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说,李自成之所以失败,原因有三:

第一是战略上的失误,崇祯十四年是关键的一年,此前一年李自成率众从巴西的鱼腹山杀出,进入河南,得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人,队伍也由几百人一下子发展到百万之众,攻洛阳,破襄阳,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然而打下襄阳后怎么办,正是在这个战略问题上,发生了致命的失误. 在下一步该怎么走,李自成采取了顾君恩的意见:即先打西安,再攻北京,从而推翻明王朝的战略.可惜,这个战略是错误的,因为首先这个战略没考虑到新兴的清王朝的作用,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已经营了几十年,兵强马壮,后方稳固,进可攻,退可守,是将来的劲敌,显然农民军没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后来吃了大亏.再者,北中国经过长期战乱和受灾,已残破不堪,而且长安也失去了建都的条件,(由于吐蕃的破坏,实际从唐朝后期长安就失去了做为都城的条件,事实上后面朝代没有一个在长安建都的,)其三,江南是明朝的主要赋税来源地,而且也是明的老家,由于矛盾比较小,社会很稳定,老百姓对明王朝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北上并没有点中明王朝的要害,事实是南明王朝的政权还坚持了十八年呢,靠的就是江南的富庶之地.所以说李自成不应该北上,而应该南下.在巩固河南,湖北的同时,扩大地盘,断明军的粮道,东取江南,西取四川,南取湖广,而让明朝做防卫清军的挡箭牌,应学高祖王关中,光武据河内,深根固本以待天下方为上策.待南方平定,再大举北伐,可一战而定.到那时清朝再强大,也不可能灭亡大顺了,最多两者打个平手,各过各的完事.李自成集团主要是由陕西籍的和河南籍的组成,可能是乡土观念重吧,大家都想早点回老家去,因此北上战略受到了大家的拥护,孰不知埋下失败的种子.

第二是政策上的失误,不懂得巩固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笼络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农民军还停留在那种劫富济贫的思想阶段,当时的精英分子无非这么几种人,读书人,有钱人,有名望的人.按马克思主义的说法,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实际是可以调和的,毛主席还懂得建统一战线呢,历史也也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东晋的建立,就是笼络了以王谢为首的士大夫集团才站住脚的,以至于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至于根据地的建立就更谈不上了,大家想想,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短短三年就经历了成功到失败,可以说时间太短了,形势发展太快了,快得都来不及消化,历史上还没出现过三年就能把诺大一个中国拿下来的事,从根子上来讲,李自成集团还是没摆脱"流寇主义"的思想.以至于失败后,造成的影响很小,大家都知道"反清复明"的口号很响,谁还说过"反清复顺"呢?

第三是当皇帝当的太早了,皇帝当早了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容易处于众矢之的,有了坏事都往你头上推,有了麻烦都找你解决.尤其是在周围还有很多敌人存在的时候.历史上好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李自成不懂.早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服事殷,不是他谦虚,而是不到时候.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就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朱元璋的九字真言中也提到了"缓称王",再看近代,毛主席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邓小平也说,"第三世界

的头我们不能当,一当主动就都没了",英雄所见略同,古今一理.而李自成呢,一打下西安来就匆匆忙忙的称帝了,其实当实他控制的只有湖北,河南,陕西三个省,也只是军事占领,从这点来看,李自成实际上是"器小",孔子说,"君子不器",他没能做到这一点.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比如说骄傲情绪啦,没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啦,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实际北上方针一定,则李自成败局已成. 既使山海关一战不败,那么大顺北有满清,南有南明,西有张献忠,东有吴三桂,即会陷入四面做战的窘境,日子也不会好过,失败是迟迟早早的事,所谓"一招棋错,满盘皆输".说的就是这回事.

个人的一点浅见,聊做抛砖引玉之举.

明末风云英雄,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

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四个原因:

1.没有建设好一个巩固的根据地。根据地之重要性,如大树之根。如扎实,任它风吹雨打,地动山摇,也难撼动。如曹操虽败赤壁,但后方安稳,仍不失为最强势力。相反,苻坚后方不稳,虽拥兵百万,一战即乱,国亡身死。其实苻坚受到的军事失利根本不算什么,这个失利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而曹操之败远甚苻坚,因后方稳固,及时补充,孙刘并不能取得更大利益。刘邦先生也是,因后方稳固,前线的失利能够及时得到补充,故随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李自成就没有这种稳固后方,一仗小败,得不到及时休整补充。对比之下,安禄山那点势力,因为后方巩固,虽名不正言不顺,也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上,李自成甚至不如安禄山。

2.缺乏正确的远景整体战略指导

革命是什么?一是推翻压迫人吃人的旧体制,二是建立自己的新政权。三是扫平割据,统一天下。当第一步已不是问题之后,就要看到第二步,第三步....

从当时的情况看,打进北京也不什么问题,那么建立和巩固政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取种势力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中间势力要尽可能争取,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化敌为我。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权支持势力,树立新政权的权威和良好口碑。对必须镇压的和可以争取的要区别对待,避免树敌过多。甚至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新政权巩固之后,要考虑到哪些威胁到新政权的势力,哪些是可以分化争取的势力,特别是敌对势力中手握重兵,据守险要的人千万百计也要争取。根据轻重缓急制定战略。走一步,算一步,哪里黑,哪里歇的近视办法,是错误的,不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可能的各种变化及对策,其失败并非偶然。如黄巢,李密等,他们在家业做大之后便迷失了方向,聪明睿智也得无影无踪。

3.对集团军政缺乏严厉整顿。形势发展之后,大批人员兵源加入革命集团是很正常的。军队大扩充之后,如何整训部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军队扩大之后,素质降低,拥兵自重,不

听号令,疏懒训练,内讧攻击等情况都可能发生。如何整顿这一切,使之成为一支强悍武装而不是一群军队化的乌合之众,争权夺利之徒十分重要。政治上也如此,集团势力增强后,一大批投机分子也会混入革命阵营,窃取革命果实,鱼龙混杂。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正确团结的领导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惜李自成在这两面都失败的透顶。进入北京后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约束部下,令人悲哀。铁木真说,如果连自己的部下都管制不了,与其做汗,还不如去牧羊。李自成确实相当失败。其部下的所作所为直接逼反吴三桂。

4.缺乏“国际”眼光。当几大势力角逐之时,其联动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有时,还不止一只黄雀。当对一个势力开刀之前,必然要先考虑到其他势力的动向,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到了战场上,甚至精疲力竭之时才发现有一大群黄雀,焉能不败?

5.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任何一个政权的灭亡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军事失利或军队倒戈。趁势而起的人和真正的军事家是有根本区别的。真正的军事家能高瞻远瞩地预料未来,带领军队趋利避害。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对手。如项老大和韩信。山海关战役,李既未火速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吴,也未集结绝对优势兵力(当时他拥兵百万,也有八十万,六十万之说的),仅带六万兵力出征,而且还对招降吴抱幻想,不能不说李的幼稚。对于吴借兵满清,李一无所知,其情报工作糟糕透顶。既聋又瞎。对于满清参战,浑然不觉,可见其警惕性之差(此前李和多尔衮有过书信来往,多欲与李“共取天下”)。而在具体战场上,李对方圆数十里动向一无所知,竟不知满清就埋伏在附近。战斗还未打响,就已经注定结局(对比铁木真,行军驻营作战,必先作侦察,深哨一两百里甚至数百里,保障绝对安全,悉知敌情),李确实太嫩了,连合格都称不上,更谈不上优秀。李克北京系敌人内部投降,并非苦战而取,轻易得来的胜利确实冲昏了李的头脑。主帅头脑发热,岂能不败?

综上所述,李趁乱做大了家业,但做大不等于做强。他迷失了方向,晕招迭出。他既无战略规划,又不能用才用兵。甚至发展到自废武功,杀贤逐将(冤杀真正的高级人才李岩,李自成如真能用好他,可能会另一种结局),走上了楚霸王的老路。终于众叛亲离,越打越少,最后连一伙地主都能轻取其性命,岂不悲哉

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里,明末的李自成起义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李自成这个起自民间的英雄,在夺取北京城后,眼看天下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不料在山海关一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了灭亡之路。李自成的功败垂成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而他的失败也揭开了满清统治中国的一页。大家对李自成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各方面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解释。

过去在历史上对李自成一直有着一种定论,那就是此人是个流寇,进了北京城后,此人贪图享受,军纪政纪败坏,所以最后失败。我每看到历史上这一段就心存疑惑,感到有些地方实在不合理。现在有为崇祯翻案的,有为袁崇焕翻案的,有对《明史》质疑的。这些都可以质疑,可为什么就不能对历史上对李自成的记载质疑?说《明史》是满清所写,污蔑了明朝,抬高了清朝,这个观点我赞同。可满清和明朝遗老都对李自成怀有刻骨之恨,出于他们的阶级立场,他们的记载就百分百的正确吗?就没有一点偏差吗?我不相信。

李自成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贫苦,在长期征战中,他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提出“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女者如淫我母”,严肃军纪,并且下令“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因此受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的拥护。所以李自成的军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再加上百姓拥护,得以迅速的扩张发展,最终成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