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气温、降水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涉及气象知识和地理实际应用,对于学生了解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要。
1.教材内容概述:–气温的概念与计量单位–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材关联:–与第一章《地图与地球》中的气候分区有关–与第二章《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的降水有关二、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处于初中学业的起始阶段,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有限。
对于气候现象和气象学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陌生程度。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掌握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改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世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区域差异五、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2. 知识讲解a. 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分析气温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含义。
•通过教师讲解和参考实例,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计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温度计量单位的原因。
地理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
B处等温线密 集,气温差
别大。
A
B
4℃
5℃6℃7℃8℃ 9℃10℃等温线图析读五: 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
等温线内气温比周围气温高,可能为盆地、低地;等 温线内气温比周围气温低,可能为高原、山地。
你认为A处和B处最有可能是何种地形类型?
高原、山地
A
14℃ 15℃ 16℃ 18℃
17℃ 19℃
20℃
B
某地等温线示意图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 某城市常年月平均气温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5.5 -3.5 5.3 13.5 19.7 25
单位:℃ 7 8 9 10 11 12 28.6 25.5 16.4 11.3 3.6 -2.5
气温 30 /℃
20
轴成上(气出的(位 完(轴 温 温3412),1月温来线))将置 成, 度 刻在绘2把段份数,把表写气按差度图出它,。据再各中上温相标。的横纵平 逐用 用 点各图 曲等 上适坐均 月点 平 连月名 线的 气当标分 标标 滑 接的, 图
位
置
地
形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因
(海拔每上升100米, 气温下降0.6℃)
素
降水
赤道地区降水多; 两极地区降水少。
大多数情况近海地区降水多; 远离海的地区降水少;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4)怎样根据等温线疏密判断气温差别?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
(5)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怎样判断地形? 线内气温比周围高可能为盆地、低地,线内气温
比周围低可能为高原、山地 。
二、降水
暴雨激发崩塌
特大暴雨突袭重庆全境
雪灾牛羊无法吃草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粤教版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气温和降水》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能够识别和解释气温和降水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因素。
3. 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数据分析等,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地理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知识,进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将气温和降水知识与其他地理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突出《气温和降水》重点,强调《气温和降水》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气温和降水》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降水的定义、形式、测量方法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
3. 气温和降水对农业、工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4. 气温和降水在我国的分布特点及实例。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 学生已学习过地理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2. 学生已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前提。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读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完成的这节内容之后,对天气及气候的情况有了大概了解,同时通过天气符号使我们知道了天气的表达形式。
但在一天中的气温、一年中的气温和降水有没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让我们进一点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三、出示学习指导:1、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最低?2、一年中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月份?3、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怎样的差异?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是什么?4、什么叫等温线?等温线的疏密与什么有关?四、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约5分钟后围绕疑难问题分小组讨论。
五、检测、点拨:1、思考题1——A、学生派代表回答1的问题。
(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的14:00左右,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
)B、教师点拨:计量一天的平均气温时是测量一天中的四个时间的气温是因为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是在午后的14:00,然后每隔6小时计量一次。
2、学生派代表回答2的问题。
(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
)(1)、活动:在P55活动1-3,课后完成活动3。
提示:测量温度应在距地1.5米高的百页箱中测量。
(2)提问:如何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了解气温的年变化?3、学生派代表回答3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水平方向上全球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4、指名回答4的问题,老师点拨:(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相等。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评课稿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评课稿引言《气温和降水》是粤教版初中地理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课进行全面评价,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反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教材内容评价1.1 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契合度教材《气温和降水》的内容与初一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培养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1.2 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教材的内容编排合理,各部分内容之间有很好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从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出发,逐步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
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1.3 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基于科学理论,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农业、交通、工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同时,教材内容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设计评价2.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主要包括认识和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变化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2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学生可以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情境设置和案例引入的恰当性教学设计中,情境设置和案例引入的方式恰当。
通过引入真实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用相关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共25张PPT)
精巧点拨
一、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与年平均气温 1.日平均气温:把一天中不同时间(北京时间2时、8时、 14时、20时)所测得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是当天的 日平均气温。 2.月平均气温:把一月中的日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当 月的天数,就是月平均气温。 3.年平均气温:把一年中的月平均气温相加,再除以12, 就是年平均气温。
B.20℃
C. 10℃
D. 8℃
8.在改正之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地是高温中心
B.乙地是低温中心
C.丁处气温差异比丙处大
D.甲处海拔比乙处高
读图4-2-4,完成9~10题。
9. 从全球范围看,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D ) A. 从北向南递减 B. 从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 C. 从内陆向沿海递减 D. 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10. 一般而言,北温带同纬度的1月平均气温( A ) A. 海洋高于陆地 B. 陆地高于海洋 C. 高原高于平原 D. 荒漠高于森林
精巧点拨
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在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下降0.6℃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三、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地区
降水量 多少 影响 因素
赤道 地区
多雨
两极 地区
少雨
纬度位置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①:气温及其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本知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4.图像教学法:利用图表、地图等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图片;2.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思考题;3.制作好PPT和教学课件;4.准备好地图和相关图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粤教版地理七上《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学会阅读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讲授新课:二.降水1.什么是降水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形成条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以前所学知识解释,及时的评价学生总结答案: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降雨的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2.主要类型: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
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
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粤教版七上地理第2课气温和降水
北京
雅典
伦敦
比尔马(Bilma)
新加坡
降水的形成
地形雨的形成
锋面雨的形成
锋面雨的形成
降水的分布
世界“雨极” 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
世界“干极”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
• 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 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等降水量线
思考
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定义?
如何定义等降水量线? •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
线。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观 察
赤从南温找道赤北带出附道回地世近到归区界各两线大降地极附陆水的,近内最年 , 部 多降 大 与 及水 陆 沿 最量 东 海 少大 变 岸 年 的体 化 与 降 地是 的 西 水 区多 特 岸 量 ?少 点 降 的毫 是 水 特米 什 量 点? 么 特?点?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降水的变化
降雨、降雪、降冰雹统称为大气降水。
降雨
降雪Biblioteka 降冰雹雾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 某城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单位:毫米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 10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降水量/毫米 200
北半球某地降水量柱状图
根据五城市降水柱状图填写下列表格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
《气温和降水》--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温和降水》是粤教版地理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和天气预报、气温,本节课是对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为后面气候的学习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过程,知道降水的形式,能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降水的过程和降水的形式,通过读图让学生知道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技巧,通过绘图,落实降水柱状图的掌握,通过自行思考、同桌讨论、及微课让学生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通过读图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三)重难点结合中考考纲的要求,以及往届学生的掌握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降水的分布特点②难点:结合地图归纳降水的分布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法、指导学生读图、微课以及练习巩固来突重破难。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因此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阅图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阅图能力,增加其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选择地理是偏向理科思维的文字学科,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阅图能力,因此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读图分析法3.活动法4.多媒体演示法2.学法指导1.动手实践2.自主探究3.合作交流五、板书设计第二节气温和降水----降水一、降水的基本概况1.降水的形式2.降水的过程3.降水的测量二、降水的分布1.时间分布2.空间分布六、教学理念本节课主要以自主学习、同桌合作探究、学生活动贯穿降水的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各环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展示,使学生敢表达、能表达、善于表达,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课件3
3.下列关于降水分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岸各月湿润,雨量较多 B.回归线两侧和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C.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D.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1)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雨量器,下雨时测量 并 记录下来,与其它小 组分享。(利用塑料饮料 瓶等)
100m
200m 300m
100m 200m 300m
在地图上,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
1.找出气温最高、最低的地区。 最低
最高
世界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
2.找出等温线密集、稀疏区域,分析气温变化情况。
世界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
陆地上等温线密集,海洋上等温线稀疏。
3.分析等温线的分布状况。
世界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
2.该2.地读降降水水较量少最的高月值份、?最
低值1及2其、出1月现、的2月月份。; 3.该3.地分降析水不的同季季节节变降化水状量况? 的变化夏状季况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读下图,分别比较A地和B地,C地和D地降水 量的差异。
A地降水多,B世地界降年水降少水;量分C地布图降水多,D地降水少。
(2)根据右图,绘 制该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 柱状图。
某地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
北极
气 温 递 减
低纬
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气 温 递 减
南极
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变化有什么不同?
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北半球的等温线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
观察图片,说说山顶与山脚有何不同,为什么?
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 降水及其变化
空气观中的察水图汽以片雨,、雪说、说雹等什形式么降是落到降地水面。?
粤人版初中地理七上第四章第2节《气温和降水》优质课件 (共25张PPT)
气温的变化
最热
密集
海洋气温低
陆地气温高
稀疏
最冷
213、找分出析等图温中线最密热的集、变、 最 化稀 冷 情疏 的 况区 地域 方,分析气温变化情况。
北极
气 温 递 减
低纬
气 温 递 减
南极
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变化有什么不同?
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北半球的等温线弯曲,南半球的等温线平直。
讨论: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分析气温 的分布.18℃
2 降降水水及及其其变变化化 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 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观察图片,说说降水是如何形成的?
水面蒸发, 上升冷却,
水汽上升
水汽凝结
云滴增大, 水滴降落, 云层增厚 形成降雨
1. 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 2. 有凝结核。 3. 云滴增大变成水滴和冰晶降落到地面。
一年当中,
北半球大陆平最均高气气温温在月7份月, 最低气温在1月(℃,) 海洋最推热迟月 一个2月8 (8月,72月)
南半最球冷相月 反。(-5 陆地1月1 , 海洋7月)
气温年 较差
33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及其变化: 1、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单位 2、气温的变化(陆地) ①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小时左右)
冬季多雨型 4、降水的空间分布 (1)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海陆因素)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课堂反馈
1.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北半球平直的主要原因( B )
粤教版七上地理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被抬升, 遇冷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降水量的测定
世界雨极和干极
乞拉朋齐
学.科.网
卡维金尼山 阿塔卡马沙漠
雨极:乞拉朋齐、卡维金尼山 干极:阿塔卡马沙漠(曾91年未下雨)
想一想:
雨极为什么会多雨? 学.科.网
思考:
1、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为什么?
1、降水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3、降水的测量 4、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对流雨
2、地形雨
3、锋面雨
2、亚欧大陆,沿海和陆地的降水哪里 多?为什么?
3、降水量少于200毫米的地区在哪?
4、南宁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中纬度地带,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 内陆地区降水少。
3、回归线穿过的大陆附近,大陆东岸 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课堂小结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组卷网学.科.网
降水的形成条件
一、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和凝结核 二、空气温度组卷网 下降到水汽能 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组卷网
点小图看
大图
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对流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 结而形成的降水。
暖湿空气水平运动受到山地阻挡
地形雨 而爬升时,水汽凝结,在迎风坡
七年级地理上册4_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粤教版111
七年级地理上册4_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粤教版111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上册 4_2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粤教版1114.2 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
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
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
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
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差异。
3.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内容。
讲授新课1、气温及其测定方法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1)接触法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
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
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
因此,测温准确度较高。
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
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
(2)非接触法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
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
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
通常用来测定1000℃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
(3)气温的测量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重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
气象台对气温的观察通常每日四次,观察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2.气温判读:月均温最高值(代表夏季),月均温最 低值(代表冬季)。注意:热带、寒带没有四季之分 3.气温特点:
【巧学速记】
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的记忆方法:
气温分布有差异,低纬高来高纬低;
陆地海洋不一样,夏陆温高海温低;
地势高低也影响,每一千米差6℃。
考点三
降水及其变化
1.降水的变化: (1)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赤道 附近地带的降水多,②________ 两极 地区的 ①________ 降水少→纬度因素。 内陆 地区→海 中纬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于③________ 陆因素。
气温和降水
考点一
天气与天气预报
天气 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风雨、冷热、 1.①________ 阴晴等大气状况。
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②________
3.天气预报的主要要素:气温(最高、最低)、降水、
12121 。 风力等。了解气象(天气)信息电话:③________
4.常见的天气预报符号: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内陆降水少 (2)C地距海近,受海洋上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由C→E,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3)F地临大西洋,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 该地区增温增湿,故降水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C地距海近,受海洋上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由C→E,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3)F地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降水量丰富的原因是
F地临大西洋,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该地区增温增湿,故降水多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纬度其他地区
(思路点拨)首先要细心阅读图中所示降水量分布
迎风坡 一侧因暖湿气 高大山脉对气流的阻挡,④________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等。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图的阅读、地理位置的判断等。
但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知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的具体分析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解释和引导。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总结与反思:总结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的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在此过程中,穿插生动的实例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实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农业、工业、交通等。
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每组选取一个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材,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等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分布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培养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分布规律。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观察和测量,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实例和案例。
2.准备气温和降水的观测工具和设备,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具体实例。
通过PPT或地图等载体,直观地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气温和降水的观测和测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学案
一、教学内容: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是气候最基本的两大要素之一。
2、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的类型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四、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定向,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气温的测定及气温的变化
(一)
【自主学习
1
2
3时、时、时、
4、
【自主学习
1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时,说明气温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
(1)一年当中,陆地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
一年当中,陆地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
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
一年当中,海洋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
(2)气温年较差是。
知识点二:气温的分布
【自主学习】读图4—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来回答。
1. 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的因素:
(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
影响的因素是。
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中选择
(2)同一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
夏季气温高气温低;
冬季气温高,气温低。
(填陆地或海洋)
影响的因素:。
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中选择(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
影响的因素:。
从(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中选择(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为何陆地气温和海洋气温不一样?试着说给同位听。
2、以右边图为例说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3最炎热的大洲是,最寒冷的大洲是。
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
是。
(四)精讲点拨,启发
引导
(五)系列训练,当堂
达标
(一)选择
1、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12时
B 13时
C 14时
D 15时
2、北半球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
A 7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B 7月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 1月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D 1月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3、《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
A 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B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 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 跟以上三者都有关
(二)下图是中纬度某地区1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此图所示地区为南半球
B 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C a b两处气温相同
D a处气温比 b处气温低
(六)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二)学案
教学内容:地理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二)
学习目标:
1、知道降水是气候最基本的两大要素之一。
2、知道降水的类型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3、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重点难点:
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说出它们的分布规律。
学法指导:地图分析法,谈话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目标定向,
(二)、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降水
(一)降水的测定、形成条件和降水的类型
【自主学习】读课本P63---65回答下列问题。
1、降水包括降等。
2、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3、降水的测定:测量工具:,单位。
4、降水的类型:
根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为、、。
说出 A B C 分别属于哪种降水类型。
【知识拓展】
锋面雨:锋面雨的降水时间长,雨区范围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主要形式。
对流雨:对流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
印度的
10000
【自主学习】读
分布规律:
1、赤道
2、回归线
3、中纬度
4、山地迎风坡降水,背风坡降水(地形、地势因素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
示
(四)精讲点拨,启发引导
(五)系列训练,当堂达标
A组
1、西双版纳的居民住在竹楼中是因为()
A 气压低
B 离海近
C 气温高
D 降水多
2、赤道地区的降雨类型大多为()
A 对流雨
B 锋面雨
C 地形雨
D 不确定
3、南极洲大陆上最高气温,一般多出现在()
A 1 月
B 2月
C 7月
D 12月
4、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规律是()
A 多→少
B 少→多C多→少→多 D 少→多→少
B组
1、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
在℃以上。
2、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位于洲,最冷的地方位
于洲。
3、陆地上的等温线密集且较(平直、曲折),
海洋上的等温线稀疏且较(平直、曲折)
4、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要(平直、曲折),是因为
5、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
6、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以下,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低
1 0℃多,主要原因是。
(六)总结反思,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