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的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认为,电影《钢的琴》是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电影之一。

首先这部电影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讲的是九十年的东北国企改制的背景下,一名下岗工人为了争夺离婚后对女儿的抚养权而制作一架钢琴的故事。

我们讲一部电影剧本优秀就优秀在他能把一段历史还原给荧幕前的观众,而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本身就是一个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工人子女,亲眼见过国企改制后的整个当时的社会环境,整部电影就是九十年代东北的时代缩影,而且整部电影里面的角色立体丰满,将东北人的性格反映的淋尽致,自我,好面儿,爱吹牛,同时又重感情,小团体意识非常强,所以我跟身边的朋友讲,如果你想了解东北人,就去看电影这部电影。

从拍摄角度讲,这部电影里面前期动用了大量的水平调动,这在一般电影里是非常罕见的,大量的水平调动体现了电影里人物的扁平感,让人深深感觉到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小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无力感,整个社会曾经的主人公工人阶级被边缘化。

而且导演对于构图非常考究,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帧导演都经过细细考究的比如下面这幕
这是小圆在学校晚上偷偷练琴时候被学校发现时候。

这一幕导演选择用“炉桶”作为分隔来表现人物的立场。

当然里面还有许多画面我就不一一拿出来了(好麻烦--)
但是到了影片结尾的时候导演用了三次纵深调度(自己去看)将人物立体化。

影片前期男主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而制作钢琴,经过秦海璐和王千源在工厂的一幕后其实主人公已经起了放弃做琴的想法,后来继续做琴,一方面是不想让自己和朋友的努力白白浪费,另一方面是想为了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而战,主人公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命运反抗。

影片中其实有大量的黑色幽默的对白,非常有趣。

从背景音乐上讲导演使用了大量的俄国音乐来凸显社会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lube的
SkoroDembel很好听)里面有一段是讲炸烟囱的事,炸烟囱时候有很多人去看,不是那种环境下长大的人很难体会到那种工人对工厂的感情,那种将自己一辈子都奉献给祖国工业建设的情感。

用我的话说这部片子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北的纪录片。

挺好的。

就是我看这部片子的情感了。

关于日志里这部片子的影评,去年写的时候很少有人能真正共鸣的回应,我特别感谢小程同学的推荐,因为有的时候,只有国企大院生长过的孩子们才会有那种感受。

故事不过是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女儿能有一架真的钢琴,也为了离婚案子里他能留住女儿,或者为了最后兑现那个承诺,使用了各种办法,最后,拉起当年的钢厂的工友们,在即将被拆掉的工厂废墟里,自己造了架钢琴(钢制作的钢琴)。

除了这个故事,我更喜欢的是看那种光影的感觉,那种日光照射下,车间厂房的样子,高耸的烟囱,熙熙攘攘的人流,人人一部自行车。

导师在他还没去过中国大陆时候,曾经问过我你们中国大陆还有很多人骑自行车吗?我后来其实想说的是,那种一团团的骑自行车的场景,你只有在工厂下班才会看见。

一样的制服,一样的帽子,一样的笑容,骑车回家。

组里面的同事都知道我喜欢火车,却很少人知道,当年我上学时候,由于小学和几个工厂的家属区被铁路隔断,而这条战备铁路总是挺着很多货运列车,又那么长,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不得不曾经每天都要爬火车,或者钻火车档子,才可以最近距离去上学。

电影里面陈桂林给他自己的女儿做了一个键盘的模板,以此练习钢琴,突然想起很多年前,买不起学习机和中华机,那个时候电脑教育又是如此的强调指法训练,有多少同学和我一样是买了一个键盘贴纸在家里的桌子上练习呢想象呢。

如果有这样经历的孩子们,你们的家里还有没有留着当年的饭盒,有着工厂标记的搪瓷杯子,本世纪以来家里搬出了橡胶厂,但是老爹还是把跃进的标记的东西留住了好几个。

我想起小时候熟记于心的制鞋的流程和工艺,还有厂房应该是如何分布的,工人们把鞋子刷好胶水,按照模子套上,之后那些鞋子开始被传送到高处,然后被自动摘除了模子,然后模子顺着话题哗啦啦的滚下来,再被工人们重新拿回去上流水线。

还有传送带是如何制作的,那些工种是如何的不太适合人类健康,以至于橡胶厂的子弟的大学录取率总是低于隔壁的丝绸厂。

虽然我们不再做鞋子了,但那种对于制鞋的感情和评判能力还在,芜湖市的孩子们可是大多也穿过我们厂的鞋子的。

老爹老娘来了澳洲住了2个月,老爹每次最喜欢看的就是轮胎和机场的传送带,他还是不无遗憾的说,其实跃进厂是有轮胎生产设备的,你看看现在奇瑞的轮胎配套都得外地供应,你看看现在芜湖的物流业发达,传送带是多好的生意,就这么被放弃了。

我能理解那种无奈,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差了那么5年,在工人们最后的集资款都被吸干后,跃进橡胶厂走入了历史,而如果能挺过去,又会是如何呢?我不知道,老爹也不知道,曾经的工厂的主政者,我的干爸,他也不知道。

时间转回上周,突然看见老妈的qq状态里面换成“老同学,一路走好”,电话问过去,才知道是李叔去了,李叔是我们厂那时候不多得的77级大学毕业生,安大数学系毕业,在厂里兢兢业业,后来厂里不行了,去了保险公司工作,我们两家是上下层的邻居,那时候住的是大通道楼层,一层12户,我家和李叔家正好是上下楼,那个房子是2个房间的设计,一个阳台,过道走廊是洗手池,连接一个厨房,没有厕所。

李叔不愧是高智商,为了解决洗澡问题,他精确地设计了把阳台隔为两个部分,阳台的一角被铝合金窗户封起来,作为一个洗澡间,去四楼楼顶接了太阳能,然后再把过道的水管自己打洞设计接入阳台,就这样解决了洗澡的问题。

于是乎16栋的48户几乎家家都学了李叔这么干。

没想到,他孩子刚落实了工作,李叔就这么走了。

悄无声息,橡胶厂的老人们又走了一个。

市民心声网站上,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原来跃进厂的老邻居们发出的帖子,那里没有人管理,道路没人修了,拆迁拆一半不搞了,留下的不拆的房子是4层5层的单元楼,却被一群18层的楼环
绕,只因他们不曾搬迁,而之前的协议是这些楼的周边的新建小区只会盖6层楼罢了,现在他们被逼得主动求拆迁了。

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很难过很难过。

他们曾经是被号称这个国家的主人翁,却一步步的迈向了沉沦或者没落或者惨淡,也许另一批人在办公室挥斥方遒的时候,并不曾理解他们的忧伤和苦闷,这批人在空调房间高喊着这是难关要破釜沉舟杀过去,却没有想过他们没有了医保没有了社保没有了教育免费,拿着几十年卖命的所谓买断钱上了这个浮躁的社会,而在这之前却还凭着自己的一点点的希望与寄托一起集资给他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去寄希望起死回生,却得到的不过是回光返照。

有人总要高屋建瓴的说,那是必要的牺牲,那是对的,你要理解。

可是却没有人想过,那是那几年内2000多万的家庭和他们的后代,那是最后一批极具忠诚感和素质的产业工人们,以及他们的子女们,校内网总是被推崇的那位沙皇高喊着前方是地雷阵也要趟过去,却其实作为人体扫雷向前冲锋的却是我们这批国企工人群体,我每次看到人人网里有人总是捧沙皇,我却总是感到厌恶和恶心,谁还曾记得我们这2000多万家庭的命运,也许并不重要了吧,是啊,几十年的忠诚,最后1万多的买断就这样了断。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得他们,而豆瓣的那些小清新影评,把真正的国企工人后代的真情流露的影评给埋没了。

文艺青年们看的是轻喜剧和父爱,却只有国企后代们才能体会到张猛导演真正想表达的。

有人问,跃进橡胶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说,那意味着一个家,一个你从进入长江路93号厂区大院开始可以熟悉的打招呼的地方,可以赊账买小店里的东西然后回家取钱付款,一个你看着值班工人拿搪瓷缸子吃饭然后自己回家依葫芦画瓢学着不用碗而用缸子吃饭的地方,一个你从小看着那些工人伴随着邻居工厂江东船厂的准点喇叭声去上班的自行车流的地方。

你曾经看着他们眼巴巴的想去上班,哪怕没有工资开支也要集资给企业注入最后一笔流动资金希望起死回生,我也曾看见父亲想方设法让他们的车间重新短暂开工,然后走门串户的去通知他们,第二天他们依旧按时上班。

你也曾看见他们手牵手肩并肩站在某处堵住了市长,那里有你熟悉的伯伯们叔叔们阿姨们爷爷们奶奶们,我也曾看见再然后,就是手持棍子的群体的出现。

橡胶厂现在已经变为了废墟,那锅炉房和烟囱的位置,那些车间的分布的痕迹,我却依稀都记得,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离家多年外地求学,我并不知道何时拆掉了工厂,但我曾经站在废墟的中央,闭上眼,我仍能感受到那些厂房还有花坛的气息,平胶带,成型,注塑,原料仓库,食堂,幼儿园,我都记得,我叠过胶带,我也给鞋子去除过模子,我曾经高唱我们工人有力量。

小时候,曾经有这么个神话告诉我们这里是伊甸园,而前途一切光明,我们也曾无比坚信这里是家,而后来他们告诉我们这是为他们所做的伟大的艰苦的必然的牺牲,而现在家没了,他们在他们的天堂里,而我们的神话却破灭了。

尼采说过:上帝死了。

而我要说,梦醒了,天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