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小学科学教学案级级五班课型演示课题1、昼夜交替现象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5月14日学习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学法指导 1、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导学过程一、导入二、板题示标三、自学指导一: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导学过程四、自学指导二: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五、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认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竹筏。

【教学过程】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6《哪个传热快》教案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6《哪个传热快》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4.6《哪个传热快》教学设计课题哪个传热快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二、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二、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

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重点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

难点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成功地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铁锅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分别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明确:铁锅是由锅面和锅柄组成。

锅柄由木头或塑料制成,锅面由铁制作。

2、铁锅为什么会由不同的材料组成?明确:木头或塑料热传递慢,不烫手。

铁热传递快,饭熟得快。

3、在生活中,让热迅速地传给另一个物体是我们所希望的,比如用锅做饭时。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希望热还是慢慢传递比较好,比如手握锅柄时。

厨房里的这些物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4、厨房里的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预测:木头、塑料、金属等。

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吗?观察回答根据经验回答交流回答思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一、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比较1、餐桌上,喝汤离不开勺子。

木勺、塑料勺、金属勺,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明确:我会选择木勺或塑料勺,因为金属勺插入热汤时会更烫手。

2、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传热快慢?预测:①在勺柄上均匀涂上蜡,根据蜡熔化的快慢来判断;②在勺柄上涂上感温油墨,通过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增加科学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

2. 灯光的传播与反射。

3.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4. 开关电路的实验。

5. 化学物质的变化。

6. 空气中的氧气实验。

7. 动物的运动适应。

8. 植物的形态结构。

三、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图像展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活动1:观察水的变化1)学生观察水的状况,并记录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认识水的分子在运动。

活动2:分子的热运动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颜料的扩散速度。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和总结。

2. 第二课时:灯光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灯光的传播1)学生观察白炽灯光的传播和照亮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活动2:光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 第三课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声音的传播1)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听声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活动2:声音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音的反射规律。

4. 第四课时:开关电路的实验活动1:学习电的性质1)教师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作用。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课堂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方面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下册的各个单元和知识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声音与光、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细菌与病毒、生活中的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分类、认识声音与光的特点和传播等。

四、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点。

2. 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进行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运用问答、思考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相关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研究打下基础。

3.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点和概念。

4. 实验或活动:进行相关实验或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探究相关现象或规律。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练与巩固:通过练题、小组合作等形式,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7. 课堂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后练的成绩等来进行。

评价要全面,包括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实验的操作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等。

七、优化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和疑惑。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发展。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以及温度对水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水的变化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2.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温度对水变化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水在其他条件下的变化。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5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5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5篇)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

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齐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异常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我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我的假设。

4、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构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进取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1、知识方面,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经过对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经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经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之后指导学生认只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包括有哪些1、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特点,针对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2、认真钻研教材,广泛参阅文献资料,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每个章节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3、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并能体现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4、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板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应与教学日历同步,合理、得当。

6、每次教案应包括学习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适量的作业布置等项目,并附向学生推介的必要参考书目。

7、无论是手写教案还是电子教案均按规定格式编写。

8、教学文件齐全,整体应包括“备课本要求、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授课表、学生平时考核表、教案”,且按此顺序进行装订。

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

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

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

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

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时间是箭,去来迅疾,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共有53人,经过之前是积累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

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了解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2.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

- 能够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让学生了解光在通信、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四、教材分析本单元关于光的内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光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特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知识点是整个光单元的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可能会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实例,如小孔成像等,这些实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

同时,关于光的传播速度部分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受到光这种物质的特殊性,拓展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范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美丽的光现象图片,如彩虹、激光表演、萤火虫发光等,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你们能说说光都有哪些特点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光很亮、有颜色等。

教师引导:“那光在传播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的传播。

”2. 探究光的传播路径(2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呢?”然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实验器材,如手电筒、三张带孔的卡纸(孔在同一直线上)、一个光屏。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第3课:探索宇宙3.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1课:物质的性质第2课:物质的变化第3课:物质的转化4.第四单元:简单的机械第1课:杠杆的原理第2课:滑轮和斜面第3课:简单机械的应用5.第五单元:能量与能源第1课: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第2课:常见的能源第3课: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观察: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和环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2课: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讨论:分组讨论,找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实践:让学生模拟构建食物网,理解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3课: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2.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3.探讨:分组探讨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观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第2课: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关系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让学生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关系。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工作单位姓名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背景及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学期的教学背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探究与体验。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学期《科学》课程所涵盖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科学知识,包括物质、能量、生命、地球与宇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以及使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材内容概述动植物知识: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种子的萌发、生长环境对植物的影响等;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习性,包括动物的分类、习性特征等。

这一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奇妙和生物多样性。

物理现象:涵盖光的反射与折射、热胀冷缩现象、力的传递等基础知识。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的魅力,理解物质的基本属性。

化学变化: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溶解、化学反应等。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地球宇宙知识:涉及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天文现象等。

通过模型制作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宇宙的奥秘,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还穿插了科学小实验、科学调查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每个章节都设有课后习题和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案大纲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教学、观察活动等形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设计各种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提出针对有余力的学生的拓展学习内容和方法,如科学竞赛、课题研究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

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么,古人还有没有其他更准确的计时方法呢?让我们来 了解一下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吧!”
(三)了解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阅读资料 教师用课件展示日晷和圭表的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教师说:“同学们, 这是日晷和圭表的资料。请大家认真阅读,了解日晷和圭表的构造、原理和用途。阅 读结束后,请大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日晷和圭表是什么? 第二,日晷和圭表是如何利用太阳计时的? 第三,日晷和圭表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学生们认真阅读日晷和圭表的资料,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日晷是利 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计时仪器;有的学生说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 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有的学生说日晷和圭表都是利用太阳的运动来计 时的;有的学生说日晷和圭表的优点是比较准确,缺点是需要有阳光才能使用等。教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用图片和动画演示日晷和圭表的构造和原理,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四)观察研究 “一炷香” 的时间 提出问题 教师用课件展示一支燃烧的香,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过燃烧的香吗?你们 有注意到香燃烧的速度吗?它是均匀地变短呢,还是忽快忽慢地呢?让我们亲自来观 察一下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香燃烧的速度是否均匀,以及如何观察香燃烧的速度。 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香燃烧得很慢;有的学生说不知道香燃 烧的速度是否均匀;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香燃烧的时间等。教师对学生的回 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用秒表来测量香燃 烧的时间,观察香燃烧的速度是否均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个实验呢?让我 们来设计一下实验方案吧!” 设计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帮助卡。教师说:“同学 们,现在我们来分组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香燃烧的速度是否均匀呢?请大 家结合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讨论结束后,请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 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讨论中想到了哪些 实验方法呢?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和有效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们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代表们依次 发言,介绍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学生代表说可以把香分成几段,分别测量 每一段燃烧的时间;有的学生代表说可以用记号笔在香上做标记,观察香燃烧的长度 和时间的关系;有的学生代表说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比较香燃烧的速度是 否有变化等。教师对学生代表的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说:“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 案都很有创意。我们可以综合大家的方案,设计一个更加完善的实验方案。下面,我 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实验方案。” 教师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案,介绍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说:“同 学们,我们的实验目的是观察香燃烧的速度是否均匀,以及在不同条件下香燃烧的速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知道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到好奇——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却下沉?他们也许会想到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可能与其重量有关,有些人也可能推断物体的大小甚至液体的类型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年级材料单元有《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体的材料有直接关系。

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这些,设计了这课,操作起来也是挺简单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