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导演胡玫曾论述过电影色彩四种基本结构运用方式:“和谐的”、“对比的”、“主观变异的”、“彩色与黑白交替的”。胡玫认为“和谐的”意指电影的色彩与风格、主题一致; “色彩的对比”是要在“观众的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一种高反差”,从而引起“急剧跳跃式的不和谐、不稳定感”; “主观变异”则是“把自然色的印象和联想所形成的超现实变形色彩,在影片中加以主观运用”,以达到“传达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色彩运用形式; 而“彩色与黑白交替的”则“对于展示人物变化的心理过程,对于影片的(时态)变化,时空转换”都是十分奏效的手法。以上四种色彩结构方式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均有明显体现。

一、色彩的和谐的运用

色彩的和谐是指色彩的相似和色彩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统一,常用的方法是使某种色彩形成色调(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代背景是“文革”时期,但影片并没有选用象征时代特征的冷色调,而是大胆使用暖色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虽然那时的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双重笼罩下,眼中的世界是灰暗、充满阴霾。然而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社会的失序给他带来了思想和个性解放的快慰,那段日子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影片选用了泛黄的暖色调,这种呈现颗粒状的色彩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厚度与质感,就像欣赏一幅幅老照片或者纪录片,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和浓重的历史感。

二、色彩对比的运用

电影色彩的对比运用是指运用色彩之间的颜色差异和色彩互为影响而产生变化的效果。主要是色彩自身特征的对比,包括色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面积的对比等。色相对比是指让画面中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老莫欢聚”这一段,有这样一个镜头: 后景是画像上巨大的毛主席神般微笑着。前景是包括马小军在内的众多少年,将“小坏蛋”不断地抛向空中。后景毛主席像的红黄暖色调与前景人们所穿衣服的冷色调、后景色彩的亮度大与前景色彩的亮度小、后景色彩的面积大与前景色彩的面积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得后景的油画成为本段落的核心。本段落本来是写欢聚,但是,因为后景油画的出现,欢腾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转变。

三、色彩主观变异的运用

色彩主观变异的运用指导演为了实现自己对于电影的个性化的理解,而改变现实中某些事物的色彩。姜文曾说: “一个导演拍东西越主观越好。什么是客观存在? 一切都是主观的,客观存在于主观里面。”他将“改天换地”的激情延续至对电影色彩的孜孜以求与改造上。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被夸张了的彩色照片,是马晓军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大红的泳衣,极具感染力的微笑,照片里那个超凡脱俗的少女天仙下凡一样让马晓军倾倒。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少女脚踝上脚链的一连串登场牵引着米兰的出现和不出现,更让马晓军一味地沉浸在一种蒙娜丽莎式的神秘微笑中。米兰是午后阳光,被窗格

子筛选后变了方向落在马晓军身上。可是正像当时没有彩色照片一样,现实与梦境的距离就是残酷。越是高大的女神,侧脸越是苍白。

70年代没有彩色照片,红色的米兰只是马晓军青春的幻想泡沫,“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精神”只是马晓军内心破碎的出口。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

四、黑白与彩色交替的使用

黑白与彩色的交替使用对于时空转换、表达人物心理过程意义非凡。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结尾部分,由影片的色彩由彩色变成了黑白。这段类似历史纪录片的黑白影像,展现给观众的是马小军及其伙伴们乘着那辆豪华的“卡迪拉克”车,从象征着历史文化的长安街和天安门前凯旋般地穿行而过,马小军又回到“集体”之中。因此,他在片头说的“分不清真实与幻觉”并不真是因为北京变化太快,而是因为他现在又在“集体”之中了。他是在用“集体”的大脑来回忆和讲述这个故事的。而这一场面的安排不是偶然的,它要向观众展示王朔和姜文这些中国新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大腕们空前的成功及骄少的成就。

造自己的梦让别人醒不来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从《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到《太阳照常升起》(2007),单从片名来看,姜文对“太阳”似乎情有独钟。他在那个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时空里成长,带着自己灿烂阳光的记忆造梦。两部电影均改编自文学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太阳照常升起》根据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改编而成。这两部片子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都加入了导演自己的经历、想法乃至梦幻的构思,使得影片本身味道独特,需要细细品鉴。

一、类似的命题: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传达出

类似的命题:人性。人具有区别于动物的某种本性,这种本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就是“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以文革为背景,讲述了70年代中期“空城”北京中一群失去父母管制的“大院孩子”在面对青春、爱情、友情、自我梦想追逐的困惑时所做出的反应的故事。那个时候部队大院的孩子团队意识很强,在发生傻子被欺负事件后马小军、刘忆苦这帮孩子去找“六条”的孩子算账。面对米兰的“移情别恋”马小军受不了,他要让米兰记着他,他冲动地跑到米兰家想要强暴她。在那个性压抑、青春萌动的时期,马小军的这一举动并不会让观众失落。

《太阳照常升起》注明了1976年这样的字样,但用姜文的话来说“放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可以”。片中有着文革时期的一种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性也面临着种种考验。影片中对苦守爱情的疯妈、

性压抑的食堂女以及医院的龅牙女、无法面对一个黑白不分的社会而或抒情。选择自杀的梁老师的人物刻画,都是导演对文革期间的人性写照。

一、故事呈现的类似

(一)记忆的混乱出错

“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记忆会偏离现实,在马小军和刘忆苦的生日聚会上,马小军故意挤兑米兰和刘忆苦发生冲突,两人互甩耳光后马小军拿起桌上的酒瓶叉向刘忆苦的腹部。这是导演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这又是记忆的出轨。“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记忆是故事主人公自己强制性的改编。“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

两部影片都和记忆有关,一个是集体成长中的青春记忆,一个是关于个人情感发展的记忆。都是记忆衍生而来的故事,这其中就会有记忆的混淆模糊。

(二)姜氏表现手法

姜文的电影不管在影片的色彩、音乐、表现手法,还是镜头运用上都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饱满浓溢的色彩、强烈运动的镜头、恣意的想象、冷不提防的幽默、夸张超现实的表现手法。

1.光线影调

《阳光灿烂的日子》整体基调明亮温暖,呈现出一种暖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