用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技术进步随着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
现代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已经实现了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等高级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 应用领域拓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从最初的军事侦察、地质勘查逐渐拓展到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领域,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用于快速获取城市地形、地貌、道路等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环境监测领域,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植被生长等情况的快速监测和分析。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
3. 国内外发展情况目前,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已成为国际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简述摄影测量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简述摄影测量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摄影测量学是一门研究通过摄影测量方法来获得地物空间位置信息的学科。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技术手段。
1. 初始阶段
摄影测量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摄影测量主要是通过人工绘制地物的轮廓线来进行测量。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手工操作,测量精度较低。
但在当时,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图制作和土地测量等领域。
2. 平面测量阶段
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摄影测量学开始在平面测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测量摄影底片上地物的投影位置,可以计算出地物的平面坐标。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测量精度提高了,测量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制图和测量工作。
3. 立体测量阶段
在摄影测量学的发展过程中,立体测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立体摄影测量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不同位置的摄影机来拍摄同一地物,然后通过测量摄影底片上的立体影像来获取地物的三维坐标。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可以获取地物的三维形状和位置信息。
4. 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测量学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数字摄影测量利用数字摄影机拍摄影像,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地物的测量和建模。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测量过程全自动化,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可以处理大量的影像数据。
总结起来,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历了手工绘图、平面测量、立体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技术手段,但都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为目标。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测绘学等领域的发展,为地球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浅谈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浅谈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发布时间:2023-02-03T05:22:52.305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9月18期作者:陈晓锋[导读] 在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摄影测量技术将是实现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陈晓锋惠东县海域使用测绘队惠州市 516300摘要:在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摄影测量技术将是实现快速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
摄影测量技术在经过模拟、解析的时代后,已步入数码摄影的时代。
测量技术要面对现有的缺陷,抓住发展机遇,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提高摄影测量技术的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智能化城市建设对摄影测量技术在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共享等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数据质量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关键词:摄影测量技术;发展历程;未来趋势1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北洋大学利用摄影经纬仪进行了建筑摄影测量试验,1931年浙江省水利局首次进行了航拍,到目前为止,随着无人机航测、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应用,我国航测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摄影测量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和技术改进的机会。
20世纪末,在所有数字自动测图软件的生成和应用基础上,摄影测量逐渐进入数字摄影测量阶段,随着高科技、计算机科学、摄影测量的不断交叉,数字摄影测量在信息提取、图像识别、数据分析、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测量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
根据摄影测量技术的不同,摄影测量技术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分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模拟摄影测量是使用光学或机械方法模拟摄影过程。
也就是说,根据照片位置、姿势和相互关系构建几何体模型,以测量测试的对象。
分析摄影测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对摄影测量复杂几何模型的构建进行解释和数值计算。
数字摄影测量以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根据照片测量和遥感采集数字图像信息,处理、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采集的信息,分析测量对象的几何形状、纹理特性等属性,以获得数字产品,实现被测对象的视觉渲染等。
摄影测量发展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摄影测量作为一种传统的测绘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航空摄影测量扩展到卫星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报告将总结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摄影测量发展历程1. 传统摄影测量阶段20世纪初,摄影测量技术开始应用于测绘领域。
这一阶段,摄影测量主要以航空摄影为主,通过拍摄地面目标,获取空间信息。
随着航空摄影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在地图制作、土地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数字摄影测量阶段20世纪80年代,数字摄影测量技术逐渐兴起。
这一阶段,摄影测量开始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实现了摄影数据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摄影测量在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推动了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3. 现代摄影测量阶段21世纪以来,摄影测量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卫星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摄影测量在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摄影测量现状1. 数据获取多样化目前,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手段多样化,包括航空摄影、卫星摄影、近景摄影等。
各类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摄影测量数据获取更加高效、精确。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摄影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日益成熟。
目前,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快速、精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应用领域广泛摄影测量在测绘、地理信息、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未来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与高精度未来,摄影测量将朝着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摄影测量数据将更加丰富,为各类应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支持。
2. 智能化与自动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摄影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
浅谈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浅谈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摘要:近几年,无人机技术、倾斜摄影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整体推动了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由传统的二维数据向三维数据转换。
在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2021版)中,确定了我国实景三维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倾斜摄影三维模型能真实、立体、客观反映现实空间各种地物之间的关系,因其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和容易判断识别,利用其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已成为时下一种最流行的技术方法。
而其与传统航测法相比,有哪些优缺点,本文针对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和传统航测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摄影测量技术;发展历程;未来趋势引言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无人机等传感设备,对地面进行单垂直、多倾斜、多角度拍摄,根据传输设备自身的坐标、航高、航速、航向及旁向重叠等参数及地理地形资料,得到详细实测地物信息数据的新型技术之一。
与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和GPS-RTK技术相比,它具有操控灵活、拍摄范围广、数据易处理、测量成本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大比例尺地形要素和地理信息的实时测量和数据搜集。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能自动生成地物点云,进而构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和数字线划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1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无人机是一种不需要人员驾驶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可在飞行驱动设备的驱动下实现悬空行进,其飞行路线比较灵活,对于陆地环境也没有过高要求,通过终端控制,便可快速到达人员难以到达的区域,根据相应的指令进行信息采集。
遥感技术可分为光遥感技术、红外光遥感技术以及微波遥感技术等,传感器是其核心设备。
借助于传感器,可接收被测对象所衍生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将其以图像的形式传输给操控终端。
而无人机遥感航摄技术就是无人机技术和遥感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将遥感设备搭载到无人机上,对被测区域进行航摄,这样便可实现测量数据的科学、全面获取,为相关单位的测量数据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摄影测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当年的北洋大学曾用进口的摄影经纬仪做过建筑摄影测量试验。
中国的航空摄影测量始于1931年,是年6月2日,浙江省水利局航测队与德国测量公司合作进行首次航空摄影,摄取了钱塘江支流浦阳江36公里一段河道的航片,航摄比例尺为1:2万,而后制作了像片平面图。
1931年8月,国民党政府在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正式成立航测队。
这个队在此后的几年里,主要测制了中国局部地区1:1万和1:2.5万军事要塞图,以及湘黔、成渝一带l:5万地形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航空摄影得到飞速发展。
国家测绘局、林业、农业、地质、铁道、石油、水利等部门都积极开展了航空摄影。
1980年前,中国利用航空摄影测量主要制作1:25000-1:100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采用的是分工法和全能法测图。
1980年后,利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全国范围主要制作1:50000地形图,各省市主要制作1:10000和1:5000地形图,城市则是制作1:1000和1:2000地形图,构成各类GIS的地形数据库。
21世纪初,数码摄影仪面世之后,城市大比例尺航测制作正射影像图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到制作三维城市电子地图。
目前,中国已经构建了1:1000000、1:250000和1:50000全国空间数据库,包括的数据产品有DOM、DEM、DLG和DRG四类,还有地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各省市已经或正在建立1:10000全省空间数据库。
许多大中城市已建立了1:500-1:2000空间数据库。
这些都成为构建“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6年国家测绘局启动了西部测图计划,使用了一批新设备、新技术、新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将改写中国西部200多万平方公里无1:50000地形图的历史。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教授(1909-2002)是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航空摄影测量中的微分关系公式,推导了在地形起伏地区可获得较高解算精度的航摄像片相对定向元素计算公式。
20世纪60年代初,他首先提出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解析法摄影测量加密的理论与实施方案,并建立了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
公式。
70年代末,他又率先提出了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的构想,随后领导了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摄影测量技术的变革。
王之卓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摄影测量学科体系,同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摄影测量人才。
中国航天遥感的兴起与发展
自1970年以来,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
经过37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目前,中国已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返回式陆地卫星、科学实验卫星、宇宙飞船等(见下表)。
中国已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
中国现在可以从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上实现对地球的多平台、多传感器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不同分辨率的光学(分辨率可达1.9m)和雷达图像(分辨率可达5m)。
中国未来将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包括环境灾害监测卫星、气象卫星、测绘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等等。
利用外国和中国的各类遥感卫星,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积极开展了各种遥感应用。
包括自然灾害的预警与监测、环境变化研究、自然资源调查、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应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已在中国用于森林火灾、洪涝旱灾、冰雪灾害、山体滑坡、城市地面下沉、台风、沙尘暴和地震的预警、监测和灾害评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森林和植被类型调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陆地和海洋环境调查以及在地质与矿产调查中,遥感对地观测卫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保证耕地的必要拥有量,中国利用卫星每年进行一次耕地变更调查。
每年的农作物估产需要综合利用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的数据。
作为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1:50000全国地形数据库,其数字正射影像(DOQ)分别采用了卫星影像和航空像片等数据。
对地观测卫星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包括SARS、禽流感和血吸虫病等流行疾病的控制、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农业、电子政务、智能化交通、网格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以及天地一体化的位置服务(LBS)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国家973和863计划支持下,针对我国发射的各类遥感卫星,开展了高精度卫星定轨测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推扫式卫星遥感影像的成像机理、几何处理模型、大气辐射改正模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测图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研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平台,以此为核心建立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地面处理系统,并开展了定量遥感反演研究。
为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信息处理与分发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我国将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等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与其它中、低分辨率地面覆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系统,同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接收站等地面支撑系统,全面提升我国空间数据获取和应用能力。
“3S”集成与地球空间信息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迅速变化着的信息的需求,进入1980年后,一场信息革命席卷着各个学科,学科由细分走向综合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推动着测绘学科内部各个专业以及测绘、遥感学科各个邻近的专业,如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相互交
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大边缘学科“地球空间信息学(Geomatics)”。
测绘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就是地球空间信息学,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大地测量、地图制图、虚拟现实和计算机视觉等几门子学科或技术,其中GIS、RS和GPS是最基本的三大技术,中国学者称之为“3S技术”。
在多年和广泛使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的基础上,2001年中国建成了一个可用于中国及其周边海域的区域定位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广域增强系统。
该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一颗在轨备份卫星组成。
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过程中需要地面监控中心提供高程数据和用户发上行信号,在定位原理上与GP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有所不同。
为了满足今后国家对卫星导航定位的进一步需求,我国航天部门正在发展由12颗卫星组成的北斗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3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个新的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分支,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GIS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准备阶段(1978~1980)、起步阶段(1980~1985)、应用研究与技术试验阶段(1986~1996)、技术发展与行业发展阶段(1997~2002)、地理信息服务业发展阶段(2003~现在)。
为了推进3S集成与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发展,建立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加强该领域的协调与管理,国家成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和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