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分类讲析30讲(共66049字,104页)样书

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分类讲析30讲(共66049字,104页)样书
1—高考古诗表达技巧分类讲析30讲(共66049字,104页)样书

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表达技巧30讲

目录

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

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2)|用典

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3)|对偶

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4)|比拟

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5)|借代

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6)|夸张

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7)|互文

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8)|列锦

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9)|叠字

1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0)|比兴

1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1)|虚实结合

1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2)|动静结合

1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3)|细节描写

1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4)|对比

1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5)|衬托

1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6)| 写景方式八个结合17.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7)| 借景抒情

18.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8)|托物言志

19.古诗表达技巧讲析(19)|借古抒怀

20.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0)| 借古讽今

21.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1)|抑扬

22.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2)|重章叠句

23.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3)|起承转合

24.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4)|卒章显志

25.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5)|前后呼应

26.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6)|五组易混表现手法27.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4)|分析结构手法题28.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5)|分析修辞手法题29.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6)| 分析抒情手法题30.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7)| 分析描写手法题

高考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1)比喻修辞

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古诗中的比喻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多彩,且大都具有新颖贴切的特点。

一、比喻的类型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会因比喻形式上的差异而不同时出现。从形式上分,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比兴等。

明喻是被比的事物和用来作比的事物都出现,并用比喻词连接起来。常用的比喻词有“象”、“似”、“如”、“同”、“仿佛”等。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1)句喻词为“似”,以精于剪裁的剪刀比喻催生新巧柳叶的二月春风,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礼赞春风化万物的功勋。(2)句喻词为“如”,“芙蓉恰似她的面庞,柳叶好比她的美眉”,以自然之景状写出杨贵妃的美貌娇媚。

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以“是”、“成”、“成为”、“变为”等为喻词或省略喻词的比喻。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中上下句喻词是“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不仅形象描绘出眼前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而且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4)的上下句如果补出喻词就是“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意即“危在旦夕的国家恰如狂风中的柳絮,颠沛流离的自己真像无依无附的水上浮萍”。这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描写了凄凉景象,流露出一腔悲愤。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

(5)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本体是“玉树琼枝的塞外雪景”,如果按照“本体+喻词+喻体”的明喻形式表述,就是“玉树琼枝的塞外雪景如同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忽如”一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美丽雪景时的惊喜神情。(6)下句“凝脂”是凝固的油脂,用“凝脂”借喻杨贵妃的洁白柔润的皮肤。

博喻是用几个喻体从同一角度或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8)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中用烟、草、风、絮、雨五种事物形象做喻体,来显示本体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这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同一个方面的博喻。(8)句意思是“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色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用一组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高贵美丽。这是用几个比喻来说明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

二、比喻的作用

1.写景:形象生动

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形、声、色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苏轼《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翻墨”打翻的墨汁,用“翻墨”形容黑云翻滚;“跳珠”是跳动的珍珠,用“跳珠”形容大颗雨点溅在船面时的情形,形容雨大势急。写突如其来的阵雨有声有色。

南朝诗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写景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色彩鲜艳明丽。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

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

2.抒情:具体可感

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用比喻来抒发“愁”情的例子相当多。如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如愁”,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3.说理:深刻鲜明

比喻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在苏轼看来,人生在世犹如飞鸿,充满了不可知性,人生踪迹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然在一块雪地上留下了爪印。待鸿飞雪化后,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了。然而,它毕竟飞过了,飞鸿踏雪的轻盈,不计何处的洒脱,惊鸿一瞥的浪漫,还有那翩然来兮的无悔,飘然归去的无迹,这就是苏轼理解的最优美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比喻,请说出其本体。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0)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参考答案:

(1)整体是博喻,本体是琵琶声。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明喻,“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是暗喻。

(2)“君”和“妾”是本体,前二句是暗喻,后二句则是借喻。

(3)借喻,用春日的阳光沐浴小草借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

(4)上句是暗喻,下句是明喻。

(5)明喻,本体是“广厦”。

(6)下句是明喻,钱塘潮是本体。

(7)借喻,“比翼鸟”“连理枝”的本体是恩爱夫妻。

(8)四个句子都是明喻,本体分别是“长江”“淮山”“江帆”“山泉”。

(9)明喻,本体是“死”,喻体是“归(回家)”

(10)借喻,冰心在玉壶之中,比喻人坚守清廉正直品行。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08)列锦

列锦是古诗特有的语言表现形式,其本质就是“意象组合”或称“意象叠加”“意象连用”。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古诗阅读题就考查了这种表现手法。

一、列锦的概念

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二、列锦的叠用

列锦修辞还可以与比喻、对偶、排比、借代等修辞综合运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因此,在赏鉴时需要仔细地去咀嚼品评。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是对偶兼用列锦。只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的排列,勾勒了一幅凄清萧索的清晨景色,曲折的透露出早行旅人孤独的心境和羁旅行役的艰辛。

(2)是设问中套用列锦、虚写。诗人设想与恋人别后的情景。“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含此后难以团圆之意。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设问套用比喻、列锦。连用三个比喻,将本来无情的风、雨、草、絮做为喻体叠加复合,以实拟虚,把作者纷乱的愁情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那一腔愁绪仿佛遍地如烟的青草,连绵弥漫,无边无际;又像那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濛濛一片,遮天盖地;更似那江南黄梅时节的霏霏细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

(4)是排比中套用列锦。三句的九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景交融。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列锦的作用

列锦的诗句节奏鲜明,词约意丰,词断意连,形散神聚。因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

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1.状物:特征鲜明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的上句是列锦,“葡萄美酒”“夜光杯”皆为西域特产,作者借此巧妙地展现了西北边塞的奇特风情。(5)的下句是列锦,渲染出玉门关雄踞万仞峰峦之上的峭拔之势。

2.写景:逼真形象

(6)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6)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中一只孤雁高飞;下句是听觉画面,千家万户响起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3.叙事:形象凝炼

(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7)作者回顾当年的戎马生涯,只抓住其中叙事基本要素:主体——楼船、铁马;时间——夜雪、秋风;地点——瓜州渡、大散关。就十分逼真地向读者展现出雪夜渡江、战船林列,金戈铁马、秋日杀敌的激烈战斗场面。以简驭繁,以主代次,叙事何其简洁,意境何其开阔。

4.抒情:简洁含蓄

(8)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8)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视功名利禄若尘埃和沙土,为了南宋王朝南征北战,决心终生驰骋疆场,收复中原。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言简意丰。

【巩固训练】

找出五个运用列锦的诗句,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2)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4)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参考答案:

(1)落叶而在他乡,自然触发其思乡怀归之情。寒灯而在独夜,“寒”“独”二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愈见凄寂之况。

(3)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一杯酒”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桃李”“春风”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江湖”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而“十年灯”与“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想象独对孤灯、互相思念的情景。

(4)前两句是列锦,以碧苔青青、翠叶藏莺、柳絮飘飞之景点染出一幅秀美明丽的初夏风光图,写足了春色的娇娆媚人。

(5)运用列锦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6|分析抒情手法题

一、知识梳理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以“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

自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2.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其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手法可细分为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抒哀情的诗最多。

3.托物言志又叫“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是指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品格志向的表现手法。诗人的“志”(思想情感)与客观的事物要有某种相似点,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使物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如元代王冕的《墨梅》以神清骨秀的梅花表现了作者鄙视流俗、坚贞自守的情操,南宋郑思肖《寒菊》中凌寒傲霜的菊花象征自己坚毅不屈的爱国情怀。

4.借古讽今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评论现实。借古的目的是讽今,即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如杜牧《过华清宫》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当朝封建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5.借古抒怀是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如李商隐《贾生》讽刺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寓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6.以景结情也叫以景作结,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其特点是融情入景,意味深长。如王勃的绝句《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上写久客异乡,思归未归的苦况。后两句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烘托思归不得之“念”。“山山黄叶飞”以景结情,用风木摇落秋景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耐人寻味。

7.用典也叫用事,是作者在诗文中引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方法。按引用的内容分为事典和语典。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使用典故既委婉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又能使诗句庄重典雅。如《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引用“周公吐哺”这一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礼遇人才的诚心。

8.卒章显志是指在文章结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结构手法,也叫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是几乎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的一种手法。诗人往往在诗歌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二、题型分析

1.(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2007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古诗抒情手法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大题型。第1题是考查用典手法的多项选择题,第2题是考查托物言志手法的简答题。古诗抒情手法主要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和用典这四种抒情手法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解题技法

1.准确运用两类答题术语

解答抒情手法试题要用到抒情手法和思想情感术语。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手法有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托物言志、以景结情、用典等。按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术语分为以下几类。

2.依照三步法分点分步答题

分析抒情手法题按照“指→析→点”三步法做答。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抒情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此步要用规范的语言格式表述,如分析借景抒情的表述格式是“借描写……景抒发……情”。第三步指出抒情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步要准确使用思想情感术语。

四、解题示例

3.(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是赏析抒情手法试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用典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手法,“起舞闻鸡”即祖逖的“闻鸡起舞”故事,“潮落秋江冷”是借景抒情。所以答案应包含两个要点。按照“指→析→点”三步法做答,答案拟为:(1)用典(指),化用祖逖的闻鸡起舞的典故(析),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点)。(2)寓情于景(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析),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点)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吴诗借景抒情,鞭挞了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诗借古抒怀,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第一问: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第二问: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与,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

古诗题材分类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 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

教师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型答题技巧例说 - 副本

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答题技巧例说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练习: 1、人物形象;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及技巧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分析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提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 (3)对比。 (4)白描。 修辞手法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诗词题材分类练习题参考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考点透析: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

最新《免费版》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万用公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

中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技巧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高中诗词鉴赏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高考必备——古诗词鉴赏及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 诗歌的分类:1、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 2、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 一、从体裁上分: 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古诗分为: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今体诗可分为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 (律诗可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 1、看朝代: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 2、看字数和句数:近体诗基本为五言和七言,句数基本为四句或八句。 3、看押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而律诗押韵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4、看对仗:若前面条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么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是否对仗,律诗一定是对仗的。) 二、常见的诗歌从题材上分为: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 (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田园(山水)诗 6、边塞(征战)诗 7、哲理诗等。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 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久戍边关宦游不归之人的思念、离愁、哀怨,战乱频仍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抒写情感的方式或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望月、大雁、羌笛、柳、关山、客居、佳节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篇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类型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类型 高考语文古诗词类型10个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神秘(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