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薄膜的生长过程 和薄膜结构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的生长过程直接影响薄 膜的结构以及它的最终性能,像 其他材料的相变一样,薄膜的生 长过程也可被分为两个不同的阶 段,即新相的形核与薄膜的生长 阶段。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形核的三种模式:
实验观察到的薄膜生长模式可以被划分为以下三种: (1)岛状生长模式:这一生长模式表明,被沉积物质的原子或分 子倾向与自身相互键合起来,它们与衬底之间浸润性不好,因此 避免与衬底原子键合,从而形成许多岛,再由岛合并成薄膜,造 成表面粗糙。 (2)层状生长模式:当被沉积物质与衬底之间浸润性很好时,被 沉积物质的原子便倾向于与衬底原子成键结合。因此,薄膜从形 核阶段开始即采取二维扩展模式,薄膜沿衬底表面铺开。在随后 的沉积过程中,一直维持这种层状生长模式。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3)层状外延生长表面是表面能比较高的晶面时,为了降低表 面能,薄膜力图将暴露的晶面改变为低能晶面。因此薄膜在 生长到一定厚度之后,生长模式会由层状模式向岛状模式转 变。
显然,在上述各种机制中,开始的时候层状生长的自由能 较低,但其后,岛状生长在能量上反而变得更加有力。 形核与生长的物理过程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r<r*的薄膜核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它将不断的形成,也会 不断的消失。因此,可以认为在这些不稳定的核心与气相原子 或者衬底表面的吸附原子之间存在着下述的可逆反应:
jA N j
上述自由能变化为: GGj jG1
应用第四章讨论化学平衡时使用过的方法,可以求出核心
r* 2 GV
(5-4)
称为临界核心半径。
将5-4代入5-3后,可以求出形成临界核心时系统的自由能
变化。
G*
16 3
3GV 2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即气相的过饱和度越大,临界核心的自由能变化也越小。图 5.4中画出了在两种气相过饱和度时,形核自由能变化随新相核 心半径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G * 实际上就相当于形核过程的 能垒。在气相的过饱和度较大时,所需克服的形核能垒也较低 。热激活过程提供的能量起伏将使某些原子团具备了 G *大小的 自由能涨落,从而导致了新相核心的形成。 r<r*的新相核心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尺寸较小的核心通过 减小自身的尺寸将可以降低自由能,因此它将倾向于再次消失 。想反,当r>r*时,新相核心将倾向于继续长大,因为核心的 生长将使自由能下降。气相的过饱和度越大,则临界核心的半 径越小。
(43)r3GV 是单位体积的固相在凝结过程中的相变自由能之差。
源自文库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GVk TlnP P Vk TlnJJV
(5-1)
上式还可以写成:
GV
kTln(1S)
(5-2)
S(ppV)/pV 是气相的过饱和度。
GV 0 没有新相的核心可以形成,或者已经形成的新
相核心不再长大。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2)表面扩散迁移 吸附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迁移,互相碰 撞结合成原子对或小原子团,并凝结在基体表面上。 (3)原子凝结形成临界核 这种原子团和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或者释放一个单原子。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一旦原子团中的原 子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原子团进一步与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只向着长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原子团。含有临界值原子数的 原子团称为临界核,稳定的原子团称为稳定核。 (4)稳定核捕获其他原子生长 稳定核再捕获其他吸附原子,或者 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步长大成为小岛。
GV 0 它就是新相形核的驱动力。
在新相核心形成的同时,还伴随有新的固-气界面的形成,它导 致相应表面能的增加,其数值为
4 r 2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综合考虑上面两种能量之后,我们得到形成一个核心时,系
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G43r3GV4r2
(5-3)
将上式r求微分,求出使得自由能变化取得极值的条件为: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3)混合生长模式:在最开始一两个原子层厚度时采用层状生 长,之后转化为岛状生长。即先采用层状生长模式而后转化为岛 状生长模式。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导致这种模式转变的物理机制比较复杂,但根本原因应该可以 归结为薄膜生长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抵消。被列举出来解释这 一生长模式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种: 1)虽然开始生长是外延式的层状生长,但是由于薄膜与衬底之间 晶格常数不匹配,因而随着沉积原子层的增加,应变能逐渐增加 。为了松弛这部分能量,薄膜在生长到一定的厚度之后,生长模 式转化为岛状模式。 2)在Si的(111)晶面上外延生长GaAs时,由于第一层拥有五 个价电子的As原子不仅将使Si晶体表面的全部原子键得到饱和, 而且As原子自身也不再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发生键合,这有效的降 低了晶体的表面能,使得其后的沉积过程转变为三维的岛状生长 。
核形成与生长的物理过程可用下图说明,从图中可看出核的 形成与生长有四个步骤:(1)原子吸附(2)表面扩散迁移(3)原子凝 结形成临界核(4)稳定核捕获其他原子生长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1)原子吸附 从蒸发源蒸发出的气相原子入射到基体表面上, 其中一部分因能量较大而弹性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吸附在基 体上。在吸附的气相原子中有一小部分因能量稍大而再蒸发出 去。
数量与吸附原子数量之间的平衡常数
K
nj n1j
G
e kT
(5-8)
将上式应用于临界核心,即可求出临界核心的面密度
n*
G*
nse kT
(5-9)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根据上式,临界核心的面密度n*取决于两个量,即n1和 G * 前者正比于气相原子的沉积通量J或气相的压力P,而后者也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在薄膜沉积过程的最初阶段,首先要有新相的核心形成。 新相的形核过程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自发形核与非自发形核 。所谓自发形核,指的是整个形核过程完全是在相变自由能的 推动下进行的,而非自发形核则指的是除了有相变自由能作推 动力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起着帮助新相核心生成的作用。
在薄膜与衬底之间浸润性较差的情况下,薄膜的形核过程可以 近似地被认为是一个自发形核的过程。借助图5.3,可以考虑一 下从过饱和气相中凝结出一个球形的新相核心的过程。 当形成一个新相核心时,体自由能变化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