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高一地理必修3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认识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1一①b)
半球位置: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
海陆位置: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伊士运河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海岸线曲折而漫长。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Ⅲ一1—1一②d)
地形特点: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多高原、山地,四周多丘陵、平原。
气候特点: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气候最典型,分布围最广。
水系特点:多大江大河大湖;河流呈放射状分布;流区面积广大。
相互关系分析: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所以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流区面积广大。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补给一般有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二、认识地区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Ⅲ一1—2一①b)
欧洲西部指欧洲的西半部,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位于40°N~60°N、10°W~30°E之间,属于中纬度的北温带。
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亚洲相望。
欧洲西部的海岸线破碎、曲折而漫长,多半岛、岛屿、海峡与海湾。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Ⅲ一1—2一②c)
地形特征: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平原地形为主,山脉分布在南北两端,南有高峻的阿尔卑斯山系,北有古老低缓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间为广阔的平原;受第四纪冰川活动影响,境冰川地貌广布。
气候特征:总体特征是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海洋性特征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全年降水均匀。
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原地形为主,广阔而平坦的土地利于耕作业的发展;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因此乳畜业发达。大多数地方发展混合农业,种植小麦的同时发展乳畜业,形成互补。而在南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适宜发展灌溉农业,以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即地中海农业。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1I-1—2一③d)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会促进区域工业的发展,如德国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在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后,逐渐发展起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成为世界著名的重
工业区,出现了诸多工业城市。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如果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过度依赖或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则会造成矿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衰退等问题。如德国鲁尔区因廉价石油的竞争,世界性钢铁危机(过剩),生产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造成区域经济的衰退。
以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传统工业区,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处理好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德国鲁尔区通过改造传统工业,调整和升级产业;引进和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措施,实现了区域经济的振兴。
三、认识国家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Ⅲ一1—3一①a)
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大洋洲)三部分构成。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亚热带;阿拉斯加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首都华盛顿,位于哥伦比亚特区。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Ⅲ一1—3一②b)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大平原,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有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分布,水运便利。
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Ⅲ一1—3一③b)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特征(Ⅲ一1—3一④a)
美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的特点是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在全国围形成专业生产区。如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等。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Ⅲ一1—3一⑤b)
所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围形成专业生产区,其目的是可充分利用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行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可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
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Ⅲ一1—3一⑥d)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差异
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Ⅲ—4一①b)
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沪、浙、闽、粤、琼、桂等1 2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中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工业化进程快,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
中部经济地带,包括黑、吉、、晋、豫、皖、鄂、赣、湘9个省级行政区;西部经济地带包括陕、甘、宁、青、新、藏、渝、川、云、贵10个省级行政区。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较慢;产业结构中农业在经济中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低。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Ⅲ一1—4一③b)
西部大开发的围包括西部经济地带的10个省级行政区以及和广西2个自治区(注:湘西、和延边3个自治州参照有关政策开发)。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