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备课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备课

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在备课时,我们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

(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

和引导?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前,我就发现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所以在备课时,我就把学习圆的画法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然后根据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适时引导,总结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教学能真正的做到有效。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如何引导加以仔细的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因此,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

二、深挖教材,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我们所教的知识不是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前熟悉各册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我们现在的教材在什么样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为以后的教学做什么铺垫。了解清楚以后,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在所学问题。落实每节课重点,适当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为以后教学奠定基础。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

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前,

其次,要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教材的每一个信息,每一句提示语,每一个练习,把握好教材设计的意图。但也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三、构思清晰,寻求有序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时空里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操作过程。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构思过程时,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上,还应根据教学动态特点,巧妙地设计学生思维程序,遵守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有序地抓住教学过程的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个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环,通过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的教学流程

就一般的课堂教学而言,每一节至少包含三条思路:即教师教的思路,学生学的思路和教学内容中各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教学中,应将这三条思路融合为一,形成一条清晰,层次分明的主题线索。师生围绕这条主题线索展开讨论、探究,寻找答案。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本节课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套圈游戏引入----对比得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尝试画圆,总结画法---学生对折纸圆,找到圆心----观察折痕特点,引出直径----师画一条线段(半径)观察特点,引出半径----画一画、量一量引导学生总结出直径半径的特征及它们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关系----解决课前设疑及相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在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完成了教学,可以说做到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创设开放互动、促进思维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推进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再生成问题。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师生能否有效互动,都取决于问题的设计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过程能围绕三维目标富有逻辑展开,是构思清晰畅通、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例如《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剪开后,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可以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2)转化成的图形的各个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3)转化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出的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这样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在合作探究中,这些问题就成了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扎实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关键。因为先进、有效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有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能创造性地引发学生思维朝多向发散,赢得对课程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正如巴班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那怎样来优选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选择有利于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如《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圆的特征,通过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画一画、量一量等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直径、半径的特征及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