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与鼎
黄帝铸鼎于富平荆山考略
黄帝铸鼎于富平荆山考略孟军政荆山,是块神奇而富有灵气的一块宝地,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
它西起买家坡(富平、三原交界处,属富平淡村镇),东迄石川河西岸断原处(富平杜村镇姚村一带),绵延数十里,南望中南,北依漆沮(石川河),郁然深秀,气势壮观,素有“金丝吊葫芦”的风水宝地之称。
汉唐时曾是皇家御花园,又是盛唐览胜处。
据史料考证,李白、杜甫、王安石、班固、苏武、曹植、陈觉等文人雅士以及秦穆公、秦孝公、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无数皇亲贵族到此祭祖、游览;东端原首有汉太上皇刘执嘉万年陵,西端有唐高祖李渊献陵,两陵之间分布有50多座藩王嫔妃陪葬墓群。
在中国古代,鼎是建立国家的标志,是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
司马迁说,“鼎之所在,国都定焉”,所以,它也是王都所在地,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神(太一神,黄帝把它视为低于太一的神)的象征。
所以,黄帝在富平荆山铸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国家的建立和中华民族的创立。
之后大禹在荆山铸九鼎,则把九鼎作为传国的重器。
但是,这个影响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多少年来仅仅只是史学界或文化学者讨论的话题,没有把它和鼎的故乡-----“富平”紧紧连在一起。
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人文陕西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开发黄帝文化,彰显华夏文明,追寻民族之魂,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复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史料依据黄帝、大禹在富平荆山铸鼎的史实,史籍多有记载,最主要的有:1,《淮南子冥览训》黄帝采首山铜(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市),铸鼎于荆山下(荆山即今富平荆山塬)。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二人,……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
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2、《左传·宣三年》昔之夏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3、《史记·封禅书》昔闻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4、《史记·封禅书》天下名山八,五在中国。
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中)
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中)二、夏、商、西周鼎的昌盛发展最早在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出现了名副其实的鼎、爵、?械惹嗤?器。
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远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年代有明确论述,采用了《竹书纪年》471年的说法,取其整数为470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之间。
夏代虽然出现了铜鼎,但日常生活所用的仍是陶鼎,种类有盆形鼎、罐形鼎和瓮形鼎等。
其都足灰色,圆形,或浅腹,或深腹。
多饰绳纹和附加堆纹,个别为素面。
三足,无耳。
足呈锥状或单刃尖刀状。
足外侧多见有两排指窝纹,如图四(1)、(2)、(3)所示。
夏代铜鼎为圆形,沿上立双耳,腹部有网状纹,底有三空棱锥形,如图五所示。
此鼎的出现,成为青铜鼎滥觞数千年的基本形制。
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桀有昏德,鼎灭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即夏朝灭,九鼎迁于商:商朝灭,九鼎又迁于周。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把欲夺他国政权叫做“问鼎”。
从此鼎作为普遍使用的烹饪器的实用意义逐渐减弱,越来越被视为传国的宝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并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吉祥”等重要的社会意义,拥有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许多殷周金文都反映了战争与祭祀的事件,往往为庆祝某一次征伐的胜利,下级受上级的赏赐,因此铸鼎或铸其他器物作以纪念。
铭文中也常常表现祭祀祖先的内容,这是贵族孝道思想意识的具体反映,有的铭文还反映了对天帝的祭祀,这是天命观及敬鬼神迷信思想的体现,还有的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册封的史实。
包括铜鼎在内的青铜器铭文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另一显著特点,青铜器铭文不仅增加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也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它的书法艺术风格与成就。
到了商代,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间,青铜铸造业以国都为中心蓬勃发展,不仅品种剧增,而且大型器出现,纹饰亦神奇诡秘。
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建议书
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项目建议书富平县经济技术合作局招商三局2013年1月10日一、项目名称: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二、项目背景秦中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中华民族最早就是居住在陕西一带以华族为主的民族。
《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富平,旧制北地郡,后周改为中华郡,寻罢,有荆山”,富平现存的古县域图中,荆山塬又称中华塬。
鼎是国家政权象征,黄帝、大禹铸鼎,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史前文明不是传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创意来源于对中华民族、对富平的热爱;对城市、对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视。
该主题项目紧扣中华民族要求和平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主题,我们认为这两大主题,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己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流淌在全球华人的血脉中。
近几年来,出现了不断升温的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热,特别是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大陆寻根之旅,新党主席郁慕明民族之旅以及台湾文化名人李敖的大陆文化之旅等等,汇聚成共同的时代强音:“不忘始祖,爱我中华,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共和。
”富平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以说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富平的独特优势无可替代。
我们相信,黄帝铸鼎文化产业园项目落户富平,必将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打造厚重的人文基石。
三、建设条件黄帝铸鼎之地荆山塬,又名吕村塬、掘陵塬、中华塬,位于富平、阎良、三原之间,富平县城南郊区石川河南岸,海拔485米,东西绵延10公里,南北跨度2公里,主要盛产红苕、西瓜、大葱、大蒜、柿子、甜桃、葡萄等杂果产品,是全县唯一的万亩生态园。
荆山塬早在周秦汉唐时就是文人学士的游览胜地,又是一块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和古往今来的渭北屏障。
《路史·疏仡记·黄帝》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
”据有关学者考证,皇帝铸鼎之地即现今的荆山塬。
黄帝铸鼎 造福中华 篆体
黄帝铸鼎造福中华黄帝,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他教人耕种、逐渐掌握天时地利;让人实行纳谏、昭告天下,使得当时的社会有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但是,当人类文化尚未高度发达,贫寒落后的人民度日艰难,在钢铁生产方面也深受制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黄帝便开始了铸造鼎的计划。
黄帝历时数年,广交名匠,搜集各地方高质量的岩石、草木,最终选定了皇室所需的世界名鼎——“泰山鼎”,并铸就了一组十五件普及于国家的“中原鼎”系列。
鼎,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产工具。
千载古鼎,Witnessed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our ancestors. 鼎的铸造、使用技艺让人们掌握了日益完善的制造技艺,也成为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铸鼎,并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地位的象征,更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
当时的华夏,正处于新时代的起点。
宝器的铸造一定意义上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有力推手。
黄帝铸鼎不仅仅是一项文化和科技的进步,更是一种文明的启蒙。
通过铸造这些技艺和文化方面的珍贵遗产,黄帝不仅传承了技艺文化,更为家族与人民创造了生产和存在的条件。
作为一位天下之君,黄帝更是将这些技艺和知识推广于出卖,将技艺道德传承给他的后代。
黄帝铸鼎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相得益彰。
铸造的过程虽然漫长费力,在让框架工人们发扬开阔思路、提升制造技术的同时,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通过铸造鼎这一文化盛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融入一些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元素,通过铸鼎纪念祖先的辛勤劳作,与生产生活中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我们追求新家政的社会中,铸鼎的文化理念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快速进步的时代。
科技、文化、经济等急剧变化的社会,铸鼎文化与传承更是深度与历史文化沉淀的体现。
黄帝铸鼎就像一盏明灯照耀我们的心窝,激起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再次发现。
黄帝铸鼎,不仅是一个技艺渐趋完善的流程,更是我们的源头和根基,是我们自豪的历史文化。
黄帝铸鼎 造福中华 篆体
黄帝铸鼎造福中华篆体
摘要:
一、黄帝铸鼎的背景和意义
二、黄帝铸鼎的过程和传说
三、黄帝铸鼎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
四、篆体书法与黄帝铸鼎的联系
正文:
黄帝铸鼎,这是一段深入中华民族骨髓的历史,这是一段充满神秘和神奇的传说,这是一段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勇气的赞歌。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统一了各个部落,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铸鼎,是黄帝的一项伟大创举,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
据《史记》记载,黄帝曾铸九鼎,象征九州,以此来统一度量衡,加强国家的统治。
黄帝铸鼎的过程充满了神秘和传说。
传说黄帝在铸鼎的过程中,得到了天上的神鸟的帮助,神鸟用自己的羽毛为黄帝的鼎送上了神秘的力量。
黄帝铸鼎的传说,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载,更是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黄帝铸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也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帝铸鼎的传说,成为了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的榜样,激励着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篆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法艺术,与黄帝铸鼎有着密切的联系。
篆体书法最早出现在商朝,鼎盛于秦汉,其字形秀丽,线条流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
值。
篆体书法的发展,与黄帝铸鼎的传说密切相关,可以说,黄帝铸鼎的传说,为篆体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总的来说,黄帝铸鼎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不断奋斗的精神。
中华神天鼎安放在黄帝陵
鼎被 安放在黄帝陵景区的印池湖心岛。 中华 神天 鼎由 “ 神舟 七号 ”载 人飞
船 残 骸 与青 铜 配 铸 而 成 , 由素 有 “ 中华 鼎 王 ”之 称 的艺 术 大 师 卢 银 涛 设 计 铸 造 。
中华神天鼎 “ 神天” 一名取 “ 七飞天” 神 之意 , 采用了西周孝王时期著名的 “ 大克
鼎” 型, 造 圆腹 、 耳 、 足 鼎 立 , 浑 厚 两 三 雄
“ 神七” 钛合 金铸造, 大鼎正面采用 “ 神
七 ” 料浇 铸 着 金文 鼎 名一 一 “ 材 中华神 天 鼎 ” 左 右两 侧 分别 篆铸 “ , 鼎成 龙 升 ”“ 鼎
重、 端庄古朴。
立和谐” 背面篆铸 “ , 华夏情民族魂” 鼎 。 台还镶嵌 着 “ 七 ” 神 三位 航 天英雄 翟志
绵 延 庚寅年清明社会各界祭祀炎帝陵 大典” 在风景如画的湖南省炎陵县隆重举 行。 大典首次增加了乐舞告祭, 吸引了大批 海内外知名人士、 学者和游客参加。 炎 帝陵坐落 于湖 南省 株洲市炎陵县
华民族两大始祖。 炎帝神农氏在海内外华 人世界备受尊崇, 自唐代以后祭祀炎帝为 制度化的国之盛典, 而民间祭祀活动则已
中华神天鼎
重 约 6 , 35 , 自三 皇 五 帝 开 吨 高 .米 寓
刚、 刘伯明、 景海鹏的亲笔签名。 一
《 广州 日 》 报
湖南 陵县
隆重拳行公祭豢索
据广州 日 报导, 报 有海 内外 数 千 华人 城西 1 公里 处 的鹿 原 陂 。 帝神 农 氏为 中 9 炎 华 农 耕文 明创 始 人 , 与黄 帝轩 辕 氏并 称 中
厂 会 连 线 社
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上)
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上)作者:蔡全法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08期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几乎都是由制陶到铸铜走过来的。
尤其是青铜鼎的铸造,传出于黄帝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铜祭祀用器。
其首创的神权与政权合一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器物本身,并滥觞数千年之久。
特别是夏商周三代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以青铜鼎为核心的青铜器不仅大量铸造,并发展到极至,赋予了政治含义,提升为象征国家、社稷以及旌功铭德的重器,代表着兴旺与吉祥,尊贵与权力,成为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从黄帝铸鼎看鼎的初创与形成黄帝文化时代,笔者赞成大体处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又“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随上者七十余人,尤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日鼎湖,其弓日乌号。
”这段话主要是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成了象征天地人的三件鼎,然后仙去。
后部分虽然神话色彩很浓,但至少说明黄帝在这里铸鼎,从铜的来源到铸鼎地点再到鼎的名称都明白无误,且无任何神话成分,有一定可信度。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1956年在西安半坡、1973年在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里,各发现一件铜片。
半坡的铜片为薄长条形,姜寨的铜片为薄圆形,经测定前者为含镍20%的白铜,后者为含锌25%的黄铜。
一种观点认为仰韶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另一种观点则对此发现持有疑问。
但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些发现不但与史载相照应,而且从此以后冶铸遗物发现的地域越来越广,地点越来越多。
其后的龙山文化出现了铜容器残片和铜炼渣,齐家文化出现了青铜刀和青铜镜等,但还没有铜鼎的出现。
实际上陶制鼎确早已有之,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已有发现,有盆、罐、壶诸鼎形。
“九鼎”的来龙去脉
“九鼎”的来龙去脉作者:邸永君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07期古代中国,最高统治权之确立,常带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往往需要一种物化的器具,以作为正统与合法的象征。
时至夏代,金属铸造技术已较为成熟,各种器皿多有铸造而成者。
作为最高权力象征的九鼎,也就应运而生。
鼎之演变鼎原本是古代烹饪之器的一种,用以炖煮和盛放肉食。
鼎内置物,鼎下足间举火,功能与现在所用的锅无异。
“鼎”字属于象形字,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直至当今的楷书,仍保留着鼎的形体特点,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带有浓重的活化石色彩。
据许慎《说文解字》: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而出土的古鼎可以证明,三足圆鼎确实是通用形制,但也有特例。
比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四足方鼎。
最初的鼎,是由黏土烧制而成。
属于陶鼎;后来因铸造技术的进步,青铜鼎逐渐成为主流。
鼎也终于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典型器物,曾长期被视为立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威仪和权力。
同时,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以鼎为祭器或礼器的作法,源远流长。
礼仪源于先民的风俗习惯,礼器则脱胎于生产生活用具并予以升华,鼎随之也就从当初的炊具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能。
据《墨子·耕柱》,早在夏启之时,鼎已被作为祭器或神器。
另据《说苑·君道》记述,商时,大旱七年,汤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天大雨,表明商代同样以鼎为礼器。
在殷墟甲骨文中,求雨用鼎之记录不止一处。
周代,重大祭典上重要祭品也被放置于鼎中。
《逸周书·世俘》载,武王灭商后。
返宗周告庙献俘,杀祭商重臣百余。
将人头放在鼎中,奉上祭台。
夏商时期,等级制度不断发展。
鼎作为祭器,也成为等级的标志物。
至周代,等级制度即所谓礼制繁琐而严密,各种礼器的使用因贵族身份等级不同而有严格的规定,用鼎制度更占有核心位置。
据《春秋公羊传》载,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汉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司马迁《十二本纪·孝武本纪》原文译文
司马迁《十二本纪·孝武本纪》原文|译文《十二本纪·孝武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纪文。
这段文字记载了汉武帝即位后四十余年间的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二本纪·孝武本纪》原文作者:司马迁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後六年,窦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见五畤。
後常三岁一郊。
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观。
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孙以尊显。
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见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游以方遍诸侯。
无妻子。
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
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
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兒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
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
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於柏寝。
”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
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鼎的社会象征及其寓意(社会地位)在夏商周时代,鼎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是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的,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因此鼎自诞生起,便被赋于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礼器。
鼎的社会地位来源:《史记·封禅书》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又“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随上者七十余人,尤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须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后又有蔡全法在《从黄帝铸鼎看我国古代鼎的起源与发展》中说“铸鼎塬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
当时天地人三鼎的铸造,不仅代表着氏族群体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创造发明了冶铸新技术,而且由此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天、地、人三鼎,即代表天神、地神、人神(祖神)。
而三神之中重中之重的神是人神,亦即祖神。
在古人的观念里,天神、地神代表着以自然为本的概念与认识,是自然界中人类必须依靠赖以生存之神的载体。
人神,是以人为本的标志,也是对人祖地位的提升。
三鼎作为祭器,是氏族社会黄帝文化时期及其以后各种社会形态变迁中,实行“政权”与“神权”并重政体的肇端时期。
以鼎为祭器,使黄帝成为万诸侯(众多氏族集团)林立的氏族社会天神的代言人,地神意志的贯彻者,人神权力的执行者。
黄帝由此也成为数千年王权神授观念及孝道思想的创始人。
”治水时,曾铸九鼎以代表,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鼎开始被推到代表国家重器的位置上了,九鼎,实际上是大禹之子夏启时铸造的。
侯江波在《浅析鼎由食器演变为国之重器的过程及原因》中,分析了青铜鼎从原有的食器到祭祀礼器,最终上升为国器地位。
其中说“礼器是古代贵族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是贵族的专利。
青铜礼器作为维护奴隶制宗法礼制社会的工具被当时的统治者神圣化了。
中国人的鼎文化
文明之旅RAND GARDEN OF SCIENCE 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就发现有青铜鼎;这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青铜鼎礼器的源头。
到商代,开始出现大量的青铜鼎。
毫无疑问,中华文化在源头处便和鼎结下了不解之缘。
鼎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
“民以食为天”,八千多年前,约四千年前,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政权的象征。
集唯一性、代表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身的鼎,扮演着和谐有序、徳之表征、韧性包容和革新进取等角色,彰显了时代的多重内涵。
经世代薪火相传的鼎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表征。
○安娜/文、摄中国人的文化鼎黄帝宝鼎国宝:青铜鼎司母戊鼎. All Rights Reserved.E缤纷文化GRAND GARDEN OF SCIENC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关于“鼎”的来历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餐具演变而来的。
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
鼎口处有两耳。
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黄帝九鼎神丹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黄帝九鼎神丹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黄帝九鼎神丹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黄帝九鼎神丹经》是中国炼丹术的早期著作。
【译文】《史记 封禅书》
【译文】自古以来受天命为帝王的人,何尝不封禅?大约没有必须的吉兆、瑞应就忙着行封禅礼的大有人在,而从来没有过已经出现了封禅必须的吉兆、瑞应而不到泰山去的人。
有的人虽然承受天命当了帝王而治世的大功未能成就,有的身已至梁父而道德与封禅的盛举不侔,有的道德已侔而又无瑕行封禅礼,所以得行封禅的很少。
《传》说:“三年不行礼,礼制必废;三年不举乐,乐必坏。
”每逢盛世,则举行封禅礼以报答天的功德,衰世则停礼不行。
远的千余年,近的数百年,所以封禅的仪式残缺以至堙灭,详细情形无法记录下来传闻后世了。
《尚书》说:舜在璇玑玉衡,以整齐七政。
于是类祭于上帝,禋祭于六宗,望祭于山川,遍祭于群神。
收取群后所持瑞玉,选择吉月吉日,会见四岳诸侯牧守,将所收瑞玉还给他们。
当年二月,向东方巡察,到达岱宗。
岱宗,就是泰山。
焚烧柴薪为燎火,按次第望祭诸山川。
于是觐见东后。
东后,就是东方的诸侯。
调合四时与月、日的相对误差,统一声律与度量衡,修饬五礼以及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等各等级人的贽见礼。
五月,巡察到南岳。
南岳,就是衡山。
八月,巡察到西岳。
西岳,就是华山。
十一月,巡察到北岳,北岳,就是恒山。
都与岱宗的礼仪相同。
中岳,就是嵩高山,五年巡察一次。
禹沿用了这种巡察制度。
其后十四世,到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亵渎,有二龙离去。
此后三世,汤伐夏桀,想除去夏祭社神的神坛,以为不合适而止,作了名为《夏社》的文诰。
此后八世,至帝太戊时,有桑、谷二木合为一株,生于庭院中,一个晚上长到拱把粗,太戊很是害怕。
伊陟说:“妖不胜德,邪不压正。
”太戊于是修德行善政,桑谷树自枯而死。
伊陟将此事告知巫咸,巫咸记录为《咸又》四篇,巫咸的名子从此流传下来。
此后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yuè,月)为相国,殷朝重又兴盛起来,称为高宗。
有野鸡,登上鼎耳而鸣,武丁害怕起来,祖己说:“修德就不用怕了。
”武丁听从了他的话,帝位一直安宁无事。
后五世,帝武乙由于怠慢神灵,遭雷震而死。
黄帝铸鼎于荆山的典故
黄帝铸鼎于荆山的典故:
黄帝铸鼎于荆山的典故主要来源于《史记·封禅书》。
书中记载,黄帝在荆山之下铸鼎,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这个故事描绘了黄帝铸鼎成功后,龙来迎接黄帝,黄帝骑在龙背上升天离开的场景。
黄帝晚年的时候,命人开采首陽山的铜,在荆山脚下铸了一只鼎。
鼎铸成后。
就见有一条盘曲夭矫的巨龙,从天空降落下来,垂着颈下的胡须,来迎接黄帝。
黄帝乘上龙背,身边的臣子及后宫的嫔妃跟随上去的有70多人,那龙就腾空而起,升天而去了。
还有些小臣,没能上去,就拽住龙的胡须,结果把龙须都扯断了,把黄帝用的神弓也从龙身上弄掉了。
他们只好眼巴巴地望着高空,目送黄帝跨飞龙消失在蓝天里。
黄帝已经上了天,这些人就抱着龙的胡须和黄帝的神弓号啕大哭,所以后代就称这地方为鼎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中作鼎胡,胡即指胡须),称那张弓为乌号。
这个典故代表了几个重要的观念。
首先,它表现了黄帝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和英雄,能够征服自然
并取得伟大的成就。
其次,铸鼎的过程象征着黄帝对于国家治理的成功,以及他对于和平、繁荣和和谐的追求。
最后,龙的象征意义深厚,它代表了权力、威严和神秘,也象征着黄帝的英勇气概和超凡能力。
总的来说,这个典故展示了黄帝的英勇无畏、超凡能力和他对国家治理的成功,以及他对于和平、繁荣和和谐的追求。
现代观念何以进入历史——对黄帝铸鼎地纪念馆色彩设计构想
高彩度 的公交 车 、出租车 ,以及色彩迷
显然 ,为了弥补我国在城市色彩景
幻 闪烁 的霓虹灯 、五颜六 色的广告和刺 观研究领域 的空 白,缩短 与国际先进水
让 纷 纭 的 色 彩 表 现 一 个 乐 队 所 能 表 现 出 眼 的玻璃幕墙 ,感 到头晕 目眩 、心绪烦 平的差距 ,对 国内外色彩在城市 中的运 来 的宏 大的声音 。而 “ 豪斯 ”重要成 躁 ,并对此提 出了严厉 的批评 ,迫 使东 用 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 。建立 包
能源 。
色定位黄帝铸鼎地纪念馆一种主色调 。 也是高明 的选择 。在我看来 ,土黄和灰
黄帝铸鼎地纪念馆色彩设计建议
国外 许 多城 市对 建 筑色 彩都 有 严 色被土红所激发 ,更显 出了秦人秦地的
突出表现 。建筑 的内轮廓反 映建筑 的局 格规定。即使在一座城市里 ,主色调虽 沧桑 、厚重 、尊严和求实 。黄帝铸鼎地 部和小型部件 的形状 ,如楼梯 、门窗 、 然一致 ,但次色彩也会 因不 同群体审美 纪念馆把土红定为主色调之一 ,也是对 台阶、雨篷 、柱廊 和小 型色块等 。用 色 趋 向的区别而有所差异。在不同城市建 历史颜色的尊重 ,表达着人 民对幸福和 彩对 比的方式表现建筑 的小型部件或对 设不 同的主色调 ,在同一城市同一主色 自由的追求 。 ’
员康定斯基则是运用 色彩打破 人与 自然 京市政 当局不得不设法纠正城 市色彩规
套可供城市规划管理部 门对城市色彩 之 间紧张关 系的第一人 。这些 发 自灵魂 划 和管 理的偏差 ,消除市 民心 中的烦躁 进行控 制和设计 的理论和操作体系 ,将 的独 自,都在用色彩这种特有 的方 式 , 和不安 的情 绪。 (《 人民 l报 》20年 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E t 02
《黄帝九鼎神丹经》源流辨正
《黄帝九鼎神丹经》源流辨正*导读:摘要:黄帝九鼎丹是道教早期最重要的三种大丹法之一,《正统道藏》保存其两种文献,一为《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二为《黄帝九鼎……摘要:黄帝九鼎丹是道教早期最重要的三种大丹法之一,《正统道藏》保存其两种文献,一为《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二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本文详细梳理了《九鼎丹经》的源流,提出以下主要观点:(1)《流珠经》撰于西魏时北方地区;(2)《九鼎丹经诀》卷一是一个包含多种《九鼎丹经》传本的综合文本,除撰者注释以外,其余内容并不就是古本《九鼎丹经》,而包含有晚出内容;(3)九鼎丹歌文撰于汉末三国时期;(4)《九鼎丹经》在东汉时撰于北方滨海地域的齐地或近齐地区;(5)葛洪所据《九鼎丹经》乃左慈所传古本。
关键词: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九鼎丹隐文诀葛洪*引言《黄帝九鼎神丹经》(以下简称《九鼎丹经》),现存文献最早见于晋葛洪(二八三三六三)《抱朴子内篇》着録引用。
关于此书的来历葛洪如是说: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
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
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
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
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
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
洪又云该书另有祭图法一卷。
根据葛洪所述,九鼎丹与太清丹、金液丹乃中国炼丹术早期最重要的三种大丹法。
九鼎丹托名于黄帝,系附会篡改汉代颇为流行的黄帝铸鼎于荆山而仙去的传说。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齐地方士公孙卿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铸鼎于怀德县荆山原浅谈
黄帝铸鼎于怀德县荆山原浅谈杨东晨【摘要】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56年前的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长安区)起,相继主要有13个王朝建都于长安,文化底蕴雄厚。
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周秦汉唐"文化,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市、强省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族、强国的巨大推动力。
同时,西安还是一个史前文化昌盛之地,【期刊名称】《华夏文化》【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黄帝;西周王朝;文化底蕴;文化强市;建设文化;史前文化;长安区【作者】杨东晨【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71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56年前的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长安区)起,相继主要有13个王朝建都于长安,文化底蕴雄厚。
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周秦汉唐”文化,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市、强省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族、强国的巨大推动力。
同时,西安还是一个史前文化昌盛之地,古史传说时代的许多人物出生、埋葬或活动于这块古老的风水宝地上,通常以“三皇五帝”作为主要代表。
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堪称是“周秦汉唐”文化之根,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原”,就是史前文化的一滴。
我们在此仅从学术研究角度,对这一传说谈一点认识和见解,为立鼎的可靠性增加一些根据。
古史传说时代黄帝铸鼎的荆山,粗略统计就有河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等5省近10个地方,其中比较明确记载铸鼎的荆山,是河南和陕西两省,拙文只谈后者。
《说文解字》释“荆”字云:“楚木也,从艸,刑声。
”注:“楚,丛木,一名荆。
”《诗经·周南·汉广》云:“言刈其楚。
”《集传》云:“楚,木名,荆属。
”《仪礼·士丧礼》云:“楚置于”注:“楚,荆也。
”《礼记·学记》云:“夏楚二物,以收其藏。
”何光岳释:“原来楚与荆通用,都是丛木杂生。
楚古音读为茨。
今湖南平江一带仍读楚为茨,即刺木之意。
关于黄山的传说故事
关于黄山的传说故事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山岳风景区之一。
黄山以其独特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黄山的传说故事,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如下: 传说一:黄帝铸鼎炼丹
相传,黄帝曾在黄山铸鼎炼丹,以期长生不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派遣了他的三个儿子黄神、黄飞虎和黄龙前往黄山采集草药和木材。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成功地采集到了足够的草药和木材,并在黄山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鼎。
然而,当黄帝前来验收时,他发现鼎还没有完全铸成,于是黄帝继续在黄山上铸鼎,直到最终成功为止。
传说二:牛郎织女相会
相传,牛郎织女是天上的一对神仙夫妻,因为织女被召回天宫而与牛郎分离。
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会返回人间,与牛郎相会。
据传,他们相会的地方就是在黄山上的牛郎织女峰。
传说三:朱元璋避难黄山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黄山上避难。
在避难期间,他与当地的村民相处得很好,并在黄山上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他的敌人,建立了明朝。
为了纪念这段经历,朱元璋在他的晚年前往黄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宫殿,名为“避难山庄”。
以上是一些关于黄山的传说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为黄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黄帝铸鼎 造福中华 篆体
黄帝铸鼎造福中华篆体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黄帝铸鼎的背景和意义
2.篆体的起源和发展
3.篆体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正文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其所铸之鼎,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奠基。
而篆体,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其起源和发展,也与黄帝铸鼎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位期间,曾铸鼎以象征国家的统一和王权的至高无上。
这个鼎,被称为“黄帝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黄帝铸鼎,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奠基,也预示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
篆体的发展,与黄帝铸鼎密切相关。
据传,黄帝曾命令仓颉创造文字,以记录国家大事,这便是篆体的起源。
篆体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首先,篆体作为我国古代的主要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
其次,篆体对中华文明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篆体,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黄帝铸鼎和篆体的发展,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
”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
黄帝诚鼎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自此以后,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诚信的代表,“黄帝诚鼎”象征心虔志诚,讲信修睦,一言九鼎,传守不渝的寓意。
黄帝铸鼎升仙的故事
黄帝时代以前,民人不知昏朔,不明寒暑,不分四时,常常耽误了农时,生活便没有保障。
黄帝为此焦急不安,一时也难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一日午后,黄帝吃过饭又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梦中见一金甲神人赐他宝鼎一尊名曰“宛胊”那鼎高达数丈,闪闪发光,黄帝喜而拜受,就是不明这宝鼎何用,正准备叩问神仙呢,一抬头那神仙已兀自不见,不觉惊醒。
黄帝细思梦境,觉得蹊跷,就召大臣
鬼臾区来问。
鬼臾区答道:“黄帝得到宝鼎就是神数的启示,大概是上天让你纪时的吧!”那一年刚好是农历己酉年,初雪降临,就以那一天为冬至,19年为一推,19年后的那一天也为冬至。
为了让普天下的百姓明晓四时,黄帝就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之下铸鼎,以便昭告天下。
黄帝共铸铜鼎三座,分别命名为“天”、“地”、“人”,高达一丈三尺,中间可容纳十石谷物。
那鼎的形状像龙腾云一般,周围绘以百神螭兽,非常壮观。
上面刻着“真金作鼎,百神率伏”八个大字,据说镇住了方圆百里的神怪呢!
黄帝宝鼎铸成后就考定星历,创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又制节气,使民人顺应农时,播百谷,果然,粮食丰收,五谷丰登。
立鼎铭志
《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嫘祖圣地碑文》:“(嫘祖)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
”“黄帝爱鼎”一方面寓意夫妻双方以鼎为信,立白首之约,结终身之盟;一方面象征结婚新人在轩辕黄帝的见证下行结发之礼,通两姓之婚,必能在始祖的护佑下琴瑟和鸣,恩慕白头。
,他们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血脉相传、生生不息,成为婚姻幸福的最高象征。
新人们在这里举办婚礼,日月同祝、天地共鉴,必将白头到老、恩爱永远!
文明始祖黄帝成家圣地
中华儿女美满婚姻殿堂
文明始祖黄帝成婚之地
幸福爱情天地共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