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 精深中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性赋(曾附于药性三字经)
一.寒性类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癭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栝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蘗(柏)疮用。
(马)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緩而枳实速也。
疗肌解表,根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
升麻消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
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注:现已多不用。
茵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癖。
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肺心。
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哕呕,须用竹茹。
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冷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
淫羊藿疗风寒之痹,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韦通淋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宣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也解。
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退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
除毒热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血气妇人之用。地芙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
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复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栝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
昆布破疝气,散癭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
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止。
贝母清痰止咳而利心肺。
桔梗下气利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
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又当参图经
..以博其所治,
观其方书
..以参其所用焉。其庶几矣。
补续寒性类
续赋药性,寒性宜先。
漏芦能下乳汁。藜芦可吐风痰。
肠风则槐实宜用。心火则灯草须煎。
伤寒发班兮,每资青黛。
下痰止咳兮,亦借白前。
清肺金止久嗽,用沙参而甚当。
通大肠治燥结,有芒硝而何难。
白头翁能凉血,热痢可去。
青箱子平肝热,目疾除痊。
闻之虻虫破血。
水银杀虫。
元明粉泻肠胃之实热。夏枯草止目珠之夜疼。面疮则宜涂鸡子白。牙痛则可点薄荷冰。
御米壳能涩肠,久泻频已。
蔓荆子善搜风,头目能清。
若疗目疾,蝉蜕有退翳之力。
欲治噫膈,牛乳有润燥之功。
又闻珍珠拔毒。
蟅虫接骨。
注:蟅虫即土蟞。
止呕则宜用芦根。行水则须资椒目。
龙胆草专能泻肝。金银花善于解毒。
皂矾本燥湿之剂。甘遂也下水之物。
凉心散郁兮,郁金最良。
血闷欲绝兮,童便须服。
别有利小便兮通草。
止血痢兮皮。
消瘰疬而斑蝥可用。治膝疮而螃蟹最宜。
疗目疾用羊肝,眥昏盲之为病。
补命门用猪肝,是引导之所需。
尝谓芦荟,苦杀虫而寒解热。
若论白矾,生解毒而熟生肌。
胡桐泪除风疳,杀虫何可废也。
穿山甲溃痈肿,下乳更宜用之。
须知润燥需蜜。
清热用茶。
行血莫如益母草。去翳还须夜明砂。治中风而通血厥,白薇须觅。
除久痰而止热咳,浙贝宜加。
紫花地丁,消痈肿兮甚当。
红芽大戟,除水肿兮无差。
治风湿疮疡,火扻(zi)一名豨莶草。去血中伏火,紫葳即是凌霄花。
至于吐风痰兮,用瓜蒌。
治湿热兮,用苦参。
起阳痿兮,用楮实。
溃疮头兮,用茅针。
雷丸则杀虫孔易。荸荠则毁铜如神。化痰每用荅粉,兼止白浊。
注:荅(da)粉为何物,不详。
凉心多借熊胆,亦善避尘。
海金沙治热淋,能已茎中痛。
板蓝根消肿毒,善治大头瘟。
推之蚤休除惊癇之病。
大青解心胃之热。
中风可用天竺黄。
止汗亦需浮小麦。
此六十四味之寒性,正宜随证而采择二.热性类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
腽肭脐疗劳疾,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
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助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
天雄散寒,为袪湿助阳精之药。
注:天雄为乌头无幼根者,其功更峻。均有大毒。
不可轻投。
观夫川椒达下。
干暖中。
胡芦巴治虚冷之疝气。生卷柏破癥瘕而血通。白术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
菖蒲开心气,散冷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止心气痛之攻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