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_李永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永明: 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
李氏墓志》、《宫人司囗丁氏墓志》、《宫人采女 田氏墓志》、《宫 人司乐刘氏墓志 》、《宫人司 金陈 氏墓志 》、《宫人司 灯李 氏墓 志》、《宫人司馈六品贾氏墓志》、《宫人典乐姜氏墓志》。这 11 通宫人墓志, 除前两通较 大外, 形制 均小于其他墓志, 且无墓 志盖。对研究隋代的宫人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史料。隋代墓志 的特 点大约 有下列 几端: 一、墓 志形制 较大; 二、墓志皆 成正 方形; 三、大多数墓志都有墓志盖。
参考文献
〔1〕 ( 宋) 欧 阳修 . 集 古录( 历代 碑志丛 书本 ) . 江 苏古 籍出 版社, 1997
〔2〕 ( 宋) 欧阳非 木. 集古录目( 丛书集成初编本) . 中华书局 〔3〕 ( 宋) 赵明诚撰, 金文明 校正 . 金石 录校正 . 上海书画 出版社,
1985 〔4〕 ( 宋) 刘 . 学 易集( 文渊 阁四 库全 书 本) . 上海 古籍 出 版社,
( 傅奕) 又尝醉卧, 蹶 然起曰: “吾其死 矣! ”因自 为墓 志 曰: “傅 奕, 青山 白 云人 也. 因 酒 醉 死, 呜 呼 哀 哉! ”其 纵 达 皆 此 类〔1〕。
而多种《幼学琼林》注本皆援引《旧唐 书》这 段文字之意, 却说“汉人 傅奕”。〔2〕只 需翻检一下《旧唐书》即可订正此误, 注者 不察, 遂至以讹传讹。
墓志 由墓碑 发展而 来, 自 然, 墓志的起 源也就 不会 早于 东汉。就墓志的 主体形态和现有出 土材料而言, 这个结论是 正确的。宋人洪适《隶释 隶续》云: “东都自路 都尉始见墓阙, 盖表阡铭圹之滥觞也。有文而传于今, 则自景君始。”〔4〕。“景 君”指《谒者景君墓表》, 东汉元初元年立。可见宋人已知墓志 始于东汉。但若 据文献记载, 墓志的起源甚至可 上溯到先秦 时期。“秦代已有瓦文刑徒墓志”〔5〕。《庄子》云: “夫灵公也死, 卜葬于故墓不吉, 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 得石木郭 焉, 洗 而视之, 有铭 焉, 曰‘不 冯其 子, 灵公 夺而 里之。’”〔6〕。《集古 录》跋 云: “昔 季 札 葬, 孔 子 题 其 墓 曰: 呜 呼! 延 陵 季 子 之 墓。”〔7〕。文献记载固然须实物印证, 才可作坚 实之立论, 但亦 不可 轻视文 献记载 所透露之 消息。东 汉既已 有墓碑墓 志之 作, 则其滥觞必可上推, 或秦汉, 或先秦。
刊再刊, 可见当时 文士搜访之切、求索之繁。这一访碑 热潮, 必然促进泰山本 土人士对金石的重 视, 广泛访查 与深入研究 也势必展开。元礻右时吕大临《考古图》所列当时古物收藏之家 凡 四十( 内中三处 为宋廷 官藏) , 东 平之藏 家居其二 ( 一 为荣 氏启道, 一为王氏禹玉 ) 。绍兴中所 纂《续考古图》称“荣氏所 收藏古 器最盛, 凡 百余种。”可见东平地区 金石集藏之盛。其 二, 东平 至宋代, 发展 成京东路 一处重 要的都 会, 商 业发 达, 城市经济日渐 繁荣。特别是景礻右年 间, 郓州通判 王曾在郓州 兴建学宫, “买田 聚书, 所成 就士 为多, 而( 郓) 学 以盛”( 宋· 尹 迁《郓州州学 新田记碑》) , 成为当时 著名的学府。至 元礻右 年间, 知 郓州刘挚 复请于 朝, 求 赐国子 监书, 被宋廷 允准, 挚 于 州学建稽 古阁贮之 ( 刘 挚《郓 州赐书 阁记》, 载《忠 肃集》卷 九) 。四方仕子来读 秘笈, 研学之 风益盛。著名学者宋庠、富 弼、张方平、滕 元发、李格非 等都曾至东平任职, 无不“宠厉士 学”。其中宋庠更是酷 好金石古刻的硕学雅士。宋庠雍丘( 今 河南杞县) 人, 与弟祁同以文学 擅名天下。天 圣初举进士, 累 试 皆第一。庆历二年( 1042) 至五年以 资政殿学士知郓州, 兼 京东西路安抚使。据宋人徐度《却扫 篇》卷下记载: “宋丞相莒 公 ( 庠 ) 镇 东 平 日, 遣 工 就 泰 山 摹 得 墨 本, 以 庆 历 戊 子 岁 ( 1047) 别刻 新石, 亲作 后序。”宋庠所撰《秦篆后序》为今知最 早研论岱刻 的专文。其文不见于今 本《宋元宪 集》中, 似已失 传, 但 《广川书跋》中尝引其论“大夫”篆文, 云: “夫中有大, 如 千人书 千千。”可见其于金 石深有心 得。各方名公巨 儒群聚 东原, 使东 平学子 频得风 气之先, 作为 当时显 学的金石 学在 东平生根发芽, 势所必然。正是由于历史与现 实的两重因素, 使泰山地区在北宋之末一举成为石刻之 学的重镇。
〔作者简介〕 周郢, 男, 副研究馆员, 泰山学院图书馆 .
( 收稿日期: 2002- 07-1 期
摘 要 本文 从文 献学的 角度 探讨 墓志铭这 一文献 形态的 起源及 发展 演变 的过程, 并总结其在不同时 代所具有之特 点, 有些还作了力所能及的文化学阐述。
·106·
现。碑文较短, 字体粗朴, 颇开魏碑之先河。碑文曰: “弘始四 年十 二月囗 未朔廿七 日辛酉, 秦 故幽州刺 使略阳 吕他, 葬于 常安北陵, 去城廿里。”
南北朝 时, 墓志始 从碑的一类独立出来 , 有了墓志 之称。 南北朝墓志 以北朝墓志为发达, 其中北魏墓 志堪称代表。北 魏墓志数量 增多, 形制 大多呈正方形。志文书 体开隋唐楷书 之先河, 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魏碑体。书法笔力凝重, 劲拔 朴拙。北魏墓志大多不带墓志盖。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回廊 墙壁上嵌有大量北魏墓志, 笔者清点计 45 通。下列两通可作 代表: 一是北魏 《元晖墓志》, 石 呈正方形, 高 宽各 69 厘 米, 31 行, 行 31 字, 志文为楷 书, 书法极为 秀劲。志侧刻有青龙、白 虎、朱 雀、玄武 四神, 并 刻有 与四 神相 呼应 的神 采各 异 的云 纹。墓志 图案布局手法巧妙, 有音乐感和 运动感。一是北魏 《文贵墓志》, 正方 形, 高宽各 57 厘米。此墓志特 别之处在于 志文为隶书, 有别于其 他北魏墓志的魏碑体 。大概由于此墓 志刻成于北周大成元年的缘故。北魏墓志的形制大体呈正方 形, 形制已渐趋统一, 但墓志的大小不定、差别很大。《魏故元 氏薛夫人墓志》高 宽仅为 39 厘米, 而《魏故 始平 王( 元子正 ) 墓志》高 宽达 80 厘米; 《魏元恭墓志》高宽也有 72 厘米。前者 与后者相差将近一倍。
1988 〔5〕 ( 宋) 董辶卣 . 广川书跋( 丛书集成初编本) . 中华书局 〔6〕 ( 宋) 洪适 . 隶释(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7〕 ( 宋) 陈思 . 宝刻丛编( 丛书集成初编本) . 中华书局 〔8〕 ( 宋) 不著撰人 . 宝刻类编( 丛书集成初编本) . 中华书局
南朝墓志较 北朝则少许多, 致使南朝人对 墓志有许多错 误观念。如南朝梁萧统《文选》中 墓志下的注 文云: “吴均 《齐 春 秋》王 俭 曰: 石 志 不 出 礼 典, 起 宋 元 嘉 颜 延 之 为 王 琳 石 志”〔8〕, 即认 为墓志始于南朝宋元嘉年间。洪适《隶释 隶续》对 此有所评论: “岂碑碣多在北方, 南人未之见 乎……今汉人墓 刻犹存数十百碑。其云始于晋宋, 非也。”〔9〕。北魏的时间跨度 相当于南方的东 晋中期至梁中期, 与北魏墓志 的洋洋大观相 比, 南朝墓志真是微不足道了:
三、成熟和鼎盛期
隋 唐 时期 的墓 志直 接继 承潘 北朝 墓志 ( 主 要是 北 魏墓 志) 的发展趋 势, 墓 志数 量更 趋 众多, 尤 其 唐代 墓志 大 为增 多; 形制上基本确立了 墓志正方形的主体形 态。这一时期的 墓志行文和志石形态都成为中国古 代墓志铭的主体形态。
隋朝年代虽短, 墓志却不少。墓志形 制增大, 大小也渐趋 固定。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廊墙壁上嵌有 24 通隋代墓志。有趣 的是“宫人”墓志尤多, 竟达 11 通。如: 《宫人五品司仗程氏墓 志》、《宫人陈氏墓志》、《宫人典采 六品朱氏墓 志》、《宫 人典玺
关键词 墓志 铭 起源与 演变 文 献学 校勘学 文化学 历史研究
[ 中图分类号] K 852 [ 文献标识码] A
国
古李
永
明
代 浙
墓
江 师
范
志
大 学
中
文
铭系 ,金
华
的 源 ,321004
流
挽歌始于田横, 墓志创于傅奕。 —— 幼学琼林·卷三
楔 子
《幼学琼林》所说“墓 志创于傅奕”, 现 在看来显然是错了。傅奕是唐代人, 而墓 志和墓碑至迟在东汉就已经有了, 不可能 创于傅奕。《旧唐书》有傅奕传:
·10 5·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年第 1 期
碑, 东 汉永元 四年( 公元 92 年) 刻立, 碑上 下皆残, 现存 碑高 139 厘米, 宽 73 厘米, 厚 21 厘米, 中间有穿。碑文为小 篆, 10 行, 行 15 字。字体结构宽博 流畅, 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 十六年题字。汉《尉氏令郑 季宣碑》, 东汉中平二 年( 公元 185 年) 四月辛酉立。这也是一通较早的墓碑, 鲁迅先生曾对此墓 碑进行过考订。
一、发源期
中国古代的墓志铭当源于刻石 墓碑, 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 即将 文字刻在 石碑上 并藉以 长久流 传的 文化 产品。碑刻不仅是文字的重要载体 , 而且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墓碑、墓志用石刻 也是希望长久流传的意思。碑刻萌芽于甲 骨泯 灭, 钟鼎 衰 微 的秦 汉 之际 的 摩崖 刻 石, 如 秦之《峄山 刻石》、《泰 山刻 石》、《罘 山刻石》等; 西汉之刻石不限于摩崖, 已有 独立 形态之 刻石, 如《汉鲁孝 王刻石 》( 又 名《五 凤刻石》) 〔3〕。至东汉碑刻的 形式已 完全确立, 其完整形式包 括碑阳、碑 阴、碑 侧、碑额, 以及唐以后出现的碑趺。碑刻按 形制 与 文字 性 质分, 主要 有 碑、墓 志、石 经、刻帖等品类。现存最早 的墓碑是藏于 河南 省博物 馆的东 汉《袁安 墓碑》。袁安
墓志, 属碑刻之一种, 其内容多 为歌颂墓主之功德、记述 墓主之行迹, 以彰显墓主的一生。当然墓志 之作往往溢美。墓 志与墓碑的 区别在于: 墓 志埋于墓中, 墓碑立于墓前; 二者在 内容 上是一样 的, 只是由 于墓志要 埋于墓 中, 故志文较 为简 练。现存最早的墓志, 据考古发现是东汉马姜墓志。《贾仲武 妻 马姜墓 志》于 1929 年在洛阳 出土, 刻于 东汉延平 元年( 公 元 106 年) 九月, 被誉为中国墓志之鼻祖。该志石长 46 厘米, 宽 58 厘米。志文隶书, 15 行, 每行 13~19 字, 书法刚劲有力。 该墓 志出土后 曾归金 石学家 罗振玉 收藏, 现已毁, 有拓 本流 传于世。
二、发展期
墓志的渊源 虽可上溯秦汉, 但当时尚无统一 的形制和行 文准则。从三国两晋开始到隋朝之前是墓志的形态和行文准 则逐渐趋于一致的发展期。
三国 两晋时 禁止立 碑, 于 是墓碑 由大缩 小, 以 便埋 入墓 圹, 也有因 担心墓 碑日久 损毁, 而另于 墓中置 石记以志 久远 者。《徐夫人菅洛墓碑》和《吕他墓表》正是由墓碑向墓志过渡 时期的产物。( 1) 晋徐夫人菅洛墓碑。此碑高 25 厘米, 两面均 刻文字, 正面 11 行, 行 16 字, 阴面 7 行, 行 10 字。碑头为圆首 形, 上刻三条弧形晕线, 边晕下端刻 有简单的螭首形状, 当系 由汉碑形制蜕变而来。书为隶书, 因当时严禁 立碑, 但悼念死 者习 俗深入人 心, 故制作 小型墓碑 埋于墓 中, 后逐渐演 变为 墓志 形式, 故此碑 是碑碣 与墓志中 间的过 渡式样, 为研 究墓 志的演变提供了参考资料。( 2) 吕他墓表。后 秦弘始四年( 公 元 402 年) , 高 58 厘米, 宽 33 厘米。70 年代咸阳 市窑店镇发
( 1) 齐《吕超墓志》。鲁迅先生考证说 “唯据郡名及岁名考 之, 疑是南齐永明中刻也”〔10〕
( 2) 陈徐陵撰《裴使君墓志》( 裴之横) 。 尽管如此, 梁昭明太子 萧统在编选《文选》时将墓志列为 一 类文 体, 并 收录了 一篇任 彦升 曰 撰写的 《刘先 生夫人 墓志》。 这对墓志文体的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