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分配理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_尹今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2011. 03
经济研究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就内容来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分配
一般”的论述;二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配关系的论述,可称之为资本主
义分配理论;三是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
主义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其中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有比较
详细的阐述。
(一)马克思关于“分配一般”的论述。该论述主要涉及到分配
的内涵,分配的方式及决定条件,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等。马克思认为:“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
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
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1]
可见,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根本方法。并且马克
思把分配理解为经济的范畴,认为分配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
总环节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分配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交换。
(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配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马
克思认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骨架的是“三个并存的而又相互对立的
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2]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
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实现了剩余价值在
不同资本家之间的瓜分。所以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
质上是一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并认为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
分配属于剥削的性质。
(三)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与剥削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了设想,也就是社会主
义的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其中对按劳分配有较为详细的
阐述。
按劳分配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
中得以确立的。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
来分配个人消费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认识到
了在劳动上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要使这些不同的劳动通过分配都得到合
理的报酬,他认为只有通过还原的办法,将其它劳动都还原为简单劳
动。关于分配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应该是作了六项扣除之后的消
费资料。这六项扣除是:“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
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3]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
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
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五,用来满足共同需
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六,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
设立的基金……”
[4]
关于分配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者身体状
况、天赋、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劳动者富裕程度的不同
这一不平等的结果对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共产主义社会
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
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在这个社会中,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对立也消失了,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经成为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面临的困境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
1、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由于我们长期错误把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理解为结果均等最终导致分配的平均主义。大
锅饭的平均分配既不能体现效率,也不公平,忽视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
与量的差别,使一部分人无偿占有了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这就违背
了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平均主义忽视起点和
过程的公平,其局限性已被实践所验证。
2、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的分配制度。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方向,在分配上也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
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经济活动市场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基本通过市场来实现,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所有权的独占性,使得
生产要素属于特殊的商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
用:一是能激励生产要素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
动,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使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合理使用
生产要素,减少浪费。
(二)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困境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关于收入
差距的合理程度,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法来衡量。关于基尼系数,国
际上普遍认为0.4是警戒线,超过这个警戒线就会冲击社会稳定。200
6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这说明我国居民收人差距已较大。具体来
说,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行业之间。
1、城乡收入差距。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477.6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91.3元,城镇是农村的2.49倍;2000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人62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城镇是农村的
2.79倍;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人3587元,城镇是农村的3.28倍
[7]
。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主要
有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带来的影响、城乡社会保障与教育的不均衡发
展、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2、地区间收入差距。自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非均衡地区发展战
略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普遍偏
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推算,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78年为1.78:1.21:1.0, 1990年扩大到1.84:1.
17:1.0, 1999年进一步扩大为2.39: 1.28:1.0,2006年为2.19:1.30:1。表
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改革
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国家
给予东部沿海地区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如虎添翼,经济得以
高速增长,并且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都优于中西部地区,结果
导致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部分流向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增
长带来负面影响。
3、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按小行业来分,2000年最高的是交通运
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21342元,最低的是采掘业
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2003年最高的是金
融业当中的证券业42582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
6139元,二者相差6.94倍;2004年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50529元,
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
[8]
垄断是造成行业差距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收入分配向科学技术含
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服务行业的职工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
行业的职工工资。
三、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指导我们走出困
境
(一)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好的制度离不
开制度背后好的设计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
平的根本保证,,并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
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
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传承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
文化精髓,为我国的分配制度注入一种价值追求。
(二)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当遵循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均等原
则、分配过程的程序正义原则、分配结果的合理调节原则。起点公
平是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正义的前提,也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关键。机
会平等原则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教育机会均等,二是要实现就业机会
均等,三是加大社会福利及救助,积极推行反贫困措施。要达到分配过
程中的程序正义, ,一是要健全与完善按劳分配制度体系。二是要做
到分配制度及各项分配政策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分配结果的合理调节原则具体来说,一是要发挥政府
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实现分配的补偿作用。二是发挥社会保障的调
节作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防止收入差距的拉大。
运用马克思分配理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尹今格
1,2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统计系 广东 广州 051632 2.广东培正学院 经济系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是贫富差距过大,如何解决难题,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深入探讨马克思分配理论。本文首先给出马克思分配理论的
内涵,然后分析马克思分配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及我国收入分配面临困境的表现形式,最后指出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指导我们走出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 我国收入分配 现状 困境 解决
(下转第 3 3 页)2011. 03 33
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9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第1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第130页.
[6]《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制度》,人民日报2008年1月9日第二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7.
[8]周雪松,《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分配制度亟待改革》中国经济时
报,2006年3月8日,第B10版.
[9]刘丹萍,陈姿璇,试析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黑龙江社会科学》[J].2010年第4期,第36页.
[10]张小燕,对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和我国当前分配制度的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年第1期.
(上接第 3 2 页)
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校舍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校舍建设需
要很大的投资。无论是教学用房还设生活用房,那怕只建一幢,少
则也要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何况又是还要搞建筑群或建新校,
投资就更
为巨大,如果在校舍建设中对这些投资使用考虑不当,或
工作失职,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十分
珍惜来之不易的投资,十分重视提高投资的效益,提高校舍建设投
资效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效益
校舍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投资是用于教学、科研用房的
建设,有时用于职工和学生生活用房的建设,有时投资比较多,则
两类用房同时并建,但不管建何类用房,都必须从规划效益的提高
上来考虑。具体地说,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根据校园总体规
划安排新建校舍位置,一座校园,必须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建设,什
么区域建教学用房,什么区域建生活用房,教学用房中的教学楼,
实验楼,图书馆等建在什么位置,生活用房中职工宿舍,学生宿
舍,食堂等辅助生活设施建在什么位置,还要留出运动场地,绿化
地带以及道路等等,都应有长远合理的安排,才能形成有序、方
便、美丽的校园。如果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总体规划但不按此执
行,获得一笔校舍建设投资,就随心所欲或凭一时的方便找一处位
置建起来,久而久之,校园布局就会乱七八糟,不同的校舍相互干
扰,致使使用效益低下。一旦给工作或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又不得
不拆除某些校舍重新考虑布局,而这些校舍的使用期又未满,导致
的是在校舍上原来投资的浪费。第二,合理安排教学用房与生活用
房的建设,没有大量的投资,一般不可能同时开建教学用房与生活
用房。因此,投资的管理使用者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
排,分清轻重缓急,如果职工宿舍紧张,不见住房难以留住人才,
同时也影响职工工作、人才外流殊为可惜,投资也没有发挥最佳的
效益;如果扩大办学规模,不新建教学用房难以容纳学生上课、做
实验等,影响教学质量,而生活用房虽困难但稍缓一时也过得去,
则应考虑先建教学用房,不然就会影响办学效益,说明投资还没有
用到刀刃上。第三,按招生规模所要求的办学条件建校舍,切记盲
目性。根据一所学校的招生规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多少m2,生均
学生宿舍面积多少m2,国家教育部门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规定的
标准,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超过标准则会形成某种程度的浪
费,因此校舍建设的管理者必须熟知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学校内该
建什么,不该建什么,学校是否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一定要心
中有数,这样,不但总体规划合理,而且提高了投资效益。
二、设计效益
投资建何类校舍的方向一旦确定,接着就要进行设计。设计的今
本要求是“适
用、经济、美观”。校舍的设计方案如何,会从三个方
面影响投资的效益:第一,是否具有方便实用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设
计,就有什么样式的建筑。为此在设计时,校舍建设的管理使用者必
须对设计人员详细阐明使用的要求,设计者必须根据设计处适用、合
理的方案。如果设计时考虑不充分,一旦校舍建成交付使用,就会觉
得这里不合适,那里不合适,要么只好对付使用,要么只有内部重新
改造,再次花钱,没有获得应有的使用效益。第二,造价的高低,在
保证建筑质量和适用美观的前提下,设计应尽量力求降低工程的造
价,不恰当地提高工程安全系数,或一味讲究美观造成造价不应有的
提高。就是浪费投资,降低效益。第三,具有观赏价值。一幢建筑物
应是一件艺术品,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特别是校舍,学
生中日在其中,这种功能更为明显。所以设计者必须十分注意所设计
的建筑物具有美观、大方、高雅的格调,给人以观赏的价值和效益。
如果这既不讲究美观、风格,千撞一面,平淡无奇,就会丧失观赏功
能,也影响投资效益。此外,设计还必须十分严肃认真,数据核算准
确,如果疏忽失误,也会带拉大的损失,降低投资效益。
三、质量效益
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此不可以有丝毫
懈怠,质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影响使用。
一幢新的校舍交付使用,如果质量不高,不是今天出现水方面的问
题,就是明天出现土建方面的问题,刚使用就不停的维修,严重影
响和干扰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
出现险情,不得不停止使用,可见效益是低下的。第二,浪费投
资。建筑物质量不高,一使用就要维修或不到位秀气的部位就要提
前维修,不但费时费力,还耗费不少的经费;质量有严重问题的,
甚至造成倒塌,则投资完全付之东流,更有造成人物伤亡毁坏者,
则损失难以估计,投资就形成扬中的负效益。第三,有碍观赏。质
量不但要体现在使用上。如果工艺和材料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竣
工的校舍内部不光洁、平整,线条扭曲,门窗歪斜,外部粗糙,墙
面凹凸不平,黯然失色,给人不忍卒睹的感觉,就会失去本应具有
的观赏价值,影响校舍建设质量效益的原因不外这么三点:一是施
工单位偷工减料;二是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低;三是校舍建设管理方
面监督不严,没有尽心尽责。在影响校舍投资效益的诸因素中,质
量问题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此都必须
十分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
四、配套效益
一幢校舍的落成,要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还必须有配套的各种
设施。例如,教学楼上必须及时装上课桌椅,实验楼里不及时添置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生宿舍必须及时置备床铺和桌椅,等等。
如果一幢校舍拔地而起,外形美观、大方,但走进去一看,里面空
空如也,没有投入使用,造成闲置。限制就是浪费,没有效益限制
越久,效益越低。即使该作使用,也违背了设计时的初衷,显然发
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五、经济效益
一般都说,学校属非生产行单位,所以校舍建设投资不产生经
济效益,产生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但是,随
着改革开放政策在学校的贯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影响,
加之学校为摆脱教学经费严重短缺的困境,近些年来也利用各自的
优势,展开了一系列的有偿服务活动,部分校舍被用之于高科技生
产活动或其他创收活动,产生了甚至是客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是难以计量的,经济效益则是可量度的。因此,无论是利用旧校舍
进行创收,还是筹资新建校舍用于创收,都要核算投入与产出之
比,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果有限的投资用于兴建创收的校舍,
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投下去,而新展开的项目获利有限,多年收
不会投资,效益就差。因此,投资是否用在兴建创收的校舍上,事
前必须从经济效益的高低上作可行性论证。
提高校舍投资的效益,是学校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当然效益
的提高,必须由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最重要还是在于校舍建
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者。为此,每个学校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
好,责任心强,业务技术水平高的校舍建设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
支队伍,就既能当好学校投资方向与项目决策上的参谋,严格执行
校园建设总体规格,又能对在建的每一个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
等道道程序上严格审查、监督、管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校舍
建设投资的效益。
论学校建设投资效益
苗 云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322011. 03
经济研究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就内容来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分配
一般”的论述;二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分配关系的论述,可称之为资本主
义分配理论;三是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
主义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其中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有比较
详细的阐述。
(一)马克思关于“分配一般”的论述。该论述主要涉及到分配
的内涵,分配的方式及决定条件,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等
。马克思认为:“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
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
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1]
可见,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根本方法。并且马克
思把分配理解为经济的范畴,认为分配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是社会生产
总环节的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分配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交换。
(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配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马
克思认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骨架的是“三个并存的而又相互对立的
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2]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
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实现了剩余价值在
不同资本家之间的瓜分。所以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
质上是一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并认为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
分配属于剥削的性质。
(三)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与剥削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作了设想,也就是社会主
义的按劳分配和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其中对按劳分配有较为详细的
阐述。
按劳分配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
中得以确立的。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
来分配个人消费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认识到
了在劳动上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以及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要使这些不同的劳动通过分配都得到合
理的报酬,他认为只有通过还原的办法,将其它劳动都还原为简单劳
动。关于分配的对象,马克思明确指出应该是作了六项扣除之后的消
费资料。这六项扣除是:“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
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3]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
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
一,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五,用来满足共同需
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六,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
设立的基金……”
[4]
关于分配的结果,马克思认为由于劳动者身体状
况、天赋、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劳动者富裕程度的不同
这一不平等的结果对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第一阶段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共产主义社会
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
保证每个生产者个
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在这个社会中,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对立也消失了,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已经成为了生活
的第一需要。”
二、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面临的困境
(一)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
1、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分配。由于我们长期错误把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理解为结果均等最终导致分配的平均主义。大
锅饭的平均分配既不能体现效率,也不公平,忽视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
与量的差别,使一部分人无偿占有了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这就违背
了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平均主义忽视起点和
过程的公平,其局限性已被实践所验证。
2、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的分配制度。1992 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改革方向,在分配上也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
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
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经济活动市场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基本通过市场来实现,由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所有权的独占性,使得
生产要素属于特殊的商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能发挥两个方面的作
用:一是能激励生产要素所有者将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活
动,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促使生产要素的使用者合理使用
生产要素,减少浪费。
(二)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困境
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贫富差距过大。关于收入
差距的合理程度,国际上一般用基尼系数法来衡量。关于基尼系数,国
际上普遍认为0.4是警戒线,超过这个警戒线就会冲击社会稳定。2006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这说明我国居民收人差距已较大。具体来
说,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行业之间。
1、城乡收入差距。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477.6元,农
村居民人均纯收人191.3元,城镇是农村的2.49倍;2000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人62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城镇是农村的
2.79倍;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人3587元,城镇是农村的3.28倍
[7]
。城乡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主要
有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带来的影响、城
乡社会保障与教育的不均衡发
展、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2、地区间收入差距。自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非均衡地区发展战
略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滞后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普遍偏
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推算,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1978年为1.78:1.21:1.0, 1990年扩大到1.84:1.
17:1.0, 1999年进一步扩大为2.39: 1.28:1.0,2006年为2.19:1.30:1。表
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改革
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国家
给予东部沿海地区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如虎添翼,经济得以
高速增长,并且东部地区经济基础和生活环境都优于中西部地区,结果
导致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部分流向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增
长带来负面影响。
3、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按小行业来分,2000年最高的是交通运
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当中的航空运输业21342元,最低的是采掘业
当中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4535元,二者相差4.71倍;2003年最高的是金
融业当中的证券业42582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
6139元,二者相差6.94倍;2004年最高的是金融业当中的证券业50529元,
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当中的林业6718元,二者相差7.52倍”。
[8]
垄断是造成行业差距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收入分配向科学技术含
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服务行业的职工工资普遍高于第一、二
行业的职工工资。
三、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指导我们走出困
境
(一)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公平正义的理念。一个好的制度离不
开制度背后好的设计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制度是社会公
平的根本保证,,并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
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
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传承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
文化精髓,为我国的分配制度注入一种价值追求。
(二)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应当遵循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均等原
则、分配过程的程序正义原则、分配结果的合理调节原则。起点公
平是分配过程和分配结果正义的前提,也是实现分配正义的关键。机
会平等原则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教育机会均等,二是要实现就业机会
均等,三是加大社会福利及救助,积极推行反贫困措施。要达到分配过
程中的程序正义, ,一是要健全与完善按劳分配制度体系。二是要做
到分配制度及各项分配政策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不断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机制。分配结果的合理调节原则具体来说,一是要发挥政府
调节收入分配
的手段,实现分配的补偿作用。二是发挥社会保障的调
节作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防止收入差距的拉大。
运用马克思分配理论分析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尹今格
1,2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统计系 广东 广州 051632 2.广东培正学院 经济系 广东 广州 510665
【摘 要】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是贫富差距过大,如何解决难题,我们有必要再一次深入探讨马克思分配理论。本文首先给出马克思分配理论的
内涵,然后分析马克思分配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及我国收入分配面临困境的表现形式,最后指出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指导我们走出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 我国收入分配 现状 困境 解决
(下转第 3 3 页)2011. 03 33
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9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第16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0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第130页.
[6]《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的制度》,人民日报2008年1月9日第二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7.
[8]周雪松,《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分配制度亟待改革》中国经济时
报,2006年3月8日,第B10版.
[9]刘丹萍,陈姿璇,试析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黑龙江社会科学》[J].2010年第4期,第36页.
[10]张小燕,对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和我国当前分配制度的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年第1期.
(上接第 3 2 页)
学校拥有一定数量的校舍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校舍建设需
要很大的投资。无论是教学用房还设生活用房,那怕只建一幢,少
则也要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何况又是还要搞建筑群或建新校,
投资就更为巨大,如果在校舍建设中对这些投资使用考虑不当,或
工作失职,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建设单位,必须十分
珍惜来之不易的投资,十分重视提高投资的效益,提高校舍建设投
资效益,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效益
校舍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投资是用于教学、科研用房的
建设,有时用于职工和学生生活用房的建设,有时投资比较多,则
两类用房同时并建,但不管建何类用房,都必须从规划效益的提高
上来考虑。具体地说,应该注意三个问题:第一
,根据校园总体规
划安排新建校舍位置,一座校园,必须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建设,什
么区域建教学用房,什么区域建生活用房,教学用房中的教学楼,
实验楼,图书馆等建在什么位置,生活用房中职工宿舍,学生宿
舍,食堂等辅助生活设施建在什么位置,还要留出运动场地,绿化
地带以及道路等等,都应有长远合理的安排,才能形成有序、方
便、美丽的校园。如果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总体规划但不按此执
行,获得一笔校舍建设投资,就随心所欲或凭一时的方便找一处位
置建起来,久而久之,校园布局就会乱七八糟,不同的校舍相互干
扰,致使使用效益低下。一旦给工作或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又不得
不拆除某些校舍重新考虑布局,而这些校舍的使用期又未满,导致
的是在校舍上原来投资的浪费。第二,合理安排教学用房与生活用
房的建设,没有大量的投资,一般不可能同时开建教学用房与生活
用房。因此,投资的管理使用者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
排,分清轻重缓急,如果职工宿舍紧张,不见住房难以留住人才,
同时也影响职工工作、人才外流殊为可惜,投资也没有发挥最佳的
效益;如果扩大办学规模,不新建教学用房难以容纳学生上课、做
实验等,影响教学质量,而生活用房虽困难但稍缓一时也过得去,
则应考虑先建教学用房,不然就会影响办学效益,说明投资还没有
用到刀刃上。第三,按招生规模所要求的办学条件建校舍,切记盲
目性。根据一所学校的招生规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多少m2,生均
学生宿舍面积多少m2,国家教育部门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规定的
标准,会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超过标准则会形成某种程度的浪
费,因此校舍建设的管理者必须熟知办学条件的要求,对学校内该
建什么,不该建什么,学校是否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标准,一定要心
中有数,这样,不但总体规划合理,而且提高了投资效益。
二、设计效益
投资建何类校舍的方向一旦确定,接着就要进行设计。设计的今
本要求是“适用、经济、美观”。校舍的设计方案如何,会从三个方
面影响投资的效益:第一,是否具有方便实用的价值。有什么样的设
计,就有什么样式的建筑。为此在设计时,校舍建设的管理使用者必
须对设计人员详细阐明使用的要求,设计者必须根据设计处适用、合
理的方案。如果设计时考虑不充分,一旦校舍建成交付使用,就会觉
得这里不合适,那里不合适,要么只好对付使用,要么只有内部重新
改造,再次花钱,没有获得应有的使用效益。第二,造价的高低,在
保证建筑质量和适
用美观的前提下,设计应尽量力求降低工程的造
价,不恰当地提高工程安全系数,或一味讲究美观造成造价不应有的
提高。就是浪费投资,降低效益。第三,具有观赏价值。一幢建筑物
应是一件艺术品,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教育。特别是校舍,学
生中日在其中,这种功能更为明显。所以设计者必须十分注意所设计
的建筑物具有美观、大方、高雅的格调,给人以观赏的价值和效益。
如果这既不讲究美观、风格,千撞一面,平淡无奇,就会丧失观赏功
能,也影响投资效益。此外,设计还必须十分严肃认真,数据核算准
确,如果疏忽失误,也会带拉大的损失,降低投资效益。
三、质量效益
质量是建筑的生命,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此不可以有丝毫
懈怠,质量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影响使用。
一幢新的校舍交付使用,如果质量不高,不是今天出现水方面的问
题,就是明天出现土建方面的问题,刚使用就不停的维修,严重影
响和干扰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正常的教学、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
出现险情,不得不停止使用,可见效益是低下的。第二,浪费投
资。建筑物质量不高,一使用就要维修或不到位秀气的部位就要提
前维修,不但费时费力,还耗费不少的经费;质量有严重问题的,
甚至造成倒塌,则投资完全付之东流,更有造成人物伤亡毁坏者,
则损失难以估计,投资就形成扬中的负效益。第三,有碍观赏。质
量不但要体现在使用上。如果工艺和材料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竣
工的校舍内部不光洁、平整,线条扭曲,门窗歪斜,外部粗糙,墙
面凹凸不平,黯然失色,给人不忍卒睹的感觉,就会失去本应具有
的观赏价值,影响校舍建设质量效益的原因不外这么三点:一是施
工单位偷工减料;二是施工单位技术水平低;三是校舍建设管理方
面监督不严,没有尽心尽责。在影响校舍投资效益的诸因素中,质
量问题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此都必须
十分重视,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四、配套效益
一幢校舍的落成,要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还必须有配套的各种
设施。例如,教学楼上必须及时装上课桌椅,实验楼里不及时添置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生宿舍必须及时置备床铺和桌椅,等等。
如果一幢校舍拔地而起,外形美观、大方,但走进去一看,里面空
空如也,没有投入使用,造成闲置。限制就是浪费,没有效益限制
越久,效益越低。即使该作使用,也违背了设计时的初衷,显然发
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五、经济效益
一般都说,学校属非生产行单位,所
以校舍建设投资不产生经
济效益,产生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但是,随
着改革开放政策在学校的贯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学校的影响,
加之学校为摆脱教学经费严重短缺的困境,近些年来也利用各自的
优势,展开了一系列的有偿服务活动,部分校舍被用之于高科技生
产活动或其他创收活动,产生了甚至是客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是难以计量的,经济效益则是可量度的。因此,无论是利用旧校舍
进行创收,还是筹资新建校舍用于创收,都要核算投入与产出之
比,衡量经济效益的高低。如果有限的投资用于兴建创收的校舍,
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投下去,而新展开的项目获利有限,多年收
不会投资,效益就差。因此,投资是否用在兴建创收的校舍上,事
前必须从经济效益的高低上作可行性论证。
提高校舍投资的效益,是学校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当然效益
的提高,必须由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最重要还是在于校舍建
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者。为此,每个学校必须要有一支思想素质
好,责任心强,业务技术水平高的校舍建设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
支队伍,就既能当好学校投资方向与项目决策上的参谋,严格执行
校园建设总体规格,又能对在建的每一个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
等道道程序上严格审查、监督、管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校舍
建设投资的效益。
论学校建设投资效益
苗 云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