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的朗读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资料
《三个好孩子》
三个好孩子,
三个小胖子,
穿衣扣扣子,
红红帮冬子,
冬子帮珍子,
互相来帮助,
都是好孩子。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说的话儿它都懂,
我说小鼓响三响,
小鼓它就咚!咚!咚!
啊呀呀,这不行,
妹妹睡在小床中,
我说小鼓别响啦,
小鼓说声:懂!懂!懂!
《小熊过桥》
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
家长欲教孩子朗诵儿歌,需做好选择、分析、熟悉儿歌等准备工作。我们应当尽量选择一些词句优美、浅显易懂、顺口好听的儿歌。如:《三个好孩子》和《小熊过桥》。
教导儿童朗读儿歌的方法
1、激发情感,培养朗读兴趣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因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应,表现为胆小不敢说话。所以,首先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教师通过和幼儿交谈、做游戏、讲故事、欣赏儿歌等,使幼儿产生信任感。稳定了幼儿的情绪,也锻炼幼儿开口说话,当幼儿对教师有了感情后,就可以考虑进行朗读练习了。
如朗读诗歌《小熊过桥》,读到“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时,注意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紧张心情。读“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时,声调要高,声音要强,读得要快一些,让幼儿体会小熊害怕不敢过桥的心情。读“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时,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幼儿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提“有节奏地念”这些要求,或者教师不示范得那么清晰,不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朗诵方式有多么难听,那么幼儿对“怎样的朗诵方式才是有节奏的好听念法”的认识不会那么清晰。
借助乐器帮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
幼儿虽然知道有节奏念儿歌会好听,也知道了哪种方式才叫“有节奏地念”,但念着念着,又会出现拖调的现象,怎样能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完整首儿歌呢?除了让幼儿对儿歌内容更熟练以外,还能尝试另一种方式——借助乐器。
图片提示法:
该方法适合于歌词较形象、每一乐句的歌词内容适合用一张图片表达意思的歌曲。这种方法直观形象,便于理解记忆,而且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孩子学唱的情况,适当递减图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图片可以是家长自制,画一些较简单、能体现歌词内容的绘画,不强求美观性,讲究实用;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画歌词内容,这样成效会更大,主动性也会大有提高。
儿歌朗诵法:
有的歌曲歌词较复杂,有一定的节奏,但缺乏情境性表演,这时家长就可以采用“儿歌朗诵法”教孩子学唱,首先把歌词内容单独从歌曲里分离出来,用朗诵方法教孩子学习歌词内容,学会以后,再匹配曲调。这种记忆歌词的方法能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较难的歌曲。
游戏情境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进行游戏的歌曲,有很多游戏都伴随着歌曲进行的。这时我们无须分清歌词和游戏的主次地位,可以让孩子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学习歌词内容。如歌曲《丢手绢》、《城门城门几丈高》等。这种方法具有情趣性,使人不知疲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三,感受儿歌内容,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虽然汉语拼音部分的儿歌只要求学生熟读,不要求理解其内容,但是,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儿歌中的有些词语,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因而兴趣很浓。在朗读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语音适当地放低,语速放慢,学生很努力地同时也很开心地读着,几乎没有学生开小差,大家兴致很高,效果也不错。
其次,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开始,教师要耐心启发,具体指导。如儿歌《珍珍的家》,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家里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布娃娃等,然后把珍珍换成幼儿自己的名字,使幼儿有一定的亲切感,自然地将对家庭的爱意和依恋表达出来。
再次,教师恰当的鼓励是打开幼儿大胆朗读的金钥匙。及时、恰当地鼓励,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朗读,避免一开始就给幼儿挑毛病,否则会使幼儿对朗读失去兴趣。此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幼儿理解了儿歌内容,学起来就会兴趣高昂,学得快,记得牢。如学儿歌《太阳》前,可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太阳的温暖,又通过光盘让幼儿了解到太阳对动植物的作用,幼儿学起来自然效果明显。
儿歌的朗读方法
儿歌,是儿童诗歌中的一种,它语句精练,结构简短,韵律优美,节奏分明,易懂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深为孩子们所喜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说过“儿歌是知识的百宝袋,蕴藏着人类语言的珍珠……”因此,让孩子多听、多读、多背儿歌,有利于孩子学习语言,能提高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从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第一:把儿歌读正确。
首先请学生找出本首儿歌中需要重点训练的音节(即含有本课学习的声母、韵母的音节)。然后,把这些音节板书在黑板上,强化训练,反复拼读这些音节,力争读准音,然后还原于儿歌中来读,要求读正确。
第二:注意儿歌的停顿,培养学生语感。
想要学生注意停顿,首先是示范读。范读时,总是放慢语速,让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到儿歌的停顿。可以夸张地范读,是为了让学生找一找朗读儿歌的那种感觉,知道儿歌朗读应该是抑扬顿挫的。让学生感受其韵味。然后,带着学生逐句读,再然后师生合作。
动作感受法:
该方法适合于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比较易于用动作表现的歌曲,在引导孩子学习类似的歌曲时,可和孩子根据歌词内容共同创编动作,经过练习,孩子就知道什么动作代表哪句歌词,学习歌词就变得简单了。这种方法具有动作性。容易激发孩子歌唱时的情感表现。
故事导人法:
有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难以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经常是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这时家长只需把歌词内容“添油加醋”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表达时,要重点突出歌词内容,这样的方法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使孩子在很短时间内掌握歌词内容。
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பைடு நூலகம்。
头上乌鸦哇哇叫,
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快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别害怕,
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第四,加动作读,把自己对儿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儿歌朗读中,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进行朗读。可以以拍手方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开心极了每次,学完儿歌,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把今天学的儿歌表演给家长看。学生往往欢呼雀跃,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幼儿儿歌节奏感掌握的一点做法
“念得快一点!”“别托调!”“有节奏地念!”……这样的要求经常出现在儿歌教学的课堂上,即便老师经常有意识地提醒,但类似“小和尚念经”的儿歌声仍此起彼伏。荣小燕老师在《我班有个小问号》的儿歌教学中,对如何让幼儿掌握儿歌的节奏感,并有节奏地朗诵出优美的儿歌进行了尝试,具体分一下两点。
对接练习法:
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方法,在引导孩子学习记忆歌词的时候,通过你说上半句,我接下半句的方法学习歌词。这种方式直接,而且富有竞赛性质,是孩子喜欢的方式。
图谱教学法:
有的歌曲歌词内容较长且有重复、难记忆。家长可带领孩子一起制作图谱,把一首歌变成一张图谱,歌词内容用符号表示或图案表示,一般一乐句用一种符号或图案表示,这种方式是把歌词变成孩子所理解熟悉的符号进行学习,有点像成人合唱时的歌谱,效果显著。这种方法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
欣赏、区分两种不同的朗诵方式。
“示范”在幼儿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儿歌教学中也不例外。一改常态的是,荣小燕老师除了运用正面示范的手法外,还将不好听地(也就是拖调的念法)也念了一下,意在让幼儿比较两种不同朗诵方法。幼儿在欣赏比较中感受到快一点的念法更好听,因为它有节奏感。幼儿有了这一认识后,模仿“有节奏地念”就更有抓手了。
小班后期,教师可在幼儿朗读后都要请大家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或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从声音、表情、动作、语气等各方面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可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
学生朗读儿歌是一字一顿,或是一字一拖,每相邻两个字之间的停顿是一样的,停顿的时间都相等。特别是齐读的时候,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而这样读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呆板的、单调的,毫无趣味可言。
4、在朗读中学习语言艺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会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理解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等的形容词、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勇敢、诚实、光荣等)以及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如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满意等)。
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的语言材料,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5、组织好朗读评价,提高朗读技能
朗读评价包括老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对其他幼儿的评价。教师评价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双向评价,即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的同时,也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幼儿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能增添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适宜其发展的评价和要求,如某个小朋友胆子小,从未独立朗读过,在他第一次给大家表演时,虽然声音小,表情木呐,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同样该给予了表扬,并提出要求:下次大家还想听到你为大家朗读儿歌。
我们还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了解重音对朗读的影响,通过练习,幼儿朗读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3、在朗读中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的情感能随主人公的遭遇迁移,设身处地的展开思维活动,能像主人公一样在紧张的时刻感到畏惧,在取得胜利时感到轻松和愉快。
打击声音响亮、清晰的乐器,帮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在幼儿朗诵儿歌时拍铃鼓,同时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拍手,幼儿朗诵出来的儿歌自然而然地就和拍手、拍铃鼓的节奏一样了,听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幼儿朗诵起来也很有成就感,朗诵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何更好的记忆儿歌歌词?
学会歌词是孩子学唱歌曲的重要一步。家长为孩子选择歌曲时,歌词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与文字有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歌词内容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合用动作表现。为孩子选择好了合适的歌曲,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记忆歌词呢?
2、了解人物性格,变换语气语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能够进行初步的朗读了。但由于缺少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朗读时语气平淡,语调平直。因此,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儿歌中的人物性格,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如《学习小黄鸭》,帮助幼儿了解小白鸭是娇小的,读“我最小,我要先吃”时,声音要奶声奶气;小黑鸭以大自居,读“我最大,我要多吃”时应粗声大气;小黄鸭懂得谦让,语气要轻柔,使幼儿能很好地揣摩和表现四只小鸭不同的性格。
《三个好孩子》
三个好孩子,
三个小胖子,
穿衣扣扣子,
红红帮冬子,
冬子帮珍子,
互相来帮助,
都是好孩子。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的小鼓响咚咚,
我说的话儿它都懂,
我说小鼓响三响,
小鼓它就咚!咚!咚!
啊呀呀,这不行,
妹妹睡在小床中,
我说小鼓别响啦,
小鼓说声:懂!懂!懂!
《小熊过桥》
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
家长欲教孩子朗诵儿歌,需做好选择、分析、熟悉儿歌等准备工作。我们应当尽量选择一些词句优美、浅显易懂、顺口好听的儿歌。如:《三个好孩子》和《小熊过桥》。
教导儿童朗读儿歌的方法
1、激发情感,培养朗读兴趣
幼儿的情感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因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应,表现为胆小不敢说话。所以,首先要引导幼儿开口说话。教师通过和幼儿交谈、做游戏、讲故事、欣赏儿歌等,使幼儿产生信任感。稳定了幼儿的情绪,也锻炼幼儿开口说话,当幼儿对教师有了感情后,就可以考虑进行朗读练习了。
如朗读诗歌《小熊过桥》,读到“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时,注意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时的紧张心情。读“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时,声调要高,声音要强,读得要快一些,让幼儿体会小熊害怕不敢过桥的心情。读“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时,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幼儿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如果教师不示范,只是提“有节奏地念”这些要求,或者教师不示范得那么清晰,不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朗诵方式有多么难听,那么幼儿对“怎样的朗诵方式才是有节奏的好听念法”的认识不会那么清晰。
借助乐器帮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
幼儿虽然知道有节奏念儿歌会好听,也知道了哪种方式才叫“有节奏地念”,但念着念着,又会出现拖调的现象,怎样能让幼儿有节奏地念完整首儿歌呢?除了让幼儿对儿歌内容更熟练以外,还能尝试另一种方式——借助乐器。
图片提示法:
该方法适合于歌词较形象、每一乐句的歌词内容适合用一张图片表达意思的歌曲。这种方法直观形象,便于理解记忆,而且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孩子学唱的情况,适当递减图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图片可以是家长自制,画一些较简单、能体现歌词内容的绘画,不强求美观性,讲究实用;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画歌词内容,这样成效会更大,主动性也会大有提高。
儿歌朗诵法:
有的歌曲歌词较复杂,有一定的节奏,但缺乏情境性表演,这时家长就可以采用“儿歌朗诵法”教孩子学唱,首先把歌词内容单独从歌曲里分离出来,用朗诵方法教孩子学习歌词内容,学会以后,再匹配曲调。这种记忆歌词的方法能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较难的歌曲。
游戏情境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能进行游戏的歌曲,有很多游戏都伴随着歌曲进行的。这时我们无须分清歌词和游戏的主次地位,可以让孩子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学习歌词内容。如歌曲《丢手绢》、《城门城门几丈高》等。这种方法具有情趣性,使人不知疲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三,感受儿歌内容,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虽然汉语拼音部分的儿歌只要求学生熟读,不要求理解其内容,但是,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儿歌中的有些词语,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感到新奇,因而兴趣很浓。在朗读中,也可以要求学生语音适当地放低,语速放慢,学生很努力地同时也很开心地读着,几乎没有学生开小差,大家兴致很高,效果也不错。
其次,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短、最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开始,教师要耐心启发,具体指导。如儿歌《珍珍的家》,先启发幼儿对照自己的家,知道自己的家里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布娃娃等,然后把珍珍换成幼儿自己的名字,使幼儿有一定的亲切感,自然地将对家庭的爱意和依恋表达出来。
再次,教师恰当的鼓励是打开幼儿大胆朗读的金钥匙。及时、恰当地鼓励,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朗读,避免一开始就给幼儿挑毛病,否则会使幼儿对朗读失去兴趣。此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幼儿理解了儿歌内容,学起来就会兴趣高昂,学得快,记得牢。如学儿歌《太阳》前,可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太阳的温暖,又通过光盘让幼儿了解到太阳对动植物的作用,幼儿学起来自然效果明显。
儿歌的朗读方法
儿歌,是儿童诗歌中的一种,它语句精练,结构简短,韵律优美,节奏分明,易懂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深为孩子们所喜爱。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说过“儿歌是知识的百宝袋,蕴藏着人类语言的珍珠……”因此,让孩子多听、多读、多背儿歌,有利于孩子学习语言,能提高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从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第一:把儿歌读正确。
首先请学生找出本首儿歌中需要重点训练的音节(即含有本课学习的声母、韵母的音节)。然后,把这些音节板书在黑板上,强化训练,反复拼读这些音节,力争读准音,然后还原于儿歌中来读,要求读正确。
第二:注意儿歌的停顿,培养学生语感。
想要学生注意停顿,首先是示范读。范读时,总是放慢语速,让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到儿歌的停顿。可以夸张地范读,是为了让学生找一找朗读儿歌的那种感觉,知道儿歌朗读应该是抑扬顿挫的。让学生感受其韵味。然后,带着学生逐句读,再然后师生合作。
动作感受法:
该方法适合于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或比较易于用动作表现的歌曲,在引导孩子学习类似的歌曲时,可和孩子根据歌词内容共同创编动作,经过练习,孩子就知道什么动作代表哪句歌词,学习歌词就变得简单了。这种方法具有动作性。容易激发孩子歌唱时的情感表现。
故事导人法:
有的歌曲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难以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经常是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这时家长只需把歌词内容“添油加醋”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表达时,要重点突出歌词内容,这样的方法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使孩子在很短时间内掌握歌词内容。
有只小熊来过桥,
立不稳,站不牢,
走到桥上心乱பைடு நூலகம்。
头上乌鸦哇哇叫,
桥下流水哗哗笑,
“妈妈妈妈快来呀,
快把小熊抱过桥!”
河里鲤鱼跳出水,
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别害怕,
眼睛向着前面瞧。”
一、二、三向前跑,
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第四,加动作读,把自己对儿歌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儿歌朗读中,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进行朗读。可以以拍手方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开心极了每次,学完儿歌,我都会布置一个作业:把今天学的儿歌表演给家长看。学生往往欢呼雀跃,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幼儿儿歌节奏感掌握的一点做法
“念得快一点!”“别托调!”“有节奏地念!”……这样的要求经常出现在儿歌教学的课堂上,即便老师经常有意识地提醒,但类似“小和尚念经”的儿歌声仍此起彼伏。荣小燕老师在《我班有个小问号》的儿歌教学中,对如何让幼儿掌握儿歌的节奏感,并有节奏地朗诵出优美的儿歌进行了尝试,具体分一下两点。
对接练习法:
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方法,在引导孩子学习记忆歌词的时候,通过你说上半句,我接下半句的方法学习歌词。这种方式直接,而且富有竞赛性质,是孩子喜欢的方式。
图谱教学法:
有的歌曲歌词内容较长且有重复、难记忆。家长可带领孩子一起制作图谱,把一首歌变成一张图谱,歌词内容用符号表示或图案表示,一般一乐句用一种符号或图案表示,这种方式是把歌词变成孩子所理解熟悉的符号进行学习,有点像成人合唱时的歌谱,效果显著。这种方法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
欣赏、区分两种不同的朗诵方式。
“示范”在幼儿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儿歌教学中也不例外。一改常态的是,荣小燕老师除了运用正面示范的手法外,还将不好听地(也就是拖调的念法)也念了一下,意在让幼儿比较两种不同朗诵方法。幼儿在欣赏比较中感受到快一点的念法更好听,因为它有节奏感。幼儿有了这一认识后,模仿“有节奏地念”就更有抓手了。
小班后期,教师可在幼儿朗读后都要请大家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或请幼儿说一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从声音、表情、动作、语气等各方面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可取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儿歌朗读教学策略
学生朗读儿歌是一字一顿,或是一字一拖,每相邻两个字之间的停顿是一样的,停顿的时间都相等。特别是齐读的时候,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而这样读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呆板的、单调的,毫无趣味可言。
4、在朗读中学习语言艺术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语言,优秀作品中的语言都是简练、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会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理解描述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等的形容词、代表抽象意义的词(如勇敢、诚实、光荣等)以及形容人的心理活动状态的词(如盼望、焦急、兴奋、激动、满意等)。
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的语言材料,加深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5、组织好朗读评价,提高朗读技能
朗读评价包括老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和对其他幼儿的评价。教师评价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双向评价,即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的同时,也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幼儿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能增添继续努力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的幼儿,提出适宜其发展的评价和要求,如某个小朋友胆子小,从未独立朗读过,在他第一次给大家表演时,虽然声音小,表情木呐,但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同样该给予了表扬,并提出要求:下次大家还想听到你为大家朗读儿歌。
我们还通过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幼儿了解重音对朗读的影响,通过练习,幼儿朗读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3、在朗读中帮助幼儿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幼儿的情感能随主人公的遭遇迁移,设身处地的展开思维活动,能像主人公一样在紧张的时刻感到畏惧,在取得胜利时感到轻松和愉快。
打击声音响亮、清晰的乐器,帮助幼儿有节奏地朗诵。在幼儿朗诵儿歌时拍铃鼓,同时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拍手,幼儿朗诵出来的儿歌自然而然地就和拍手、拍铃鼓的节奏一样了,听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幼儿朗诵起来也很有成就感,朗诵积极性大大提高。
如何更好的记忆儿歌歌词?
学会歌词是孩子学唱歌曲的重要一步。家长为孩子选择歌曲时,歌词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内容与文字有趣,并易于记忆和理解;歌词内容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歌词形式与内容应适合用动作表现。为孩子选择好了合适的歌曲,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记忆歌词呢?
2、了解人物性格,变换语气语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已能够进行初步的朗读了。但由于缺少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朗读时语气平淡,语调平直。因此,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儿歌中的人物性格,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如《学习小黄鸭》,帮助幼儿了解小白鸭是娇小的,读“我最小,我要先吃”时,声音要奶声奶气;小黑鸭以大自居,读“我最大,我要多吃”时应粗声大气;小黄鸭懂得谦让,语气要轻柔,使幼儿能很好地揣摩和表现四只小鸭不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