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减负增效

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面对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承与获取为目的的,对知识的追求是教师和学生直接的意愿。《新课程标准》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该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首先,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新课标不断深入的今天,如何把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行为,扎根到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呢?

一、把握语言——让学科语言价值得以升华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㈠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㈡注重数学语言的学科科学性

合理安排教学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⒈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

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⒉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⒊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②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它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③从图形到符号,即把已有的直观图中的各种位置关系用符号表示;④从符号到图形,即根据符号所表示的条件,准确地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这两步设计是为了建立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形语言来辅助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二、把握课前——让教学在精心预设后起步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而在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对教材解读是否正确,对学生学情把握是否到位,对教师角色是否摆正却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教学的收效,学生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教材、学生、教师角色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准确把握住它们,并在此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有效教学才会有良好的开端。

⒈把握教材:教材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无论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偏离了教材的主旨,学生获得的发展只能是“墙上芦苇,腹中空,根底浅”。因此,准确地解读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例如,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老教材中的例题是用算术方法除法来解答的,而新教材却改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的改编很有道理。因为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其解题思路就与分数乘法应用题完全相同。把原本不同的两种分数应用题都归结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上来,既有效沟通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初开始,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一味按老教材,老教法去教,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地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准确用乘法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用除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师对此也很困惑,直到领会到编者的改编意图,现状才有所改观。可见,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改编都有它的道理,不能很好地领会与实施,其结果是只能步入低效的窠臼。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书本上的每一道例题,每一组习题,每一幅插画、每一段变色文字、每一个虚线框……都显现着一种知识,牵引着一条线索,指引着一种方法,隐含着一种思想,教师要通过解读,好好去揣摩,去追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