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第六章 控制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控制测量
7.1试题
7.1.1名词解释题
(2)图根点 (3)图根控制测量 (4)大地点(5)导线
(6)导线测量(7)坐标增量闭合差(8)三角高程测量 (9)高程闭合差
(10)两差改正
图根点:直接为测绘地形图而布设的控制点,作为测图的根据点。
图根控制测量:为测绘地形图而布设控制点进行的控制测量,一般有图根三角测量及图根导线测量两种。
大地点:国家基本控制网的各类控制点,包括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及GPS点。
导线: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
导线测量:在测区布设控制点成闭合多边形或折线形,测量导线边长及导线边所夹的水平角。
坐标增量闭合差:闭合导线所有坐标增量总和,理论上应为零,如不为零,其值即为坐标增量闭合差。
附合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是指坐标增量总和与已知两高级点之间坐标差的较差。
三角高程测量:在测站上通过观测目标的竖角,丈量仪器高及目标高,已知测站与目标间水平距,按三角学的原理,便可求得测站与目标的高差。
高程闭合差:测量得高差总和不等于理论值或不等于所附合的两已知点的高程之差。
7.1.2填空题
(1)控制测量主要包括_平面_控制测量和_高程__控制测量;前者主要的方法有_三角测量__、_三边测量
__、_边角测量__、_导线测量__等,后者主要方法有__水准测量_和_三角高程测量__。
(3)直接为测图服务而建立的控制测量称_图根_控制测量,它的精度比较低,边长短,一般可采用_小三
角测量_、__测角交会_、__侧边交会__、导线测量_等方法进行。
(8)小地区平面控制网应视测区面积大小分级,建立测区的__首级控制__和___图根控制___。
(9)小地区控制网的控制点密度通常取决于_测图比例尺_和__地物地貌的复杂程度_。
(10)导线按形状可分为:①_闭合导线_;②__附和导线__;③___支导线___。
(11)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分配原则是_平均分配角度闭合差,而符号相反。
如果不能平均分配,则可
以对短边夹角和长、短边夹角给以较大的改正数。
__。
(12)经纬仪视距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测量__角度__和_边长__存在误差,其中_
测边_误差大于_测角_误差。
(13)导线测量的分类,按测边的方法不同,可分为(a)__经纬仪导线测量___;
(b)__视距导线测量__;(c)__视差导线测量____;(d)__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____。
(14)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项目有:(a)__踏查选点__;(b)___测量导线右角___;(c)__测量导线边长
___;(d)____测量起始边方位角__。
(15)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主要包括两大方面:(a)__导线点的坐标__;(b)___导线点的高程__。
前者主要内
容是①__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__;②__方位角的推算___;③_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___;④_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__;⑤__推算各导线边坐标___。
(16)坐标正算问题是已知_两点的边长和方位角_,计算_纵坐标增量、横坐标增量___;
坐标反算问题是已知_两点的纵坐标增量、横坐标增量_,计算__两边的边长和方位角_。
(17)国家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从高级到低级逐级控制,共分_四_等级。
__四__等水准测
量是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工程建设服务。
测区较小,图根控制点的高程可采用_五等水准测量_和_三角高程测量_方法测定。
(19)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__三角__学的原理,两点间水平距离是用_三角测量_方法测量求得的。
三角高
程测量在测站应观测_竖直角_,应量__仪器高__和__目标的觇标高____。
(20)建立小地区高程控制网的方法主要有__三、四等水准测量__和___三角高程测量___。
7.1.3是非判断题
(3)独立的闭合导线测量,平差计算求得的坐标增量闭合差f,其大小与导线起始边方位角测量误差、
导线边长测量误差和测角误差均有关。
(×)
(4)三种导线测量的形式,即闭合导线、附合导线与支导线,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即用同等精度的仪器
和相同的观测法)进行观测,采用闭合导线的形式,测量结果最为可靠。
( ×)
(5)所谓经纬仪导线,其特点是因为采用经纬仪进行观测。
( ×)
(6)对于附合导线要用经纬仪测量连接角,以便推算各边的方位角。
对于独立的导线,为了推算各边的
方位角,用罗盘仪测量起始边的方位角也是可以的。
(√)
7.1.4单项选择题
(1)计算导线边往返高差平均值时,按下法计算:
(a)往测高差减返测高差除以2;
(b)往返测高差绝对值取平均;
(c)往返测高差绝对值取平均,附以返测高差的符号;
(d)往返高差之和取平均。
(2)附合导线当观测右角时,导线角度闭合差分配的原则是:
(a)与角度闭合差同符号,按实际观测角度数平均分配角度闭合差;
(b)与角度闭合差符号相反,按实际观测角度数平均分配角度闭合差;;
(c)与角度闭合差同符号,平均分配角度闭合差时,不考虑两个连接角。
(c)在待定点上增加观测第四个已知点。
(4)为了减弱垂直折光的影响以便提高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较为适宜的观测时间是
(a)选在中午前后3小时,但当成象跳动时不宜观测;
(b)日出后一小时和日落前一小时;
(c)晴天不宜观测,应选阴天观测;
(d)傍晚观测最好。
7.1.5问答题
(1)城市控制测量有哪些特点?
①由高级到低级,逐级加密。
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三角网,一、二级小三角和一、二、三级
导线。
②要有足够的精度,满足最大比例尺1:500测图精度要求。
③控制网点的密度大,边长短,使用方便;
④测角精度高,一、二级小三角和图根分别为±5"、±10"和±20";一、二、三级导线分别为±5"、
±8"、±12"。
⑤为了便于工程放样直接使用控制点的数据,要求控制点间按坐标反算长度和实地测量长度之比接
近于1,规定投影长度变形不得大于2.5cm/km。
⑥控制层次要少,规定划分一、二、三级导线,实际只用两个级别。
(6)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分配的原则是什么?试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即:①测边误差与测角误差大致
相等;②测边误差大于测角误差;③测边误差小于测角误差)进行推导论证。
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的分配原则,分别不同三种情况:
②测边精度与测角精度大致相同时,坐标增量闭合差反其符号,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②当测边精度低于测角精度时,坐标增量闭合差反号,按所对应的坐标增量的绝对值成正比例的
分配。
③当测边精度高于测角精度时,坐标增量闭合差反号,按非对应坐标增量绝对值成正比例分配。
(7)导线测量内业平差计算时,经角度闭合差平差后,为什么还会出现坐标增量闭合差?
虽经角度闭合差的平差,可以说较合理地解决了角度测量产生角度闭合差的问题,但并非百分之百符合实际。
另外,导线边长测量也存在误差。
因此,虽经角度平差,但导线仍会出现坐标增量闭合差。
(10)闭合导线与附合导线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①计算步骤相同;②角度闭合差分配原则相同;③坐标增量闭合差的分配原则相同。
不同点是:①角度闭合差计算方法不同,附合导线是由第一条已知边方位角,经导线转折角推算得另一条已知边方位角,产生的不符值就是角度闭合差。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是内
角和不等于理论值。
②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也不相同:
闭合导线是:fx=∑△x, fy=∑△y。
附合导线是:fx=∑△x-(x B-x A), fy=∑△y-(y B-y A)。
(11)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哪些内容?内业计算最终是求什么?
外业工作:
①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选点时要求相邻点间通视良好,视野开阔,点位处土质结实便于安置仪器,
导线边长大致相等,点位分布均匀,能控制整个测区。
②测角图根导线一般用DJ6级光学经纬仪,采用测回法测1测回。
③量距图根导线一般用钢尺往返丈量,往返丈量较差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3000.。
④连测或测起始边的磁方位角如附近有高级点,应与高级点连接,测连接角和连接边。
如附近无
高级点,则应用罗盘仪测导线起始边的磁方位角。
内业计算的目的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16)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什么条件?有何优缺点?
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山区以及不便于进行水准测量的地区,并且对高程的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采用。
它的优点:适用于地形起伏的地区,观测量少,效率高,能测定较远目标的高程。
缺点是精度不很高,距离需用其他较为精确方法测定。
7.1.6计算题
(3)已知闭合导线各内角(右角)观测值及起始边方位角如下表,试求:
①内角和闭合差;②改正后内角;③各边坐标方位角;④确定各边坐标增量的符号;⑤求fx、fy、f及k;
⑥求各边坐标增量改正数(写在坐标增量的上方);⑦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x y
fβ= +40" f =0.214 K=1/1773
(4)某图根附合导线如下图7-2所示,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列于表中,试按导线坐标计算表完成各项计算。
(角度取至秒,坐标取至0.001m ,坐标增量改正数填在坐标增量值的上方。
βx y f=+0.045 K=1/3953
(6)已知A 点高程为258.26m ,AB 间距离为620.12m ,从A 点测B 点时,竖角α为+2°38’,仪器高i 为
1.62m ,B 点标高v 为3.65m ,求B 点的高程为多少? H B =H A +ABtg α+i-v=258.26+620.12×tg2°38′+1.62-3.65
=258.26+28.52+1.62-3.65=284.75m
α
B
A β
1β
D
β
β
2
C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