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黄帝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https://img.taocdn.com/s3/m/0544d5651ed9ad51f01df273.png)
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在中国状若繁星的众多先夏文化遗存里,红山文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发祥地位于我国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山西省北部,以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其文化影响则遍布亚洲东北部。
红山文化及其早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历史存续时间,约在5000年前至8000年前,实际上该文化的源头可能更久远。
其中,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与河北省、内蒙古相邻)的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它是在1981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
研究者一致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重要的线索。
特别是那些由巨大的金字塔式建筑、结构复杂的女神庙建筑和庞大的积石冢建筑群所组成的规模壮观的建筑遗址,揭示了早在夏商之前(笔者建议使用“先夏时期”这一准确的学术名词),中国就已经有一套健全的类似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远古记忆里,先夏时期曾经活跃过许多著名的部落族群,以及他们各自卓越的领袖,例如燧人氏、有巢氏、天皇、地皇、人皇,伏羲(太昊)、女娲、炎帝(赤帝、神农)、黄帝(轩辕、有熊)、蚩尤、夸父,少昊、颛顼、帝喾、帝俊,帝尧、帝舜、帝禹、后稷,以及九黎、三苗、防风,等等。
那么,红山文化的创造者,究竟是我国先夏时期的哪一个族群?牛河梁女神庙的主角又是哪一位先夏时期的帝王呢?对此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提供的答案有地母神、自然神、图腾神、祖先神(黄帝、女娲、女娃、女魃),等等。
笔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创造红山文文化的族群可能是炎帝族,女神庙塑像的主角则是炎帝。
一、远古部落沿山脉分布种种现象表明,远古人类的迁徙路线,往往沿着山脉和水系(包括水源地)行走,从而形成远古部落沿山脉和水系分布的特点。
这是因为,山脉和水系可以提供食物和水,山脉和水系的特殊景观可以作为路标,而且也相对安全便利。
事实上,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地理文献《五藏山经》,就是把华夏大地分成26条山脉来进行记述的;而且,每一条山脉都有当地居民供奉的若干山神,通常为1至3个山神。
为什么不敢承认黄帝在红山
![为什么不敢承认黄帝在红山](https://img.taocdn.com/s3/m/40ce2e4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e.png)
为什么不敢承认黄帝在红山
黄帝是中国文明的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红山是黄帝的著名出生地,属于河南省灵宝市现城镇的一个村落。
然而,由于传说的不准确性,黄帝原本是在红山出生的说法一直没能得到公认。
首先,传说本身就是非正式的,没有经过验证的记录。
这就使传说的准确性成了一个问题。
没有真实的史料说明,没有人能够确定黄帝是否真的在红山出生过。
此外,传说从口头流传到现代是非常长时间,很多传说和证言都已经被遗忘,只有一小部分得到了保存。
因此,传说的准确性受到了限制。
其次,传说中黄帝出生的地方有很多版本,有认为他出生在洛阳,有认为他出生在中原地区,有认为他出生在山西,甚至有认为他出生在西藏。
这也严重混乱了黄帝的出生地的空间定位,使得红山被人们认为可能不是真正现实的地方。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红山本身是传说中黄帝出生的地方,所以也有很多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也使得这个地方更具有神秘色彩。
因此,一方面它被认为有神奇的东西发生,另一方面,它又是黄帝出生的地方,这让人们更加不敢承认黄帝实际上在红山出生过。
总的来说,因为传说的不准确性,黄帝原本是在红山出生的说法一直没能得到公认,这就是为什么不敢承认黄帝在红山的原因。
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
![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df084c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d.png)
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也是红山文化研究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讲清。
一、寻找与红山文化对应的古文献牛河梁红山文化是考古文化,是5000多年前的事情,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怎样解说它呢?如果有一部古文献,这部古文献正好是记录红山文化的,那么我们对红山文化就更好理解了。
有这样的古文献吗?所以我们做了把《山海经》引入红上文化研究的一些工作。
对《山海经》有很多人研究,但是作为我来说啊,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
我现在还有一些卡片,保留下来了。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山海经》这本书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了解《山海经》是什么书。
一种说法,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和历史书。
《山海经》顾名思义有“山经”部分。
“山经”部分有五经——五藏山经嘛,所以有人就把“山经”称为地理书。
除此以外,有《海内经》、《海外经》,还有《大荒经》,称为历史书,这些部分讲了上古的一些情况。
也有人说这部书是巫书,鲁迅先生就把这部书称为巫书。
那么鲁迅先生把《山海经》称为巫书对不对呢?这也有很多意见。
有的人就在网上评述这些事情,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做过很大的贡献。
但是有两件事情他做的不好,一件事情是他对日本侵华重视的不够。
这一点我没有研究,所以不做评述。
他说鲁迅先生另一个做的不对的事情就是把《山海经》称为巫书。
他认为啊,那么伟大的一部书讲了我们的山——地理,又讲了我们上古的历史,怎么能称为巫书呢?我们祖上的历史难道是巫的历史吗?是这样一个看法。
我们上面讲过,这个巫的事情啊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巫的事情,情况不一样。
上古的历史确实是巫的历史,是巫的活动过程的历史。
当然这个巫不是全部历史,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鲁迅说《山海经》是一部巫书没有什么错误。
《山海经》这样的书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讲过上古的人们没有文字,但是历史要传述下来,怎么传述?就是口耳传述。
有专门的人,也可能不是专门的人,把上古的历史一代一代的口传下来。
黄帝部落起源于朝阳
![黄帝部落起源于朝阳](https://img.taocdn.com/s3/m/4c4721a7b0717fd5360cdcba.png)
黄帝、颛顼部落的起源地新华网内蒙古频道8月24日电(记者勿日汗)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在日前闭幕的首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上提出,地处北方的红山文化区域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雷广臻教授认为,《山海经》的《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两篇记述了红山文化区域物事,通过证明《山海经》之“海”与“大荒”的地理方位,尤其根据《山海经》关于“龙鱼陵居”(《山海经》中提到的化石产地)、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可初步确定红山文化区即为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确定红山文化区是否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除了推断出传说中上述各地的地理方位之外,还需要提出进一步的证据。
”雷广臻教授说。
他解释说,首先,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证明红山先民尚玉;传说黄帝用玉作兵器,黄帝妻嫘祖养蚕,红山文化出土文物有蚕玉器、玉兵器;《山海经》注重玉器探求。
传说、实物、典籍三者在尚玉、用玉上相符,可证明三者具有同质信息,由此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玉证”。
其次,红山先民服饰技艺也相当高超,甚至可以说已趋于成型。
在这一点上,传说与实物也具有同质信息。
传说黄帝染五色衣裳,服饰多样化;而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出土了穿短靴的陶塑人像,其短靴有一定厚度,前有花纹,相当精美。
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了人像腰部带饰,前边有结,说明那时人们已经与现代人一样会用腰带了。
实物与关于黄帝的传说一致,这可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衣证”。
第三,红山文化区是龙文化起源地之一,玉龙形象、凌源潜龙(红山文化区域发现的蜥蜴化石)形象与中国古代象形文字“龙”字有诸多相像之处,这可为探讨龙的起源和探索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活动区提供了“石证”。
第四,《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多处提到颛顼,而宋、元时期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说到颛顼活动区在“棘城”,即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北。
这也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旁证”。
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c00fbc1da38376baf1fae68.png)
考古学表明,红山文化是在 兴隆洼文化、 赵宝沟文化 基础上发展起来。
兴隆洼文化
赵宝沟文化
红山文化
兴隆洼遗址的遗存
经C14测定年代距 今7470±80--6895±205年。 大大早于红山文 化,与红山文化 前身有关,可称 “前红山文化。”
兴隆洼遗存
• 8000年前兴隆 洼人用玉雕琢成 玉块作为装饰品, 在墓主人左右耳 畔,是耳垂上的 饰物。
滨田耕作与水野清一
• 1935年,由滨田耕作主持对 红山后进行发掘。回国后的 1938年,滨田耕作与水野清 一根据手头掌握的考古材料, 整理出版了发掘报告—— 《赤峰红山后》,初步把红 山的古文化遗存概括为“赤 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 二期文化”。
尹达
• 1954年,我国考古学家尹达先 生纠正了所谓的“赤峰第一期 文化”、“赤峰第二期文化” 的模糊概念,将红山一带的新 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定名为“红 山文化”。 • 自此之后,红山文化遗址的教 研调查、科学发掘工作日见增 多,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研究 成果面世。
3. 红山文化玉器是镇物
• 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祈福、消灾、保平安, • 家宅、公司、酒店、厂房镇物……
4. “红山文化”是价值的投资
• 保值与升值
接下来请欣赏 红山文化 系列玉龙 及 其它玉器
收藏 最有价值的是, 收藏品是代表一个时代的 文化 “符号”
1. “红山文化”收藏可吸取的知 识
• 考古学、地质学、天文学、历史学、社会 学、宗教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投资学、 鉴赏学……
2. “红山文化”收藏的乐趣
• 把玩、交友、交流思想、陶冶性情、
• 与古人对话,玩物立志
天人合一,融和共生
牛河梁遗址祭坛
• 牛河梁遗址是世 界上最大的文化 遗址,遗址坐落 在努鲁尔虎山山 脉的一个山梁上, 因大凌河支流牛 儿河从山谷经过 而得名
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
![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5dd411f7284ac850ad02426c.png)
从红山文化的遗存浅析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作者:辛学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9期摘要:古代历史中的很多传说都是关于帝王的故事,这些传说多数都与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发明创造是有关系的,这就充分说明,那个时代的部族首领对部族当时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在当时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这些首领所做出的贡献应该是现实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所以,他们必然会取代当时部族所信奉的各种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并且有些部族不再以图腾神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而是用祖先的名字来命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宗教已经由最初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了人文崇拜的过程。
关键词:北斗七星;祖先崇拜;三星堆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05-05一、原始宗教观中祖先崇拜观念的产生人类对天地的信仰,是因为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天地自然依赖的结果。
祭天,就是报之以功;祭地,就是谢地之养,这种神与人之间的索与报,祈与谢关系的建立,正是根据当初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质而定的。
红山文化中对祖先信仰和崇拜的产生,同样由于农耕的生产方式,虽然当时的农耕方式还不是红山文化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仍旧以渔猎和采集为主,但是逐渐在发展着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要求红山人要有一个稳定和固定的住所和村落。
在1983-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进行7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房址180余座、窖穴400余座、环壕1处、居室墓葬30余座,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骨器、陶器、石器、蚌器和一些动植物标本。
兴隆洼聚落外侧为环壕,内侧是成排分布的房址,布局规整,秩序井然,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营建而成的,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唯一一处原始村落,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1]。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说明红山文化早期红山人就已经开始从事农耕定居生活了[2]。
【精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
![【精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1bfe32189eb172dec63b77e.png)
【关键字】精品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中较重要的文化,发现于1935年,这种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54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赤峰市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朝阳、凌源、河北北部,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以彩陶、之字纹陶器、细石器以及特有的掘土工具石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为基本特征。
红山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均为手制,泥制陶略多于夹砂陶。
泥质陶多为红色,器形较常见的有钵、盆、瓮、罐等,多是容器,都是小平底。
其中钵都为“红顶碗式”,有深腹、浅腹两种。
罐有小口双耳罐、长颈深腹罐、敛口罐等。
泥制陶器的主要花纹是黑色和紫色的彩纹,其中以平行线、三角形纹、鳞形纹最具特点,也偶有少量“之”字形压纹。
夹砂陶为褐色,器形少,陶质粗,火候低。
主要器形是大口深腹罐(大口,深腹、小平底)。
器表多饰有横压的之字纹和直线划纹。
红山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庞大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器形主要有烟叶形和草履形两种。
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表明红山文化中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
红山文化中发现的动物骨骼比较少。
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
牛、羊、猪应是家畜,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过着以定居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玉器总数已达20余件,勾云形玉器包含两个基本主题―勾角和小凸。
利用勾角和小凸不同方式的组合构成了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的各种形态,其中尤以1971年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乡出土的庞大墨绿色玉龙为代表。
接着在巴林右旗和辽宁文物店也发现了类似的玉龙。
分析这些勾云形玉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装饰类(如环、珠、等);二为工具类(如斧、棒、纺瓜等);三为动物类(如猪形、鸟形等);四为特殊类(如璧、箍形器等)。
其中箍形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典型器类之一。
把以上几种类型的玉器形状与当时的文化联系起来看,红山文化特殊类和工具类玉器应为满足宗教典礼需要而制作的。
关于黄帝的历史故事
![关于黄帝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a7647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2d.png)
关于黄帝的历史故事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那么黄帝的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黄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传他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姓的后代。
不仅中原的汉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因而被奉为人文始祖。
在中国的历史纪年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能从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而夏以前的“三皇五帝时代”因无地下文物考古资料,所以只能凭借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尤以黄帝的传说最多,也最引人关注。
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录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
直到西汉司马迁写那部伟大着作——《史记》的时候,才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使今天的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我们祖先的事迹。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
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
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
然而,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实证。
近年来,随着辽河流域红山文化考古的不断深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20余件形似熊龙的玉玦,这种玉雕熊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四大主要类型(即马蹄形玉箍、勾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及以玉雕龙为主的动物形玉)中最具形象的一种。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1b0f6649b6648d7c1c74664.png)
红山文化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概述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
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
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
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
观照五千年红山玉龙文化
![观照五千年红山玉龙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666ced358fb770bf68a551a.png)
红山玉龙文化文/徐立国1971年5月,-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在村边北山 上植树造林。
突然,一名村民的铁铲发出了清脆的碰 击声,似乎是碰到什么坚硬的石头,村民们都围聚过来,仔细看去一只玉龙正静卧在泥土之中。
上世纪60年代,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考察内蒙古时曾写下一首诗:“塞上红山映碧池,茅亭望断 柳丝丝。
临风莫问秋消息,雁不思归花落迟。
”红山, 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一带的名山,蒙语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
相传在远古时期. 九仙女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此处,因而岀现了红色的山峰,赤峰也因此而得名。
而赤峰和红山被人熟知是因为在此考古发现的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距今五千多年,是分布于我国西辽河流域的古老农业文明,它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被认为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
红山遗存最 早被发现是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在当地发现了一些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遗迹。
随后陆续又有 法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1930年冬,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梁思永曾专程前 往红山地区进行考察并对红山地区的研究提出指导性 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在梁思永、裴文中、尹达等考古专家的持续研究下,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将这一 新发现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但红山文化真正家喻户晓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红山文化迎来里程碑 大发现,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红山时期建筑遗 址和墓葬群陆续被发现,而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此后闻 名世界的红山玉器,至此红山玉文化始露真容。
50 地球Earth“良渚看形,红山看意”,红山玉器虽外形质朴,但却神意饱满。
▲玉鸟简约的圆雕工法/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图源《红山文化玉器》积石冢作为红山文化独有的墓葬形式,具有极高的考古文化价值,但同时也因为墓葬距离地表较浅,容易暴露,所以很多红山墓葬中的陪葬玉器散失民间。
截至今日,红山文化岀土的玉器具体数量已不可考,但我们知道它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刻手法独树一帜。
南疆红山地理知识
![南疆红山地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4060c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d.png)
南疆红山地理知识
一、红山文化范围
红山文化范围包括西辽河及支流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及冀东一带,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千米。
该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但经过我们考证红山文化区域自黄帝颛顼开始设置九州,这个时期红山文化区域归属冀州;帝尧时期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红山文化区域为归属幽州,这是最早对东北区域的独立称呼。
但这个时期的区划设置与现代意义上的正确相差甚远,大禹的九州设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
我们研判红山文化区域在行政区划上是“古幽州”的地盘。
二、红山文化主要区域及相互联系
1、西辽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主体部分
西辽河及支流老哈河、西拉沐沦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主体,这是一个范围广大的适宜农耕的局地平原(地理上定性为高原),该区域在5千年至6千年前雨水丰沛,适宜农耕。
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的敖汉地区是其核心地带。
通过西拉木伦河进入内蒙古高原与张家口的潘城沟通,那里曾是传说中的尧舜都城;通过老哈河谷可以与牛河梁遗址所在的大小凌河流域沟通,那里是冀州通向东北的交通要道。
2、大小凌河流域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
大小凌河谷地即是重要的农耕区域、也是沟通华北平原与辽河平原的交通要道,通过老哈河谷可以方便的进入西辽河流域。
3、辽河平原区域
辽河平原在兴隆洼文化年代曾经是一个农耕区域,但红山文化时期由于大洪水的影响,那里不适宜农耕所以被放弃。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ca086bd976eeaeaad1f330fa.png)
定 的水平和能力 。玉器 的种类繁多 , 基本类 型玉佩( 主要是
勾 云形 )玉 璧 、 、 玉箍 、 雕 龙 等 , 型 以 动 物形 玉 最 为 突 出 。 玉 造
经过大量考古挖掘显示 , 玉器在这 一时期的用途 , 多为 随葬
、
红 山文 化 的 内 涵
红山文化 ,因最早 发现于内蒙古 自治区赤峰 市郊 的红 1 后而得名 。它是一个在燕 山以北 、 1 l 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
域 活 动 的 部 落 创 造 的 文 化 , 以辽 河 支 流 西 拉 沐 沦 河 、 哈 它 老 河, 以及 大 凌 河 中上 游 为 中心 , 布 面 积 达 2 分 0万 平 方 公 里 , 遗址 多达 5 0多 处 。 0
一
的 行链 , 一 种 体 薄 刃 锋 的打 制 石 器 , 的 功 能 之 一 就 是 狩 是 它 猎 , I 文 化 遗 址 中 发 现 有 牛 、 、 等 家 畜 骨 骼 以及 野 生 红 L J 羊 猪
的鹿 、 獐等动物骨骼 , 这些都说 明狩猎 、 畜牧 占有很大比重。③
陶 器亦 是 当 时很 普 遍 的器 物 ,质 地 主要 是 夹 砂 灰 陶 和 泥 质
红 陶, 同时 也 有 少 量 的 泥 质 黑 陶 和 灰 陶 。与 此 同 时 , 器 的 玉
发 现 也 是 红 山文 化 的一 大 重 点 , 器 多 为 磨 制 加 工 而 成 , 玉 表 面光 滑 , 莹 透 亮 , 常 有 神 韵 。这 一 时 期 玉 器 的 原料 以 透 晶 非 闪 石软 玉 为 主 , 于 玉 料 的 鉴 别 与 选 择 , 山人 已经 有 了 一 对 红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c5f88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0.png)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雷广臻;董婕【摘要】本文从全新的视角研究红山文化,提出并阐释了红山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关系,重新定位了红山文化遗物遗迹的性质,论证了红山文化遗存的相似性及其原因,进而论证了中国史前诸考古文化的同一性及其意义.【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红山文化;遗存性质;社会治理;同一性【作者】雷广臻;董婕【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朝阳 12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著名考古学文化。
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遗址分布在北至霍林河、东至辽河、西南至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
百余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学术界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本文就红山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如下再思考。
一、关于红山文化同一性与多样性的思考最早调查红山文化遗迹的是日本人鸟居龙藏,他在赤峰东北角的红山山后发现这种史前遗址,但他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地表调查试掘。
1911年,鸟居龙藏将他在东蒙古地区进行的调查整理成书,写成《蒙古旅行》。
书中第一次披露了赤峰红山后的遗迹,他认为是中国古代东胡人的遗存。
1935年,以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为首的日本考古队对红山后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考古资料,并于1938年公开出版《赤峰红山后》(日文版)。
该书将该遗址分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彩陶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红陶文化)[1]。
中国考古学家尹达根据梁思永先生建议,将赤峰红山后遗址写入1955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认为红山后文化很可能是中国细石器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之后发生的新文化遗存,正式命为“红山文化”。
因此,红山文化作为中国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一种史前文化扬名于世。
红山文化简介PPT精选文档
![红山文化简介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9e4368e0c22590103029d37.png)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 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 提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 的新课题,
• 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文明起 源的大讨论,
• 因此,牵动了亿万华夏炎黄 子孙的心,
• 也吸引了世界文明智慧的目 光……
6
红红山山文文化化简简介介
7
1
红山文化 的
地理位置
8
9
中国三大文明发源地
红山文化 仰韶文化
42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
43
红山文化
的历史与价值
44
1. “红山文化”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
头一千多年找到了物证.
45
红山文化玉器是 华夏人文始祖
黄帝的部落集团
留给后人的 一张名片
46
红山文化 是连
孔子和司马迁
都没有读过的历史?
47
2. “红山文化”为〝中华玉器时代〞找到 强而有力的佐证
良渚文化
10
大兴安岭 以南
红
山 内蒙古高 文 原东南
化
地 燕山山
域 脉以北
范
围
西辽河 支流.西 拉木伦 河.老哈
河
努鲁儿虎 山西北
11
红山文化的 分布范围,
以 西拉沐沦河、 老哈河为中心,
西起张家口,
东达辽河中游,
北至大兴安岭,
南逾大凌河谷。
0
渤海
辽宁省
12
赤峰市有一座暗红色花岗岩山体, 山以色名,是谓红山; 市以山名,是谓赤峰
• 红山文化玉器是通神的灵器,
是沟通天地的神器,红山文化所展 现的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扑 朔迷离的世界,是一个全神的世界。
33
中 华 第 一 龙 横 空 出 世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蚩尤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联系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蚩尤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87c898cf9b89680203d8257c.png)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看蚩尤与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联系作者:乌凤琴司廷才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04期[内容提要]蚩尤及其部落联盟之所以能与黄帝部落联盟对峙是因为其实力,在历史上蚩尤与黄帝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于黄帝与牛河梁红山文化关系密切,所以蚩尤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与牛河梁红山文化有密切联系。
黄帝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联盟的对峙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第一次冲突和融合,从不同角度印证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是统一不可分的整体。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蚩尤;牛河梁红山文化;黄帝;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为前提的对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和国家的认同。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者。
每个民族的每个成员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宪法规定的义务,以及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从政治(即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祖国兴旺发达、实现中国梦)的角度,也是从历史事实角度出发提出的理念。
蚩尤是上古时代东夷九黎族部落联盟首领。
九黎族部落联盟为南方农耕与渔猎部落,以农耕部落为主,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属中国东南地区。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距今五千多年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的以农业文明为主,兼有畜牧、渔猎等多种文明的文化。
它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多万平方公里,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由于最早(1921年)发现于赤峰红山后,遂于1956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
其核心部分为5500年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这是中国已知出现最早的文明,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因其在牛耳河(或牛儿河、牛录河)旁的山梁上而得名。
以女神庙、山台、祭坛和积石冢为内容,独立于居住地之外的自成体系的规模宏大的史前宗教场所,是红山先民祭祀祖先的圣地。
话说家乡古文化
![话说家乡古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c78fd40e518964bcf847cad.png)
南、 西、 北、 东 四个 方位 的 , 只 有渤 海 , 所 以《 山海经 》 的海 指 渤海 。 三证: 《 山海经》 记述刑天( 蚩尤屿 帝( 黄帝净 神的故事在红山文化区发生。 在 渤海之 西北涿鹿 发生 过黄帝 与蚩 尤大战 的故事 , 实 际上就 发生在 与大凌 河 、 牛河梁毗邻 的河北北 部。 《 山海经 ・ 海外 西经》 记述 了这 些事 。 心 每外西经》 与红 山 文化区应该有对应关系, 由此, 红山文化与黄帝文化应该有对应关系。 证 明《 山海 经》 的“ 海 的地理方 位 , 尤其根 据《 山海经 》 关于龙鱼 陵居 、 化石 产地 、 黄帝战蚩尤战场的定位 , 雷广臻教授确定红山文化区就是黄帝、 颛项部落
证据 。
麓译上古奇书《 山海经》 。 密码 , 明确提出? 耋 正 山文化 医 《 山海经》 是一部上古奇书, 其中记载了黄帝和颛顼的故事。 雷广臻教授凭 着深厚 的历 史文献功底和 丰富的考古 知识 . 开创性地 把《 山海 经》 与红 山文化 联 系起来。 2 0 0 6  ̄. 在国内一个大型学术会议上, 他发表了在当时引起轰动的论文 《 化石 、 <山海经>与红 山文化 》 ? 把《 山海经 与 红山文化 联系在 一 起 , 也 就是把 黄帝 文化与红 山文化联 系在一起 , 证 明《 山海经》 的某些篇 章记载 的物事 与红山 文化的考古发现是对应的。 雷广璩教授主要着手对Ⅸ 山 海经》 “ 海” 的方位进行定 位。 《 山海经 》 提 到 的 海外 四经 顺序 依 次为《 海 外 南经 》 、 《 海 外 西经 》 , 《 海 外北 经》 、 《 海外东经》 , 这四经各有一个地理方位。 除了海外四经之外另有一个大荒 经, 包括 《 大 荒 南经》 、 《 大荒 西经 》 、 缺 荒北经 》 、 《 大荒东 经》 。 此 外还有 一个《 海 内经》 。 如果 能定位 这个 “ 海 , 就会 知道《 山海经 》 记 载 了什么方 位的事情 , 时代 又差不 多 , 那么 红山 文化与 《 山海 经 》 对 应起来 就很 有意 义了 。 证: Ⅸ 山海 经》 记 载了化石 , 它所示 的“ 西北 海之外 ” 的范 围、 以朝 阳为 中心 的广大区域盛产化石, 由此, } 外西经 篇所记述的物事与大凌河 、 牛河梁这个 红山文化区域的古人文、 古地理相符。 《 山海经・ 海外西经》 称“ 龙鱼陵居在其 北” 。 古人不知道在地底下发现的鱼化石是什么 , 所以把它叫“ 龙鱼 , 状如狸 ( 鲤) , 一日嘏甑 卜—这 里发现有外形像鲤鱼, 也可以叫作“ 鲵 的鱼类化石—— “ 龙鱼 。 这个 龙鱼有 陵墓 , 也 就是说 , 它 的陵墓在 诸 沃之野北 边 。 这样 的“ 龙鱼 ” 化石在朝阳有很多。 《 山海经》 记载的“ 龙鱼 与鱼类化石产地对应了。 化石界公 认Ⅸ 海外西经》 最早记录了化石, 而相关的化石正好产于红山文化区, 这就是红 山 文化与《 山海经》 有对 应 关系 的一证 。 二证 : 古文献和地理方位证明《 山海经》 的海指渤海。 “ 海” 在中国文献上一 般指渤海, 比如。 曾经亲自探求黄帝事迹的司马迁, 说黄帝“ 东至于海 , 登丸山。 ” 丸 山应该是 山东的一个 山。 鼬 理志 》 云: 丸山 , 郎邪朱虚县 ( e P 今天 山东省 ) 。 这里 说的“ 海 , 是指渤海。 司马迁自己去访求, “ 西至空桐, 北过涿鹿 , 东渐于海 , 这 进一步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 海” 是指渤海。 其它古代文献, 凡提到“ 海” , 一般是 指 渤海 。 大 家都 知道 渤海有 南 、 西、 北、 东 四 个方位 。 在 中 国的 内海 中围海 而成
八千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19米“真龙”,推翻了真龙起源黄帝说
![八千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19米“真龙”,推翻了真龙起源黄帝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1356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6.png)
八千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19米“真龙”,推翻了真龙起源黄帝说引言:龙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人们对于上古神兽龙的信仰,古有黄帝乘龙升天、孔甲养龙,今有关于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说法,可见神兽龙在国人心中还是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同时很多人认为真龙起源于黄帝时期,不过在内蒙查海遗迹出土的19米真龙却表明了真龙来源于更早的8000年前,难道上古时期真的存在真龙?若是这样,那岂不是推翻了真龙来源于黄帝时期的说法?说起龙,有人认为龙是上古时期的生物,但是大多数人认为龙只是古代的一种图腾,是人们为了驱逐内心恐惧而幻想出来的守护神,可以说很多关于神兽龙的记载都是比较虚拟的,有着神化的味道。
其实神兽龙距离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想要了解上古神兽龙是否存在的话,可以通过遗迹来了解,毕竟遗迹是最好的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的龙是否存在。
若说龙存在的话,但是人们一直都没有看过神龙这种生物,而且历史上关于神龙的记载大多数是神化后的记载,但是若说龙不存在的话,为什么古人要将龙列入四象、十二生肖中?毕竟四象以及十二生肖,除了龙其他的生物都是存在的,并不是虚构的,由此可见,真龙还是很有可能存在的,只是现在的人类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痕迹去追寻。
关于中国龙的遗迹,考古学家认为在内蒙赤峰红山文化遗址最有可能出现神龙,毕竟这里曾经出土了早期的玉龙以及玉猪龙,这些文物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也被认为是证明真龙起源于黄帝时期的重要证据,然而考古学家在距离红山文化遗迹不远的辽河一带发现了更加久远的查海遗迹,一开始考古学家认为是红山文化遗迹,但是经过对出土文物的鉴定,考古学家发现查海遗迹是更为久远的上古遗迹,其中出土的19米真龙更是证明上古神兽龙是有可能存在的,这或将推翻真龙来源于黄帝时期的说法。
那么真龙出现的时期真的比黄帝时期还要早吗?其实根据查海出土的龙文物可以看到这些文物比黄帝时期的龙文物更为形象,如查海遗迹出土的古玉器,不仅描绘的龙比黄帝时期更为形象,而且整条龙应有的特征都具备,有龙昂首、弓身、后爪蹬,给人的感觉就好像龙要腾空而起,跟历史文书记载的龙形象十分相似,更是可以说明真龙起源于8000多年前,再加上长度约为19米的真龙文物——一种用石头搭建而成的巨龙,整个龙骨都是用石头呈现出来的。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
![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74418e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b.png)
90品质生活·鉴赏家红山文化之玉器鉴赏文·图/顾宁《山海经》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具玄幻色彩的一部奇书,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鲁迅则认为是“巫觋、方士之书”,但它仍然是早期很有价值的一部地理著作,且与“红山文化”渊源甚深。
据考证,原《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篇记述的就是大凌河、老哈河红山文化区域在古代红山先民时期发生的物事活动,红山文化玉器亦与黄帝部落图腾有众多交集。
在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已经成为贵族随身的佩饰,并伴随一定的功用。
“红山文化”是位于辽宁西部、内蒙东部距今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明,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同期,主要分布于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及西辽河上游地区,以辽河支流西拉沐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范围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其初期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全盛时期,晚期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事渔猎。
红山文化玉器,顾名思义指红山文化时期玉器,距今6500-5000年。
因首次在内蒙赤峰市红山后发现遗址,故于1956年命名为“红山文化”。
按照学术界普遍观点,红山文化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前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早期、红山文化中期、红山文化晚期、后红山时期。
但是作为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因为缺少准确的出土地点及土层报告,如何较为准确的确定其年代及文化属性,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品的比对研究。
用料与种类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包括蛇纹石质岫玉及透闪石软玉两种,以青黄玉色为主,少量深绿色碧玉,纯正的透闪石黄玉及白玉很罕见。
红山文化玉器,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品和民间征集品,从器型来看,主要有龙形玉器(以C型龙、猪首龙最为典型)、丫型器、勾云型佩、箍型器、三孔器、三联玉璧、管、珠、人物、各类动物型佩饰、生殖崇拜类型器以及一些在实用器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玉礼器”。
动物型佩一般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瞬间神态的简练刻画,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化石、《山海经》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活动区之佐证
![化石、《山海经》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活动区之佐证](https://img.taocdn.com/s3/m/8a737648a8956bec0975e390.png)
8 代 末 至 9 代 末 , 西 热 河 生 物 群 有 了 突 破 性 O年 O年 辽 的发现。动、 物各 门类化石 齐全 , 量极 其丰 富。 植 数 脊椎 动 物 7 种 , 万 件 ; 脊 椎 动 物 近 千 种 , 十 O多 数 无 数 万件 ; 物 6 种 , 万 件 。它 囊 括 了 白垩 纪 早 期 植 o多 数
和文 明 宝典 之 一 《 山海 经 》 “ ” 形 文 字 等 揭 穿 了 和 龙 象 这 种 关 系 : 山先 民 不 仅 懂 得 利 用 化 石 而 且 从 化 石 红
中汲 取 智 慧 。现 存 化 石 地 层 也 说 明 , 里 的 化 石 埋 这 藏 于 地 表 很 浅 的 部 位 , 人 发 现 和 利 用 化 石 的机 会 古 是 很 大 的 。在 牛 河 梁 红 山文 化 遗 址 积石 冢 东 北 角 我
产臻
历 史 遗 物 ( 要包 括 自然 历史 遗 物 化 石 、 会 那 么 二者 是 不 是 一 个 简 单 的
重 合 关 系 呢 ?现 在 有 充 分 的 证 据 证 明 , 者 有 密 切 二 关 系 , 述 远 古 物 事 的 中华 民 族 最 重 要 的 文 化 宝 库 记
宁( 主要 是 朝 阳 ) 现 了 世 界 独 一 无 二 的 化 石 宝 库 , 发 统称 为热 河 生 物 群 , 叫 辽 西 热 河 生 物 群 。2 也 O世 纪
们 发 现 了磨 的透 亮 的 木 化 石 , “ ” 发 现 了数 块 在 坛 处 木 化石 。红 山先 民 已 经对 化石 进行 利用 。
象 发 生 了 , 河 生 物 群 的 一 个 重 要 产 地 与 牛 河 梁 红 热
山文 化 遗 址 重 合 。 尘 封 了红 山文 化 遗 址 的泥 土 下 面
黄帝制十二州初考
![黄帝制十二州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8738f0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e.png)
黄帝制⼗⼆州初考横空出世的黄帝权杖(⽟兵),在证实了⼤量的黄帝历史外,对中国上古史也作出了重⼤改写,它改写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州建制,不是始于虞舜,⽽是始于黄帝。
表⾯上看,⼗⼆州是个地理学概念,深⼊地看,它反映的是国家⽂明之光。
故⽽,考识黄帝制⼗⼆州,就是重新界定中国上古时期的国家⽂明,其价值堪称巍巍昆仑,不可⼩觑。
现分节论述如下。
第⼀节古籍中的各种州说从《尚书》记载看,中国上古时期的管理机制是州。
是书《舜典》⽈:“肇⼗有⼆州,封⼗有⼆⼭。
”⼜⽈:”咨,⼗有⼆牧。
“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作赎刑。
“有州制、有州牧(州长),有各种刑法,毫⽆疑义就是国家管理机制。
⾃后⼏千年的史书,凡是记载上古管理机制的,基本都是以州⾔之。
记载很有特点,都是组合词,⼀个数次,⼀个名词,组成⼀个专⽤名词。
如⼗⼆州、九州、⼗三州等。
按出现的早晚次序看,⼗⼆州早,九州次,⼗三州晚。
按数量看,⼗⼆州、⼗三州少,九州多。
按时间跨度看,九州最长,纵横⼏千年,后来竟然成为中国的别称。
《舜典》记载:“肇⼗有⼆州,封⼗有⼆⼭。
”舜帝创⽴了⼗⼆个州,封每个州的名⼭作为“⼭镇”。
⼭镇就是地标。
是书没有记载⼗⼆州的具体名称。
《尚书·禹贡》记载:“禹敷⼟,随⼭刊⽊,奠⾼⼭⼤川。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禹治⽔成功后,建制九州,四⽅各国各得其所。
是书记载的九州名称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史记·五帝本纪》注:马融⽈:禹平⽔⼟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
于是为⼗⼆州也。
马融说,⼤禹治⽔后建置了九州,舜分置出并州、幽州、营州,成为⼗⼆州。
由于舜在禹前,舜将⼤禹的九州分增为⼗⼆州,显然是不对的。
《周礼·职⽅⽒》⽈:“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所列出的九州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是周朝认为的九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拥有如此规模宏大的祭祀遗址,影响远及阴山山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会没有一丝痕迹吗?或者我们应当在浩渺的古史传说中找寻到可能是出自红山文化的英雄人物吗?这样的尝试,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
在诸多不同的说法中,或认为红山文化与黄帝有关,或认为与颛顼或帝喾有关,或认为与荤粥有关,或认为与女蜗有关,但绝大多数都认为红山文化与黄帝有着一定的联系,颛顼和帝喾是黄帝的后代,而荤粥也是与黄帝同一时代,又有着密切交往的部族名称,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关于黄帝的事迹。
很多书上都提到黄帝的出身,说法不一。
或说他是少典氏与有乔氏所生,或说是由少典与附宝所生,还有的认为是附宝在郊野见雷电之光绕北斗枢星后“感而生黄帝”,他与同样出自少典的炎帝是亲族兄弟似乎是没有疑义的。
黄帝的老家据说在今天的陕西,不知道他的氏族在那里住了多少岁月,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氏族与炎帝的氏族一起向东迁移,黄帝氏族东迁的路线较之炎帝族大约偏北。
他们顺着北洛河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沿着中条及太行山边逐渐向东北上,一路上不断地有一些分族被留了下来,在今天山西省南部沿黄河的地域有很多姬姓的建国,比如《左传》上讲:“虞(黄河南岸)、虢(黄河南岸)、焦、滑、霍(黄河南岸)、杨、韩(洪洞)、魏(芮城)皆姬姓也。
”此外见于《左传》的还有芮、有荀、有贾(新绛)、有孤、有耿(河津)、有魏也都是姬姓的国家,他们都与黄帝族有关。
《礼记·乐记》中记载:“武王克殷,及商,来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北京附近)。
”这些姬姓国家的分布,或者可以指示黄帝氏族东迁时的路线。
炎帝的氏族也向东迁徙。
他们的路线大约是顺着渭水东下,再顺黄河南岸向东。
因为路途偏南,所以他们的建国有与苗蛮集团犬牙相错的地方,最后来到黄河北曲处,住在今天河南的北部,于是与本就世代住在东方的东夷族发生了战争。
黄帝传说中最壮观、最生动的战争场面就要开幕了。
东夷族的首领叫蚩尤,他是一个非常勇猛的人,古书上说他狞猛异常,铜头铁额,在民间还流传着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的说法,还有人说蚩尤的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朵旁边的毛发直立起来好似剑戟。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上,流行铸一种被称为“饕餮”的兽面图案,传说那就是蚩尤的模样。
炎帝族的到来,蚩尤当然不能相让,于是乎纠集军队,直把炎帝族打得狼狈北窜,疆土全失,连一个角落的地盘都没有了。
炎帝非常害怕,就去求救于同集团的黄帝。
黄帝也一定是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一场充满了腥风血雨的大战在涿鹿展开。
战争是无比激烈的,蚩尤这方面不仅有他那威震天下,善造兵杖、刀、戟、大弩等兵器的八十一个兄弟(氏族)的帮助,还发动了南方的苗民和南方山村水泽间的怪兽,比如魑魅魍魉之类,所以非常强悍,使黄帝的军队连连失败。
古书上说黄帝战蚩尤,“九战九不胜”。
有一次,当双方的军队在原野上战斗正酣的时候,蚩尤幻变多方,作起了漫天的大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围困在中间,昏暗如漫漫长夜,辨不出东西南北,数步之内如隔重山。
在这一片白茫茫的大雾中,那一个铜头铁额、兽身人语的蚩尤兄弟就更加不可一世了。
他们在雾中忽隐忽现,时出时没,杀得黄帝军队人仰马翻,很久都不能冲出这白色的幔帐。
正在黄帝愁眉不展的时候,他的一个名叫“风后”的臣子,却在战车上微微闭着双眼,悠闲地打着瞌睡。
当黄帝责问他为什么在这样紧急万分的时刻还有闲心打瞌睡时,风后睁开眼睛分辩说:“我是在想办法呀。
”事实上,他的确是在想办法,他想到那北斗星的斗柄,无论时间如何变幻,但总能指向同一方向,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总是指向一定方向的东西呢?那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运用他鬼斧神工的本领,风后真的造出了一辆“指南车”。
车子的前面是一个伸出手臂的小仙人,那手臂正指着南方。
凭借这辆车子的领导,黄帝终于统率着他的部队冲出大雾的重围。
蚩尤军队中的魑魅魍魉是一些能够发出一种迷惑人的怪声的山精水怪,黄帝的士兵听了这种声音,就会晕晕乎乎,失掉知觉,这又是一个对战争的形势很不利的因素。
黄帝得知魑魅魍魉们虽然能够发出怪声迷惑人,自己却害怕龙的声音。
于是黄帝就叫士兵们用牛羊角吹出低沉的龙吟般的声音,这种声音环绕婉转,响彻整个战场,吓得鬼怪们魂飞胆丧,心惊胆寒,再也不能兴妖作怪了。
黄帝的军队终于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
这时,黄帝又派人去叫应龙到战场上来助战。
应龙生有一对翅膀,它善于蓄水行雨,如果它作起大雨还怕不及蚩尤的大雾吗?可是还没等它摆好行云布雨的架势,蚩尤已经请来了风伯和雨师。
他们先纵起了一场激烈无比的大风雨,狂风骤雨打向黄帝这边的阵地,兵士们四处溃逃。
黄帝只得又去找来女魃上阵,女魃的身体里装满了炎热。
她一到来,狂暴的风雨顿时消逝得无影无踪,天空中烈日当头,晒得蚩尤的军队惊惶诧异,应龙便趁势扑杀过去,杀死了几个蚩尤的兄弟和一些苗民。
可怜了天女魃,或许是受了蚩尤邪魔的沾染,她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去了。
从此她只能留在地上,因为她体内大量炎热的缘故,她居住的地方总是旱云千里,滴雨全无,人们称她为“旱魃”,常常想方设法驱逐她。
她被赶得东奔西走,她到哪里就带来旱灾,所以到哪都不受欢迎。
后来一个叫做叔均的把早魃的情形报告给黄帝,黄帝下令让她安顿在赤水以北的地方,叫她固定地住在那里,不准乱跑。
可是旱魃已经习惯了在人间东游西荡,还是时常偷跑出来。
这时.人们就开好水道,把沟渠挖通,然后向她祈祷说:“神啊,到赤水以北你的老家去吧。
”据说经这么一祈祷,旱魃就会回去,因而那个地方又会获得活命的甘露。
为了彻底御敌制胜,黄帝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制作一面特制的军鼓,振作士气,打击敌人。
这面鼓是用一种叫做“夔”的野兽的皮制作的。
夔的形状经常出现在古代青铜器上,它总是张着大嘴,长长的身子后面有卷曲的尾巴,身子下面有一只足。
据说它能够自由地进出海水之中,每当它进出的时候,必定伴随着大风大雨,而且眼睛里发出闪闪像日月般的光辉,同时发出打雷般的吼叫声。
做鼓槌的东西也非常的不一般。
黄帝派人抓来了雷神,杀死了他并从他身上抽出了一根最大的骨头来作鼓槌。
战争又开始了。
黄帝用雷神骨头做成的鼓槌来敲击用夔皮做成的巨大军鼓,两样东西碰撞在一起,发出的声音竟比雷声还响。
军鼓一连被擂响九遍,果然山鸣谷应,天地变色,吓得蚩尤的士兵魂飞胆丧。
黄帝军队军威大振,士兵们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中追杀敌人。
这一次蚩尤大伤元气,几乎不可能再凭自身的力量进行反击了,于是想起来去请求救兵,他不得不派人请夸父族前来帮忙。
说到夸父族,我们不免要多提几句勇敢的巨人夸父,夸父逐日的故事实在是太有名了。
故事说的是一个身材巨大叫做夸父的人许下了一个宏愿,他要去追赶太阳,与太阳赛跑。
在原野上,他果然迈开大步,如风驰电掣般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瞬息间就跑过了千里,将太阳追到了禺谷—太阳落下的地方。
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他的面前,夸父已经完全处在太阳光明的包绕中了。
他欢喜地不禁举起双臂,想要把这团光明抓住,可是已经奔跑了一整天,疲倦极了,炎热的太阳炙烤着他,使他口渴万分。
他伏下身去喝那黄河、渭河的水,霎时间这两条河都给他喝干了。
可是口渴还是没有止住,他又向大泽奔击,终于他没能到达目的地。
他像一座山一样倒了下去,死去了。
大地和山河都因为这位巨人的倒下而发出轰然的震响。
临死时,他抛弃了手中的木杖,只见那木杖落下的地方化作一片绿叶茂密、果实累累的桃林。
夸父的举动实在太壮观了,所以他所在的族就以夸父的名字来命名。
夸父族人的到来,使蚩尤的军队又一次群情激奋,而黄帝也又一次陷入困惑。
如何才能彻底击败蚩尤呢?这时黄帝得到了一个人头鸟身的名叫玄女的神的帮助。
她传授黄帝兵法,使其行军布阵变幻莫测。
同时黄帝还得到了昆吾山的红铜,并做成锋利无比的铜兵刃,切玉如削泥一般。
于是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应龙也大显神威,杀了夸父兵,终于抓住了“诛杀无道,不仁义慈”的蚩尤。
杀他时怕他逃跑,还不敢除去他身上的枷栲,抛掷在大荒之中,这枷栲立刻化作一片枫林。
据说每一片树叶的颜色都是鲜红的,那是蚩尤枷栲上斑斑的血迹。
黄帝与炎帝之间也有激烈的争战。
黄帝与炎帝发生战争的详情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了,只知道战争的起因是由于炎帝兴兵于诸侯,矛头指向黄帝,诸侯都来依附于黄帝,于是剧烈的战争终于爆发了。
古书上说,黄帝率领着熊、老虎、豹子、豺狼等作先锋,拿着雕、鹰、鸢等种种猛禽做成的旌旗,在阪泉向炎帝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势头虽然很大,但是获得胜利显然也是不容易的,书上说“三战,然后得其志”。
黄帝为了庆祝战争的胜利,作了一部气壮山河的乐曲,名叫《枫鼓曲》,共分为十章,有雷震惊、猛虎骇、灵夔喉等等。
黄帝在他的战士们高唱着的胜利凯歌声中,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
还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并用方来命名百官,有专方氏、缙方氏、白方氏、黑方氏、黄方氏等等,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它的疆城西至于崆洞、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荤粥,合符釜山。
他还封禅于山川,祭祀土地山川以祈求丰收。
黄帝之时,人类社会已发生巨大的变革。
生产力的进步,财富的增加,产生了私有制,导致氏族之间发生以掠夺财物为目的的最初的战争。
这种战争我们也称它为氏族间的械斗,这种械斗是经常发生的。
各氏族间为着进一步掠夺他族或有效地保卫自己的财物,就按通婚的血缘关系以及相邻的关系实行联合,这种由两个以上的氏族所结成的社会组织叫做部落,每个部落通常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地域、生产生活方式、语言及风俗习惯。
于是,原先氏族间所发生的为了掠夺财物而进行的械斗,便升级成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
同样,为了更有效地攻击别人和保卫自己,部落与部落之间也会进行联合,结成一个个的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不仅在地域范围上较部落要大得多,并且有一种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它对外可以采取军事行动,发动战争;对内又具有处理民事、掌管祭祀活动和组织生产的职能。
因此,它就在某些方面具有了国家的原始貌形,我们称之为方国。
起初,黄帝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习用干戈,以征不从,使其方国日益强盛。
一些方国的领袖们来服从于他,黄帝成为当时拥兵一方的重要人物。
与黄帝居所有关的地方,传说中经常提到昆仑山,黄帝经常去那里游玩。
传说昆仑山顶四周围绕着玉石栏杆,每一面有九口井、九扇门。
进入门内,便是巍峨的宫殿,这是由五座城十二座楼所组合而成的,最高的地方生长着一株长四丈、大五围的稻子。
它的西边有株树、玉树、璇树,还有凤凰和鸾鸟,头上戴着蛇,足下踏着蛇,胸脯上也挂着蛇,它的东边有沙掌树和琅玕树。
琅玕树上能生长像珍珠一样的美玉,这是凤凰鸾鸟们的食品。
大稻子的南边有绎树、雕树、蝮蛇、六首蛟和一种非常奇特、名叫祝肉的东西。
它的北边有碧树、瑶树、珠树、文玉树、玗琪树,都是些生长珍珠和美玉的树。
昆仑山还有一个清爽而甘美的水泉,叫“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