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孟山水田园诗及异同

浅论王孟山水田园诗及异同
浅论王孟山水田园诗及异同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 2——201 3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邵丽丽

班级:财务管理1101

学号:2103110124

论文题目:浅论王孟山水田园诗及其异同

内容摘要: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领袖和代表,他们的诗风属冲淡型,语言自然秀润、明净淡雅,创造了山水田园诗工巧精细与自然浑成的意境,在古代诗歌史上,产生过至为深远的影响。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深远影响异同

一、王孟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是歌;所谓田园诗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劳动为题材。

王维和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作家,他们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作,不仅出色地塑造了大好河山和恬美田园的艺术形象,将大自然原始形态的美,变为引人入胜的艺术美,在古代诗歌史上,产生过至为深远的影响。

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老一生的诗人,他的山水诗较多地带有隐士的恬淡与孤清。孟浩然似乎不是在做诗,他的诗不过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须有意地加以安排,便自然而然地发为吟咏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诗自然浑成的艺术传统。在他的诗作之中往往是强调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艺术效果,而不是个别字的精工细雕。但正是这种质朴的随意平常,让诗味从淡中流露出来,更加沁人心脾。他把隐逸之情和山水之趣结合起来,构成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王维兼采众长,扬谢之长、补谢之短。他诗的工细出于谢而高于谢。他把晋宋以来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艺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既能看到事物的局部,又能看到全体。既有虚述,又有实景。既有白描,又善彩绘。能从虚处陪衬全景,做到高度情景交融,避免了谢诗仅从局部实处绘声绘色、板滞不灵活的毛病。因此王维不仅从题材上终于完成了山水田园诗浑然一体与细工雕琢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从艺术风格上完成了两大传统的合流,从而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二、王孟山水田园诗异同

(一)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共通之处

1.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同属“清派”,创造了闲静清远的意境,并都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山水田园诗的艺术传统。

2.王维和孟浩然的诗歌风格都有盛唐诗风的共同特征———雄浑明丽,也有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共同特征———平淡自然

3.王维与孟浩然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共同特点是都用一种叙述的笔调来写诗,很少穷形极相的描写,这是构成他们平淡诗风的重要因素。

4.王维和孟浩然选取素材的喜好大致相同,都喜欢写山、水、泉、石、松、柳,都喜欢表现闲、静、淡、远,都喜欢吟咏黄昏、月夜,都喜欢用白云、飞鸟作象征。

5.王维和孟浩然的诗的思想多是表现他们自己对自然、生活、人生特有的观察与体验。他们的观察与体验往往是真切的、细致的、深刻的,而表现的笔调却是平淡的、自然的。

(二)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各千秋处

1.不同师承下不同的诗歌风格,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受谢灵运和张九龄的影响,其清淡风格一脉相承,乍一看,好处不显眼,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诗自然浑成的艺术传统,强调那种浑然一体的整体艺术效果。王维兼采众长,扬谢之长、补谢之短。他诗的工细出于谢而高于谢。其山水诗多于简易闲淡之中寓深

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写来,不事雕琢,却真切生动。

2.意境上不想一样。王维的诗表现的是他观察到的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

由此产生的有禄而思隐的思想。孟浩然的诗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田园的活动和无禄而忧农的心情。王维的诗主要表现生活在政务纷繁和斗争激烈的官场上的官吏的情趣,他喜欢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自然风光的清幽美好;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则主要表现布衣之士的情趣,生活在田园山水中的闲适自在和与田园山水的天然融洽,抒发没有出仕的苦闷,表达出仕的愿望。

3.在运用这些素材创造意境时,方法却迥然不同。王维主要是从田园或山水中选取某些典型事物,与自己构成美好的画面,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孟浩然则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为主,结合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来构成意境,总是把自己的眼光停留在静寂的事物里,以表达内心世界难耐的、不平的哀鸣。王维的艺术风格是以画入诗,色彩明丽, 融入禅意,静是基调;孟浩然多用白描,素淡自然,表现过程,动是基调。

4. 王维是南宗画派的宗师,其山水田园诗追求音律美和气韵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向人们展示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5.诗的创意不同,孟浩然一般表现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的士人特有的思想感情,王维则不同,他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常常将自己在社会中产生的思想感情用禅宗的观念和思想表现出来。简言之,王维在诗中常常表现出的禅意,则是孟浩然诗中很难见到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尽管其诗歌创作在主题、意境、风格等方面有着不同,但是各有闪光点。王、孟诗歌神韵超然,风味隽永,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至全盛,其清远诗格在文学史上自成一宗,及诗绽放出来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历千年洗陶却不失颜色。

参考文献:

…1?孟浩然著,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刘文刚.王维与孟浩然诗歌艺术比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余恕成.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4)《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第二版)杨立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 一、明确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竹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3.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5.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三、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两句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一)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三)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五)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六)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七)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八)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与答案解析(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自号石湖居士。 ②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讲学稿 一.山水田园诗概念: 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 1.隐含了诗人贬谪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2.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3.对自由宁静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4.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生活、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抒写自己的志趣追求,表明自己高尚节操的人生态度。 三.常见考题 (一)描景(描写画面): 首先要抓准意象。其次展开联想,形成画面。最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实战分析过湖(2012金华卷)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二)炼字(动词、叠词) 答题格式: 实战分析游双龙洞 浮船卧览青石流,双龙仙迹石境秀。冰壶一洒寒山水,浇尽人间万种愁。 1.诗中“秀”、“洒”用得很有意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你的理解。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注】春晚,即晚春,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词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中“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三)赏句 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实战分析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后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愁”字用得好,为什么? 2.请简要赏析“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山水田园诗专练知识回顾: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内容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点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 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

从归隐江湖到追求舒展人生_论魏晋_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精神内核

第31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1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0 从归隐江湖到追求舒展人生 ——论魏晋、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精神内核 郭瑞芳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昌 410010) 摘要: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恶劣、遭遇信仰危机、无法改变现状等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并使该时期山水田园诗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现实条件下,超脱名利,返归自然,寻找人类自由精神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唐代被继承,并进一步表现为强烈的时空意识,以及寻找生命终极价值的超越情怀。魏晋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精神特质可以在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抱心守灵”中找到根源。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时空意识;儒道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1-0048-03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研究文章浩如烟海,其发展脉络也十分清晰。但山水诗和田园诗往往被分开做细化研究。山水诗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强调国人审美意识觉醒方面,田园诗的研究更强调诗人对现实困境的精神超脱。其实,山水诗和田园诗的核心精神基本一致,都是中国文人感知到强烈的生存困境和信仰危机时产生的珍爱生命,淡泊名利,返璞归真,重回自然怀抱的情怀。 魏晋六朝以来,山水田园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礼乐已然崩坏,强权就是真理,军人高压政治下的知识分子命不保夕:退不可自守,进不可全身,名誉难以维持,操守须付出血的代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或被杀,或被迫同流合污,或通过佯狂以逃避两种选择,进而在最终逃无可逃时郁郁而终,这是一个生命尤其轻贱又尤其可贵的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感悟和认知突飞猛进,被迫早早跨入了人性觉醒的时代。表现在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渴望的追寻胜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出身士族者财大气粗、衣食无忧,寄情山水,饱览名胜,在奇峰秀水的欣赏中怡情悦性,忘却烦恼,如山水诗始祖谢灵运,不光写了大量山水诗,甚至还发明了专为爬山之用的木屐鞋。出生没落士族或庶族者,只好回家种地,谋求生活,在鸡鸣狗吠,柴扉桑麻中安身保命并维持个人的完整尊严和健全人格,如田园诗派的祖师陶渊明,在种田开荒的艰辛劳作中读出了人性自由,随性安适的田园诗意,开启了中国诗歌史的田园牧歌时代。[1]同时,特殊的政治气候、恶劣的生存环境孕育了文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显然已行不通,礼崩乐坏,纲常紊乱, 收稿日期:2009-06-23 作者简介:郭瑞芳(1979-),女,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教师。已无坚持的可能和现实可行性。于是,偏激的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改头换面,以和儒学结合的方式摇身一变而为玄学,打破传统儒学对细枝末节礼节的滞守,而强调坚守大义,生活逍遥,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儒家的礼仪规范只是一种外在表现,是为末;而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为内在本体,因此自然名教是内外统一的两面,自然为核心,是为本,本末之间当然要取本舍末。从这个意义上说,儒道的本质相通而并非冲突,但儒家容易流于舍本逐末颠倒重点,并由此导致虚伪、造作和违背人性。就此而论,玄学一方面通过坐而论道激活知识分子的论辩、思维,显示其才能,另一方面又为士人摆脱有志难展的痛苦寻求了一条精神解脱之路。同时,玄学所提倡的自然为本,名教为末,为魏晋士人解放人性,保持真我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导向。如阮籍、嵇康之类的名士都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此意义上说,魏晋盛行玄学,流行自由放诞不足为奇。而魏晋士人热爱山水田园,热爱本性自然,也就顺利成章。因为自由自在的本性在世俗功利,尘嚣喧扰,繁文缛节,人情世故中是不能得到真实展现的,虚伪、掩盖、圆滑、小心往往才在世俗生活中赢得生存之道,真实自我的坚持谈何容易?只有在远离尘嚣、远离俗世,贴近清净无忧,和人类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自然景观时,个体的真我本性才能够得以舒展。放声大笑,还是嚎啕痛哭,纵情诉说还是怒目发泄,都无从约束,不受压制。正因此,魏晋士人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由衷的赞赏、亲近、热爱远胜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自然山水不再是和人无关的对象,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优美的自由生存空间。田园生活也由简单的艰苦劳作生活变成了自我自在的生活方式选择结果,于是也成为了审美化的诗意存在。当然,这也还包含一部分外围因素,比如魏晋六朝庄园经济的繁荣,也是催生士人关注山水田园的一个物质条件。但我以为,魏晋六朝庄园经济和名士热爱自然也算是互 48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汇编)

山水田园诗鉴赏知识和练习题 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描写自然风光为主。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锸【chā铁锹】、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 三、描写景物的手法 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 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四、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蓝色、紫色(深紫)为冷色,让人感到凉爽、安静、沉稳、踏实。明亮的颜色常用来表现喜悦的情绪。凝重灰暗的色彩多寄寓伤感幽怨的情绪。(三)听声响:(1)通常诗人以声音反衬宁静;(2)通过声音增加画面的生气;(3)声音特定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不同的情绪。(四)感冷暖:暖阳春风带来温暖,西风秋雨送来寒冷。日光温暖,月光清冷。朝阳充满蓬勃生气,落日则带着苍凉。苔藓生于阴湿之地,竹林之中感到凉爽,霜露冰雪无不是寒冷的象征。(五)察物象:诗人所选景物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很多景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概括画面特点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五、古诗中表意境的术语 1.优美类:宁静恬淡、宁静美好、清新明丽、清新自然、清新幽美、清幽明净、清爽宁静、恬淡闲适、明丽优美闲适恬淡、闲适自然、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清幽脱俗、空灵高远、空蒙迷茫、空灵蒙胧、艳丽优美生机盎然、生意盎然、恬淡宁谧、闲适恬然、优美迷人、华美壮丽、艳丽迷人、 2.清冷类: 孤寂、萧条、萧瑟、荒凉、苍凉、清冷、凄凉、衰败、孤清冷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萧瑟冷寂、破败、颓败、冷清、凄清、寥落、寂寥、冷寂、悲凉、苍凉萧条、冷清凄凉、冷落寂寥、冷清悲凉 荒凉颓败、荒凉破败、荒凉残败、衰败凄凉、衰败悲凉、悲壮苍凉、惨烈悲壮、萧瑟苍凉 3.宏阔类: 雄浑、雄奇、辽阔、开阔、壮阔、壮观、壮丽、壮阔恢弘、雄浑壮阔、雄浑开阔、雄浑阔大、雄浑壮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研究 /h1 一、原因 魏晋时期的山水宦游之所以得到空前的发展,蔚为壮观,大致有两个发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社会审美心理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频繁的朝代更替造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很多文人学士朝不保夕,动辄得咎,甚至惨遭杀害,死于非命,于是许多文人不敢问津政治,或者厌恶仕途,对时事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或隐居田园,或游赏山水,于是隐逸之风大盛,此时人们不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神秘,尊严和崇高,大自然那种统治,象征物的约束作用也逐渐削弱以致消失,而成为人们游览憩息的对象和环境。正如谢灵运在《游名山志序》中所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左思在《招隐》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

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山水田园诗发展概况 1、从曹操到两晋 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山水田园文学史上第一首较为成熟的山水诗。在这首诗里,作者已完全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观赏“澹澹”的大海、“竦峙”的山岛以及丛生的树木、丰茂的百草,并由此幻想出日月星汉被大海所包容的壮丽景象。作者通过全诗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豪情。而且这种感情是由景而生,缘景而发,同先秦《诗经》《楚辞》中的一些以景写情、景由情生的诗作大不相同。这首以“登山沧海”为主题的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诗的诞生。随之,曹丕、曹植、刘伶、潘岳等人也写有一些山水诗,从而巩固了山水诗的地位。 两晋的山水诗在汉末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表现是题材范围有所扩大,诗人们通

山水田园诗

古诗词鉴赏之—— 一、山水田园诗相关知识介绍: 1.概念: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 ....、歌咏 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为题材的诗歌。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唐代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2.主题(情感): (1)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 (2) 钟情山水,归隐田园,抒发闲适情调; (3)厌弃官场黑暗(对现实不满),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3.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和衬托的表现手法。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代表诗人、代表作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从而抒发诗人对归隐生活的享受和田园生活的喜爱。“尾句”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诗人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zhì)雊(gòu)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山水田园诗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①。 注释:①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 胡不归”。这里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 图,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 情,“怅然”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 所写。通过对清淡古朴山村风光的描写和农家自然亲切的 生活情趣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结尾两 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纯 朴自然,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 田家杂兴八首( 其二) 【唐】储光羲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gāo)腴(yú)。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tián)渔。 山泽时晦(huì)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huò),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wù)然倾一壶。 本诗开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中 间六句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写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最后 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 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写出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 和恬淡的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俗物的厌恶与傲视。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陆鸿渐①,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 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 为“茶圣”、“茶神”。 这首诗前四句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四句写不遇的 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 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 行踪的叙述,都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 士的襟怀和风度。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写 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这首诗 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前两句一动一静, 一正一反。静的是景,是诗人“独怜”的;动的是鸟鸣, 用动来衬静,反映了诗人好静。后两句也是一动一静,一 正一反,前句写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是动;后两句 写郊野渡口无人,是静。诗人通过春潮、雨、野渡、横 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作者自 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分类例说(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古典诗文 2010-01-20 0435 5d56b7b40100gd0g 山水田园诗鉴赏训练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 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 1、《诗经》和《楚辞》 《诗经》山水田园诗的萌芽,从《诗经》到《楚辞》,山水田园诗向前跨了一大步。《诗经》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简单质朴,点到为止,主要是为了引出主题,而《楚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比较细致,富有层次感,能呈现出景致的全貌。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草木鸟兽的简单描写,直观的表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也体现了中国古人与大自然之间特有的亲和关系。 楚辞: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夕张。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在这里,秋风、湖水、树叶、花草、水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楚辞》对景物的描写深入到人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内在品质的相似性;感情色彩浓烈,文字自由奔放;诗文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奇异华丽。 2、两汉时期 汉赋则是山水田园诗成熟前的准备和过度。赋是以“体物写志”为特征的,所谓“体物”即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汉赋中对自然山水的大量描写是很普遍的,汉末建安时期的诗人,擅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铺陈描写,渲染悲壮的时代气氛,抒发慷慨的豪情壮志。 曹操的《观沧海》,境界壮阔,气韵沉雄、情感激荡。张衡的《归田赋》,自然流畅,格调清新。 3、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 谢灵运写山水诗首先叙述游览的缘由,然后是描写景色,最后抒发感慨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 谢灵运山水诗从叙述山水里游览的缘起,到局部景物的细腻描写,在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山水诗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并且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山水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特色可以总结为:淡、真、净。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远离世俗、自然清新,读后使人心灵顿时明亮起来,忘记了俗世的纷扰和名利攀比。全是表现了真性情,又淡泊自然,净化尘世污染的心。 4、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思想自由文学发展的比较快,也就是这个时候,山水田园诗打到高峰期。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提现了这个时代热情自由的风貌,诗人们游览大江南北,他们的诗洋溢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名族自豪感。唐代以后,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这个社会转折期,山水田园诗失去了昔日的气韵风骨,随着道家的衰落,道法自然这一理论也随之淡漠,山水田园诗也开始衰微。这个时候的诗歌变成了诗人消愁解闷、品裳闲适生活的工具。:王绩《野望》、王勃《山中》、陈子昂《度荆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 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 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 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 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 专题(一)——山水田园诗 一.概述: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东晋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二.思想内容: ——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抒发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厌弃官场,归隐田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绘劳动生活,歌颂民风勤劳、淳朴,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以及农民的困苦,表达同情、愧疚之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社会黑暗腐败;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佛道思想的流露。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三.语言特点: 质朴、自然、清新 四.常见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解释:“白雪却嫌春色”其实是诗人的感受,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了白雪,不直接写自己嫌春晚,让白雪有急切的心情,并且让白雪化作飞花,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的盼春之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白雪来写,将诗人自己的情融入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解释: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又”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虚实结合,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作者希望“花飞莫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